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骆明:用文字记录日军暴行
2017-01-13 10:03:51  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在中国的抗战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南洋华侨机工投身前线外,更有一批看似文弱的书生,四处奔走、筹款募捐,以笔为刀,成为中国抗战坚定的后援。而厦门,与东南亚反法西斯华文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当时中国人下南洋的重要口岸之一,不少文艺界人士从厦门走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亲历抗战过程,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野蛮卑劣行径,记录了东南亚人民与华人华侨共同抗击日寇侵略的英勇事迹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如祖籍或出生地为厦门的高云览、骆明、张曦娜,或是曾在厦门短暂停留生活、学习的郁达夫、白刃等。

当日军的第一枚炮弹在新加坡土地上爆炸时,骆明刚上小学。日军侵占新马的一幕幕惨烈的画面,在年幼的骆明脑海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将它们化成文字,永恒烙印在历史长河里。而充满现实意味的记叙,也让祖籍厦门的华侨骆明在华文文学圈内声名大噪。

昨天论坛开始前,骆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已经81岁的他侃侃而谈,带记者重温那段战乱岁月。
 

【名片】
 

骆明,本名叶昆灿,出生于中国厦门,长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中学校长,之后弃文经商。他从小热爱文艺,上世纪60年代涉足文艺界,至今还在文坛驰骋不息,出版著作有28本。他在新加坡文艺协会担任了30余年会长,在2012年创立了新华文学馆,还发起组成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他还荣获过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公共服务星章”。
 

亲历暴行

日军在“良民”脸或手上盖“检”字
 

生于厦门的骆明,3岁时就随家人前往新加坡。1942年2月15日,炮弹的轰击声在新加坡不断响起,日军的铁蹄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安逸,新加坡成了“昭南岛”。

骆明说,当时让他印象最深的,要数日军在新加坡大肆推行的检证——为了揪出抗日、反日分子,日军将新加坡分作六个区,不论男女老少都得去检证,被日军确认为“良民”的,就在脸或手上盖上“检”字,暂时保命。但一些穿着斯文、戴眼镜的新加坡人,会被轻易断定为抗日分子,当即被扣下。

“据说,被点中的人会被分批拉到海边,或活埋或用机关枪射杀。”骆明回忆,那次的枪杀,坊间传闻有的称5万人受害,有的说是10万人,虽然没有定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后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美芝路建了一个“日治时期蒙难纪念碑”,碑下埋的,就有近两万坛的骸骨。
 

耳濡目染

父母将“幸存”的资料塞进粪坑
 

让骆明耿耿于怀的,在于日军的“文化统治”。骆明父母都是教师,新加坡被占领前,他们曾在椰子园中办了一所小学,但后来日军来了,所有华文、英文学校全部被停办,取而代之的是教授日本文化的日文学校。同时,父母学校内的一切华文资料被尽数烧毁,为了保住新加坡华文文化的根脉,父母将“幸存”的资料塞到粪坑内,等待其重见天日的一天。这给年幼的骆明留下深刻印象,种下了爱国抗日和钟情文学的种子。

不幸的是,骆明和大多数当时的新加坡孩子一样,在日军占领新加坡的3年多中,无法正常上学。直到日本战败,骆明终于读上了小学三年级,但当时他大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骆明在文章中回忆起这段过往写道:“小小的心灵就想到那是一种损失,一种比财富还要深远的损失。”
 

钟情文学

学生时期就走上创作道路
 

骆明在学生时期就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到了高三,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出版学生刊物,名为《人文》,在当时的新加坡销量火爆,每一期都能售出3000本,迫于时局,《人文》出了六期就被勒令停刊。不过,这并未消灭骆明的创作热情,教他白话文的南洋大学中文系老师林淑华,鼓励骆明一行人可以在文艺研究学上下功夫,于是他们重振旗鼓,又出版了四期丛刊。

日军侵略新加坡时,在骆明脑海里埋下的深远记忆,以史为鉴迸发出的种种思考,被诉诸字里行间。为此,骆明先后写下了《那一段战争的年代——记日本侵略新加坡的那些日子》等文章。有人评价,骆明笔下的文章反思历史、警示现实,不仅具有文字价值,还是珍贵的史料。

说起新加坡反法西斯华文文学,骆明还特别提到了他主编的一套书《新加坡(1930-1948)经典作品集》,其中就有一本丁家瑞等人创作的抗战诗歌集《怒吼吧新加坡》。
 

【同步】

珍贵作品结集出版
 

东南亚反法西斯华文文学学术论坛暨第十一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昨在厦开幕,收录珍贵文集的《东南亚反法西斯华文文学书卷》(以下简称《书卷》),为此次会议的举办增色。

《书卷》包括三卷,第一卷、第二卷收集了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撰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优秀反法西斯华文文学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形式。当年文学上的反法西斯斗士茅盾、高云览、郁达夫、马宁、巴人、杨骚、黑婴等人的文学作品,也由他们的后代提供并收入其中。这些作品都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表、出版的,而且产生较大影响。第三卷则汇集了评说东南亚反法西斯华文文学的论著。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7-01-13 10:06: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百年前日本海军“名将”秋山真之谈敢于侵略中国的原因

下一篇:“战争是以共产党游击战为主”--敌后战场决定了侵华日军必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