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张带有抗战色彩的委任状
2017-04-24 09:28:43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安庆博物馆收藏一张中华民国23年(1934年)的安徽省政府委任状,委任状为8开大小,纸质,略有虫蛀,保存基本完好。正文部分置于蓝色绳纹花边框内:上方印有孙中山总理遗嘱,下方自右向左依次楷体书写:“兹委任陈维坤代理安徽省立第五女子中学校长,此状,主席刘镇华,教育厅厅长杨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捌日”,落款“刘镇华”、“杨廉”为蓝色行书印章,“刘镇华”三字颜色发淡,日期上钤安徽省政府印,边框右侧外为骑缝章及发文“字第贰拾贰号”,框外左下角有一蓝色印章:“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审核合格此证”。

  陈维坤生平:“祖籍安徽凤阳,1900年出生于安庆一个书香门第。1921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10月至1923年10月,陈维坤奉安徽省政府派遣,作为女子教育委员在日本考察女子教育一年。陈回国后将考察所得呈交给安徽省政府。同时呈请公费留学。省政府从陈维坤的考察报告中看出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属可造之才,批准了她的申请。于是,陈维坤1924年2月入日本求学。她先后入东京帝国女子专门学校人文科,东京明治大学女子部法科,直到1932年4月毕业。回国后,任阜阳颍州女子中学即安徽省立第五女子中学校长,兼教育厅训育主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离职逃难到贵州贵阳”。①

  安徽省立第五女子中学(后改名为安徽省立颍州女子中学),成立于民国17年(1928年)。民国27年(1938年),阜阳城遭到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形势紧张,阜阳的三所省立中学包括颍州女子中学,均迁往湖南乾城等地,与其他学校合并,名为国立第八中学。自此,颍州女子中学不复存在。这份委任状就是陈在1934年担任省立第五女子中学代理校长期间的证明,为什么说它具有抗战色彩呢?上面为什么会有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服务团审核的字样呢?

  这里就要讲到抗战时期中国流亡教育的一段历史。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占领华北、华东大批地区,从战区和沦陷区逃往后方的中小学生、教师人数极多,教师生活无着,学生无法安置,教育部官员顾树森建议,把大部分中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别在适当地区设立国立临时中学,予以收容,对一部分中学教师和一些小学教师、社会教育人员,设立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使他们得以继续工作,维持生活。此建议得到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支持,他先在河南斯州上集设立国立河南临时中学,专门收容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等省市流亡教师学生,以后又陆续在贵州钢仁设立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在四川合川设立国立四川临时中学,专门收容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逃亡后方的中等学校教师,学生。后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各临时中学去掉“临时”二字,改为国立中学。陆续在陕西安康设立国立陕西中学,甘肃天水设国立甘肃中学,湖北郧阳设国立湖北中学,陕西洋县设国立山西中学,湖南乾城设国立安徽中学,分别收容各战区陆续退到后方的中等教师和学生。教育部迁到重庆后,陈立夫将这些国立中学,按照成立的先后顺序,分别定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中学,到民国31年(1942年),共成立国立中学22所。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主要有在河南的第一、第二服务团,在四川的第三服务团,在湖南、贵州的第四服务团和在湖北的第五服务团。以后,又成立陕西第六服务团,甘肃第七服务团,山西第八服务团,湖南第九服务团和宁夏第十服务团。“团内设教务、总务两大处,教务处下设中学教育、小学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干事若干人,观察员数人,编辑数人;总务处下设庶务、会计。”②服务团的任务,最初以办理中、小学,编订地方教材,辅导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与地方自给工作等为主。

  这时逃难到贵阳的陈维坤自然就划归到第四服务团,在贵阳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直到在民国28年(1939年)遇到宋美龄,被其聘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省贵州分会第一保育院院长,最后到抗战结束。

  著名教育家、曾任安徽大学校长的杨亮功后来说:“抗战时期,有组织地把战区的学校内迁,是始自国立安徽中学。”③透过这一纸委任状及其带有战时色彩的战区服务团印章,我们可以想见在国难当头的紧急关头,为了积极推进战区及沦陷区义务教育及社会教育,增强民族抗战力量, 由战区沦陷区退出的中小学教师及社教人员组成的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分赴各地担任实施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导失业学生,编辑读物、教材等工作,为所在地区的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委任状见证了抗战时期安徽省立中等学校的艰难西迁,为人师者的坚忍,以及战时流亡教育的艰辛。被其主人从安庆带出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八年全面抗战,又带回安庆保存至今,可算是鉴证一段历史,更加弥足珍贵了。

  ①陈兰生口述、张爱斌整理《宋美龄给我母亲发聘书》摘自2006年《中国老年报》

  ②朱伯健供稿、胡庆昌整理《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流亡教育的点滴回忆》,1984年《安庆文史资料》第八辑卷42

  ③徐承伦《抗战时期的国立八中与国立九中》,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安徽重要历史事件丛书《教坛古今》卷205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4-24 09:29: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中全面战争——三个“中国”与三场战斗

下一篇:“无川不成军“这个说法的来源是什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