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寻访保卫卢沟桥勇士的难忘日子
2016-09-03 11:37:32  来源:《天津日报》 2011-07-15 (作者:夏莲)  点击:  复制链接

  
 
■ 时间:7月1日

  ■ 地点:宁河县苗庄乡

  ■ 讲述者:郭景兴

  历史并不全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时代的大潮里也有无数小人物的奋斗,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平凡人生,他们的曲折命运,更应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我眼中的讲述者

  听睿智诙谐、思维清晰的老人讲述,就像看一本书,一章章一节节,都带着不同的时代特色,让人触摸已经淡然的遥远;也像开一坛酒,一杯杯一盏盏,都含着不同的岁月滋味,让人品味浓缩其中的风云。况且,此刻面对的是已经八十有四,满肚子“故事”的郭老,又置身于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怎不生出万千感慨……

  可以说,仲夏的宁河苗庄独具一格,它依偎着绵绵延延的七里海,让醉人的绿色尽染其身,同时又有红花粉蝶点缀其间,还有鸣鸟唱蛙的时时相伴,那种自然和谐、那份恬静怡情,不是一个“美”字了得。看得出,郭老不单为家乡的美景而来,像他这般年纪和经历的老者,大美真美已不再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是蕴含在意念中,珍藏在记忆里的信仰、追求与理想。家乡是养育他的母亲,一草一木都是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在她的怀抱里,便可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但家乡更是他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他懂得了什么是国恨家仇?什么是百姓的希望?什么人才能救中国?从此,他像《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唱的那样,“跟定共产党,把虎狼斩,不管是水里走火里钻,粉身碎骨也心甘……”

  从抗日少年到热血青年,从卢沟桥文物保管所所长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备处主任、馆长、研究员,几十年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如今,从郭老舒展的眉宇可以看出,官场功名与尘世烦恼,早已不在心头,就像飘散的浮云。郭老说,这是因为该做的事情都尽所能去做了,该尽的责任都全力去尽了,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却非常努力非常尽心。尤其让他欣慰的是,矗立在卢沟桥畔,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馆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既可以告诉世人“七七事变”那段难忘的历史,也可以告慰那些长眠地下的抗日勇士。所以,他无牵无挂、无怨无悔,重回故乡再续深藏心底的书法篆刻“梦”。

  在半壁书画、一屋墨香的客厅里,听郭老讲述是一种享受。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发起与筹建者之一,他亲临亲历的往事,远比影视剧里的“故事”更精彩,尤其是他为寻找当年在卢沟桥抗击日寇的勇士,而奔走河南、南京、上海、太原等地,为征集抗日文物,而广泛与当年抗日将领的子女沟通接触的经历,不仅生动深刻,更给人以无限启迪:面对凶恶的侵略者,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抗战到底。可以想象,当年他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怀,伴着“卢沟晓月”默默地从事着这项了不起的工作,虽然两个多小时的讲述,他几乎没提到自己的功绩,但历史会记住他的奉献。

  【出任卢沟桥文保所所长】

  自1987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以来,常有人问我:“您是怎么萌生在卢沟桥畔建抗日纪念馆的?”第一次听人问这个问题,我半天没答出来。没答出来的原因,是想要说得太多,但又不知从哪说起。说实话,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做事,跟年轻人不一样,我们所作所为的许多事情,多是发自内心而且酝酿已久,有的甚至自己都不知何日何时萌发的想法。就说发起在卢沟桥畔创建抗日纪念馆这件事,开始时我根本没想到会建起那么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馆,更没想到被六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那时我想的就是,作为卢沟桥文物保管所所长,我要保护好这座意义非凡的桥,要让后人知道这座桥上发生的事情,要让这座桥见证当年为抗击日寇,曾有一批中华热血男儿,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

  说到这,你可能得问,我这个宁河人怎么跑到卢沟桥文物保管所当所长?的确,卢沟桥所在地宛平县,虽说离天津宁河县不很远,但毕竟不是一个地方。我之所以离开宁河,跟当年教过我的一位北京来的老师有关。我是1928年出生的,抗日战争期间,已是十多岁的少年。曾目睹过日本鬼子在我们宁河一带烧杀抢掠,最难忘的是一次游击队打死了一个鬼子,为报复游击队,当时驻扎在这里的日本鬼子把全村人召集到庙前的空地上,揪着村长的衣领让他指认谁参与了,村长说不知道。然后他们就照死里打村长,直到他们打累了,才把村长一脚踹到墙角,然后一边走一边说,明天还来打。就这样,村长被家人抬回,半夜就口吐鲜血死了。除此之外,日本鬼子几乎隔三差五到村里捣乱,想打人打人、想抓鸡抓鸡、想烧房烧房,让老百姓没法过日子。可想而知,村里的男女老少能不恨吗?

  就在这时,刚才说的那位北京老师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抓捕,躲到宁河来的。他在宁河的那段日子,常对我们这些孩子说,为什么日本人在中国胡作非为?为什么中国人受日本人的欺压?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太软弱,不敢打他们。所以,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说实话,那时他的话我们这些孩子并不都明白,但有一点特别明白,就是日本鬼子很坏,不把鬼子打出去,就没好日子过。后来,这位老师回北京了,临走时给我留了一个他家的地址。老师之所以对我有些“偏爱”,是因为我从小跟大伯学写书法,字写得不错,被他认为是个有志气、有出息的孩子。所以,他说如果我在宁河呆不下去了,可以到北京找他。

  他走后不久,日本鬼子进村祸害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停课了,家里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我恨透了日本鬼子,就想到北京找老师。那时他留给我的地址,在前门一带,我找到了,住在那里的人说:“这不是他的家,他住丰台。”于是,我又拿着新地址找他,接着他把我安排到丰台铁路上干活。由于我字写得好,很快就不用干力气活儿,而是到工会干抄抄写写的事情。那时,我问他:“你是共产党吧?”他笑笑不置可否,但我心里明白,他肯定是共产党,要不嘴里怎么能讲出那么多革命道理。就这样,我一直跟着老师,他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渐渐明白了他的身份,他就是北京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我跟老师一起接管了北京一中学,他任校长我仍跟着他工作。直到1981年,领导把我调到卢沟桥文物保管所任所长。

  现在该书归正传了,因为心里埋藏着对日本鬼子的恨,所以第一次走上卢沟桥时,心里不由一颤。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那些罪恶行径历历在目,冥冥之中似乎在我耳边说,你该做点什么。现在我想,像我们这些经历过日本侵略的人,痛苦与仇恨的记忆是很难忘却的。有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记忆都将褪色,对也不对。如果不触及心灵的,不仅褪色甚至会遗忘,但国恨家仇是留在心头的烙印,想忘也忘不了。所以,对那些为抗击日寇而英勇献身的人,我的心中永远怀着深深的崇敬。

  【寻访保卫卢沟桥的勇士】

  不知你们去过卢沟桥没有?即使没去过,也从电视里看过,很精美很漂亮的一座桥。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因横跨卢沟河(即今日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除此之外,卢沟桥还有一特色,是静卧在桥栏上的那些石雕小狮子。当然,即使卢沟桥再具文物价值,也抵不上它的历史价值。因为世人皆知的“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桥头的宛平城,而卢沟桥是中国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从此伟大的抗日战争拉开帷幕。由此而说,卢沟桥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知道都该了解的“桥”,不过分吧?!

  我当时是从搜集、整理与“七七事变”有关的文献和口述历史开始的。不知为什么,一到保管所当所长,我就对发生在卢沟桥、宛平城地区的“七七事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七七事变”在中国抗战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所以,下定决心把这段没被很好整理的历史,整理出来交给后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当年抗日将领们散居国外与台湾地区的子女们,越来越多的专程回国到卢沟桥,感受父辈们曾经为国流血牺牲的地方。但那时卢沟桥不仅周边很萧条,而且桥本身破损也很严重,每天桥上过往的车辆近1500辆,平均每分钟12辆。我发现每当重型车辆驶过时,悬空过梁颤动,拦板和石狮望柱多被震颤损。对卢沟桥损害更严重的是,当时西北面的石景山,首钢的烟尘污染、高井发电厂粉尘通过永定河排流下来,河水干涸后,桥下河床厚厚堆积起一层酸性粉尘。可想而知,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桥,再不保护就要毁于一旦。于是,我先后写了9份报告给上级领导,提出保护卢沟桥,建设抗战馆的建议。说实话,当时看远道而来的人想去洗手间都找不到,望着千疮百孔的卢沟桥,眼里流露出的失望神情时,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愧疚。

  没想到我的想法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鼓励。1982年8月,我在北京市政协、市民革的支持下,召开了第一届征集“七七事变”文物资料座谈会,目的是寻找线索。没承想,会上那么多人热情地给我提供线索,其中包括卢沟桥抗日29军将领们的后代。他们中一时说不好准确线索的,告诉我回去再找然后通知我。说实话,当时真感动,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这之后,我任“七七事变”历史文物资料征集组组长,先后到河南、南京、上海、太原等地,走访了保卫卢沟桥的原29军37师110旅219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原宛平县政府秘书洪大中、原29军军训团团长朱军、著名战地记者陆诒,以及29军219团团长吉星文之子,现居台湾的吉民立先生、原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之子,现居美国的王中一先生,等等。

  说到这,我得讲几件寻访中很难忘的事。先说到1983年我到河南固始县寻访金振中,他是卢沟桥保卫战的直接指挥官。当时这位已年过八旬的抗日英雄,虽然人生坎坷,但眉宇间豪情不减,背挺腰直,军人风范不减。他对我们说,从军期间虽参加过数次打日本的战役,但对卢沟桥一役记忆犹新。他清楚地记得,1936年春,接到团长吉星文的命令后,迅速带全营1400余名官兵赶赴宛平城,安排城内及卢沟桥的防务,因为这里是北京的西南门户,一旦失守日本鬼子将长驱直入北京。而此时,日军已进驻丰台,形势相当紧张,给人的感觉是日军已剑拔弩张,只差一个机会了。7月6日,旅长何基沣来电话指示,要我团注意监视日军行动,并命令如日军挑衅,一定坚决回击。听到这样的命令,官兵们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誓死抵抗,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老人回忆,卢沟桥保卫战打得相当艰苦,他们多次击退了日军的疯狂进攻,硬是没让日本鬼子跨过卢沟桥。老人还说,那场战斗唯一让他感到遗憾但也感到自豪的是,他指挥追击逃敌时,没发现隐匿之敌,结果被敌人扔来的手榴弹炸断左腿,接着敌人又射来一发子弹,子弹从他的左耳穿进,从右耳下穿出。按说,这种伤情十人十死,但他却大难不死。1938年伤愈返回部队后,又参加了后来的对日汉口会战。

  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泪长流。特别是后来当他听说,要在卢沟桥畔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激动地对家人说:“我死了,一定要把骨灰撒到卢沟桥畔,我要和战死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金营长最终没等到抗日纪念馆的落成,于1985年3月1日病逝。根据他的意愿,1985年8月14日,他的亲人捧着他的骨灰走上卢沟桥,参加了作为北京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活动之一——安葬抗日英雄金振中骨灰安葬仪式。那天,三百多人参加了这一意义非凡的活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均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活动全程。

  在征集过程中,最感意外的是,我们原来只知道在当时抗击日寇的西北军和29军中,只有很少的地下共产党员。没承想,后来29军将领尹心田之子尹家衡同志寄给我一篇文章,文章中介绍当时这两军中共有中共地下党员七十余人。接着我又读到王沛南、尹心田、周茂兰三人合著的文章《汾阳军校中党的地下活动》,得知汾阳军校,就是29军第二教导团,那时团内已有中共地下党员八十余人。可想而知,当时这些优秀的地下共产党员,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战斗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危机四伏,随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但他们却坚韧机智地坚守在党委派的岗位上。正因为如此,淮海战役时,才出现了张克侠、何基沣两位地下党员,率领国民党军队两万三千多人的阵前起义,创造了“一夜变千秋”的壮举。

  【牵动海峡两岸爱国情】

  我觉得在卢沟桥畔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人心所向的事。虽然当时自己任卢沟桥文物保管所所长,在呼吁和倡导上发挥了作用,但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没有海峡两岸有识之士们的共同努力,即使我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没用。

  现在我想建设抗日纪念馆,也许是天意。很多人还记得1982年,日本右翼势力掀起新一轮反华高潮,日本各地放映宣扬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所以,当时我只搞了一个“日本侵华罪行图片展”,并开辟了“七七事变”战场旧址实景,包括城墙弹痕处、卢沟桥头等,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83年至1984年,共接待参观者52万人之多,其中外宾和归国华侨26万人。可想而知,后来我们提出建设抗日战争纪念馆,自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当时给我支持很大的是,冯玉祥、宋哲元、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何基沣等一批著名爱国将领的儿女们,这些老大哥大姐们多为政协委员,得知我们在卢沟桥畔筹建纪念馆的事后,每次开政协会都积极呼吁。除此之外,他们还送来了许多珍贵物品,比如宋哲元的外甥女,将珍藏了多年的宋将军的军刀捐了出来。她说这是舅舅最喜爱也是随身佩带的军刀,为防止生锈她经常擦拭。宋哲元的女儿宋景宪一直居住在美国,1982年,她在亲属的陪同下来卢沟桥参观。当时邓颖超大姐亲自接见了她,她对邓大姐建议说,卢沟桥畔应该建一座上规模的纪念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战争纪念馆,用来教育后人。中国八年抗日战争是重大历史事件,而卢沟桥又是中国军队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只有“卢沟桥史料陈列馆”太简陋了。邓大姐听后非常重视,她对宋景宪女士说:“你父亲是抗日将领。”之后,解放军总政治部还下发了文件,明确提出宋哲元将军是抗日将领。这一切深深感动了宋将军的后代,他们觉得这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1985年7月30日,全国政协常委萨空了等13位政协委员联名写信给北京市长,要求“抢救卢沟桥”。没想到在8月6日的北京市政府第36次市长办公会上就通过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时任副市长的陈昊苏同志任主任委员,我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除此之外,1985年8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侯仁之先生在《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6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历时一年建成,在当时绝对是个奇迹。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7280平方米,坐北朝南,北倚宛平城垣,左右与宛平东西城楼相呼应。为什么说是个奇迹呢?如果不是亲历,我想我都不会相信,当时建设纪念馆时,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先拉料后付款,有的甚至没付款。虽然,当时北京市有关部门下了个文件,意思是各部门要全力积极支持纪念馆的建设,材料款先行垫付。但实际上,许多单位听说是建抗日战争纪念馆需要的建材时,都表示无偿提供,随要随给……

  据我了解,全国任何一个纪念馆,都没有抗日纪念馆这样被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一大批领导同志,也多次到纪念馆指导、参观过,而且还亲笔题词,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9-03 11:47: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广利桥"为何被称为卢沟桥

下一篇: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何决定固守南京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