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三大惨案之1941年重庆大轰炸
2017-07-26 14:13:11  来源:舒云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联合对重庆展开“航空进攻作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事性质的战略轰炸,第一次依靠空军实施战略和政略轰炸,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在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中,造成重庆2万多人死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尤以重庆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惨案最让人心悸。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5年3月2日,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3月4日,他在讲演时称:“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7月,蒋介石面对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再次指出:“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的讲演中又指出:“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

  四川是中国内陆大省,特殊的盆地环境使之自古以来就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区域空间,人称“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几乎全为层峦叠嶂的高山,昔日常云蜀道艰难,泛指川中进出外部世界的交通条件很差,尤其是川北陆路。回顾华夏历史,几次南北对峙都以北方统一南方而告终,分析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对四川上游的经营。就拿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事来说,蒙古军每次南下,必攻四川,忽必烈时期虽把重点移至襄樊方向,但并未放弃川省境内的牵制性作战。成都无疑是四川的重心所在,但前人有言在先,“成都之险,不在近郊,而在四境之外也”,据蜀者必东据江陵,北守汉中,四川之险方称稳固。江陵即今日之重庆,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只有西部与陆地相连,易守难攻。

  而在四川,当时最重要的城市首选重庆。因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且有四川天险为屏障,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重庆简称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全市面积8.2万平方公里,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均海拔为400米。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付之”。11月中旬,在上海淞沪抗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为坚持长期抗战,遂决定依照既定方针,作出了迁国民政府于重庆办公的重大决定。

  11月12日,当武汉战役紧张之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会商,决定迁都重庆;15日,作为当时国家最高决策机关的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重庆,军事委员会迁移地点,由委员长决定;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随军委会设办事处,或设于长沙以南之地点。”16日,南京国民政府各机关除其最高长官留南京主持工作外,其余均自是日起离南京转武汉赴重庆;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紧急命令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驻武汉各机关,限五日内全部移驻重庆。奉此命令,先前迁到武汉的各党政机关,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西迁。作为国家元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直属的文官、主计、参军三处的部分人员乘“永丰舰”启碇西上,从而揭开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序幕。

  11月19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移驻重庆。建立重庆国民政府。”11月中旬,军事委员会又决定驻南岳各军事机关迁重庆。12月1日,重庆国民政府开始办公。12月8日,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大本营由桂林飞抵重庆,从而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首脑机关和国家都城自东向西的大迁徙。

  与国民党党、政、军各中央机关纷纷迁驻重庆的同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也迁抵重庆并在重庆相继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同时兼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战前不同政见、不同治国主张的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也纷纷聚集重庆,先前来往、散居于全国各地大批俊士豪杰和社会名流,也如百川归海似地荟萃重庆。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陪都。

  重庆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肩负了重大的历史责任,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1946年4月23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以国民政府即将还都南京,决定在重庆恢复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营。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

  重庆遭遇大轰炸

  面对重庆这个重要的抗日中心,日本军部确定为进攻的首要目标,企图用轰炸摧毁中国抗战意志。由于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既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环抱,还有浓雾蔽城,易守难攻,所以,日军最后决定以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消灭敌最高统帅和最高政治机关”并“直接空袭市民”,企图造成中国军民“上下震撼,极度恐怖”而崩溃求和。

  为达到这一目的,日军精心炮制了一份《陆海军关于101号作战协定》,决定调集陆海军的航空部队主力,集中攻击重庆。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根据“101作战令”、“102作战令”等作战方案,联合对重庆实施“航空战略轰炸”,为期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这次大轰炸是世界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轰炸计划,也成为重庆3000年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重大事件。

  继日军轰炸并占领上海、南京后,重庆一天比一天让人紧张。为了应对日军的轰炸,自1938年春起,整个重庆开始采取措施应对日军的空袭,保甲长挨家挨户筹钱准备挖防空洞。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加上缺乏物资、经费、技术和人力,所挖的防空洞和防空壕比之所需,还相差太多,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大轰炸的幸存者重庆印制公司三厂退休工人老人李朝荣回忆说,当年要进入防空洞,每人必须交10块钱办“防空证”,而当时80%以上的平民百姓买不起“防空证”,这成为重庆平民在轰炸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从1939年1月开始升级,特别是在5月3日和5月4日,日机两次集中轰炸重庆。5月3日,36架日机侵入重庆,沿长江北岸呼啸俯冲,狂掷燃烧弹和炸弹,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的重庆市区顿时陷入烈焰浓烟之中,中国军民死伤惨重。

  日机轰炸过后,重庆观音岩防空洞口堆起了两座小山高的尸体。在残垣瓦砾中,死尸枕藉,许多人都是全家遇难。整个重庆城瞬间变成了一个大坟场。房上、树上、岩石上到处都是尸体与残肢,长江里随时都能看到漂浮的尸首。据幸存者回忆,当年停放在重庆仁爱医院停尸房里的尸体从墙角的地下一直摞到屋顶,场面极其悲惨。当日,重庆市民死伤千余人,市中心27条主要街道有19条化成废墟。

  5月4日,27架日机再度轰炸重庆市区,全市10余处街道建筑物起火,大火持续燃烧了2天,英、法使馆和美国教堂也未能幸免,整个市区精华毁于一旦。建于唐代的罗汉寺,连同庙内的500多尊精美的罗汉塑像一起被炸毁。当日,仅被炸伤亡的就高达5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两天的轰炸中,重庆被毁建筑物4889栋,财产损失无法估算,约20万人无家可归。

  进入1941年后,日军开始实施“第三次战略轰炸”。6月5日下午6时许,重庆突然拉响空袭警报,24架日机在夜色的掩护下,分3批侵入重庆,对重庆市区实施轮番轰炸,持续轰炸时间长达5个小时。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大隧道挤进了一万余人。大隧道是重庆较大的防空洞之一,位于市中心稍偏西的一个叫十八梯的地方,也称为大隧道,有两个洞口,一个在十八梯观音岩,另一个洞口在老衣服街附近。日机开始轰炸后,市民纷纷涌进洞中,导致洞内人满为患。不久,两个洞口均遭轰炸,洞口被倒塌的房子堵住。其间大隧道顶上燃起了大火。大火浓烟钻进洞里,上万人挤成一团,氧气越来越少。由于拥挤和缺氧,许多平民被活活地憋死,伤者无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重庆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惨案。

  惨案发生后,中外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日军的灭绝人性和国民政府防空管理不力。根据国民政府发表的惨案《审查报告》,“六五大隧道惨案”共死亡992人,重伤151人。但社会舆论一致认为此数字太低。后普遍认为,死亡超过2500人。由于遇难者太多,当局不得不出动军用汽车和驳船运送尸体。重庆防空隧道窒息事件之根源是日机轰炸的罪恶,但也反映出国民党当局的防护举措不力,以及群众的没有经验和惊慌失措,以致造成了特大惨案,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日军的狂轰滥炸并未摧垮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反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斗志。随着中美联合空军实力不断壮大,日军逐渐丧失了在中国上空的制空权,不得不从1943年8月24日起停止了对重庆的战略轰炸。在长达5年半的重庆大轰炸中,日机空袭总计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成为人类历史上黑色的一页。

  相关链接: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渝中区磁器街):震惊中外的悲惨事件,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活棺材。日本侵略者不知活埋了多少无辜的冤魂!而今四周的高楼已难觅旧时容颜,但我们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无穷悲痛和苦难。战争罪恶,有史为鉴。

  抗战胜利纪功碑,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市区中心,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该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现名为解放碑。

责任编辑:李少通 最后更新:2017-07-26 14:15: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不能忘却的河南大学“潭头惨案”

下一篇:日寇屠刀下一家食品店员工的生死经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