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看不到硝烟的宣传战:《新华日报》开天窗
2017-03-17 15:38:59  来源:新周刊 作者:段宇宏  点击:  复制链接

1939 年5 月,“五一”劳动节,重庆举行国民公约宣誓典礼,矢志抗战救国。图为《新华日报》发动劳工组织参与群众集会。  
1939年“五一”劳动节,重庆举行国民公约宣誓典礼,矢志抗战救国。图为《新华日报》发动劳工组织参与群众集会。

“新华扫荡中央,新华扫荡中央了……”

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就知道《新华日报》的报童来了。

“扫荡”指的是《扫荡报》,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央”指《中央日报》,国民党的机关报,这两份报纸与《大公报》是抗战期间闻名全国的三大报。《新华日报》刻意给自己的报童设计如此卖报口号,自然语义双关,还起到较好的广告效应。

1940年元月6日,读者拿起当天的《新华日报》,发现社论栏内只有八个大字——“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其他地方均为空白,仅有一行附注,告知读者这两篇社论被新闻检查机构扣留。

这就是《新华日报》著名的“开天窗”抗议事件,报纸从武汉迁往重庆一年半来,首次付诸最激烈的方式抗议新闻审查。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38 年元月在武汉创刊,至1947年2月被查封,历时9年。报纸从出生到终结,一直生存在国民党治下。用共产党的话说,它是一面“插在国统区的红旗”。

在国民党新闻审查机关看来,《新华日报》无疑是“频生事端”的报纸;在我党老一代报人眼里,这些引以为豪的“新闻斗争”却是一段传奇。

为《新华日报》办“准生证”的艰难过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 三天后,周恩来召见“左联”剧作家夏衍,向他传达指示。

紧接着,周恩来约见一个月前刚出狱的潘梓年,说服他放弃去延安的愿望,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党报。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被钦点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

《新华日报》不可能横空出世,它的诞生自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博弈过程。在国统区创办报刊,只有共产党单方面意愿不可能落实,必须获得国民党首肯,这仍需周恩来继续对国民党公关。

自打国民党“清党”起,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合法活动空间丧失,红军开始长征后,国统区组织活动更陷入停顿。

近代世界,没有任何政党像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那样,视组织、宣传、统战为生命线,将之提升到战略高度。没有合法的组织活动,则宣传与统战工作无从谈起。

尽管国民党时期,民营新闻出版业始终占据大半江山,若没有获得合法地位,党就发不出声音。这正是周恩来强调“公开合法”的原因,抗战爆发使打开缺口出现了转机。

正如周恩来所说,此时的他担负着两大重任:与南京方面谈判,频繁拜访国民党军政要员,为中共争取到最好的合作条件;领导恢复在国统区已濒于熄灭的组织和宣传活动。

周恩来不仅约见潘梓年等文化人,布置办报任务,还约见了潘汉年,下达逐步恢复公开和秘密组织活动的命令。

到8月份,蒋介石密邀周恩来赴南京谈判,迎来大转机。在蒋介石的首肯下,政府同意共产党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

在南京期间,周恩来拜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商讨中共在国统区办报事宜,邵力子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中共在南京筹办《新华日报》。周恩来相当机智,又去探望时任监察院院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请他题写报头,于右任欣然允命,提笔写下“新华日报”四个字。

拿到“准生证”,潘梓年、章汉夫立即组织人马于10月份开始筹办《新华日报》,但因为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报纸的筹备工作转移到汉口。

武汉的筹备工作万事俱备之后,向政府登记注册却遭遇了点小插曲。报社派人去湖北省政府注册,拿着邵力子签字的文件,对方半信半疑:“你们共产党要在我们省办报,我们得向中央请示。”这事被暂时拖了下来。

12月21日晚上,周恩来、王明、博古与蒋介石会谈时再提到《新华日报》出版问题,蒋表态“完全支持”,湖北省方面只得打开绿灯。

1938年元月上旬,《新华日报》举行隆重的创刊大会,汉口市长吴国桢及党政军诸多名流应邀赴宴,可以说一出生就相当荣耀。

报社还在《大公报》、《武汉日报》显要位置刊登广告,宣称《新华日报》是“非常时期人人必读的报纸”。就这样,1938年1月11日,第一期《新华日报》在汉口面世,“红旗”终于又插在了国统区。

“红旗”不倒,《新华日报》资金充裕。

当年中国报馆的体制,通常在社长之下设经营和采编两大块,分别由总经理和总编辑执掌;总编辑下辖采访和编辑两部门,实力较大的报馆会另设“主笔”掌管言论。

《新华日报》与各报的体制皆不同,主要采用苏联报纸体制。它设有“党报委员会”,隶属中共长江局,委员会由周恩来、博古、王明等人构成;报馆还有“董事会”,王明、邓颖超等人为董事会成员。武汉时期,王明任董事长,到了重庆时期才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

报馆还引入苏联报纸特有的“编委会”,由潘梓年、章汉夫等人领导日常编辑事务。自《新华日报》始,后来的党报都沿用了这套体制。

办《新华日报》,党不惜投入最精锐的文化和经济人才。熊瑾玎到位后,潘梓年让出暂代的总经理职位去当社长。

熊瑾玎是个务实型经营之才,“要做事,就要有钱”是其一贯主张,他经常能为党筹集到活动经费。他在上海搞地下活动,开了三家酒店,一个钱庄,跟毛泽民共同经营印刷厂。为了不让“熊老板”的身份令人起疑,周恩来给他调来一个19岁的干练女党员朱瑞绶任会计课课长,二人伪装成夫妻(后来弄假成真)。

《新华日报》既然要在国统区生存,风格不能办成延安那种百分百的苏维埃报纸,自然重视“市场营销”,重视“大众路线”。但它毕竟不是市场化报纸,而是承担着统战和宣传重大任务的党报:向读者传播党的理念和政策;介绍苏联政治和社会方方面面;对群众团体、国民党中高层和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行统战,为党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空间。

因此,《新华日报》的广告难以企及《大公报》这类市场报纸,无法靠广告收入维持庞大开销。《新华日报》具体的发行和经营状况至今没有公布过档案,但从不少相关史料能窥叶知秋。

每卖一份报纸,要赔本五厘至一分,《新华日报》还向各机关、团体赠阅大量报纸,《新华日报》发行量一度达到了3万份,发行越多,亏损越大。

办报经费来自党的拨款,党员不定期捐助,还有不多的办报收入。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人在国民政府或参政会任职,薪水不菲,经常拿出工资来捐给报社,但这点钱对一个报馆来说杯水车薪,尤其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给八路军发放薪饷,党的经费也不宽裕。

《新华日报》这面“红旗”长期不倒,四川最成功的大资本家任宗德功不可没。每当报社难以为继时,任宗德总是慷慨施予援手,明面上“借钱”,实际上“赠予”,少则数百万,多则上千万。

作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电影制片人的任宗德,是当时的进步商人。用熊瑾玎的话说,任宗德的“国防动力酒精厂”就是《新华日报》的金库,随用随取。

因为资金充裕,《新华日报》自办造纸厂,解决了战时纸张短缺问题;自办发行,不受制于他人。抗战期间大多数报纸为纸张和资金发愁时,《新华日报》从来不会被这种问题困扰。

一份在国统区斗智斗勇的报纸。

南京政府早在1930年就推出了《出版法》,1937年又再次颁布《修正出版法》。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因应抗战,在政治、经济、宣传等各方面建立了战时体制,“战时新闻审查制”为战时体制的重要部分。

《修正出版法》则被一系列战时新闻法规所代替,其效力在抗战结束后才恢复,并一直沿用到台湾。

《<修正出版法>实施细则》、《战时新闻违检惩罚标准》等构成战时新闻审查的核心法规,承担新闻检查的机构为“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或“新闻检查所”。

尽管国民党有很多战时新闻法规,但这些法规多采用“列举式”,可新闻报道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几部法规能够囊括;另外,报纸众多,其审查人力有限,执行效力大打折扣。各报均总结出一套对付新闻审查的办法,《新华日报》在这方面自然经验丰富。它当年的很多文章,今日翻阅,仍有“惊艳新奇”的感觉。

《新华日报》创刊才一个月,即向《扫荡报》等发起关于“一党专政”问题大论战。《新华日报》穷追猛打,在一版登出《毛泽东、朱德最近抗战言论集》。最后迫使邵力子亲自来信,说敌方广播已为此大做文章,务求停止论战和发表。国民党方面示弱,《新华日报》初战告捷,令全社欢欣鼓舞。

初期,《新华日报》与新闻审查机构的矛盾尚不尖锐。一方面国民党的战时新闻审查机制从1939年才开始逐步完善和强化;当时的抗战尚未进入最艰难时期,共产党力量还比较微弱,双方矛盾还未激化。

有趣的是,这战时新闻审查制和特殊的两党关系,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党。抗战初期,苏联是中国唯一外援国,蒋介石顾及这层关系,对于前方军队和各报传来的涉及共产党的负面消息,他同样下令宣传部给予扣押不发。

《新华日报》批判张国焘叛逃,讨论陈独秀是否是汉奸这两大议题,曾掀起不小风浪。尤其在陈独秀问题讨论上,差点给开局良好的统战局面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连那些对共产党友好的各界名流也纷纷站出来为陈独秀辩护,指责《新华日报》污蔑。陈独秀一怒之下声称要诉诸法律,跟延安打官司,顿成全国轰动新闻。周恩来为免事态扩大,其后,亲赴四川江津,前往陈独秀家中劝说和解释,这才渡过险关。

抗战期间新闻战线数次战役,均以我党大获全胜告终。

迁到重庆后,《新华日报》是让审查机关最头疼的报纸。前文所说的开天窗就是这场新闻宣传战争的一场战斗。

1940年1月6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

这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战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

双方的矛盾到“皖南事变”发生后变得白热化,但这一段“艰苦岁月”常令新华报人引以为豪。

“皖南事变”三天后,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准备拒绝新闻审查,直接登在《新华日报》上。一位30岁的新闻检查官当晚还待在报社的会客厅,章汉夫与他进行了一番有趣对话。

新闻检查官(简称“新”):“章先生,你们明天不要登反政府的新闻和文章,体谅我苦衷,明天报上没有什么事,大家都过得去,我也就好交差了。”

章汉夫(简称“章”):“你过去什么学校毕业的?”

新:“燕京大学。”

章:“为什么干新闻检查官?”

新:“一个人总得有职业嘛,我学过新闻。”

章:“你,大学毕业生,年纪轻轻,什么事不能干,要去干这种不名誉的差使。这对你有什么好?真替你惋惜。”

新:“嗯,好吧,哈哈。咱们为公事,我办完就走,无意同你们吵架。至于说新四军嘛,不听中央军令,总是不对的吧。”

章:“新四军奉我党中央命令北撤,有什么不对?”

新:“不谈这些了,章先生说明天报上不登‘免登’新闻,那就好了。”

章:“我们明天一定不登揭露的新闻,但是你们休想一手遮天。你去罢,半夜三更待在这里干什么。”

新:“好,好,好,不登就好,我再坐一会,等报纸印出来了再回去。” 

章:“还不放心?共产党讲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新:“没别的意思,职责所在啊。”

面对死活不走的新闻检查官,报社略施小计,印了两个版面,一个版面用来应付新闻检查官,把他打发走后,换上另一个刊有挽诗的版面大量付印。第二天大早,报纸已被贴在大街小巷的阅报栏,令国民党高层相当震惊。那位可怜的新闻检查官有没因“失职”遭到撤办,则难以查考。

此后,报纸多采用“皮里阳秋”、“含沙射影”、“嬉笑怒骂”、“指桑骂槐”等文风来批评国民党和蒋介石,令官方相当头疼。

鉴于《新华日报》的“不听话”和“惹麻烦”,国民党黔驴技穷之下,1944年春的党政军联席会议上,有人提出,共产党可以在国统区办报,延安却没有其他党派及其报纸,因而作出决定,创办《中央日报》延安版,交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来执行。

《中央日报》派出主笔张文伯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访团前往延安摸底,张文伯出行前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询问:“如果中共不同意,咋办?”得到的答复是:“那更好,我们就对等地取缔《新华日报》。”

张文伯7月中旬参访回来汇报说,宣传部给记者团配备一部电台,到延安后无法架设,多次交涉仍无法解决。“《中央日报》要出延安版,电讯不通,新闻稿的来源就成问题。边区那里组织太严密,国民党人根本无法在那里活动,延安版就算印出来了,也无法发行啊。”

国民党只得作罢,《中央日报》延安版与取缔《新华日报》的阴谋均宣告破产,党又一次在新闻战线大获全胜。

解放战争爆发后,《新华日报》仍在国统区坚持斗争。

抗战胜利后,在包括共产党等各方力量推动下,国民党筹办“宪政”,取消战时体制,《新华日报》的风格更加大胆泼辣,在解放战争中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立下汗马功劳。

1947年,战事日益吃紧,坊间一直谣传,说共产党将在重庆发起武装暴动,国民党终于决定拔掉国统区的“红旗”。2月28日凌晨,报社收到重庆警备司令部的文件,要求《新华日报》自28日三时起,停止一切活动。

当夜,国民党大动干戈,出动五千军警包围报社,原以为报社内暗藏武装,结果发现没有武器,也未遭到武力抵抗,这才撤走大部分警力,遂又赶紧“以礼相待”,成立“渝共财产清理委员会”,假装把报社财产登记造册,好像意味着暂时接管,未来还会归还给共产党。

2月28日,《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出版完最后一期,宣告停刊。3月8日和9日,报社员工分批乘飞机离渝,重庆警备司令孙元良亲自到机场送行,给每人送上一份“告渝共人员书”,附有一袋面包和水果。报社职工们告别斗争了9年的国统区,安全撤回到延安。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下南京,周恩来宣布复刊,《新华日报》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3-17 15:45: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首批日本战犯归国后建立纪念馆 被称作“卖国贼”

下一篇:蒋廷黻分析“九一八”:日本人认为占领东北是公道的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