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玉法: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几个重要议题
2017-07-10 10:17:51  来源:張玉法院士  点击:  复制链接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七七抗日战争爆发至今已八十年,史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推陈出新。随着公私史料的公布,世界各地参与研究此一议题的学者日多,研究成果极为可观。研究工作的性质,是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亦如此。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想提出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三个重要议题,作为日后深入研究的初步线索。我所提出来的议题是:

  1.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苏俄和中共因素

  2、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

  3、十四年抗战?还是八年全面抗战?

  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苏俄和中共因素

  近代以来,迄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先后出现三种新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最早出现的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所建立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资本主义),造成的结果是使国家和社会以个人为中心,政治权力由纳税人或人民授予,个人财富多寡端视个人谋取财富的兴趣与能力,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继之而起的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所建立的共产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其特征是极权政治和计划经济,要对前一体制进行翻转。再继之而起的是法西斯主义,该主义为对抗共产主义而起,由于共产党倡言工人无祖国,号召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推翻资本家及其所建的政权,因此法西斯主义抱持极端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不仅对共产主义构成威胁,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所建立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体制亦构成威胁。

  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许多国家之间的领土和主权之争,而且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之争。自十八、九世纪以来,传统的专制政体和农业经济逐渐崩溃,民主政体和以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流行,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增加,财富愈来愈集中于少数人之手,而政治权力初时亦多由中产阶级垄断(初时选举权受财产和教育程度限制)。国家对社会因自由竞争而衍生的贫富不均和政权集于中产阶级之手无意或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形下,有社会主义产生。社会主义派别很多,可以付诸实施的,以共产主义最激烈,无论其口号如何,其实际的做法都是将权力集中在国家或政府手中,由政府决定如何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到二十世纪初年,除了原有的传统专制体制和继之而起的民主体制之外,社会主义的势力日益壮大,尤其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政治体制上比传统的专制体制更专制,在经济体制上则走与资本主义完全相反的道路,反对自由竞争,重视计划经济和财富分配。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资本主义国家很忧虑,因为共产主义宣扬工人无祖国,怕工人不听政府号令。但在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中,资本主义国家动员工人从事反侵略战争仍然有效;共产主义的革命除了在俄国获得成功、在匈牙利和巴伐里亚(Bavaria)获得短暂的成功外,别无所获。另一方面,传统的专制帝国则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消灭了四个,即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大古老帝国垮台,使资本主义经济重获生机、使民主体制受到鼓舞[1],民主国家愈来愈多。

  虽然如此,因俄罗斯帝国变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产党联盟(简称苏联,或称之为苏俄),并推动世界革命,在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民主国家的共产主义势力,都日渐增长,使共产主义对民主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威胁日益增大。有些国家继续以自由民主体制对抗共产主义,有些国家则采取更专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抗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应运而生。

  到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后,世界上有三大主义在激烈对抗,即民主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是以对抗共产主义为名而产生的,由于共产主义标榜国际主义,号召世界各国的工人打倒世界各国的资本家,法西斯主义抱持极端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主张对内严加控制,以保护国家、发挥民族光荣,并对外无限制地扩张其势力,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蔓延。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共产主义和新兴的法西斯主义,对十八、九世纪以来所建立的自由民主新秩序构成很大的威胁,而法西斯主义更于世界各地与共产主义对抗。

  共产主义对民主主义的威胁和法西斯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威胁,先后崛起于1910年代和1920年代。1917年共产党在俄国革命成功,并推动世界革命,使许多民主国家或具有民主形式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美国、中国等,都有共产党的势力。

  意大利是王国,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共产主义的刺激,有法西斯主义兴起。墨索里尼(B. A. A. Mussolini)于1921年建立国家法西斯党,于1925年任意大利总理,实行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强调民族和文化认同,将国家和民族神圣化,主张动员一切的力量,使民族复兴,同时反对个人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德意志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成为共和国。1919年一月有德国工人党成立,次年一月德国工人党更名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1921年七月希特勒(Adolf Hitler)任党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其德文名称,简称「纳粹」(Nazi),一般称为纳粹主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有同有异,同的地方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反自由主义、反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宣扬领袖是民族整体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领袖一人掌握,不同的地方是纳粹主义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强调民族共同体,而法西斯主义则强调国家[2]。一般将纳粹主义视为法西斯主义,与德、义两国结为轴心的日本,实行天皇制度,天皇制度于实行宪政以后,政权集于内阁,成为一种虚君共和制,但天皇之权较英王为大。另一方面,日本内阁权重,到1930年代军权又超过内阁,内阁和军头力主对外发展,并强调大和魂,诸多政象,在性质上有法西斯主义性质。在欧洲的英国、法国、西班牙、捷克、挪威、荷兰,南美洲的巴西、智利、阿根廷,以及亚洲的中国等国都有法西斯主义的势力。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共和政府与法西斯派斗争,意大利和德国支援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建立法西斯政权,攻击共和派是共产主义的工具;苏俄则攻击法西斯派,指佛朗哥为国际法西斯的代理人。1939年内战结束,佛朗哥胜利,但在二战中,佛朗哥维持中立[3]。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之前,一再要求国民政府与日本联合遏止共产主义在中国发展,国民政府为争取苏联援助,以对付日本侵略,则采取对中共让步政策。在希特勒对外发动战争前后,德国希望日本能与中国议和,将蒋介石所主持的国民政府纳入法西斯阵营,而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亦曾对此事加以讨论,由于与德国站在同一阵线的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对日本不妥协,讲和无成,中国继续留在民主阵营。但自重庆出走、与日本合作于南京另建政权的汪精卫,却被纳入法西斯阵营。

  二次世界大战,从主要参与国的政治体制来说,是民主国家联合共产国家和国际共产党对抗法西斯国家,因此,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二十六个国家所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被一些学者视为「反法西斯同盟」[4]。

  德、义、日虽然结为反共产主义同盟,一开始并未侵略共产主义国家(苏俄),所侵略的仍多为民主国家。不过,希特勒极端厌恶共产主义,并认为斯拉夫民族较为低劣,因此当1941年六月希特勒大举进攻苏俄时,被一些人视为反共产主义的十字军[5]。就反法西斯的重要国家而论,中国最早与法西斯阵营作战,始于1931年或1937年;次为英、法二国,始于1939年;苏联迟至1941年六月才被迫参战,而美国更迟至1941年十二月才被迫参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同盟国胜利,法西斯国家消灭,绝大部分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得以保有,但在二战爆发前后,由于德、义、日国势甚强,法西斯主义的精神为许多国家所引进,包括西班牙和中国。值得注意的,在二战初期,由于苏俄与德国订有互不侵犯条约,苏俄得以乘机推动共产主义世界革命,于1939年与德国瓜分波兰,于1940年占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小邦,并使这些三小邦成为共产国家。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苏俄对附和德国的国家以及德国本土的进攻获胜,东欧国家如波兰(1944)、保加利亚(1945)、阿尔巴尼亚(1945)、南斯拉夫(1945)、罗马尼亚(1947)、捷克(1948)、匈牙利(1949)等,都于战时或战后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而德国领土由美、英、法、俄联合占领,苏俄占领的东德地区也成为共产主义国家[6]。

  在亚洲,由于苏俄进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而朝鲜三十八度线以北属于关东军的防区,日本投降后,朝鲜三十八度线以北由苏俄接收,苏俄将朝鲜三十八度线以北也建为共产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对苏俄推动世界革命有极大的助力。

  下面再论中国抗日战争与中俄共的关系,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全面侵略中国,中国全面抗战。当时世界各强国,多视而不见,只有苏俄,基于其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全,鼓励中国抗日,并给予军火和物资援助;中国共产党见蒋介石决心抗日而不再剿共,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苏俄,积极与国民党谈判共同抗日的条件。到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后期至南京保卫战期间,俄援的飞机已抵达中国;这期间,中共于九月二十二日发表共赴国难宣言,正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在此前后,陜北的共军被编入阎锡山的第二战区,中共苏维埃改为行政院陜甘宁边区政府。

  是月,共军在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打了一次胜仗,此后即从事「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在日伪占领区发展势力,不再听命于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部,并抵制国民政府派军至日伪占领区,同时伺机消灭国民政府在日伪占领区的游击队。

  苏俄对中国的援助,以国民政府为对象,并未对中共给予特别的援助。可能的原因,是苏俄认为国民政府有抗日的实力,帮助国民政府稳定战局,可以使西伯利亚免受日本威胁;苏俄希望中共能切实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对中共欲借机发展势力与国民党争地盘颇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苏俄对中国的政策,完全出于维护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全,将共产势力在中国的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当时中国共产党和朝鲜共产党还没有能力保卫共产主义祖国,苏俄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全不放心,到1941年四月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以防止日本攻击。是年六月德国进攻苏俄后,日本在战略上有所转变,不与德国共同夹击苏联,却转而计划攻击美国,为消除后顾之忧,与苏俄订中立条约。苏俄于德国已投降、日本正在接洽投降之际撕毁苏日中立条约,挥军进兵日本所占据的中国东北;之前与美、英两国谈好条件,此条件并与中国订约确定,然后才选择适当时机向日本宣战。

  宣战的条件是:俄国恢复1904-1905年日俄战争以前在满洲地区所享有的利权,包括租借旅顺、大连和经营中东铁路;同时还要中国允许,使俄国扶持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脱离中国。苏俄为了巩固在满蒙地区的势力,日本投降之初,尚尊重「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限制中共以武力夺取国民党的政权,仅允许中共与国民党组织联合政府。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未直接援助中共,中共为了发展自身的革命势力,亦不遵守苏联要中共维护统一战线的指示。中共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乘国军主力都用在防止日军攻城略地的正面战场,中共得在日伪统治区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发展势力,到1939年以后并开始扫除国军的敌后游击势力。国民政府在敌后所建立的冀察战区和鲁苏战区,其势力渐被日军和共军消灭。另一方面,在八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共在日伪统治区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在华北方面有陜甘宁、晋冀察、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河南等根据地,在华中方面有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指安徽省的长江南北两岸)、浙东、鄂豫皖湘赣等根据地,在华南方面有广东、琼崖等根据地。另外,中共在闽浙赣和东三省虽未能建立根据地,该二地区亦有中共的抗日游击队活跃其间[7]。

  中共在日伪占领区所进行的游击战争完全独立自主,不受国民政府约束。日伪占领区防卫薄弱,日军仅能控制大城市和铁路交通线。乡镇城市和农村地区,特别是各省交界处的山区,虽有零星的伪军防守,很容易被共军各个击破。在这种情形下,中共的党和军队,一方面利用抗日宣传,一方面采行辅助农民政策,并打击地方上的土豪劣绅,这就很容意发展组织、扩编军队、占领大片的乡野地区。然后以乡野地区的农民军包围小城镇,逐渐向较大的城镇发展,同时破坏公路和铁路交通,使日伪军无法调集大军和重武器对其游击势力进行攻击。国民党承袭中国传统,较仰赖地主和乡绅治理农工群众,虽有行政组织和装备较好的军队,很难在农村扎根,虽亦在敌后建立游击势力,很难与中共的游击势力竞争,故先后多为日军和共军消灭。

  由于共军和日军都打击国军的势力进入日伪占领区,蒋介石怀疑共军系「为敌军保护后方,深得敌军信任」[8],这完全是误解。无论如何,抗战开始时,共军主力约只三万人,且侷促于陜北一隅,到抗战胜利时发展到百万人,势力遍及日伪占领区,特别是华北和华中地区。中共为革命党,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其势力几为国民政府消灭,到抗战胜利后其势力能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这是中国抗日战场影响最大的变化。其情形略似越南,越南原为法国属地,被日本占领后,越南人民欲建独立国家,但内部分为两派,一派倾心于民主制度,一派倾心于共产制度,其间曾各建政权,国家分为南、北越,美国支持南越,苏俄支持北越,最后北越统一南越。越共能在越南建立政权,二战期间曾受中国支持,二战以后则系受苏俄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统一南越后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亦可以说是二战期间苏俄推动世界革命的产物。

  由上所述,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是土地的攻取与保卫,而且是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势力消长的关键。德、义、日的失败,终结了法西斯主义的蔓延,许多国家的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得以保全和恢复,收获最多的是苏俄。自共产党在俄国得势,俄国即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部分也是为了对抗共产主义的扩张。另一方面,苏俄亦敌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全面对外侵略,暂时消除了民主国家对苏俄和其他国家共产势力的敌意,欲与之结盟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不过,当时苏俄并不以对抗法西斯主义为主要目标,其主要目标仍是保卫自己,并伺机扩张共产主义势力。因此,在德国开始侵略波兰时,英、法两国即对德国宣战,而俄国却乘机与德国结好,不仅与德国瓜分了波兰,且并吞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同时使其均成为为共产主义国家;苏俄对德、义两国对西欧和北非的侵略毫不关心。1941年六月以后,由于德国进兵苏俄,苏俄不得不应战,但另一方面却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置中国抗日战场于不顾。直到德国投降后,苏俄始在中、英、美三国答应其恢复1905年日俄战争以前在中国东三省所享有的特权,并允许外蒙古独立,才出兵攻击日本所据有的中国东三省,时在日本向同盟国家请求投降前一日(八月九日)。之后,又在中国东北武装中共的军队,使其能与国民党对抗。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的关注点是如何保卫苏联的安全以及如何借机在非共产国家或地区建立共产政权。在德国进兵苏俄后期,由于苏俄挺住了德国的攻击,在反攻战争的过程中,随着对境外土地的占领,陆续建立不少共产主义国家。苏俄之所以能在反攻战争的过程中和战后建立许多共产主义国家,与各国有共产党活动很有关系。苏俄借二次世界大战搞世界革命,亦如中共借中国抗日战争发展其革命势力,二者皆有很大的收获。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对苏俄和中共势力的发展,其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
 

  在人类的战争历史中,被称为世界大战的只有两次。一次世界大战卷入的国家虽多,但主要战场在欧洲,又称为欧战。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有两个,一个在在欧洲、北非州和大西洋,一个在亚州和太平洋。在战争进行中,世界各国、各殖民地几乎都卷入战争,虽然卷入战争的时间不一,方式也不同。

  二次世界大战是一连串的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积聚而成。1931年九月十八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1936年五月意大利占领非洲的依索匹亚(并入义属东非)。1936年十一月,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十一月意大利亦加入此协定。1937年七月七日本全面侵略中国,1938年三月,德国入侵奥地利,1939年九月德国入侵波兰。1940年九月,德、义、日三国在柏林签「德义日三国同盟条约」,侵略阵营才正式形成。

  德、义、日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侵略国家,虽然为反共而结盟,对外侵略之始,并未进攻苏俄(时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只是各自扩张、各自防卫而已;由于反侵略的国家对侵略的国家不能建立联合防卫阵线,才使侵略不断扩大。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1936年意大利侵占依索匹亚,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兼并奥地利,均未引起其他国家的强力干涉,直到1939年九月德国进攻波兰,英、法两国才向德国宣战。一般史家以德国侵略波兰为二次世界大战之始,实未必然。到1940年四月德国才占领挪威、丹麦、荷兰,并进攻比利时,于六月占领法国的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法国之所以很快投降,系因法国有一批亲德派,选择退出战争。戴高乐(de Gaulle)将军则在英国组织流亡政府,继续与德国对抗[9]。

  日、义、德三国在于1939年九月以前分别的对外侵略行动,彼此并无支援,日后的对外侵略行动,德国和意大利曾有联合,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到1943年七月就垮台,此后对外侵略的国家,主要只有德、日二国;日本继续在亚洲和太平洋作战,德国继续在欧洲、非洲和大西洋作战,彼此关系不大,虽然它们曾有会师伊朗和瓜分整个世界的计划。德国和日本在侵略的过程中,都有从属国家,另外并建有傀儡政权,从属于德国者有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从属于日本者有满洲国、汪精卫政权、寮国、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

  反侵略的阵营也不是很整合的。在1939年九月一日德国开始进攻波兰前后,苏俄与德国维持友好关系,并从事对外侵略。苏俄于是年八月二十三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一段时间,它即与德国争着侵占邻国的土地。在德国占领波兰西部以后的三个星期,苏俄占领了波兰东部。在接下来的十一个月中,苏俄又侵占了波罗的海的三国家,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939年十一月至1941年一月苏俄进攻芬兰虽然失败,却于1940年六月并吞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Basarabia)地区。苏俄停止对外侵略邻国的领土是在1941年六月德国进攻苏俄以后。德国进攻苏俄以后,苏俄起而抵抗,成为被侵略国家,有学者认为,欧战至此才发展为世界大战[10],亦未必然。

  在德国侵略苏俄之前的两个月,苏俄鉴于德国的威胁,与日本订立「苏日中立条约」,并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使中国的抗日战争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如前所述,苏俄于1941年六月开始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之后直到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前夕才在中、美、英三国所允许的优厚条件下,进兵日本所控制的中国东三省地区。美国被卷入二次世界大战,比苏俄还晚。美国对于1937年七月开始的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和1939年九月开始的德国全面侵略欧、非二洲,均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十二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才向日本宣战,并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侵略的国家,中国居首,其次为英、法,再次为苏、美。

  就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各地战场而论,最初打的都是个别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就被侵略的大国来说,若从九一八算起,中国单独抵抗或应付日本七年多以后,才获得苏俄稍许的援助;在日本于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之后,中国独自奋战四年多,才受到美国的援助,而苏俄的援助已经停止。西欧国家抵抗德国的侵略显得脆弱。虽然英、法两国在1939年九月德国侵略波兰之始,即向德国宣战。但到1940年六月法国即战败投降,整个欧洲的反侵略战争,都靠英国苦撑,好在英国尚有「大英国协」的国家如澳洲、加拿大、南非等为后援。

  继英国之后,其余的世界大国,苏俄于1941年六月开始对德国的入侵展开保卫战,美国于是年十二月因日本偷袭其珍珠港对日宣战,并向德、义宣战,原来与美国同采中立立场的中南美国家也多向日、德、义宣战。备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也跟随美国的脚步,向日本和德、义宣战,世界大战的全景自是完全显现。整个世界分为两大战场,即以打击德、义侵略为主的欧洲、北非和大西洋战场,以及以打击日本侵略为主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此时苏俄尚与日本维持中立关系,直到日本投降前夕,苏俄才在盟国所允许的优厚条件下向日本所控制的中国东三省进兵。

  西方史家写二次世界大战史,在1941年十二月以前以欧洲、北非和大西洋战场为主,在1941年十二月以后又加上美国所主导的太平洋战场,兼论南亚英国殖民地地区,亚洲的中国战场几乎完全不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单独抗日四年不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使中国牵制在中国各地作战的日军,盟国开辟了中国战区,此一战区,初时包括越南、泰国,随着日本势力进入缅甸、威胁印度,又发展为中缅战区或中缅印战区,由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负责,该战区的参谋长为美国的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将军。中国对中缅印战区尽心尽力,这可由中国派大军支援缅甸的英军作战看得出来。

  中国派大军投入缅甸战场有两次,一次是与英、美两国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缅甸,并保卫滇缅公路,以维持中国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日本于1941年十二月八日突袭珍珠港、并派兵进入泰国(泰国亲日)后,于1942年一月十六日自泰国向缅甸进攻,于一月三十一日占领毛淡棉(在仰光东南)。三月,英军撤出仰光,四月日军占领仁安羌,直趋腊戍,切断滇缅公路。英军于五月退至印度边区的阿萨姆。当日本进兵缅甸时,总兵数为两个师,只有三万五千人,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师。另有一百架飞机,后来增加到两百架,再增加到四百架。英军最初不过两个师,大部为在缅甸和印度地区招募,英国人只有两个营。另有飞机三十七架,后来增加到一百五十架,其间,美国援助中国的飞虎队曾支援四十四架。在此次缅甸战役中,日本损失四万五千人,英方损失一万三千五百人[11]。

  此次缅甸战役,中国大力投入。早在日本于1941年十二月八日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同时派兵进入泰国(泰国结日)对英属缅甸构成威胁之初,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虑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昆明经腊戍到仰光)被日本切断,即于十二月十一日建议中、英联合保卫缅甸,由中美空军协同作战,英、美未予同意。十二月二十三日,中、美、英在重庆举行联合军事会议,中、英签定「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拟派两军八万人援缅,英军仅希望派一师。到1942年二月,英国于在毛淡棉败退、仰光即将受到日本攻击时,允许中国派三个军进入缅甸作战。

  蒋委员长派罗卓英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一军开往缅泰边区,为左翼;一军任曼德勒至仰光正面作战,前线在同古(在仰光东北),一军在腊戍至曼德勒之间为预备队;英军在同古以西布防,为右翼。三月七日日军占仰光,然后北犯同古。中国的戴安澜师自同古北退,英军退至仁安羌。四月十六日日军在仁安羌围攻英军,由中国的孙立人师解围。另一方面,日军向中国的左翼军攻击,至四月下旬连陷猛瑙、腊戍。其后中、英联军为日军战败,戴安澜战死,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断绝。之后中国军队分两路撤退,一路退回云南,一路与英军退至印度,此次缅甸战役于五月底结束。盟军在缅甸战场的总指挥是中缅印战区参谋长美国的史迪威将军[12]。此役,中国军队伤亡五万六千人[13],如前所述,日军损失四万五千人,英军损失一万三千五百人。

  此役失败后,中、美、英三国谋另筑中印公路,以免中国战场陷于孤立,但中印公路需通过缅甸北部,需先收复缅甸失地。在缅甸失地收复前,先从中国境和印度境修起,工程始于1942年十一月,另一方面则谋求收复缅甸失地。1942年五月以后至1943年五月间,在印度的盟军有三股势力:一为英军,一为中国军,一为美军。1942年十月,中国计划从云南出兵十五个师,加上在印度阿萨姆的三个师,再加上十个左右的英国或印度师,进攻缅甸北部,另由英军自海上向缅甸南部攻击,造成南北夹攻之势。因为英国海军无力配合,计划作罢。是年十二月,英国以一个印度师向仰光西北部的阿拉干山地(Arakan Yoma)进攻,但归失败,到1943年五月不得退回原地。

  ]另一方面,在1943年三、四月间,英方在缅甸北部有三千多人的游击队,分为七个纵队,从事切断铁路线、炸断桥梁,并在公陆上采取伏击行动,曾经获得一时的胜利,最后也不得不撤回印度。其间,同盟国于1943年一月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加开会,为了修通中印公路(从云南的昆明经缅甸的腊戍至印度的雷多),决定中、英两国在缅甸北部发动攻势,并由海上对仰光发动攻势。由于英国无意从海上配合,而美国只是想打开中国的对外交通线,战争最后只在缅甸北部进行。

  1943年八月,同盟国成立东南亚总部,由英国的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将军为总司令,史迪威为副司令。英方有两个军投入,但英、美联合有飞机八百五十架,另并有中国军队配合。日本方面,此时有三个军,但飞机少得多,不及二百架。英、美的军队于1944年三月五日发动,在四、五月间攻下孟拱、英法尔等地,并于七月进入更的宛河(在缅甸西北部,为伊洛瓦底江的最大支流)地区。此役,日军损失五万余人,英军损失不到一万七千人[14]。

  此次盟军反攻缅甸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的出动比英、美军为早。1943年十月,中国驻印军孙立人师、廖耀湘师自雷多进入缅北胡康河(更的宛河支流)谷地区。十一月五日孙立人师克宁便(在滇西),1944年五月廖耀湘师克孟关(在滇西,宁便东南)。三月七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会师(美军在缅甸战场者约有一个旅)于瓦拉本(Walabum)。五月十七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联合攻抵密支那;约在同时,云南西境的中国军队在代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下西进,到八月四日与驻印军会同美军攻克密支那。至1945年一月二十七日,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攻下芒友(Mongyu),终于修通中印公路[15]。此役,中国军队伤亡八万余人[16]。

  从上述看来,中国抗日战场道道地地是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一部分,史家不应忽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人,更应该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前半期世界大战场的角度着眼。从此一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欧洲、北非洲和大西洋战场,另外有一个亚州和太平洋战场。

  前此西方学者所写的世界史,在史料的剪裁上相当偏颇,譬如罗伯兹(J. M. Roberts)为企鹅出版公司所写的《企鹅世界史》(The Penguin History of the World),其第七章第五节题名「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认为二次世界大战是许多战争的综合,但认为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因此对一次大战后德国的兴起着墨颇多。全书1,151页,论述二次世界大战的一节只占21页,其中论及德国进攻波兰以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只有10页。十页中的论述,仅有德国侵略北欧各国、击败法国、空袭英国、进兵俄国、日本袭击珍珠港及美国参战;虽然在论述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提到「日本需要对中国的战争有一个成功的结束」,但只此一句而已。接下来该书又论述德国对南欧各国以及对北非的侵略,提到意大利的地方不多,但提到意大利于1943年就被意大利人推翻;再接下来则论述日本进兵南亚与太平洋诸岛,同时提到在德国投降后,盟国对日本的战争又延续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提到中国战场[17]。

  又譬如巴克尔(Phillip Parker)所写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图文并茂。全书512页,有20页论述「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分为十二个小标题:1.德国走向战争,2.闪电战术与法国的垮台,3.不列颠之战,4.德国入侵俄国,5.史大林格勒之战,6.北非的战争,7.对意大利的战争,8.珍珠港,9.日本的进兵,10.D日与西线战事,11.德国的战败,12.日本的战败。其中「日本的进兵」一节,仅论及日本突袭珍珠港及其后对太平洋诸岛的进兵,对中国战场全无着墨[18]。

  此二例略可显示:西方学者所写的世界史,是为西方国家的读者而写,西方国家的读者较关心与西方国家关系密切或较密切的地区,欧洲、非洲、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之所以受到关注,因为那些地方是西方国家的领土或殖民地,当时中国地区对他们较不重要。

  在这种情形下,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区、中缅战区或中缅印战区,都要以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重新评估。首先,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美、英等国宣战以前,早已占有中国东三省以及华北、华中、华南的精华地区,以此一地区为基础,日本总理大臣近卫于1940年八月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拟结合所占领的中国土地,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美、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以及苏俄的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东亚新秩序,将东亚从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1942年十一月,日本内阁设大东亚省(部),将前此的拓务省、兴亚院、对满事务局、外务省东亚局与南洋局统合为一个机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侵占的土地颇多,另尚有一些归附的势力,到1943年十一月即由内阁总理大臣东条英机召集满洲国、汪政权、泰国、菲律宾、缅甸、自由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开会,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把这些地区画入「大东亚共荣圈」[19]。日本欲结合中国的势力解放亚洲的西方国家殖民地,中华民国政府在东亚矢志抗日,迟滞其侵略亚洲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绝对不能忽视。

  其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在亚洲共同对抗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盟军初设中国战区,继扩大为中缅战区或中缅印战区,而中国是此一战区的主力。此一战区,中国独立抗日四年,初时受到苏俄少许军火与物资的援助,及德国即将入侵苏俄,苏俄与日本订中立条约,此援助即告停止,中国继续艰苦抗日。由于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中国能撑住中国战场,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成立中国战区成为可能。中国战区设立后,牵制日军数十万,中国提供美国空军基地,并直接派军赴缅甸支援英军抵抗日军,缅甸虽然一度沦陷,中国又协助盟军反攻缅甸,并获得胜利。中缅印战场如果崩溃,依照德、日的作战情势,德、日有可能在伊朗会师。因此,中缅印战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再者,国民政府于抗日战争进行之际,采取限制中共势力发展的政策,除防止中共夺取政权以外,对自由国家防止国际共产党势力的扩张亦饶具意义。此一政策在当时虽然不为盟国所谅解,事后证明盟国军政人士的短视。此一短视,亦反应在英、美等国为减少自身的牺牲、不惜牺牲满蒙地区的中国领土和主权,换取苏俄对日作战。苏俄在占领中国东三省地区后,掩护中共的势力发展,日本投降后,更将在东三省掳获的日本武器、弹药供给中共的部队,使中共的部队在东三省日益精良。

  中共于抗战期间在华中和华北日伪占领区所经营的根据地,于战后国军对中共的占领区进行反攻之际,中共几无招架之势,中共得到东三省为基地,以崭新的武器、充足的弹药、熟练的战术,先在辽渖战役将国军打败,次在徐蚌战役将国军打败,平津地区陷于孤立,只有投降。

  此处无意赘述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国共之间的军事斗争,所欲强调的是中国战区的重要性。因此,论述二次世界大战,应平衡地论述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洲和大西洋战场,以及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

  十四年抗战?还是八年全面抗战?

  ·

  如果从1930年代欧、亚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可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如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十四年。不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并未真正抗日。两国的战争是国家和国家的事、政府和政府的事,不是少数人民自由行动的事,若就此观点而论,则抗日战争当始于1937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今天刚好是八十周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东三省大部时间由地方势力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控制,中央政府一直未能有效统治东三省。东三省为满洲人的故土,晚清孙中山倡导革命、图谋推翻满清时,最初的目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是将建立清朝的满洲人赶回东北,光复中国故土。另一方面,从晚清到九一八前后,东三省为日本与俄国竞逐之地,中国无力干涉,因此,孙中山以及继承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蒋介石,对能否维护东三省的主权都没有把握;当时中国对东三省的主权只能宣示性的持有,并无真正的实力可以保有。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方于前一年因协助蒋介石平定以北平为中心的反蒋势力,住在北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正在南昌指挥剿共军事;二人均无力对日本采取抵抗行动。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一方面想观察苏俄的态度,一方面则采取外交途径,请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20]国家处理。由于苏俄采取观望态度,国联及九国公约国家无力干涉,日本很快将东三省各地占有。之后,日本且扶持在辛亥革命中被迫退位的满清皇帝溥仪在东北建立满洲国。

  蒋介石计无可施,只好暂时让日本占有东三省,并有一种遐想:满蒙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必不能容忍日本占据东三省。但俄国自1917年革命后,英、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都与苏俄为敌,而在1930年代初期,以反共产主义为号召的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和德国兴起,尤对苏俄构成威胁。苏俄当时把国防重点放在欧洲前线,而把亚洲后方的安全冀望中国以及分布在中国、外蒙古、朝鲜等地的国际共产党的势力与日本对抗,故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是「保卫苏联祖国」。在中国无力保护东三省、苏俄无力维护在中国东三省权益的情况下,日本在东三省肆无忌惮,在这种情形下,东三省内外的民间抗日势力兴起,他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组织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的军队,总称之为东北义勇军。

  东北义勇军以及响应和支持东北义勇军的份子复杂,大体言之,约有几种成份:

  1.九一八事变后未及撤至关内而不愿向日本投降或支持满洲国的地方军队:九一八事变发生于沈阳,沈阳属辽宁省,辽宁省各地,除辽西锦州一带外,很快皆被日军占有。吉林、黑龙江的地方军队,有一部分不愿归顺日军,亦不愿归顺稍后成立的满洲国,乃先后起而抗日。

  2.马贼及其他民间武力:从清朝晚期开始,东三省地区即有土匪,称为马贼。民间为防马贼,亦组有自卫武力。随着日军占领东三省各地,搜缴民间武器,有些马贼及民间武力即起而抗日。

  3.中国共产党在东三省的地下党员:中国共产党当时为第三国际的一支,正在中国协助苏俄推动世界革命,目标是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各国的共产党,都视苏俄为社会主义祖国。满蒙地区自晚清即被俄国划为势力范围,而日本对外侵略之始,即向满蒙地区发展,与俄国相敌对。俄国革命成功后建为共产主义国家,日本对苏俄敌视更深,一度出兵西伯利亚,企图支持白俄、消灭赤俄。中国共产党既为第三国际的一支,自然在东三省及其他地区策动反日运动,特别是蒋介石所主导的中国国民政府正在全国各地剪除共产党的势力,中国共产党为转移国民政府的剿共政策,更在全国宣传和策动抗日,在东三省地区更激化抗日情绪,九一八事变后乃设法网罗群众组织抗日武力。

  4.中国国民党暗地推动的抗日力量:当时中国国民党为执政党,政务由国民政府负责,党务另有运作系统。国民政府代表国家,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消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势力,对外维持和平,因此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的侵略行为诉请国际联盟处理,不轻易对日诉于战争。但另一方面,无论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国民党,都不愿坐视东三省沦亡,政府对在东三省兴起的地方和民间抗日势力不能不给予鼓励,而国民党有关部门亦不得不派人深入东三省的抗日群众,一方面鼓舞民气,一方面导正方向,以免此抗日势力为另有所图的人掌控。

  5.中国青年党人的参与:当时中国有三大党:执政的国民党宣扬实行三民主义,革命的共产党宣扬实行共产主义,以和平手段竞争政权的青年党宣言实行国家主义。国家主义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最大要义,故东北义勇军一起青年党即派人前往支援。

  6.散兵游勇、无业游民:有一些脱离部队或被部队遗弃的军人,还有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以抗日为名,组织武力,以掠取民间资源,并争取各界所捐助的物资。

  无论如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迄于1934年前后,在东三省地区兴起的抗日力量,号称有几十万人,著名的领袖也有数十人,抗日武力各有不同的名称,总名之为东北义勇军。东北义勇军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迄于1932年二月,代表性的抗日战争为发生于1931年十一月由马占山所领导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嫩江桥之役。马占山,吉林人,原任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三旅旅长兼黑河镇守使,驻防瑷珲,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因公留北平,无法前往黑龙江。马占山于十月十三日受张学良之命,代理黑龙江省主席。

  马占山受命时,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已投降日本,并沿洮昂铁路迳向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进兵,马占山乃先派兵炸毁齐齐哈尔的嫩江桥,然后至齐齐哈尔就职。当时马占山有兵力万余人。十一月四日,日本动员日伪军八千余人向嫩江桥进攻。马占山率军战至十一月十九日(只有两星期),见形势不利,放弃齐齐哈尔,撤往海伦。至1932年二月,时日军方筹建满洲国,邀请马占山至哈尔滨和谈,马至哈尔滨后,被迫参加在沈阳召开的满洲国建国会议。三月一日,马占山被委为满洲国的作战部长兼黑龙江省长[21]。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战争暂时结束。

  1932年一月二十八日,日军进攻上海,国军被迫抵抗,史称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掀动了全国第二波抗日潮,东北抗日义勇军亦乘时再起。东北边防军前敌总指挥、代理护路总司令丁超和吉林依兰镇守使兼第九旅长李杜率军在松花江沿岸抗击日军,东北边防军营长王德林率军在吉林省东部出没,辽宁省防军团长唐聚五在辽宁东部的通化一带活动,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朱霁青、土匪出身一度参加伪满军的刘桂棠、东北军十三旅少校副官郑桂林等在辽宁西部的绥中、兴城、锦西一带组织抗日武力。一度参与组建满洲国政权、受命为黑龙江省长的马占山,于回到黑龙江之后,亦于四月二日通电继续抗日,并与吉林的抗日义勇军王德林以及出身东北军团长的抗日义勇军领袖冯占海等互通声援。但至1933年春,日军利用满洲国的力量已稳住东三省局势,开始进攻热河、长城,东三省各支义勇军因为缺乏人力、物力的援助,已难以支撑,乃趋于消散。

  首先,冯占海以及马占山的抗日支队长李海青已先后率军西上,抵达察哈尔,听候政府改编;接着,马占山部、王德林部、李杜部等先后抵达满洲里,要求苏俄庇护,进入俄境,之后,下级军官及士兵万余人经西伯利亚至新疆回国,高级军官则绕道欧洲乘轮船回国,眷属在海参崴乘轮船回国[22]。当其时,上海一二八战役已于1932年五月经国际调停停战,发生于1933年一月的长城战役,也于是年五月订塘沽协定停战。国民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奏效,日本侵略的压力稍减,第二期抗日义勇军活动又归沉寂。

  塘沽协定(订于1933年五月)虽然使日本在华北获得许多利权,日本企图进一步控制华北的行动并未停止,接着而来的有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在这种情形下,东北义勇军的势力又起。到1934年七、八月间,辽宁东边道(辽宁省东部的行政区,包括二十余县)一带有拒日反满义勇军万余人、朝鲜独立革命军数千人;吉林东部有王德林旧部数万人、朝鲜人民革命军数千人;黑龙江兴安岭中,有东北军旧部约千人;热河东部羊山一带有东北国民救国军千余人,热河东北部西喇木伦河一带有蒙古义勇军数千人。与上一个时期相比,在人数和攻击能力上都比较差[23]。

  值得注意的,此期正式有中共的抗日部队成立,即1933年五月所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赵尚志以第三军长的名义活跃于哈尔滨以东地区,到1935年发展为五个军,不足万人。1936年二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发展成十一个军约两万余人,成立北满省委,先后由冯仲云、张兰生为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于1937-1940年间受到日军的镇压,部分退入苏俄境内,经新疆转入内地,留在东北者不足千人,后亦退到苏俄境内整训。1941六月德国大举入侵苏俄,苏俄为巩固后防,派军事人员对退入苏境的抗日联军加以编练,到苏俄对日作战后才随苏军进入东北[24]。

  在东北义勇军活跃期间,国民政府集全力于在江西等地剿共上,尽力维持中日间的和平,对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义勇军势力,尽量消除。譬如曾在锦州抗日的朱庆澜于1932年四月在上海成立东北义勇军后援会,次月为怕政府以防碍外交为名加以干涉,改名为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并迁北平办公。另外该后援会尚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其目的在为东北地方部队和义勇军筹集粮饷、武器、弹药、服装、药品等物资。到热河保卫战和长城保卫战结束,东北义勇军势衰,后援会亦于1933年七月结束[25]。

  据曾经参与后援会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曹艺的回忆,从东北地区撤回平津地区的东北义勇残军号称有二十万众,唐聚五号称在青纱帐里活跃的部众有二十五万人,到清点人数发放粮饷时不过六千余人。为维护中日间的和平,国民政府千方百计将这些义勇军消除,有的改编为正规军,并有番号,之后被派去青海屯垦,中途在包头被马家军消灭[26]。

  1933年五月,国民政府与日本订立塘沽协定后,三、四年间中日之间已很少军事冲突。东北义勇军的势力式微,政府也无意增援;日本在华北搞自治运动,政府先后在华北设立不同名称的中央机构,应付日本的诸多要求。政府将主要精力用在江西剿共上。共产党为转移政府的剿共政策,大力宣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联络反对蒋介石的一些军政派系,一致进行;诸多军政派系,有些是倾向抗日的,有些则是借抗日议题反蒋。在这种情形下,先后有一些自组抗日武力、声言抗日的行动出现,譬如,1933年十一月,在福建剿共、属于广东军系的第十九路军,在其将领李济深、陈铭枢等的主导下,于福州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停止剿共、宣扬抗日,史称「闽变」,旋为政府荡平。

  1934年十月,中共中央在赣南无法应付国民政府的连年围剿,以北上抗日为名突围西走,经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于是1935年十月抵达陜北。突围开始时约有八万官兵,到达陜北时约只剩下八千人。中共中央到达陜北后,积极联络各方可能支持抗日的国军将领,到次年十二月而有华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于西安逮捕蒋介石,逼使其停止内战、与中共及全国各党各派共同抗日之举。

  前述事实表明:九一八到七七的六年间,东三省部分地方将领和民众有一些零星的抗日行动;中共和其他反对蒋介石的党派有一些抗日的宣传和组合,并策动一些群众运动;国民政府为了表示保卫领土的决心,曾进行短时间的上海战役和长城战役,别无抗日之举。因此,很难将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的六年画入抗日战争时期。

  去年,大陆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洪袁输建议将九一八事变定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为其教育部所接受,亦即将八年全面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觉得非常突兀。三十年来,大陆史学界所重新建构的抗战史,其主要脉络有二:

  1.1936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中俄共所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完成。但之前,中共很难说在抗日的实际行动上有若何表现。

  2.抗战时期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共主导敌后战场,但1931-1937年间中共并无敌后战场可言。

  如果从中华民国的立场,不仅九一八事变后,政府没有任何立即抗日之想,就是七七事变后,政府仍希望势态不要扩大。主要原因有三:

  1.当时蒋介石正委请德国顾问为中国编练军队、建设国防,其计划尚未结束,预计尚需一年始能完成。

  2.中共虽答应停止共产革命、拥护国民政府共同抗日,其具体条件尚未谈妥,国共关系仍在紧张中。

  3.当时在东亚有切身利益的英、法二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四省(东三省和热河),漠不关心;美国方采孤立政策,对日本侵略中国更无动于衷;而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亦束手无策。

  对日本在满蒙地区发展最关心的是苏俄,而苏俄既未表示要援助中国,亦未有效约束中共放弃革命、切实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虽然对日本在平、津地区又发动侵略战争无法容忍,仍不愿冒然全面对日本开战。

  另一方面,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政府并未决定要全面侵略中国,中国国民政府也希望将事件地方化。只以中日双方条件谈不拢,使军事对抗的规模逐件扩大,最后演变为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中国亦逐渐开始全面抗战,并决定抗战到底。此中情形,可于七七事变发生后一个月内蒋介石的日记和有关电文中获得了解。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七月八日即电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固守宛平城,防止事态扩大,同时开始调派军队前往河北省增援,到七月十日援兵已有六个师之多。

  蒋介石如此部署,主要表明其保卫领土的决心。这种决心,蒋介石于七月十七日在庐山谈话会中的发言尤能充分表明。他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又说:「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又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种抗日决心,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及以后的六年中完全没有。

  七七事变是日本在华北的驻军引起的,事变发生后,日本并调关东军入关,胁迫冀察脱离中央。蒋介石曾请英国、法国、美国向日本提出警告,并请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Oskar Paul Trautmann)、意大利驻华大使柯赉(Giuliano Cora)出面调停,均无结果。七月二十八日北平沦陷,七月三十一日蒋介石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表示:「现在既然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举国一致,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八月一日蒋介石在中央军校扩大纪念周讲演「准备全国应战」,誓言「今后我们要全国一致,与倭寇拼战到底,来争取最后胜利。」八月七日蒋介石召开国防党政联席会议,八月十一日政府决定设置战时大元帅[27],在此前后,中国即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到九月以后,中共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名,于敌后扩张抗日势力。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政府领导人民所从事的战争,不是少数私人可以代表国家的战争,亦非空唱口号或游行示威就可代表两国处于战争状态。在九一八之后的六年中,中日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除上海战役和长城战役两次短时间的战役之外,两国大部时间未处于战争状态,故不宜将这六年的中日纠葛并入抗战时期。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7-07-10 10:25: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本举行“全面侵略中国战争80周年与东京审判”研讨会

下一篇:抗战重塑中国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