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绝对理性的方式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日本在近代对中国的觊觎其实是必然的事情。
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然而很快日本的上层就发现,随着经济各项指数稳步攀升,他们受制于人的程度也在逐渐加深——日本产业链最大的缺环在于资源,而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产区则是被英国人控制的东南亚。
英国人正是算准了这一点,才会毫无顾忌地向日本输送各种技术和人才,而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在远东地区扶植一个“可控”的工业国,来制衡尚有一定活力的清帝国,以及宿敌沙俄。
其实比照一下,我们会发现如今的所谓“日美同盟”,走的其实是同样的路数。
英国人对日本的容忍底线在朝鲜半岛和台湾,因为这个战略要冲是日本履行他的“职责”所必需的。
然而再让前一步,也就是中国的东北三省,则是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为一旦日本拥有了可以自己掌控的资源产地,也就意味着将彻底失控。
因此,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曾两次想“一鼓作气”吞掉东北,都被英国人在暗中使了绊子。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的战火大大透支了英国的国力,这也使得英国无法继续在远东玩平衡战略。正是这个大趋势,最终导致了1931年的“9•18”事变。
日本社会内部的变化,则加剧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急迫性。平心而论,明治时代的日本,对其内部而言,政治仍相对比较清明。至大正时代,财阀势力垄断社会资源的趋势开始难以逆转,这样一来,日本现代化、工业化的代价就只能完全由底层来埋单。
至昭和时代,对外释放压力已经成了日本唯一的路径。
而同一时期,中国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则很可能最终点燃了日本上层早已按捺不住的野心。
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样波及了当时的中国,为了稳定币值,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开始推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按照改革方案,法币不再与白银挂钩,而与英镑汇率绑定(法币1元兑换英镑1先令2便士半)。这使得手里握有大量贵金属的美国及日本,在控制中国货币的竞争中彻底落败于英国人。
正是这个缘故,使得恼羞成怒的日本上层发动了“七七事变”,由此开启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而基于同样的缘故,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对日本侵华战争事实上是报以一种默认乃至支持的态度——在这段时期,日本战争机器所消耗的钢铁,半数以上进口自美国,而石油则70%来自美国。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以“大经济”“大格局”为切入点,通过公开信息来研判一国未来的走向,完全是做得到的。而且其可靠性远要高于纠结于诸如“民族性格”或是某个政治人物一时的言行。
日本的侵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战争,同时也是一场经济战争。
早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对华的经济战就已经展开。1935年,日本政府设立了两个专门的对华经济战机构——兴中公司、惠通航空公司。
兴中公司自成立起就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
“本会社为使中满间经济关系密接起见,以经营下列业务为目的:
1.对华输出贸易并其代理及居间;
2.在中国经济诸事的直营,斡旋及居间,并对于该事业的投资;
3.附带及关联于前二款的业务。”
在成立后不久,这两家日本“企业”就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支持下,通过低价倾销、恶意收购等方式,大肆对中国民族企业进行挤压。
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方是举国体制下目标明确的“国家队”,另一边则是按照一般市场原则单打独斗运作的企业。
很快,大批中资和西方资本企业被日企压垮、并购。
譬如在1936年底,日本在天津纺纱业中资本占63.4%,纱锭数占71.7%,线锭数占53.4%,布机占76.3%,已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此外日本各纺织会社积极在津建立新纱厂,至1937年初日资纱厂几乎完全垄断了天津纺织工业。除此以外,华北地区的煤矿、金矿、芦盐、电力等战略资源产业,也悉数被日资企业以同样的方式加以控制。
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还向我方的敌后根据地发动了金融战。
侵华日军大肆发行伪银联券,然后怂恿不法商人携带这些伪币进入根据地,大量购买棉、布、粮、煤等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从而使根据地出现货币流入、物资流出的局面,从而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简单来讲,无论是经济战还是金融战,能够顺利推进必须有两大前提:在对方阵营拥有代理人(经济汉奸),经济运作不比战场交锋,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没有大量代理人配合,你根本就寸步难行。
而无奈的是,自清末国门洞开以来,当时的中国早已形成了一个业已成熟的买办阶层,他们对经济运行的掌控力度很大。
日企对华北中企的恶意挤压,全程有政府和军部的配合,而民国政府对此却听之任之。
一直到现代,这个道理也依然成立。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同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都是他们本国的金融从业者与海外对冲基金紧密配合、做空本国货币导致的,而上述国家又都是拘于“不干涉市场运行”的原则,才导致危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而后来俄罗斯能够扭转局面,恰恰是因为不再“按规矩出牌”。
而如果从全局角度来审视十四年抗战,我们会发现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最核心问题其实并非是军事,而恰恰是经济。
日本本国的资源根本不足以支撑规模如此之大的一场战争,如果要想顺利打下去,那么就必须能在被占领土上形成“以战养战”的经济正循环,而这一点正是日本的命门所在。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4-28 09:35: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