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中国总兵力为何少于日本?
2017-02-04 11:18:26  来源:爱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国民政府1931年9.18事变之后着手准备全面抗日,制定了国家计划“指导大纲”,但面临步步逼近的全面战争,困难重重,其中最尖锐的问题是中、日之间力量对比差距实在巨大,仅仅就军队而言就决非在数年之内可以使差距接近。

  中、日之间的海军根本无法匹比,作为一个几乎完全暴露、无法藏掖的军种,中国海军一当开战只能是彻底毁灭,别无出路。中、日之间空军也是根本无法对抗,中国全部飞机仅及日本海军拥有飞机数量的25%强,314架:1220架,就质量而言中国实际可以用于有效作战的飞机不会超过200架,根本无法跟日军比。不过空军在当时是一个可以在内陆藏掖的具有较的机动性能的军种,所以也就可以获取苏联、西方支援并向他们采购,以勉强弥补巨大差距。

  中国主要赖以跟日本对抗的是陆军,在中国不得不放弃海岸带的必然局面下,在国民政府不愿意投降的前提下,中国进行抗战的决定性力量只能是陆军。但是,中国陆军的状况同样可悲,是全面落后,编制、训练、装备、后勤、指挥等等,与日军比较都属于上一个时代的军队。今人甚至可能难以想象,在质量根本无法对等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陆军实质上的兵力数量也不如岛国日本。

  我为什么要说“实质”呢?中、日战争是现代战争,尽管当时中国人口大约有4.5亿人,日本人口约为0.65亿人,但可以适合现代战争的人口质量却不同,中国可以适合这种战争的人口数量反而远远少于日本,并不能够跟日本相比。

  抗日战争爆发时,蒋介石为国民政府大本营大元帅,参谋总长何应钦,副总长白崇禧。所以何应钦、白崇禧对中、日军力进行的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两人的中、日军力比较差不多(就中国而言,可以理解为陆军兵力),不妨就以何应钦的说法为例:

  日本——总兵力448.1万人。其中:现役兵38万人,预备役兵73.8万人,后备役兵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其中战斗兵可以有199.7万人。

  中国——陆军现役兵170万余人,壮丁训练陆续约100万人(1936年前后),学校军训完成预备役17,490人,候补军官888人(1936年前后)。

  就中国兵力不如日本的直接原因来说,上述何应钦的中、日兵力比较已经说明,尽管从现役兵力而言,中国多于日本,170万余人:38万人,但是,由于中国没有实行现代兵役制度,即使将水平很低的壮丁训练计入,可以拥有的总兵力也远落后于日本,仅为约272万人:448.1万人。

  日本可以形成的战斗兵为199.7万人,似乎超出中国现役兵170万余人并不多,其实不然,当时中国军队由于必须承担后方治安、交通、后勤甚至地方管理等职能,现役兵一般仅可以有30%投入前线作战,可以使用的有效作战兵力仅约50-60万人而已。日军战斗兵占全部兵力为45%强。假如中国竭尽全力投入50%作战,也只有85万人,如果打光了,也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由于日军已经深入华北,从而中、日军事接触面较大,所以中国军队不得不进入作战境地的数量也就较多,全面抗战前已经竭尽能力预备进入第一线主力兵力为80个步兵师又9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2个炮兵旅又16个炮兵团,基本动员了50%强的可作战兵力。

  中日全面战争前期,日本一个师团约为1.7万人左右,中国一个师的兵力参差不齐,少者仅有三、四千人,完整建制在1-1.5万人之间,但按照战力,对付日军一个师团,中国需要使用10-15个完整的步兵师才可能占有优势。如果以此按照战力计算,中国兵力简直可以称之为了“渺小”。蒋介石国民政府之所以能坚持抗战,并非在于兵力,而是在于前所未有的意志力、运用地理优势及民众空前的牺牲而已。

  尽管中国从清末时候就开始努力建立新式的兵役制度,国民政府甚至制定了义务兵役法规,但实际上始终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实行,中国军队主要采用的还是募兵制。甚至可以说,当时连真正的募兵制也没有能够实行。从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之后,中国内战几乎没有间歇,其实,打来打去不过就是那么些人,“当兵吃粮”,士兵和低级军官今天在这个部队当兵领饷,明天被俘虏或投降后,再继续在昨天还是对手的部队当兵领饷。所谓打仗,除少数属于硬仗外,多数不过就是仗着气势冲来涌去,在老百姓面前是英雄,战场上一见苗头不对就拔退逃跑,不少士兵甚至连逃跑也懒得,直接在原地举手缴枪,然后在新的部队继续领饷。

  中国总兵力从清末不到100万人到抗战前增长一倍,作为基本人员的“老兵油子”外,主要是靠土匪、流民和拉壮丁加入军队。这种状况除了不断增加“老兵油子”,并不能提高多少军队质量,新增兵员很难适合现代战争。1933年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宋哲元第29军赵登禹旅3月11日偷袭日军,近身用大刀与日军作战,这种故事尽管感人,十分英勇,但毕竟是悲哀。靠大刀片子除了在极个别的战斗中有效,并不能取得绝大多数战斗胜利,从战役角度战胜日军更是不可能。高歌“大刀向日本鬼子头上砍去”,不过就是唱唱以鼓舞士气、民气而已,到了战场上则基本无用。

  那么,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连总兵力也无法跟日本相比,难道仅仅是兵役制度问题吗?换句话说,为什么从清末至1936年前,中国就没有有效地实行现代兵役制度呢?其中当然有种种形势的原因,但是,毕竟来说,其间并非没有可以实行现代兵役制度的时机。这当中的原因,在于基础教育实在落后。

  兵役制诚然是解决兵员的制度,但是,现代兵役制度并非简单与人口有关系。由于必须从属于现代战争,因此,现代兵役制就与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也即对于现代兵役制度来说,直接有着现实关系的是基础教育,基本兵员适合从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中招收,以获取合格的兵员。正是在这一点上,导致了国民政府在进行全面抗战时,连国家总兵员都无法跟人口较少的岛国日本比。

  日本明治维新后,空前重视教育,尤其注重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日本早在1915年男童入学率就达到了98.9%,女童入学率达到98%,1920年初等教育六年制学校儿童入学率已达99.3%。

  中国则不然,尽管清末以后日益重视基础教育,但这种重视不过是口号强于行动,政府财政始终没有向教育进行鲜明倾斜。日本在1920年左右所达到的基础教育入学率,在中国不过是最近二十年依靠民众自己分担费用才达到。简而言之,中国百年来基础教育达到日本百年前水平,主要依靠的并非政府的实行,而是民众自身对教育的重视,孩子读书总费用家庭支出基本占大头,政府主要出力的是口号与鼓励政策。

  基础教育如果基本普及,在抗战前人口平均年龄较低情况下,在校小学生数量占总人口比例应在20%左右。1919年8月-1920年7月,中国民小学生数、高小学生数总计5,722,213人。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P140。),仅为总人口1%强而已。可见1920年前后,中国普及教育之落后。黄炎培1919年在《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一文中感叹:“依民国成立以来历年学生数之进步……则百人中亦仅得二人耳!夫苟教育渐几于普及,则在校学生数至少当占总人口20%,不且将待之百年耶?”他这意思,是按照中国基础教育的增长率,估计需要100年才能实现普及,才能达到当时日本已经达到的水平。

  由于基础普及教育极其落后,因此中国军队士兵基本是文盲,一方面使用的武器落后(就个别军队而言,步、机枪未必比日军落后,但中国整体属于杂牌军,武器来源五花八门,不能配套,维修、后勤难以为继),一方面又无法充分发挥现有武器的效能,从而军队战力十分低下。军队战力越低,就越需要数量以弥补质量,从而恶性循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尽管努力执行现代兵役制度,但并不能真正执行,结果导致大量拉壮丁,表面上拥有的兵员数量越来越多,实际则导致民怨,农村劳力发生短缺,军队质量难以提高,将越来越多的文盲驱赶上战场,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有效攻击。

  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中国非常感人的一个事件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也即国民政府动员10万青年从军。尽管国统区被严重压缩,但毕竟仍然拥有2.5亿左右人口,难道动员10万青年很困难?非也。此青年非那青年,“十万青年十万军”要动员的是10万具有中学或至少高小毕业的“知识青年”从军。当时中国需要组建往缅甸、印度作战的远征军,这支军队需要掌握现代武器并适应新式战术,兵员非是具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不可,因此,这对加入盟军协同作战阵列,基础教育非常落后的中方来说,就成了必须举国大动员的困难事件。“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感人程度,与中国的虚弱恰是正比,越感人越表明中国严重缺乏适合现代战争的兵力资源。直到五十年代,高小毕业生还属于“知识分子”,因此,十万青年组建的远征军在中国属于了从未有过的精英武装。

  戊戌变法时候,翰林王照是康、梁同党,他积极主张普及教育。他对康有为说:“我看止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的改变,再行新政。”康有为回答:“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的及?”王照后来终于因为意见不合,而与康、梁分道扬镳。他在1930年时候比较中、日教育,感叹道:“迄今32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宁河王氏水东草堂刊本,1930年。P511。)意思是从他主张普及教育有32年了,中国已经比日本更加落后,当初说“来不及”,幻想一下子解决问题,结果浪费了32年。

  王照认为解决中国落后问题一在普及教育,二在议会民主,两者不可缺一。他晚年为中国当政者喜欢急功近利而非常悲痛,他说:“治本之道,专在普及教育。收效固迟,而举办宜急。孟子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之言,最为痛切。政治家往往但计本身当国速见之功,不肯费全力以贻他年之效,自前清大老(佬),以及民国伟人,同此心理。”

  王照终身以推广普及教育为志行。1901年李鸿章尚未去世前,流亡日本的王照秘密回国后拜见李鸿章,试图向他建言推行普及教育。由于王照是著名的康、梁同党人物,李鸿章不便于见面,就让认识王照的亲信幕僚于式枚接待。于式枚说:“老前辈从海外归来,必有挽救我们中国的策略。”王照向他介绍了中、日基础教育差距,建议朝廷不要光注意眼前问题,应该把中国基础教育立即提上议程,切实普及,并且介绍了自己发明的便于普及识字的注音字母。于式枚很不高兴,以为王照看不起他,不是李鸿章本人接待就用空谈跟他糊弄。于式枚说:“这不像老前辈的雅言。老前辈必有雄谋硕画,不屑对我们小角色说出。”王照辞门而去,感叹于式枚“不懂人话”。

  尽管王照为中国普及教育的进步呕心沥血,但直到他1933年去世前,中国基础教育还是远不能达到他心目所希望的接近日本水平,非常悲愤、哀怨。中国普及教育的落后在抗日战争中,显现出严重后果。上述何应钦关于中、日兵力对比,已经鲜明地体现出了王照1930年“迄今32年矣” 感伤。——比较日本符合现代战争的庞大后备兵役数量,中国仅仅只有学校军训完成预备役17,490人、候补军官888人,其微不足道实在是滴血般惨痛。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23-01-01 17:00: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场上的“绞肉机”:无数中国军人战死其中,损失极为惨重

下一篇:神秘的敌后“经济抗战”战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