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纪念碑记载
掩埋7000多遇难者
11月18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进行探访。这块纪念碑形似一座假山,正面刻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背面则详细刻着此处遇难同胞的信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即进行血腥大屠杀,尸横遍地,惨不忍睹……特立此碑,悼念遇难同胞,永志不忘历史,振兴中华。”记者注意到,纪念碑的根部,还长出了两三株绿色的小植物,正努力生长着。
纪念碑的碑文中写着:“花神庙一带,掩埋中国军民尸体7000余具,其中难民尸体5000余具,军人尸体2000余具。”
纪念碑前放着一束菊花。附近的工作人员说:“没看到是谁放的,献花者应该还打扫了附近的落叶。”在这之后,现代快报记者又先后数次前往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处,每次去都会看见新的花和蜡烛,同样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有的是三三两两自发的,有的是有组织的。”
11月29日上午,秋风萧瑟,落叶满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系30多名师生来到纪念碑前。他们统一穿着黑色正装,在纪念碑前依次站好。随着一阵庄严的音乐响起,金城学院国旗班的学生代表将国旗覆盖在纪念碑上。几名学生党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向纪念碑献上了花圈。
“这些长明灯,都是同学们亲手刻出来的,”一名同学说,“这里面饱含着我们的哀思,灯上的每个字,都代表着我们的心意。”敬献完花圈和长明灯后,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爱国诗歌,满含感情,一句句地朗诵了起来。
讲述
日军坦克兵自述:不分老幼的杀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略者对平民开始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而花神庙地区的集体屠杀,其实从12月10日就开始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孟国祥表示,这段历史清晰地记载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根据记载,1937年12月10日是日军向南京发起总攻的时间,当天,日军第六师团和第一一四师团占领凤台乡、花神庙和雨花台一线。这一地区约两三万人尚未来得及逃走,因此不幸惨死在日军的刀枪下。
这一说法除了记载在历史档案中,还得到了当时参与此战的日本坦克兵自述的印证。1984年6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这名名叫中山重夫的坦克部队上等兵的回忆自述,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南京郊外雨花台见到的场景,日军士兵让打着白旗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坐在壕沟边,然后逐个用刺刀捅死,对于一刀未刺死痛苦挣扎的人,则用军靴踢到壕沟中用土埋上,这场不分老幼的杀戮,持续了4个多小时。”
3位市民出钱出力,义务组织掩埋
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的碑文上除了描述了丛葬地埋葬军民尸体具体的数量外,还出现了3位南京市民的姓名,分别是芮芳缘、张鸿儒和杨广才,这3人组织了30多名难民,在1938年1月至2月的40多天里,埋葬了7000多具军民的尸体。专家们均表示,除了在档案中有此3人的证言外,目前尚未寻访到他们的后人。
据了解,在1945年12月8日,芮芳缘等3人曾经联名上书陈述组织义务掩埋队的状况,作为军事法庭的证据,在证言中,芮芳缘的身份是花匠,张鸿儒为农民,杨广才则是商人。对此,孟国祥表示,南京市民的姓名被刻上纪念碑是有特殊意义的。他说,芮芳缘等3人,应当是主动出钱出力,组织了队伍收埋尸体,他们不属于任何组织,因此在进行登记时,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登记的。
全城同祭
学子:
为遇难同胞献上鲜花
自今年4月2日起,南理工能动学院大学生与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关工委联合启动了“南京陵园保卫战,抗日遗址寻踪”主题活动。由徐晨轩、赵芹、赵荪翀等20余名学生党员组成的两支小分队分成两条路线,分头寻找抗日作战路线遗址。
其中一条路线是南京东郊的老虎洞、中山陵、西山、邵家山、中山门5处抗战遗址,以碉堡、战壕为主;另外一条路线则是西北水库桥(原赵家桥)、西洼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3处记录日军屠杀暴行的遗址。南理工能动学院2012级辅导员武震表示:“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要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只有记住教训,才能珍惜和平。”
昨天在燕子矶公园,南京财经大学的16名学生双手合十在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悼念,并将亲手制作的留言页放在公园宣传架上,供游客浏览。
来自南京财经学校的30名学生,则来到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为77年前被屠杀的20名僧尼同胞献上鲜花。活动现场,金融系的30名学生代表,手捧鲜花,低头默哀。为了这次悼念活动,他们还自己动手叠了千纸鹤。周行老师说,财校学生多是南京人,理应对自己家乡的这段惨痛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是历史老师,开的选修课里,特意讲了南京大屠杀。”
“逝者安息,生者勿忘!逝者安息,祁佑国强!”为了这次活动,达艺峰老师还准备了祭文。
学生王晓说,纪念碑前,听着老师的讲述,仿佛置身那段惨痛的历史当中。“为遇难同胞献上鲜花和纸鹤,愿那一只只千纸鹤传达我们的哀思。”
纪念碑附近小区保安李师傅说,这些天,不断有人前来向遇难同胞献花、悼念,其中学生格外多。“孩子们做得很好,你们组织得也很不错,我看了非常感动。”李师傅说。
留学生:
要参加公祭日悼念活动
“同学,你知道国家公祭日吗?”昨天上午11点多,南京医科大学本部食堂门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姜海婷正在忙着和同学们宣传国家公祭日,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那段历史,她还专门去过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和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祭奠遇难同胞。
昨天,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孟国祥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孟国祥在现场的讲述,让两名留学生也围了过来。“我是毛里求斯人,正在南医大学临床医学。”中文名叫做杜坤的小伙说,他和同学去参观过江东门纪念馆,了解了1937年南京曾发生过什么。
杜坤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我和康诗卡也会去参加各种活动,悼念中国在战争中死去的无辜人民。”
呼吁
行动起来,让纪念碑不孤独
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纪念碑,有的仍处于老城区之中,在纪念碑的周边仍可寻访到历史的亲历者或者见证者,而另一些纪念碑则显得有些孤独,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就是这样。“附近都改造了,新建了道路和小区,想要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太难了,”孟国祥说,“甚至可以这样说,花神庙附近现在的居民,几乎没人知道那里还有一座纪念碑。”孟国祥表示,这种状况确实是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他说:“城市建设和历史传承保护,一直有这样的矛盾,纪念碑放在原址,有可能遭到冷落,迁址,又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对此,孟国祥认为,只有加强国民教育,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这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关键。”孟国祥说。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8-20 10:11: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