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逃亡也是一种反抗——战时人口迁移状况
2016-11-17 09:58:07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日战争时期不仅衣食无着的下层民众成为难民,众多富有之家和知识分子也参与了迁徙。

内迁难民大多来自中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在工业重心迁移的过程中,各类人才、资金、设备、技术和市场也从沿海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向西转移。据统计,到1939年8月为止,重庆83家机器工厂的4000多工人中,约70%是内迁工人。

在社会升平的日子里,移民通常是属于中下社会阶层的人,他们为了谋生及改善其社会地位而迁出家乡,但在抗战期间,却有多数富有人家,由于战事而被迫离乡背井。这些移民可分为三大类:(甲)富裕及曾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乙)政治方面活动的人士,或同情重庆中央政府的人,或是为日伪政府所仇视的人;(丙)爱国者及不甘受敌伪压迫的人士。社会学家孙本文讲到,当时,“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西迁,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低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三以上西迁”。

有些区域里,某一个时期的移民,以年青的男女学生为多。因为他们如果留在故乡的话,他们必被强迫进入敌伪政权所办的学校,学习日本语文及接受日本文化。这种奴化亡国灭种的教育遗害,早已于东北“满洲国”各地实施,因之在沦陷区里的青年学生,早在日军占领之前,即秘密被迫随大批移民逃到西南后方自由区。年龄相若,而非学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身体强壮,适合日军的征兵条件,如果停留于沦陷区,必为日军强迫从军或执行劳役。所以这些青年也迫不得已而随众迁出。也有大部分的移民,不欲离其故乡过远。因之,当敌人侵占其家乡时,则暂时举家逃避,一俟新秩序暂时建立,又再搬回老家去。许多参加这种迁徙运动的人,是为了贫穷及没有长途旅行的计划,不得已如此做的。又有些人,因受不了后来环境的压迫,继续迁徙,最后还是停留于西南或西北区遥远的后方。

战时背井离乡的逃难者不乏富有人家,除了党政界及爱国人士外,生意人、工厂经理、医生、工程师、教育界人士和自由职业者及技术工人等,占了多数,农民是“近躲不远逃”,加上较浓的安土重迁的特性,是其逃难人数最少的原因;而文教界,包括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人数最多,这与文化程度愈高,愈具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然有关,与较具经济地位和生存能力也不无关联。

战前的中国仍然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在总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最高,而农村的贫困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旦遇到战乱,这些农民极易被抛入庞大的难民群中,成为其主要构成成分之一。然而,内迁难民的职业构成与难民整体的情况并不一样。“从难民的绝对量来看,仍然以农民占绝对多数,但因为条件限制,流亡到大后方的难民中农民并不占多数,而以工商业者、知识界人士、工人等占大多数”。原因是这些在难民总体当中占绝对多数的农民,在经济上极为困窘,而精神上又惯于依着于土地,大多不愿或无力长距离迁徙,一般只往邻近地区作短期奔逃,战事稍靖即又返乡。所以抗战初期在武汉、长沙等城市的难民,“农民成分不到十分之一二,十分之八九皆由城市中来”。不过,这其中又有些地区的差异,如“闻在西安者农民比较为多,其所来地点,多为黄河以北”。


黄泛区难民

难民中有很多是知识分子,包括的范围较广,如各类学校的教授、文教人员、学生、作家、诗人、画家、剧作家、记者、编辑、机关小公务员、医生、各类技术工人等。在逃难的人群中,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较大,他们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不甘接受日伪的统治。知识分子在逃难以前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就为他们的逃难提供了先决条件,至少他们能够自己解决交通和旅费这两个逃难关键的问题。正像《新华日报》所讲的:“一般说来,(这类人)过去都是过着中等水准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是识字能够提笔写信的,他们的职业过去做过小学教师、公务员、办事员、秘书、书记之类。有这类能力的人在收容所里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所见到的难民中,仍以壮丁占最多数,其次为青年,并有不少曾受教育者,其次为学龄儿童。老弱妇孺,并不最多。其原因,一是当时离开乡井者以为老弱妇孺,敌人不致屠杀;二是老弱妇孺不胜远行奔波之苦(据一十龄难女童见告,由常州步行至九江,每日须行五十里至九十里不等),故未偕行。青年学生又以初中程度者为多,入较高之训练班学力不足,当兵又觉屈就,故其出路最为困难。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11-17 09:59: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逃亡也是一种反抗——战时人口迁移数量

下一篇:逃亡也是一种反抗——艰难的逃难生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