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专家常讨论两个问题:如果1942年中国军队没有炸断惠通桥,日寇会不会真的在10日内拿下昆明、直扑重庆?如果1944年滇西反攻时中国军队没能抢修惠通桥,松山会不会继续成为滇缅公路上的钉子,让收复国土的过程更加漫长?
历史无法假设,但学界公认,惠通桥改写了中国抗战的历史。
一道难越的天堑
惠通桥炸毁后,日军被阻在怒江西侧长达两年,日寇“三个月内会师昆明,直捣重庆”的野心就此破灭
水泥桥塔,斜拉钢索,桥面不足5米宽,如果没有桥头那块“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惠通桥看起来跟西南山区那些过河桥没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不一样,那就是惠通桥西头还保留着一座一人多高的碉堡。
“惠通桥西岸可达缅甸,东岸可达昆明。当年,日军就是从我们所在的位置对惠通桥发起了攻击。”站在墙壁斑驳的碉堡前,龙陵县委宣传部部长董斯璇讲述起70多年前的故事。
1939年,中国抗战进入最黑暗的时刻,国土大面积沦陷。中国所有的国际通道几乎被日军封锁殆尽,只剩下偏居大西南的一条滇缅公路,成了外国援助中国战略物资进来的唯一“输血”通道。
原建于明代的惠通桥就是这条通道上的咽喉。1935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新桥落成那天,梁金山还运来一头大象踩桥,让周边村民兴奋了好几个月。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条长仅205米的惠通桥会在数年后成为援华物资通道的关键节点,并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抗战开始后,惠通桥就不曾太平过。1940年10月至1942年2月,日军为破坏滇缅公路运输,曾先后出动飞机168架次,对惠通桥进行了6次空袭,每次都使桥梁部分受损,负载力下降,最终每次只能通行一辆载重7.5吨的汽车。
1942年正是滇西抗战的紧要关头。5月3日,中缅边境要地畹町失守,云南遮放、芒市、龙陵等地被日军占领,中国远征军被迫撤离。当时的一份美军侦察机报告中写道:“滇缅路上中国军队零零落落,溃不成军,对于日军的前进完全没有抵抗,如果再不设法挽救,大约10天左右日军就可到达昆明了。”而昆明紧邻陪都重庆。果真如此,则中国危矣。
远征军在撤退中炸掉了通过的每座桥梁,怒江上仅剩下惠通桥连接两岸。5月2日,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桥,给大桥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并授权宪兵队长张祖武接管大桥,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张祖武立即率领几十个士兵将炸药埋在桥上,做好了炸桥的一切准备工作。
5月3日、4日,隶属日本“南方军”第15军的机械化部队第56师团坂口支队3000多人到达离惠通桥40余里的松山一带,因为担心中国人毁桥死守怒江天险,决定隐蔽奇袭,得手后再闪击猛进。
5日上午,日军伪装成难民来到了惠通桥头。此时的惠通桥西岸来车络绎不绝,散兵难民混杂抢行,商车军车推拥争道,人心惶惶,乱乱哄哄,张祖武正率领手下勉力疏通。混乱中,士兵开枪以维持过桥秩序。
枪声一响,混在逃难人群中的日军便衣以为自己被发现了,于是举枪射击开枪者,试图占领桥梁。在一片突如其来的枪声中,张祖武下令炸桥。
那一声巨响,令如今97岁的南侨机工罗开瑚记忆犹新。炸桥那天,他正开着车往惠通桥赶,沿途听到了要炸桥的消息。他一路急行,即使遇到堵车也不下车休息。“中午12点多,我刚过惠通桥,就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回头望去,江面上腾空而起几丈高的水柱,惠通桥消失在浓烟之中,车辆、人流纷纷落入江水,很多人被激烈的水柱压翻下去再也没有起来。”罗开瑚劫后余生,庆幸不已。
危险并没有过去。惠通桥炸毁后,日军第56师团的坦克、卡车仍沿滇缅公路源源不断涌来,在峡谷中排起长龙,并准备搭浮桥强渡怒江。关键时刻,机头画着鲨鱼大嘴的飞机呼啸而来——“飞虎队”P40战斗机及时赶到。
据滇西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研究,赶到的是飞虎队王牌飞行员泰克斯·希尔。他往下以60度角加速俯冲,向公路上的日军投下了巨型炸弹,炸跨了山崖,直接堵塞了滇缅公路。希尔和战友从空中给日军造成巨大杀伤,绵延的车队成了活靶子,日军伤亡惨重,无力组织过江,惠通桥度过了危急时刻。
从此,日军被阻在怒江西侧长达两年,始终未能越过怒江天堑,日寇“三个月内会师昆明,直捣重庆”的野心就此破灭。
一群搏命的英雄
1939年至1942年间,南侨机工成功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5000多辆汽车,占当时国际援华物资总量的90%以上
炸断的惠通桥把日军阻挡在了怒江西岸,也把300多名来不及过江的南侨机工留在了日占区。
在中国抗战史上,南侨机工是一群为了祖国连命都不要的英雄,也是一群曾经被遗忘的抗战者。
抗战期间,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的陆上物资生命线。由于当时国内缺乏汽车驾驶人员,1939年,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号召华侨青年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服务。公告得到了3192名爱国华侨青年的积极响应,其中有司机、工人,也有工程师、大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只是为了报效概念中的祖国就毅然放弃了喝咖啡、吃面包的生活,投入到抗战的硝烟中。
回国后,他们组成了二战中最大的运输车队,抢运物资。当年的滇缅公路路面狭窄,经常塌方,不少机工们连人带车坠入山谷,连遗体都找不到。敌机轰炸更是家常便饭。1942年,一趟车队遭遇日寇飞机轰炸,一位姓陈的华侨司机头颅被炸飞,但身子却端坐在驾驶座位上,手里还紧紧地握着方向盘。
1939年至1942年间,南侨机工成功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5000多辆汽车,占当时国际援华物资总量的90%以上。而1000余名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路上,没有一个逃兵。
1942年惠通桥被炸断后,无法撤回的南侨机工放火烧毁卡车和物资。他们中的部分人冒险泅水渡过怒江,部分人就地参加游击队,还有相当一部分惨遭日军杀害,魂断异乡。
“我父亲就是那会儿被日军抓住并被活埋的,那时我刚出生不久……”70多岁的叶晓东对父亲陈团圆完全没有印象。一直到15岁那年,他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
现在,他是南侨机工纪念碑管理所的所长,守在云南与缅甸接壤的小城畹町,守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为人们讲述南侨机工的故事。
纪念碑后面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石墙,上面用黄色的字迹刻着近3000名机工的姓名,其中包括了他的父亲陈团圆。叶晓东经常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父亲的名字,想象父亲的样子。
“关于父亲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也没见过他的照片。”叶晓东眼角已经有些湿润,“我曾经去父亲遇难的地方寻找遗骨,但没有找到。现在也只能在这里给他和他的工友们守墓,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段历史。”
来到怒江东岸的南侨机工命运同样悲惨。国民党政府对这些不再需要的机工们进行了冷酷的“遣散处理”,一部分南侨机工参军成为运输兵,部分机工留在滇缅路沿线村庄。还有很多人浪迹昆明街头,沦为乞丐。有的成为路边饿殍,撒手西去。直到抗战结束,经过陈嘉庚等多方努力,1000多名南侨机工才得以“复员”回到南洋,1000多人留在了国内。改革开放后,南侨机工的不朽功勋才重新被提起。
据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云鹏介绍,目前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还有12位,国外5位、国内7位。这一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特殊群体也得到了历史的承认,投资4000万元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已在畹町建成,各项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一首不屈的战歌
中国军队兵员和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惠通桥运往滇西战区,加速了中国远征军胜利和日军覆灭的进程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惠通桥正在进行翻修。锈红的钢索拉着吊桥,晃晃悠悠,像一道弧线扎入了对岸的绿树丛中,把桥塔上的红五星衬得格外显眼。这已经是多次大修后的样子了。
惠通桥最著名的一次大修发生在1944年。此时日寇颓势已现,中国远征军准备向盘踞滇西的日军发起反击。
桥下的怒江水看似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流湍急。修桥的工人告诉记者,老辈人都说,当年日军的坦克掉下去,连个泡都不冒就沉底了。因此,1944年5月11日,中国军队为进攻松山,不得不强渡怒江,实在是无奈之举。所幸当时日军已经收缩在松山附近,怒江沿线几乎没有布防,当天渡江十分顺利。只有一名叫邓超的士兵,因为担心横在江上的钢索刮倒同伴,好心前去推扶,不料水流湍急,不慎失足落水牺牲。
6月4日,松山战役打响。这场战役远比预想的要艰苦,原计划一个团、数日之内就能拿下的松山最终打了近百天,中国军队先后投入兵力近6万人。要继续增运军火物资和兵员支援前线,就必须修复惠通桥。
6月18日,国民政府桥渡工程处在原桥处抢修人行便道,同时修建东西两岸码头,为修复吊桥做准备。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老照片珍藏着一张老照片,是1944年7月8日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和美军哈里·凯恩上尉走过刚刚抢通的惠通桥时拍摄的。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因东岸被炸毁的桥塔还未恢复,此时的桥面仅3根钢索承重,上面铺着木板,连护栏都没有,承载力仅供人行,车辆无法通过。即便如此,惠通桥也在发挥作用,大量的武器、弹药以人背马驮的方式,由此运上松山前线。
8月1日,为了支援战事胶着的松山战役,中国军队突击复修吊桥:东岸被毁桥塔用木橼代替,钢缆、纵横梁全部更新,直到8月18日才竣工。
惠通桥刚于18日恢复通车,日军就两次派出飞机轰炸。但此时中方防空力量已经加强,日机并未损伤吊桥,仅炸毁过江钢索1根,炸死桥技工1人。自此以后,日军在滇西战场节节败退,再也无力空袭惠通桥。中国军队兵员和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惠通桥运往滇西战区,加速了中国远征军的胜利和日军的覆灭进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个月后惠通桥也修复完成,继续保证怒江东西两岸通行,一直到1974年下游400米处的“红旗桥”建成后,惠通桥才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不再是交通要道,但今天的惠通桥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兵,尽管换上了笔挺的新装,骨子里却依然萦绕着不屈的战魂。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6-24 16:21: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