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国历史上首座血库与抗战时期的美国援华医疗
2017-02-11 14:42:32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1944年秋天,厮杀最惨烈的云南腾冲前线,一名军医的报告称,战地急救中接受过血浆输注的伤兵“只有百分之一不治而死”,“凡得血浆救治之士兵无一不颂血浆之伟大”。正是在抗日战争著名的滇西战役中,“血浆疗法”初显效力,血浆的“救命草”之名,更在中国前线将士中流传广泛。

  1944年美国医药援华会在昆明捐建的军医署血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血库。二战后期,中美成为坚定的盟友,美国医药援华会向中国提供的这次技术的无偿转让非常及时。该血库在昆明运行一年余,所生产的血浆在数量上虽然并不大,但是献血实践的引入,无疑对中国旧有的迷信思想,比如献血可能有害、有伤元气,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为血库培养的技术人才,日后也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骨干力量,令血库的技术和管理体制很快在中国受到模仿复制。

  这家摆满了病床的医院,整体医疗条件虽然简陋,但还算设置有序,从地板、床铺、被褥看,环境也比较干净。但换在其他的地方或者不同的时期,可就不一定是这幕情形了。根据美国医药援华会的档案记载,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军医院的患者病历曾如此记述那时的卫生条件:“多数医院的病房不整洁,地板脏乱,病号衣衫不整,身体未曾清洗,头发和指甲未曾剪理,被子上爬满了虱子。痢疾和腹泻病号躺在被排泄物浸透的床褥里”“很多病号患有疥疮”“很多还营养不良”。

  70多年后,医疗输血的重要性已经为人熟知,无论是现代外科手术、急救医疗,还是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它。作为一种现代常规医疗手段,输血只需要解决一个前提——拥有经常性的用血储备,即血库的存在。

  美国医药援华会是一个民间的医药援华团体,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成立,旨在为中国提供所需医药物资。该会以“人道高于一切”为信条,获得了包括著名学者林语堂、前驻美大使胡适、前外交部长王正廷,以及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过教职的多位美国医生的支持。随着美国《读者文摘》的报道和赛珍珠女士撰写“希望之书”提出呼吁,来自各方的援助更是源源不断。1941年,美国医药援华会与其他7个主要的美国民间援华团体合并,以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名义开展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曾担任美国医药援华会的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成员,他的大女儿后来也直接投身于中国昆明第一座血库的工作。

  1944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血库在昆明建立。这座血库由美国医药援华会(ABMAC)历经两年筹备后,捐赠给中国并交给当时的军医署。血库的设备和冻干血浆制备技术都处于彼时医学前沿。尽管输血技术还不够成熟,对输血的各种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缺乏深入了解,但是战争的迫切需要,使得这种技术迅速输入中国并投入实际使用。

  1928年,民国政府设立卫生部后,采取的首要行动之一就是组建中央助产委员会,其职责包括规划卫生示范学校、制定现代助产培训的标准等。当时中国的新生儿和儿童死亡率极高,护士极其缺乏,护士和全国人口的比例是美国的数百分之一,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急需寻找到突破口。新成立的北京助产学校为初中学历者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年的课程,提供解剖学、产前产后检查的培训,办有育婴诊所,学员在两年内接生至少25例,毕业后有望成为卫生领域的教师和主管。针对小学学历者,该校则开设有一门6个月的课程,目标是让经过无菌培训的助产士尽快投入工作。

  更早的时候,关于血的中国医疗故事并非如此励志。在鲁迅1919年发表的小说《药》里,也是一个秋天,小栓要治疗痨病,也是用血,只不过是指望沾着人血的馒头。华老栓和华大妈两口子斥下重金,希望就此救儿子一命,但还是没能挽回儿子来年春天的死。比起细菌、肺结核、输血治疗,那时期中国的医疗还停滞在迷信上,距现代医学很遥远。

  斯卡德此行是要评估位于昆明的中国第一座血库的运行情况,他曾是美国纽约中心医院的血库主任,当时担任美国医药援华会的血库设计委员会主席。

  林可胜(1897年—1969年),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华人科室主任,也是最早为世界科学界推崇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医学与生命科学方面的人才,日后被誉为中国生理学之父。抗战时期,林可胜领导了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他曾一度兼领“民国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这一军一民两大机构,实际上掌握着抗战时期全国救护体系的核心。林可胜还曾亲上缅甸前线参与救护,由于战时的杰出工作,林可胜两度获得美国政府颁奖:1943年获罗斯福总统授荣誉勋章(Legion of Honor)、1946年获自由勋章(Medal of Freedom)。

  医疗实践就是要救死扶伤,这在任何国家和环境下都容易获得认可。相比其他领域,国际上的医疗交流大概也是因此更加畅行。在《药》文发表的两年后,协和医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这家日后声名大振的西医院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号角。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与国际先进的医疗理念手段接轨,民国政府也升级设立了卫生部,试图在公共卫生领域有所作为。

  士兵们脱下衣物,扔进蒸桶,有专门的卫生员进行高温消毒。据称只要20分钟虱子就会被全部杀死。战争期间,传染病的发病和传播往往会达到空前的程度,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可能是比军事冲突更加残忍的刽子手,且不说前线阵地上,就是很多后方的军医院,病房卫生条件也很糟糕,很多伤员最终死于流行病。比如虱子,能够传播多种疾病,因此,当时的军医服务部门不断开展卫生整治的工作。除虱洗浴站由林可胜医生等卫生工作人员首创,成为当时绝好的预防斑疹伤寒、回归热和疥疮等的低成本措施。

  战争乱世很快到来。尽管抗战的爆发打乱了政府在民间医疗救护体系上的行动节奏,军队医疗的建设提上了更迫切的日程,但医学作为一个行业,无论军民,所有人都将从医学交流和进步中受益。

  有统计称,8年全面抗战期间,美国医药援华会先后募集总额达5700多万美元的医药物资。美国医药援华委员会还与其他多个美国民间援华社团共同组织成立美国援华联合会,发起并举办全美“中国周”活动,动员全美援助中国抗日。此外,国际社会还有如加美流动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英国国际援华医疗队等医疗卫生组织募集医疗物资,远渡重洋,直接来到中国,开展战地救护、卫生防疫、抗击日本细菌战等工作,他们还积极创办医院和卫生学校,为战时中国培养了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推动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美国医药援华会就是在此时成立的。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三名美籍华人在纽约提出动议,成立了这个民间团体。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过教职的很多美国医生构成了援华会的中坚力量。援华会的口号是:“人道高于一切( Humanity above All)”。他们募集资金,捐赠医疗物资,运往中国。美国加入二战后,其呼吁更是赢得社会响应,捐款更加充沛。美国医药援华会还成立了医护训练学校,协助医护人才的培育。血库的建立,也是在这种人道主义考虑下得以推进的。

  一位医生身穿白大褂、面戴口罩,他来自民国政府中央卫生实验院设立的一所农村医疗站。抗战结束后,许多卫生人员返回原工作地,迎接他们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战后景象。卫生署重返南京后据称制定了五年、十年、三十年的计划,但现实变化莫测,就连五年计划也未必可行,国共很快开始交战,卫生署只能将重点放在善后救济的工作上。这张照片展示了当时战后的一项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对于画面里的围观者来说,这无疑是新鲜事物。

  那个划时代的中国血库不仅是在战场上挽救士兵的性命,也是中国医疗整体进步的写照。后世的医史学者总结,对于接受血库的中国一方来说,改变公众的思想是一个比引入输血疗法本身更值得重视的收获。过去中国医院手术紧急用血的主要来源是患者亲属或职业卖血人,后者常是走投无路的城市贫民或瘾君子,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患有梅毒,售血故此是人所不齿的行径。

  军医署在血库采血过程中大力宣传,其工作使一大批中国人认识到捐血不仅对身体无害,还是一项高尚的义举。日后被誉为中国生理学之父,掌握抗战时期全国军民救护体系核心的医生林可胜,在向美国医药援华会的报告中提到:“这项探索性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它是重要的医学进展,还在于它克服了一国人民的迷信,他们以前视血液为‘生命精华’,对这样性命攸关的捐赠不胜恐惧。”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22-12-24 17:06: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盘点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万人坑

下一篇:嘉善阻击战:用土枪和白刃阻敌七昼夜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