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幸存者控诉日军暴行:浦口战俘营,地狱般的日子
2021-11-05 16:23:26  来源:中国台湾网  点击:  复制链接

  矗立在南京浦口区新华街的“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默默无语。纪念碑的附近,侵华日军曾建起了两个集中营,占地三千亩,关押抗日将士五千余人,这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战俘营———南京浦口战俘营。两位老人来到纪念碑前献上花篮,望着纪念碑,老人的眼神流露出愁苦和悲愤,似乎又回到那段不堪忍受的岁月。浦口区政协副主席王惠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调查战俘幸存者。她告诉记者,当年战俘营里关押着五千余名战俘,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八百余人,如今只有郑贵秋和冯金秀两人健在了。

  幸存者冯金秀:我是从电网下逃走的

  85岁的冯金秀老人解开衣衫,右肩上有好几处伤疤,这是当年他在山西战场上和日本兵拼刺刀时留下的。

  冯金秀是河南人,在胡宗南部队45师当兵。在太原战役中,冯金秀被俘,并被押往浦口战俘营。“战俘营三面环水,设有三道铁丝网,四周设有岗楼,很难逃脱。”对于当时的环境,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那时候整个战俘营有五千多号人,被编成九个中队,冯金秀被编在四中队。每天他都要从火车道上将煤炭抬上船,这些船是开往日本的。

  “每筐炭足足有200多斤,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一直干到天黑。如果动作稍慢一些就要被日本兵用棍子打,我就曾经被打过两次。”

  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动,战俘们每天的吃食却是麦麸或者冻坏了的山芋,还有整煮的麦子。由于战俘们不消化,又没有厕所,排泄时只好在煤堆上,导致煤堆上发芽长草到处都是。

  除了抬煤,冯金秀也要干抬死人的活。“很多人都是被饿死的。有的饿晕,还剩一口气的也被抬了出去。”

  地狱般的生活让冯金秀忍无可忍,他计划逃走。

  一天夜里,冯金秀和另外两名伙伴估摸着站岗的睡着了,由于电网离地面有一个指头长的距离,冯决定从电网下面爬过去。他和伙伴用铲煤的铲子在电网下面挖地道,挖到一定深度之后,他们脱光了衣服,匍匐着爬了出去。

  “那死里逃生的感觉好像又得到了一次新生命。”如今冯金秀回忆起来还是一脸劫后余生的欣喜。

  幸存者郑贵秋:我一天抬了39个死人

  郑贵秋已经85岁高龄了,1938年他参军加入国民党67师,在浙江与日军进行了顽强作战。在衢州守城战中,全团弹药消耗殆尽,破城突围。

  出城后,为了躲避日本兵的追击,郑贵秋藏在水塘中。突然有个日本兵到水边洗饭盒,他以为自己被发现了,随即抠动扳机,谁料抠了三下也没打出子弹,只是响了三声,原来枪口被泥给堵住了。响声暴露了目标,危险随之降临。

  躲避在水塘中的29名士兵全部被俘。日军将他们押到城中抬尸体。“中国军民的尸体被集中堆到游泳池,而日本兵的尸体每具都用白布包裹着。”

  1942年下半年,郑贵秋被转押到浦口战俘营,在这里他主要从事烧窑、泥瓦活和抬死人。“我每天都要抬死人,有的战俘还有一口气,也要被埋掉,最多的一天要抬39个,最少一天也要抬五六个。”

  见证人李成强:我挖地道帮战俘逃跑

  李成强今年82岁了,当年父亲将一家带到浦口新炭场,李成强就在战俘营做工,和战俘们一起抬煤炭,他们家住的棚子和战俘住的棚子是用铁丝网隔开,但是战俘悲惨的遭遇在李成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大爷如今还清楚地记得1944年那个大雪天,第二天早上发现17个战俘被冻死。有两个战俘得罪了一个日本兵,日本兵竟然逼他们自己挖坑,用来放他们自己的尸体。

  在与战俘一起劳动时,李成强认识了两个老乡。李成强十分同情老乡的悲惨境遇,一个帮他们逃跑的计划在他心里逐渐形成了。

  李成强在自己家里挖了一个地道,洞口用奶奶的马桶做掩护。当一个老乡顺利逃脱后,日军就有了警觉,在救第二个老乡时,日本人牵着狼狗追到屋内。狼狗来到洞口时,李成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幸亏马桶的臭味,狗才没有闻得出来,日本兵只好悻悻地离开了。(解璐 )

  ■记者手记

  半个世纪过去了,战俘营旧址附近的坝子窑河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就在几年前,村民们在里面游泳,还会碰到白骨。据说,是战俘营发生暴乱时牺牲的战俘。

  附近的大新村正是当年的乱葬岗,即使在解放后村民们也不敢在那里走夜路,因为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踩到一块白骨。

  如今大新村村民们心里的恐惧已经逐渐被时间消磨了,平静祥和重新回到了那里。而那些曾经的战俘,谁来展示他们曾经的英勇,展露过去的创伤,讲述曾经的痛苦往事呢?

  所幸的是,纪录片《浦口1945》的播出,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幸存者的回忆,反映了浦口战俘营的悲惨历史和战俘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历史由此定格。正如纪念碑上刻字“为纪念抗日蒙难将士,为了牢记过去”,战俘们反抗奴役和压迫的勇气和行动将深深铭刻在人们心里。

责任编辑:唐芬 最后更新:2021-11-05 16:40: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90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公布日军侵华又一铁证

下一篇:日本兵“战地日记”再现日军侵华暴行[组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