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酷暑里的一天,盘踞温州的日本侵略者抓来18名无辜平民,捆绑在南塘河砻糠桥石板上烈日曝晒,用这种惨无人道的“晒人干”暴行取乐。除一人泅水脱逃外,其余17人全部被折磨致死——
这是一座旧迹斑驳、长不足20米的小桥,呈东西方向横跨南塘河,桥栏中央的石碑,刻着“龙方桥”三个大字。
龙方桥旧名砻糠桥。桥的东头是喧闹的下吕浦住宅区和国家4A景区——印象南塘,桥的西头则是显得破败的龙方村。这桥,犹如城郊接合部的界碑,隔离了都市的繁华与旧村的落寞。
73年前,充斥着兽性和杀戮的“砻糠桥惨案”就发生在这座桥。只是,当年的青石板桥已改建为水泥桥。
时过境迁,如今居住在龙方村里的大多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对当年的“砻糠桥惨案”浑然不知。而下吕浦住宅区一带的住户,大多是旧城改建时异地安置的市民,提起“砻糠桥惨案”,也是一脸茫然。
一直住在桥附近的郑玉香阿婆今年84岁。她说,曾听她公公讲过老百姓被日本人抓去的事,但具体细节已记不清。
73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似乎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
史料述说沦陷地血泪史
记者走访我市多位历史研究者了解到,70多年前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我市的报刊、通讯社被迫暂停,对“砻糠桥惨案”也鲜有记载。一直到20年前(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鹿城区政协编纂了《鹿城文史资料》一书,对“砻糠桥惨案”有所提及,这很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史料中对该事件的最早记录。
当年的南塘河及河东岸的古道,是温州城通往瑞安、平阳等地的交通要道,两岸一望平畴,阡陌交通,水网如织。
“1942年7月11日,温州第二次沦陷,日军盘踞温州城内,在南门外的巽山驻军,并在丝胶厂搭起一个7米多高的瞭望台,划龙桥、牛山、南塘乃至梧田等地都在日军视线之下。日军在砻糠桥设立关卡,搜查来往行人及船只,每日到附近村庄骚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搅得鸡犬不宁……行人稀少,烟囱断烟,一片荒凉。”
据世人事后追忆,当时在南塘设卡的日军,一旦发现有人走动或有船只经过,都怀疑为抗日活动而严加检查,如稍有不服就会被加害致死,手段极其残忍。光是被日军用刺刀戳死或抛到塘河里淹死的就有20多人……
2011年底,由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日军入侵鹿城暴行纪实》一书,对“砻糠桥惨案”的经过有了较翔实记载:
砻糠桥在南塘河中段,这里原是十字形河道。一天,日寇在梧田抓来18个青年,把他们捆绑带到砻糠桥,先放在石板上让烈日曝晒,晒后放河水里浸泡,再拉上来曝晒,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折腾至死为止。这18个青年中,只有一个叫潘瑞明的,趁浸水时泅水脱逃,其余则无一人幸免。
口述者还原遭受的苦难
记者走访了我市图书馆、档案馆等处,拜访了多位文史专家,了解到“砻糠桥惨案”的亲历者潘瑞明已于1998年离世,而最早对该惨案进行回访了解的退休教师陆志竟,也于2011年与世长辞。
陆志竟曾于上世纪90年代采访死里逃生的潘瑞明,用文字记录下那段惨痛的经历。那一年,潘瑞明已83岁高龄。
在陆志竟的遗稿《屠刀下幸存者的口述》里,依稀还原了潘瑞明等人当年被虐杀的悲惨遭遇:当时,在荸荠田里干活的潘瑞明被日军抓去,命他去邻村劫掠牲畜,寻觅妇女。一路上同时还抓来17个青年,连同他一起关在砻糠桥边的空房子里。
次日,这18人被日军带到河边,用棍棒一一打下水。“我们以为日军大发慈悲放我们回家,便拼了命向对岸游,岂料他们端起冲锋枪向我们扫射,命令我们游回原地。”在陆志竟的遗稿中,潘瑞明这样说道。
待一行人爬上岸后,日军就用绳索将他们捆绑,逼他们跪在岗哨旁的石板上,让烈日曝晒。约摸一小时后,再次将他们推下河浸泡,继而又拉上岸跪地曝晒。“如此再三,我们手脚麻木,膝盖红肿,鲜血直流,周身起了一道道血泡,痛不欲生。”
潘瑞明的回忆字字血泪。
“第三天,一个冷酷残忍的恶魔将我一个人牵往河边推下水,我意识到他要下毒手了,便屏住呼吸沉入水底挣脱了绳索。他见我没死,丧心病狂地拣起石头朝我砸来。万幸的是,当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他惊吓中慌忙抛掉石块逃走,我拼命游到对岸才捡回一条性命。”
说起砻糠桥,今年80岁的市民张崇菊仍不免唏嘘。塘河水陆道路被日军封锁后,她与大她5岁的哥哥正在梧田大堡底村外祖父家。周围邻居外逃避难,外祖父生了重病又与子女音讯隔绝。年仅十来岁的哥哥只得带她回城内家中找母亲,两人徒步走了整整一天。经过砻糠桥关卡时,日军连小孩子也不放过,打骂恐吓了一番,哥哥的衣服也被撕破。直到第三天,母亲化装成乞丐,通过关卡到大堡底村见到外祖父时,父女俩已是阴阳相隔。张崇菊阿婆说,在随后的几十年,这段往事连同砻糠桥“晒人干”惨案,成了她的家族记忆,被母亲和哥哥不时提起。
呼吁立碑铭记国耻家恨
为了更详细地记录日军入侵温州的史实,2006年8月,鹿城区党史研究室启动了鹿城区抗战时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搜集报刊、图书、党史、文史等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采访证人等方式,于2008年8月完成了调研报告,并于2011年底出版了《日军入侵鹿城暴行纪实》一书。
该书主编,鹿城区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岳松告诉记者,2006年时,他曾与同事李长飙登门拜访陆志竟,当时他已91岁高龄。
“尽管年事已高,陆老却依旧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他同我们讲述了多年前采访潘瑞明的场景,其中一段情节令我们记忆犹新。”
陆志竟当时回忆,“砻糠桥惨案”发生多年后,潘瑞明还曾在南塘街一带推着小板车叫卖粉干。他常常向过往的行人诉说他被日军抓去“晒人干”又死里逃生的经历,还伸出手臂向路人展示被日军用绳索捆绑后留下的伤痕,声泪俱下,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疤痕就是证据!”
李岳松告诉记者,在调研期间,曾向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报告,建议修建“砻糠桥惨案”纪念碑或纪念亭。
2007年9月,鹿城区政府就建立“砻糠桥惨案”纪念碑一事,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下文。
为启迪后人树立“毋忘国耻,强我中华”的信念,近年来,我市一批政协委员相继多次提案建议:在砻糠桥旁建立“惨案碑”,铭记史实,警醒后人。
<<<记者手记
千年城市根脉,百里塘河风韵。如今的南塘被称为“城市客厅”,满眼繁华。匆匆行人,几乎无人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惨绝人寰的“砻糠桥惨案”。
当年的报刊、通讯社被迫暂停,对这段历史鲜有记录。惨案唯一幸存的亲历者潘瑞明于1998年辞世后,知情者几乎难觅踪影。但它不应被遗忘!虽然这里没有抗战老兵们的英勇抗击,没有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甚至这一段血泪史里蕴含的屈辱穿越70年的时光仍令今人切齿刻骨。
希望铭刻着历史真相的碑文,能早日在这里树起。
责任编辑:雷攀 最后更新:2015-11-20 17:11: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日本士兵屠村后:轮奸村中妇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