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研究(1937-1945)
2016-09-14 15:4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卞修跃   点击:  复制链接

卞修跃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研究》一书终于出版了。他向我索序,我也觉得很有必要为这本书说上几句。

正如作者后记所言,一场抗日战争打了八年,而他的这本书从初稿形成到形成到此次正式出版,前后也经历了八年。当然这八年间他是一直有着出书机会的。比如200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即建议他尽快将书稿改好,研究所也已推荐此书列入上海书店出版专刊,可他取持重态度,想搁一搁,尽量消去书稿中存在的“内应力”。这是对学术负责,我只能表示赞成。今天此书终于付梓,尽管修订改动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这同样是对学术负责,我也同样表示赞成。因为本书所探讨的问题,此前还从未有像他这样系统全面地作过研究。而要将这一重要而又敏感的学术问题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必须要有一可供讨论的坚实基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卞修跃的书正式提供了这样一个基础。他愿意将此书作“的”,也即摆在那里让人家打的“靶子”,这种学术上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期许的。

中国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灾荒所造成的饥馑以及瘟疫等天灾人祸的影响,共有三次大的、死亡人口各超过千万的人口损失。依次是: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八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0)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其中的后两次均发生于20世纪,且对当代中国人口的发展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三次重大人口损失,都值得研究。而对于人口史来说,抗日战争时期人口损失的研究,无疑更富挑战意义,这是因为:在此前的太平天国所处的晚晴时期,尚缺乏可信的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调查与统计;在此后的三年困难所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不仅有了可靠的全国性人口普查也有着翔实的逐年户籍登记;而在抗日战争所处的民国时期,固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人口调查与统计,却始终未能进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口,不仅需要有资料本身的讲求,更需要有方法论的突破。

这本书的资料功底是相当扎实的。由于抗日战争已过去较久,现存的资料既不全面,且分散在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里。在作者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业已尽可能搜罗了大陆地区所藏的相关资料,也利用了我在访日时所带回的部分日文资料,但在当时他还没有条件到台湾去——这也是他将本书压下的理由之一,不过他不久就积极联系赴台北“国史馆”查阅搜集资料,补了遗珠之憾。

从方法论上说,本书也有其特色,可是说是历史学与人口学方法的很好结合。历史学的方法,是人口史研究的前提与基础。人口史的研究离不开数据,但那些数据是不能拿来就用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考证过程。这就需要历史学的实证功夫了。缺乏这样的功夫,所谓的历史人口研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这在人口史领域是有着深刻教训的。而人口学的方法,是本书立论赖以成立的支柱。不仅需要研究中国人口的总量,且须研究人口的自然结构,如性别比、自然增长率(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等等。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口损失问题。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似乎毋庸多说,虽然学术界有八年全面抗战说(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算起)与十四年抗战说(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之分,且都有其道理,但人口史的研究却只能以八年全面抗战为准,而将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前与之后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关于人口损失问题,很有必要多说上几句。所谓人口损失,是与战争伤亡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书为此所做的界定是:“人口损失指社会在演进过程中,因受若干因素影响,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内人口保有量相对其正常发展所应达水准之减损。”(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基本概念的确立”)这一界定,为了逻辑的严密性而牺牲了文句的通俗性,多少显得有些拗口。不过下面还有进一步的解释:

在非常状态下,灾害、战争和疾病以及大量人口外迁等因素会造成重大的社会人口的减损,从而扭曲人口发展的正常轨道。这种以非常因素造成的社会人口保有量的减损正是我们所指的人口损失,它并不包括社会常态下人口的自然死亡而导致人口保有量的减少。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人口损失指的是特定区域内在具体时段中的社会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数以及由于非常因素影响导致的人口相对于按常规发展水准而减损的增长量。再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在非常态社会存在中,相对于社会常态,“不该走的走了”的那部份,和“该来的没来”的那部份之和。

关于人口损失的这一界定,是我们共同反复推敲而得的结果,也是本书立论的基础。虽然本书同样要讨论到战争伤亡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对人口损失作此界定在学术上是完全必要的。

人口史研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领域,抗战人口损失研究更是个充满挑战意义的课题。前面我已经说过,本书的出版,只是为这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基础,肯定还会有遗憾和不足。我们衷心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姜涛

2012年10月18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构架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各种人口统计

1.混乱繁杂的人口统计

2.支离不全的人口调查

3.抗战结束后的人口调查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人口性别比之简单考察

1.考察人口基本指数的必要及其困难

2.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官方统计性别比状况及其变迁趋势

3.民国时期区域调查中的人口性别比状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人口增长率及人口变动

1.民国前期(1912一1936年)官方统计中的人口增长率

2.区域调查反映的民国前期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3.抗战时期中国人口变动情况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的存在环境

第一节 八年全面抗战暨战祸波及区域

第二节 侵华日军在华暴行述略

1.屠杀

2.轰炸

3.焚掠

4.奸污

第四章 战时中国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第一节 抗战前期有关中国人口伤亡损失的调查

第二节 《抗战损失查报须知》的颁布及修订

第三节 抗战后期人口伤亡损失调查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中国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第一节 调查机构的变迁

第二节 战后国统区域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调查统计

2.江西省抗战人口损失调查统计

3.广西省抗战人口损失调查统计

4.湖南省抗战损失调查

5.福建省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6.河南省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7.四川省(含重庆市)空袭损害统计

8.陕西、甘肃、宁夏空袭人口伤亡损失统计

9.云南、贵州省战时人口伤亡损失

10.国民党中央部会机关抗战人口损失统计

11.南洋等地华侨人口伤亡统计

第三节 中国解放区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1.战时抗日根据地调查概况

2.战后解放区抗战人口损失调查

3.中国解放区人口损失统计

4.华北地区抗战人口损失数字的简单分离

第六章 中国抗战军入伤亡统计及部分省市战时人口损失估计

第一节 中国抗日武装部队官兵伤亡统计

1.国民党抗日部队官兵伤亡统计

2.中共抗日武装部队人员伤亡损失统计

3.壮丁征募、兵员补充统计及兵役壮丁人员损失估计

第二节 华东、华中、华南地区部分省市平民伤亡估计

1.关于估算方法的说明

2.上海市抗战人口伤亡估计

3.江苏省(不含南京)抗战人口损失估计

4.浙江抗战人口伤亡估计

5.安徽省抗战人口损失估计

6.湖北省抗战人口伤亡估计

7.广东省抗战人口伤亡估计

第三节 东北地区、劳工及其他方面人口损失估计

1.沦陷期间东北地区人口伤亡损失

2.战时强制劳工人口损失估计

3.抗战时期中国其他方面人口损失简计

第七章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综合估计及其类型分布

第一节 中国抗战人口损失估计

1.战后国民政府关于军人伤亡的估计

2.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据的基本来源

3.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综合估计

第二节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与抗战时期

中国人口损失总体估计

1.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概况

2.1945年中国人口逆测

3.1937年中国人口逆测暨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估计

第三节 中国战时人口损失伤亡比、地区分布及主体分布

1.战时人口损失伤亡比率

2.中国战时人口损失区域分布及军民分布

3.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性别比率及成人儿童比率

4.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直接损失主体构成

第八章 简短的结论: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超过5000万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英文提要

后记

作者简介:

卞修跃,安徽寿县人,1966年10月生。农民的儿子,历史学博士,副编审。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从事抗日战争史、侵华日军暴行史、中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暨近代史资料搜集、编辑工作,著《天理·人伦·世道》、《周振鳞传》(合著)、《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合著)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辑《近代史资料》、《抗日战争》(资料集,合编)、《近代史资料文库》(资料集,合编)、《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资料集,合编)等专题资料数百万字。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14 15:52: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斗争未必尽属抗日战争——驳“七次抗战”、抗日战争“三个因素”等谬说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研究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