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亲中共报纸西安事变后撰文:东北军快向蒋谢罪
2016-11-03 15:35:08  来源:东方早报网,作者:高林  点击:  复制链接

  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张季鸾应当是不意外的。

  1957年,张学良在台湾回忆西安事变时说:“我同共产党在陕北的会谈,张季鸾是知晓的。这是因为一位过去的共产党,在我部中服务的政训处副处长黎天才,曾经告诉我,张季鸾是同情共产党的,他曾到过莫斯科,写过颂扬苏联的文章,共产党看张季鸾和戈公振是一样的人物。所以在当时,在蒋委员长尚未到西安之前,曾同张季鸾详谈过,征求他对于‘停止剿匪,联合抗日’的意见,他十分赞成,认为蒋公到来,我应当破釜沉舟,痛切陈述。”

  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蒋介石在事变前三天的12月9日给邵力子的“密嘱”也与张季鸾有关。现在西安华清池五间厅展出的这份“密嘱”显示,蒋介石要邵力子将“密嘱”内容透露给《大公报》驻陕记者,请其发一条消息,称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将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蒋介石还特别嘱咐邵力子,“此消息不必交中央通讯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也不必发表”。据说,《大公报》驻陕西特派员李天炽于9日晚得知“密嘱”的内容,立刻给10月底来过西安,此时已返回上海的张季鸾发去电报,告知“密嘱”内容。张季鸾给李天炽回电话,要李把“密嘱”大意婉转地告诉张学良,而“密嘱”内容准备晚一两天在《大公报》见报。张学良得到“密嘱”内容后,立刻召集会议,决定在12日晨动手,向蒋介石“兵谏”。

  当时在《大公报》工作的许君远回忆说:“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西安蒙难,晚上季鸾先生接到了这个消息,便很沉郁地坐在编辑桌旁,只吸烟,不讲话。电话铃不停地响,都是探询‘事件’的真相。他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等待比较可靠的报告。晚上收到张学良打给他的专电,详列‘叛军’的几项主张,他看了颜色凄黯,在屋里绕了几个圈子,却仍然一语不发。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编辑部里最沉郁的一天,大家肃然不哗,谁都在注意着季鸾先生的举动。”

  此时的张季鸾,主要是忧虑事变可能引发内战,百姓重陷水火,而且一旦开启战端,必然会削弱中国的军事经济实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当然他也非常忧虑与当时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蒋介石的命运。13日,《大公报》在要闻版头条刊登《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的消息,并没有配发社评。这说明张季鸾考虑在表明正统立场的同时,不愿扩大矛盾,更没有轻易发表意见。据说,12月13日晚,张季鸾彻夜未眠。14日《大公报》发表了他写的第一篇社评《西安事变之善后》,在“电讯不通,莫知详情”的情况下,开宗明义地指出:“解决时局,避免分崩,恢复蒋委员长自由为第一义。”

  16日,张季鸾写了第二篇社评《再论西安事变》,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张、杨早日回头,特别提出和平解决事变,避免战事,这其实也是对国民党内的主战派提出了劝告。和平解决,就是让蒋介石平安归来,重新领导国家。

  18日发表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是四篇社评中最著名的一篇。这里一面深切同情东北军将士,“……(东北军)是九·一八国难以来关于东北惟一的活纪念。你们在西北很辛苦,大概多带着家眷,从西安到兰州之各城市,都住着东北军眷属,而且眷属之外,还有许多东北流亡同胞来依附你们。全国悲痛国难,你们还要加上亡家的苦痛。”一面劝慰,“你们赶快去见蒋先生谢罪吧!你们快把蒋先生抱住,大家同哭一场!这一哭,是中华民族的辛酸泪,是哭祖国的积弱,哭东北,哭冀东,哭绥远,哭多少年来在内忧外患中牺牲生命的同胞!你们要发誓,从此更精诚团结,一致的拥护中国。”后面还提出了对东北军将士的四点要求。最后说,“我盼望飞机把我们这一封公开的信,快带到西安,请西安大家一看,快快化乖戾之气而为祥和。”随后,南京政府派飞机把印有这篇社评的《大公报》在西安上空投下了数万份,这在中国报业史上也是一次奇观。当时,张、杨并没有阻止空投或收缴报纸,应当说,大部分西安市民和东北军将士都看到了张季鸾的这篇“公开信”。

  26日,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后,张季鸾发表了第四篇社评《国民良知的大胜利》。宣称,“从今天起,中国的建设要更进到一种新阶段。”

  在当时,张季鸾是较早提出关注和同情东北军命运的人,并且主张在事变和平解决后善待张学良等人,这是他在事变期间的言论独树一帜的地方。据说,事后他还多次找到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言辞恳切,引起蒋介石的不快。

  如果说,张季鸾的社评在事变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张学良和东北军采取的这种“攻心术”。据张季鸾的儿子张士基回忆,1988年,他应邀去台湾参加张季鸾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曾去拜访张学良,张学良竟能一字不错地背诵那篇《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曾在《大公报》兼职,后来去台湾的陈纪滢回忆道,当时参加事变的几位东北军高级将领曾说:“我们看了这篇社评,又激动,又泄气。那篇文章说得入情入理,特别把东北军的处境与遭遇,说得透彻极了,所以我们都受了莫大感动。但大家又说,《大公报》不支持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我们便拿着传单去见副司令,进了房间,见副司令正在阅读那上边的文章,他看完了之后,神色也变了,立刻召集会议,讨论一切。后来的变化虽然多半受委座品德的感召,但军心涣散,将士转向,不能不说与这篇文章有重要关系。”

  “瑕”与“瑜”

  在评论张季鸾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时,许多论者都说到“白璧微瑕”、“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等,“瑕”者,就是“拥蒋”。

  张季鸾在西安事变时的“拥蒋”是无条件的,即要求张学良等人无条件地释放蒋介石。他的想法是这样的:为了抵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必须有强有力的领袖,在当时符合这个条件的人物就是蒋介石。他在《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中这样评价蒋介石:“蒋先生不是全知全能,自然也会有招致不平反对的事,但是他热诚为国的精神与其领导全军的能力,实际上早成了中国领袖,全世界各国都以他为对华外交的重心。这样的人才与资望,绝再找不出来,也没有机会再培植。”对蒋介石可能采取的态度,他这样设想,“你们(指东北军)如果这样悲悔了,蒋先生一定陪你们痛哭,安慰你们,因为他为国事受的辛酸,比你们更大更多。我们看他这几年在国难中常常有进步,但进步还不够,此次之后,他看见全国国民这样焦虑,全世界这样系念,而眼看见他所领导指挥的可爱的军队大众要自己开火,而又受你们感动,他的心境一定是自责自奋,绝不怪你们。”

  其实,当蒋介石初登政治舞台时,张季鸾对他印象并不好,还写文章对蒋介石的婚姻进行过讥讽。但随着以后的形势发展,他逐渐尊崇蒋介石为“国家中心”。

  “国家中心论”是张季鸾的主要思想,也是其“言论报国”办报宗旨的产物。这个观点提出于新军阀混战之时,在西安事变之后正式出台。有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报恩主义思想。张季鸾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又坐过北洋军阀的牢,亲身经历了诸多内忧外患,这一切使他深感中国要团结振兴,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西安事变发生时,国难日益深重,需要有领袖人物率领全国军民抗日御侮,而在当时大部分民众眼中,蒋介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张季鸾“国家中心论”中的“拥蒋”很大程度上是抗日和爱国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单单拥护蒋介石个人。

  对蒋介石,张季鸾也并不认为他十全十美,只是为了大敌当前,必须奋起抗战的国家利益,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把蒋介石推到了中心的位置。他曾说:“我的中心思想,是要抗战救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中心。蒋先生有很多地方也不尽如人意。但强敌当前,而且已侵入内地了,没有时间容许我们再另外建立一个中心。而没有中心,打仗是要失败的。所以,我近几年,千方百计,委曲求全,总要全力维护国家这个中心。”他进而说:“当然,我仍希望蒋先生从一党一派的小圈子里跳出来,真正成为全民的领袖。建国大业如果在他手里一手完成,可以顺理成章,省事得多。但那时我们要坚持一个口号,即国家至上,民主第一。以此号召全国合作。”

  此时,张季鸾着重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张季鸾早期对蒋介石的“骂”,在西安事变中对蒋介石的“拥”,以及抗战前夕《大公报》对国民政府“缓战”政策的支持,都是出于对“国家中心论”的坚信与坚持。张季鸾的“拥蒋”是以民族救亡为出发点,暂时舍弃了纯粹的民主追求,不论是“国家中心论”,还是“拥蒋”,都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都是为了抗战建国的需要,都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11-03 15:36: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古北口:打响北京抗战第一枪

下一篇:桂系巨头不屑媒体鼓吹29军大刀队:又演义和团老把戏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