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逃亡也是一种反抗——战时人口迁移方向
2016-11-17 09:47:24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全面抗战时期的难民迁移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集体移民之一”。

全面抗战时期迁徙运动的方向是受日军的侵略方向影响的,根据日本侵占中国各地区的情形,国内迁徙运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重要时期。
 

1

从抗战开始至南京沦陷

华北地区的难民主要由三路向后方迁移。第一路经平汉路至郑州,再由郑州或者安置于河南境内、或者经陇海路西去陕西、或者继续沿平汉线南下湖北省境。郑州是这一路线的中心,“每日前方逃来难民不下三千”,仅来自河北省的难民,“麇集汴郑,已逾五万”,成为难民的集散之地。吴宓记述,郑州车站“时小雨迷蒙。车站月台上,人多如山,拥挤充塞,喧哗纷扰,盖皆难民及流氓,以及各路旅客”。

第二路经平绥路西迁。一部分往大同、包头,一部分再由大同沿同蒲线至太原,并以太原为主要汇集地,进一步向陕西迁移。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平即有人西迁,吴宓1937年7月28日的日记中提及,“宓谓同人多有由平绥路赴大同、太原者。苟K(编者注:“K”为此母女姓氏缩写)母女愿出京,只此一途”。平绥路难民救济专员孙显卿致赈委会的电文也说到,“现冀察晋各战区难民来并(编者注:“并”为山西省省会太原的简称)者络绎于途”。这些到太原的难民再经同蒲路运走,至潼关转车,他们“多去西安,去豫鲁者少数”。又有一些难民是经平绥线西至包头的,“以九月杪(编者注:“月杪”,即月末)平绥路难民络绎逃跑,现在五百余人”。值得一提的是,经平绥路迁徙的难民以学生与低级公务员居多,如住在太原难民收容所的200余人中,“多为学生与低级公务员”。

第三路,一部分有能力自东南迁京沪或武汉三镇的难民,其路线与清华教授吴宓、陈达等人的南行路线大体一致。吴宓的路线比较复杂,首先由北平乘火车至天津,然后经海路至青岛,再由胶济路到济南,转津浦路到徐州换陇海路车至郑州,再从郑州转平汉路到汉口,由汉口去往长沙的联大就职。有些欲到南京、上海等地的就可在徐州接着乘津浦路车南下。与吴宓多走陆路不同,陈达主要是走水路,从天津搭海船直接到上海,再由上海溯江而上,辗转到达长沙。


1937 年8月14日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南京路

华东区以上海为中心,在战火燃至上海之前,上海即已风声鹤唳。据竺可桢记载,1937年8月6日早晨至上海北站,发现“站上行李山积,出口处亦有行李堆积,致行人甚难出入,脚夫忙甚”。雇车至沧洲饭店,至则发现房间已满,“闻上海搬家者日来甚多,大抵由闸北、南市搬至租界,租界屋均人满”。

该地区的难民,主要分三路迁往后方。

第一路北上至苏北等地。上海、昆山、嘉兴、常熟等地的难民或乘火车,或搭轮船帆艇,或徒步去往吴县,自吴县经京沪铁路、或者从水路经运河北上,至镇江后渡江到江都,然后从江都前往苏北的高邮、宝应、兴化、泰县(今泰州)、东台、淮安、淮阴、涟水、泗阳等地。


1937年,栖身于上海租界的难民

第二路沿沪杭甬线南迁,有的再转浙赣铁路去往南昌等地。经此路线者,主要是原籍浙赣等地的旅沪人口,因避难而回乡。

第三路沿江西上。这条线路在上海陷落后尤其繁忙,京沪一带人士与从北方南下京沪地区的人士多经此路内迁。陈达11月19日自上海到达南通时,与他同日到的“共四轮,约七千余人”;而与他同日到汉口的轮船,“俱由上海或南京上驶,共载旅客及难民一万余人,据说近一星期来每日如此”。

在难民迁徙后方的同时,上海租界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难民。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虹口、闸北、杨树浦一带的中外居民,大批地涌向苏州河南两租界地。“外白渡桥”以及外滩大道上,人流滚滚,“途中搬运箱笼之车辆,自早至夜,未尝停止”,“白渡桥上的人,拥挤得如钱塘江的怒潮,奔腾澎湃地在寻求出路。那时,地上婴儿的哭声,行走迟缓的老弱的男女,被压在地上的呼救音,呼儿唤女的悲啼声——这一切的声音,震动天地,惨彻心脾。又因人心慌乱,亟望逃出战区,所以人如蜂拥……难民为了要逃生,衣箱也抛了,被褥也丢了,满路尽是遗弃物,把宽阔的马路,弄得隘狭难走了”。11月4日晚,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10日,日军在浦东登陆,南市及远至徐家汇的华界居民以汹涌之潮涌向相邻的法租界。法租界在11月10日发出关闭铁门的通告。大批大批的难民于是便被铁门挡在了界外,其时头顶时有日机飞掠轰炸,有家不能归,财产不随身,饥寒交迫,“难民比前更多,箱笼被褥,木器家具,千车万担,绵延数里,呼号啼哭,惨不可喻”。

京沪沿线的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等地难民,有的逃往南京,有的迁到内地,绝大多数暂时移至长江以北避难。
 

2

从南京沦陷至汉口沦陷

这一阶段,武汉由于其交通的便利和是政府的所在地便成了众多难民的集中地。包括难民在内的大批人口移来武汉,使武汉的“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由于难民的大批到来,武汉三镇到处是衣衫褴褛、面色焦黄的难民,到处都是胸前挂着白布难民条、面呈病态的难童。


法国巡捕在上海检查出入租界者

战争进行到1938年夏,武汉已岌岌可危。8月1日,汪精卫代表国民党中央在武汉宣布: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各院部会驻汉办事处一律撤销,限期迁往重庆。从政府西迁的过程来看,其内迁进程遵循了从南京一武汉一重庆的模式。有人估计,当1937年底国民政府西迁时,陆续乘船西上至重庆的各部官员及所有公务人员有万余人。

为了保全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国民政府与教育界人士做出了将高校内迁的举措。学校内迁,带动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和上万名青年学子迁至后方。在学校内迁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正如陈达所说,“他们在这恐怖的战争中,亲身体验着动荡的生活……青年人备尝这种艰苦的折磨,使他们爱国的热情交炽,更有助益于个人坚定自己的信念;老年人经这番艰苦的训练和辛劳的工作,一旦到他们安顿下来,就会更坚定了他们在这新社会所感受的经验”。

抗战初期,还有大量上海和东部的厂矿内迁。估计整个战争时期,有4万多技术工人从沿海迁往内地,其中绝大多数曾在1938年到达武汉。在这次搬迁过程中,大约有10.8万吨设备从武汉运走。在国家资助下,1万工人也迁走了。


1938年10月底,侵略至汉口郊区的日本士兵

南方难民的迁徙情况比较复杂。难民多集中于各大城市,然后分别迁入西南各省。如华东诸省的难民,多随国民政府西迁武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又迁往四川等地。难民西迁大致形成三路:一路进入四川、陕西,一路进入贵州和云南,一路进入广西。四川的难民来源最为集中,除小部分来自北方外,绝大部分为东南各省市迁徙而来。

抗战时期,内地难民入港相对集中在1937年下半年至1939年这一段时间。不包括铁路和轮船运输统计数字,1937年入港移民人数为111000人,1938年上半年为74000人;而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年均入港移民(铁路和轮船的统计数字除外)只有1100人。另据来自铁路和航运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38年7月,香港人口净增加近25万人。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广东,导致短时间内难民数量急剧增多。新的难民沿陆、海两线源源不断进入香港。据统计,1939年9月香港人口超过200万,其中内地难民占有很大的比例。

总之,这一阶段,南方难民主要往西南迁移,北方难民主要往西北迁徙,构成难民总体西迁的趋势。
 

3

由武汉失陷至豫湘桂战役

当上海、香港及越南尚未沦陷时,这些地区仍留有许多国人,直至1941年底,据上海报告,国人约有525万人,比1936年增加了50%。1941年11月,香港宣布国人总数达155万人,大约占总人口的60%。至于法属越南,实为中国人由华南至西南后方的主要门户。

自盟军失掉越南、香港及上海后,中国的迁徙运动主要靠内陆路线。直至1944年9月,许多从华东、华中及华南沦陷区内迁出的人,都集中在广西桂林,作为旅行的出发点。由此可以北上到贵州省的贵阳。从贵阳有两条重要路线可走,一是到云南省的昆明,一是到四川重庆及成都。如果要是往远一点方向去的话,那他就会采取后一路线,再往西南至西康省的西昌或往西北至陕西省的西安,甘肃省的兰州,青海省的西宁,或是新疆省的哈密。

据估计,1942年河南大旱灾引起的中原大饥荒使河南籍灾民入陕者先后达80万人。他们大都是辗转洛阳,沿陇海路前往西北大后方的。据1946年1月河南省善后救济分署的调查,“豫籍难民流亡省外者有500余万人,流浪省内无家可归者有800余万人,合计待救难民1300余万人”。1943年统计河南“因灾情过于严重,灾民逃亡者过多,前后遣陕安置及灾民自行赴陕谋生共约130余万人”。河南难民入陕后,主要分布在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大中城市和铁路、公路沿线的城镇、村庄,还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

豫湘桂战役又带来了新的难民潮。张发奎回忆,从湖南来的几十万难民抵达桂林与柳州,作短暂停留后,去了贵州等地。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11-17 09:53: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个小难民眼中的抗战内迁

下一篇:逃亡也是一种反抗——战时人口迁移数量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