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国共抗战争论:全面了解历史 避免固有成见
2016-12-20 11:03:29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冯 钺  点击:  复制链接

  原标题:冯 钺:全面了解历史,以防曲解

  【作者按】此文曾部分发表过,近来看到关于国民党抗战问题的争论又起,便拿出旧文稍加修改,供读者批评。

  几年前休假时,曾赴华东某地参观,当地有一不高小山,旁有一湖,山清水秀,相应成辉。据当地人介绍,陈毅元帅曾于此指挥过一些战斗,山中有三仙洞,曾为陈老总的指挥部所在地。三仙洞实为一面积不过7、8平米的小石洞,高约二米余,可容四、五人。三仙洞名称来源于蛇、蟹、蛤蟆三个成精仙物,相传曾驻于此山,是为三仙。山旁有湖,湖畔有茂林修竹,过去可能有采莲女嬉戏湖中,湖边林中有秀才刻苦读书于此。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在山中煮上一炉清茶,清风徐来,送来远处水面上采莲女的嬉闹声,秀才们于此读书,甚是清爽。往昔陈老总在此作战时,指挥我军消灭戴之奇部,因大捷,曾即兴做诗一首,现刻于纪念亭前的石碑上。

  在介绍这次战斗时,有人说:这次胜利不过是碰巧,因为被敌军追赶,逃入林中,结果从林中出来的时候,刚好遇到敌军的指挥部,就顺手把敌军的指挥部给打掉了,结果敌人就群龙无首,因此被打败。

  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但却流传甚广了,估计不光在当地流传很广,在许多地方可能都流传。因为这种说法我在别的地方也曾多次听到,只不过说的不是这次战斗,而是另一次我军与敌军的战斗,除了地点和部队换了,内容都是一样。无非都是说,我军这次或那次的作战或战役的胜利是碰巧,因为我军被敌军追赶,便逃跑,结果在跑出森林或大山时,凑巧敌军的兵团指挥部或军、师指挥部就在眼前,于是顺手就给灭掉了,敌军群龙无首,当然大乱,于是我军就获利了胜利。

  像这样的谬言,有点军事常识的人,稍加思索就可知是编造的。战争,需要运筹帷幄,需要制胜千里,需要妙计频出,但这些都需要有人去执行,需要英勇的将士们真刀真枪打出来,不是碰巧碰出来的。

  战役一般由许多次战斗组成,一次战斗的胜利并不能足以决定整个战役的结局。历代以来行军打仗岂是儿戏?哪有那么多的碰巧获胜?遭遇战倒是有的,但遭遇战是“双刃剑”,它既可能致敌军混乱,也可能使自己混乱。因为大家都没有准备。但仅凭一次遭遇战,就扭转整个战役或战局,能够获得全面胜利就有些匪夷所思了。退一步来讲,就算有一次、两次、三次的碰巧获胜,战争时期全国那么多战场,那么多次战斗、战役,大部分都能碰巧获胜?

  这是战争中的常识问题,但就是这样一个常识问题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地,出现了各种换汤不换药的版本,而且似乎成为了某个历史场景或事件的正解了。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深思。

  其实这种说法到底是从何而来,本没有必要深究,即使找到根源也没有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倒是与这种说法和认识有关的,近年来兴起的“重读历史”或“新解历史”现象。如果说,“重读历史”或“新解历史”对历史上一些事件、人物、问题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或再研究,发现一些过去没有发现或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的史料,从中发掘出对今人和国家、社会有益的见解和经验教训。这样的重读和新解都是值得提倡和支持的。但如果是进行片面、甚至有意歪曲,则另当别论了。

  不可否认,历史研究无禁区,也无止境,我们要研究的是真实的历史和全面的历史,而不只是其中一个片面的角落。在研究过程中,全面的看待和分析历史非常重要,不能只看其中一个部分,只看某一个点上的细节而罔顾整体和时代的具体条件与要求,那样就容易做出以偏概全的结论。虽然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确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但仅仅关注细节还远远不够。做好细节的研究是历史研究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各个细节整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只依据一个细节就做出结论。历史研究工作中,不光要注意细节,更要能够从纵深、高远的角度来分析整个形势,对历史的全貌和细节都进行深入研究,这需要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艰苦长期的工作。

  现在有些有意或无意地通过“重读”或“新解”而歪曲历史的现象有必要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歪曲历史一向是有些势力惯用的手段。前一段时间曾经广为流传的中央情报局“十条诫令”(且不论其真伪)中有一条,就是要专门歪曲有关国家历史的。以这种“重读”或“新解”方式而歪曲历史的害处太多,太大。远的不说,就拿中国台湾省来看,1988年李登辉登上“大位”后,利用掌握行政权力之便,对历史进行“新解”,在行政、文化领域大力支持、鼓励和提拔倾向于“台独”的(知识)分子,从教科书、文化宣传上全面歪曲中国台湾省的历史,去中国化,有意培养“台独”意识,把“台独”与推进西式民主联结起来,把民主当成“台独”的借口,全面影响新一代台湾年轻人的思想成长。经过李登辉、陈水扁等人近二十年的“新解”,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台湾省年轻人对国家、民族、主权和民主的认识。据台大政治系主导的“两岸和平趋势调查报告”(2012年5月发布)显示,“48.8%的受访青年倾向于台湾主体认同(即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彼此互不隶属);其中,大学生一代对台湾主体认同感更高达52.8%。”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和歪曲作用甚至大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逐步纠正过来。

  除了“台独”式的歪曲历史之外,其他片面、狭隘的“重读”历史或“新解”历史现象中有两种情况比较典型:人性论型;“发现新大陆”型。

  一、人性论型。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带着比较强的倾向性去找史料,然后以“个人”的人性角度来分析历史,很多情况下脱离了当时事件、人物乃至国家和国际的历史大环境。这种情况多见于对近代以来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新解”或“重读”。

  这样的“新解”或“重读”通常不能从整体的、历史的和全面的角度和广度来解释某个事件或人物,而是以人性为基础来解释,往往是从个人感受的角度把一些本来负面的人物塑造成很人性且很慈祥的形象。当然,不能否定人性论,难道还能不讲人性?如果不讲人性的话,那又成了什么?没人性?是禽兽?讲人性是正确的,但关键在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复杂的,多角度的,如果单单从人性论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话,可能就较难区分正义与邪恶、正确与荒谬、正直与奸诈。

  如果只强调人性,只从某个角度来看,那么希特勒、东条英机等战犯也可以是很人性的,现在看一看当年德国纳粹拍摄的有关希特勒的纪录片,许多镜头都很温馨,镜头中的希特勒很友善,很慈祥,有时还亲切的拍一拍、亲一亲小朋友的脸。多好的形象!这也是希特勒的人性。但从大局来说,希特勒是不是有人性,历史早已给出了定论,不用赘述。

  要是还以人性论来分析历史,那再看看当年日本鬼子在中国拍摄的一些所谓宣扬“中日亲善”的照片,在照片中他们给中国小孩糖吃,亲切的微笑着,中国小孩们手里拿着糖,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难道因为这些我们就能理解成,原来日本鬼子也有很多人性的?这样的人性我们会相信吗?能够因这样的“人性”就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

  二、“发现新大陆”型。这一类型通常是似乎有一天突然读到了一个什么史料,于是就感叹,原来还有这回事,以前怎么不知道,都是被官方封杀了,被蒙蔽了双眼,于是就到处找史料,于是就发现了许多“新”史料,于是就开始“以证视听”。例如,近几年来经常有文章说以前不知道原来还有国民党抗战这回事,并由此推论是大陆官方“封杀”了国民党的抗战业绩!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

  事实上大陆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公开正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历史了。这些公开的渠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198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的正面反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的电影,如《血战台儿庄》以及其他同期的影视作品;另一个是1980年代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从1980年代中期起,大陆对国民党的抗战功劳便开始以比较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那时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很清楚的介绍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方面是如何组织和指挥几大会战奋起抵抗日本侵略的,如平津抗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都从正面描述,肯定了抗战早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的历史,完全没有刻意“封杀”国民党的抗战功绩。而这时距“文革”结束尚不过十年而已。

  但从最近几年大陆内部和台湾、新加坡等一些媒体的反映来看,似乎认为大陆是从最近才开始承认国民党抗战业绩的,认为这是近几年才有的进步。相当多的媒体和人士都持此种看法。

  教科书的肯定,比艺术的肯定更加正式和严格、权威。有人认为,即使那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里正面介绍了国民党抗战业绩,但篇幅也不多,不能特别引起注意。要知道中学历史教课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从古代史到现代史,从世界史到中国史,人类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重要事件要浓缩在这并不算厚的四本小册子中。在严格的篇幅限制下,历史教课书能够专门拿出相当一部分空间介绍抗战初期国民党方面组织的若干次会战,已实属不易。

  此外,这个情况还和那一段时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背景有关。那个时期初中历史、地理都属于副科,因此上历史课和地理课时,不认真听讲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高中则不然,高中是文理分科,文科生要非常认真的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历史教科书中这一段的情况熟悉一些;理科生则基本用不着怎么学习这些历史和地理课程了。此外,文科生人数远远少于理科生,这种现象有可能造成在中学时期就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就相对较少。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大陆有意“封杀”或不正视抗日历史吧。

  现在看来,过去多少年“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继承和发展。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大陆的一些影视剧也已经从正面描述国民党的抗日功劳了。如当时的《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等不少影片都是从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战的。尤其是《血战台儿庄》的内容非常感人,许多情节真实地还原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与日军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殊死战斗的英雄事迹,包括蒋介石等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了1980年代的历史大片中。

  有的场景至今深刻的印在许多观众的脑海中,如川军王铭章师在台儿庄血战到最后拼杀至师长最后一人,面对四面而来的日寇,已经负伤的王铭章神色泰然,平静的坐在阵地的高处,周围布满了川军将士的遗体。日军正从四面向王铭章接近,只有几步之遥。这时王铭章很坦然地从口袋中掏出一支已经发皱的卷烟,慢慢的点着了火,吸了几口,然后站起身,掏出手枪自杀。川军王铭章师,上自师长,下自普通一兵,全师七千余人,全部在台儿庄壮烈殉国。影片中蒋介石亲自祭奠,现场发表感言,激励将士继续抗日。

  抗战胜利后,北京(时名北平)就命名了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为的是纪念为抗日壮烈牺牲的国民党将领,1949年后这些路名都继续沿用(因“文革”影响曾改过一段时间),以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纪念。六十年多来,这些路名早已成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了。

  反观另一方,我们不知道在同时代海峡那一边的教科书里、影视剧里有没有一点客观描述共产党抗战的资料。近几年来经常看到海外一些华文媒体,不断“表扬”大陆在正面肯定国民党抗日方面有进步,说是终于开始正面肯定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想来这些驻大陆的媒体记者们,来到大陆不过几年,对许多事情可能缺乏了解,再加上原有的成见,写出一些不那么靠谱的报道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对历史的评论和观察要有纵向的深入了解和横向的客观比较,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汗青本来是无暇的。

  《春日登山有感》

  湖畔煮春茶,三仙慕风雅。

  水头莲女闹,两岸琴声撒。

  弯弯林中路,青灯照古塔。

  后人复何疑,汗青本无暇。

  (作者:冯钺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信息资料室主任)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12-20 11:06: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解密二战巴丹死亡行军:军令的发布者谁?

下一篇:飞越驼峰: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艰险的空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