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上将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举行恢复军衔制后的第一次上将军官授衔仪式,晋升17位高级将领为上将军衔。李德生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年,时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的李德生72岁,距离他参加革命之初的荏苒时光,已相隔半个多世纪。
李德生,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火淬炼中从一名“红小鬼”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员;抗美援朝战争任十二军副军长,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回国后,相继任第十二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1973年8月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后又主动辞去这一职务,任沈阳军区司令员长达十余年;1985年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晚年的李德生回忆一路走来的岁月,常提起他与部队难以割舍的情缘。革命战争年代,他在部队这所大学里磨砺成长,在战争中接受生死考验;和平发展时期,他执着探索,致力于部队的改革与建设。而谈起自己年少时与部队的最初结缘,则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成为一个全新的开始。
李德生的家乡河南省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柴山堡地区,1928年6月,红军解放了柴山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当地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土地革命浪潮中,身为童子团团长的李德生内心涌动着参加红军的渴盼之情。
1930年2月的一天,一场特殊的赛跑成为李德生迈进红军行列的第一道考试题目。
这一年,不满14岁的李德生,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从此,他告别了熟悉的故乡和相依为命的父亲,追随红军队伍的脚步,一路向前。
李德生所属的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2团。1932年,李德生被调到团部交通排,成为一名传令兵,这一年,16岁的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班长夏功富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对李德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帮助和影响。
在班长兼兄长的夏功富那里,李德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并找寻到行动的榜样与力量。
1932年10月11日晚,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两万余人,急速越过平汉路,向西开进。此时,李德生与大多数普通战士一样,不知队伍究竟开向何方。
张国焘,时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自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四次进攻战役取得胜利后,张国焘无视蒋介石30万重兵的“围剿”,放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正确方针和有效的游击战争经验,一再向强大的敌人实行正面进攻,导致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革命根据地,匆忙向西转移。
当与红三军会师的计划落空后,部队只好向敌防守比较薄弱的西北方向突围。李德生所在的32团担任前卫。10月19日,到达枣阳西南十余公里的土桥铺,32团在团长林维权的率领下,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冲杀,涉水过河。李德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残酷与无情。16岁的他听到“敌人枪弹打得河水哗哗作响”,看到“许多干部战士倒在河中,鲜血染红了河水”。
在这次战斗中,团长林维权被子弹击中胸部英勇牺牲,副团长刘良善也身负重伤。昔日的领导和战友就这样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
经过全团顽强拼杀,终于打开了通路,保证全军胜利通过沙河和襄(阳)花(园)公路,继续向西北转进。
部队经漫川关进汉中,为了少绕路,常常涉水跨涧而过,曾一晚趟过72道凛冽刺骨的溪水。
北越秦岭之后,部队遇到东西北面六七个师的敌人堵截,于是,再度向南翻越秦岭。自从趟过72道水,李德生的双脚就起泡溃烂,水肿淤血,夜里疼痛令其难以入眠。
为了征服秦岭天险,部队各级党团组织开展了生动有力的宣传鼓动工作。徐向前、陈昌浩等首长,每天拄着木棍和大家一起行军,了解情况,鼓舞士气。从总部到师、团的领导干部,把马匹让给伤病员骑,争着抬担架,搀扶病员。李德生被这和谐向上的气氛深深感染。
经过连续9天行军,红四方面军把追兵甩在秦岭和汉水以北,终于摆脱了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1932年12月21日,红四方面军1.4万余名将士翻越大巴山,进抵川北。
红四方面军先后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川陕边革命根据地在战火中诞生了。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红军的节节胜利,使敌人大为震惊。1933年初,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2月中旬,田颂尧调集38个团,约6万人,向川陕边革命根据地发动3路围攻。
李德生所属11师防守的阵地是敌人进攻的重点,田颂尧投入28个团,兵力是红军的六七倍。11师和73师一部在抗击10昼夜,歼敌5千余人后,转移到南江西南要点八庙垭。这里是通往南江、巴中的屏障,双方反复争夺,多次展开肉搏。
就在李德生同敌人拼杀最紧张的时刻,一颗子弹从他的左前肩胛处射入。由于伤势严重,经紧急包扎后,被送往方面军总医院。
负伤住院期间,竟提供给李德生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他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习《红色战士读本》、《红色战士必读》、《列宁学校读本》、《干部必读》等油印或石印的小册子。他还学习了大量生字,能够读报、写信、看地图。
李德生一生酷爱读书学习,晚年,他把一本翻旧了的《四角号码字典》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女儿,以此激励子女时刻保持学习进步的心态。
1933年6月底,方面军于木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原有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以10师为基础,扩编为红4军,下辖10、11、12师。32团扩编为12师,李德生所在的交通排编为12师交通队。8月,李德生伤愈回到第12师交通队,仍担任班长。
红军的迅速壮大和根据地的猛烈发展,威震全川。1933年10月,蒋介石任命四川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发动对川陕边红军的围攻。刘湘纠集蜀地各路军阀110余个团30几万人,兵分6路向根据地发起进攻,宣称要在“3个月内全部肃清”川陕边区红军。
在反击敌人第一期围攻的紧张时刻,李德生被调到新组建不久的第35团供给处任政治指导员。半年的指导员工作,让他对工作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了新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意方式和方法。
经过10个月的战斗,红四方面军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基本恢复了宣达战役后的根据地辖区,并扩大了部分新区。
1934年9月李德生又回到第10师交通队当班长,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将从泸州上游渡江北上,要求红四方面军向川西北运动,以作积极策应。李德生所属师参加陕南战役。在宁羌攻城战中,交通队成为攻城突击队。作为突击队的尖刀,李德生的班冲在最前面,从城西北角搭云梯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部队冲入城中与敌展开激烈巷战。
1935年2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坝东北一带休整。这时,传来一个重大消息,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中央领导人作了调整,推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全权负责处理军事指挥工作。
嘉陵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本应乘胜前进,而在后方的张国焘却迟迟不发援兵,又决定撤出川陕根据地。1935年4月,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机关先后撤到嘉陵江以西,向川西北的茂县、松潘方向开进。
1935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迎接队伍里,李德生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周副主席。
部队驻在松潘县镇江关时,李德生作为党支部书记召集本支部各小组长汇报思想情况。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李德生有过委屈和不解,但是当冷静下来思考时,他渐渐理清了头绪。他认识到:由于极“左”路线的毒害,使得一些人思想方法偏激,办事绝对化了。尽管处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但是个别人的错误做法不能代表党。回想自从参加红军以来,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争考验,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意志是不会改变的。在追求革命理想的曲折路途中,再看个人所受的挫折,他释然了。
李德生受处分的包袱一直背到1936年12月,部队到陕北后,由师特务连指导员李明科同志重新介绍入党。1946年经晋冀鲁豫军区3纵队党委批准,纠正了组织的错误,李德生的党籍恢复到从1932年起算。
就是在没有党籍的情况下,李德生跟着党三次过雪山草地,没有停顿过革命的脚步。
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第10师在青江驿、界石铺与红一方面军第1师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城时,受到了红一方面军部队的热烈欢迎。
至此,李德生作为红军这个“宣传队、播种机”的一员,跟随队伍胜利完成了长达1年7个月的长征。这一年,李德生20岁,已度过了7年的红军战士生活。七年打下了他革命一生的基础,锻造、锤炼出中国军人特有的钢铁意志。就是这7年,使李德生仿佛又上了一次大学,读了一部战斗与生活的百科全书。这7年打下了革命一生的基础。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红军生活就清晰地浮现在脑子里,奋力向前的那股勇气,那股豪情,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陕西省三原县(今泾阳县)石桥镇,1937年9月6日,一场奔赴抗日战场的万人誓师大会在这里庄严举行。石桥镇附近的100多亩荒地成为临时会场。第129师刘伯承师长站在主席台中央,率先换上带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徽的帽子。此时,站在队伍中间的李德生心潮澎湃,深情地抚摸刚刚换下来的红军帽,把它揣在怀中。
八路军第129师由原四面军第4军、31军和陕北红军一部组成的援西军改编组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
誓师之后,第129师将按计划东渡黄河,沿同蒲线北上。此时,李德生在769团直属队任通信排长。
1937年10月18日黄昏,在团长陈锡联的带领下,769团打响抗日第一仗。部队以速决的作战方式,袭击山西阳明堡机场,用机枪、手榴弹袭击摧毁敌机,以策应在忻口方向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战斗历时一个小时,击毁敌机24架,毙伤敌警卫部队100余人,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战例。在这次战斗中,李德生始终守在陈锡联团长身边,负责通信联络。
1938年2月,通信排扩编为连,李德生任连长。
为配合友军反攻太原,129师向正太路东段井陉地区的日军进击,一个多月里,接连打了三个成功的伏击战:长生口之战、神头岭之战、响堂铺之战。
在响堂铺战斗中,李德生率领的通信连除了保障通信联络外,还抽出几十人与特务连在前面打“蛇头”。当敌人的运输车队进入伏击圈后,将其迎面堵住,这是能否打胜的关键。李德生向首长表示,通信连全部是长征过来的红军战士,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堵击任务。
3月30日深夜,响堂铺四周万籁俱寂,参战各部队悄悄顺着小道和山沟,到达指定的伏击地域。次日9时许,敌第14师团山田辎重部队两个汽车中队,180辆汽车及掩护部队由黎城经东阳关开来,全部进入伏击地带。随即两颗绿色信号弹升上天空,徐向前副师长发出总攻命令。
在与敌人展开的肉搏战中,特务连连长朱作昭身负重伤,团长陈锡联命令李德生担任特务连连长。这时公路上陷入了混乱状态,躲在路边防雨洞里的日军士兵顽固抵抗。李德生吩咐各班分组合围洞里的敌人,尽量靠近洞口投掷手榴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战斗胜利结束,日军第14师团山田辎重部队两个汽车中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1937年11月13日,129师在山西和顺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关于129师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部队参加了创建和巩固太行、冀南、冀西根据地的斗争。
1939年6月,在辽县(今左权县)整训中,李德生调到2营任营长,整训一结束,即投入反“扫荡”战斗,保卫太行根据地。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大“扫荡”接连失败后,转而实行“囚笼政策”,企图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割裂、围困抗日根据地。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在研究了敌人修筑铁路、公路的情况后,决定发动白晋战役,反击日军的“囚笼政策”。
385旅的任务是破击来远至权店段铁路,并攻击来远镇,夺取日军用于修筑铁路的大批炸药。领受任务后,发现日军已将大批炸药从来远转运至南关。陈锡联旅长、谢富治政委果断决定将战役突击的重点转到南关,命令769团2、3营主攻白晋线上的重镇南关,独立2团担任旅预备队。
1940年5月3日午后,一支便衣打扮的九人小组,悄悄登上了大官寨的顶峰。这支队伍的带领者正是陈锡联旅长,对即将打响的南关破袭战进行必要的战前侦察,2营营长李德生也在这支队伍里。
晚间,一场激烈的讨论在团部主要成员间展开。李德生建议组织突击队,从秦五坡和极子山下两个碉堡之间悄悄摸进去,潜伏到镇内,攻击时里外夹击。鲍先志政委当即放下烟斗,肯定了这一提议。当向旅里汇报后,陈锡联旅长批准了这个作战方案,称这种打法叫“打虎掏心”。
南关是日军在白晋铁路上最大的一个兵站,深入到长治、长子数万敌人的供给,都要从这里转运。在南关破袭战中,共缴获炸药1000多箱,这些炸药在后来的百团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突击搬运炸药时,镇东一个炮楼的残敌,仍疯狂射击,阻碍搬运。769团接受命令,半小时内攻下炮楼。侦察排发起攻击,李德生带领2营负责火力掩护。
这是战地摄影师徐肖冰拍摄下的一段珍贵的战斗场面。侦察排的战士们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战斗,仅用时十几分钟。
白晋战役后,769团奉命东下。在打击伪军高德林部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打中了李德生的左腿内侧。李德生躺在担架上仍坚持守看部队进攻。这次战斗后,李德生调到1营任营长。
1942年5月19日,日军集中36、41师团和独立3、4混成旅团共2.5万余人,对太行北部地区进行“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北方局、总部机关及129师主力。
5月24日深夜,385旅1营和团特务连完成了掩护当地群众和机关坚壁物资的任务后,转移到南艾铺、十字岭一带隐蔽,准备穿过日军的合击圈,挺进到冀西。
就在团首长给大家部署任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总部向外转移的道路被敌人堵住,只好重新返回。左权副参谋长当场指示:769团1营和团特务连一起担负起保卫总部的任务。部队迅速布置警戒,如果敌人合击南艾铺、十字岭,一定要坚决阻击,掩护总部安全转移。
李德生火速带领2连、4连和重机枪排守卫在南艾铺西南山上,部队尽量往前伸展,以求节节阻击,迟滞敌人的前进。扼守住十字岭上的垭口,是能否胜利突围的一个关键。
李德生指挥部队抢修工事刚完毕,总部机关就陆续转移至此。彭德怀副总司令走进团指挥所,急命总部架起电台发送电报。而此时据团里侦察,离南艾铺、十字岭地区不远的泽城、尖庙的敌人已进到山庄,羊角的敌人到达红土垴,偏城的敌人,也顺着总部转移路线,向这里行进,妄图对南艾铺、十字岭形成合围。
看到大批日军逼近,李德生惦念总部安全,派与1营一起行动的团教育干事蒋科立即到总部去,请求他们尽快转移。
敌人即将形成合围,首长决定开始突围,总部机关人员迅速向十字岭方向转移。上午10时左右,日军两架飞机飞至南艾铺、十字岭上空,发现总部机关的行动目标,即刻增派6架飞机轰炸扫射。
由左权副参谋长率领的总部和北方局在向西北方向突围时,遇到敌机猛烈轰炸,左权壮烈牺牲,年仅37岁。事后,辽县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万人签名,要求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决定,从1942年9月18日起,辽县易名左权县。
总部机关突围后,阻击任务已经完成。但部队却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李德生镇定指挥2连、4连连长立即收拢部队,集中力量向西南方向运动,当接近日军时,机枪、步枪、掷弹筒一起开火,打开一个突破口。在日军还未堵住缺口时,队伍已经全部冲了出来,挺进到尖庙以南地区。
这时,天色已黑,日军在十字岭、南艾铺的山头上,燃起了一堆堆篝火,他们的合围圈构成了。然而,将令他们失望的是,八路军已胜利突围,妄想扼杀八路军前方总部的计划彻底落空。
1943年9月,李德生从769团1营调任太行2分区30团团长。30团共有四个连队,驻在山西榆社双峰。李德生到30团后,同政委何德庆一起,从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提高军事技术抓起。
部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对日伪的斗争;日军“扫荡”时,帮助群众坚壁清野,掩护群众安全转移。诸种拥政爱民的活动,教育和鼓舞了广大群众,他们多次积极给部队送粮、送军鞋,发现敌情及时报信。在一次攻打榆社时,李德生负了伤,房东和老乡们给予无微不至的护理,直至伤口痊愈。
1944年3月,经分区做地方工作的同志介绍,28岁的李德生认识了比他小9岁的曹云莲。曹云莲,山西榆社人,1938年13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在129师卫生部工作,后到榆社妇救会工作。共同的理想和战斗生活使他们很快产生了感情,1944年8月,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马坊镇,坐落在山西和顺县西北,南通和顺,北通寿阳,东北通昔阳,是三县交界的地方。1995年9月下旬,已近80岁高龄的李德生再次来到马坊,看望当年打入马坊据点的宋乃高等地下党员。
马坊镇是2分区所属的和顺、昔阳、寿阳、榆次、太谷、榆社六个县的中心。北马坊是一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日军就选北马坊后面一座叫堆儿梁的山岗建据点。从1941年7月开始,日军从各县强抽大批民工,用两三年时间,日夜赶修,建成一座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椭圆形城堡。
据点建成后,日军派一个中队驻扎。特务清水利一组成“晋东部”,策划指挥6县特务工作。另设“政治部”,进行所谓的“强化治安”,在各庄、村建立维持会,对百姓进行搜刮抢掠,并逮捕审讯抗日军民。
在李德生调任到30团当团长之前,2分区曾经两次试图攻打马坊都未成功。李德生到30团后,详细了解了前两次打马坊的经过,并对马坊据点的有关情况作了充分调查。
1945年1月底,去军分区开会的李德生听到要向日军发起局部反攻的作战计划,立刻向司令员曾绍山提出请求,把攻打马坊据点的任务交给30团。
当请求得到批准后,李德生并没有急于付诸行动,而是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为了详细了解马坊据点内的地形、敌情,李德生向军分区领导请求亲自去马坊据点内侦察一次。
其实,对这次侦察行动,李德生几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根据情报,马坊据点内的日军近期没有菜吃,一直在催促各维持村向据点送菜。李德生决定利用这个时机,化装成送菜农民进据点侦察。在地下党员翟富才的接应下,进入据点的李德生等人,对周围地形进行了细致观察。
看到据点内的敌人相对集中,李德生认为可以采取偷袭的办法。除现有武器外,每人需带一把大刀,便于近敌歼敌。
为了收到“奇袭”效果,静肃、隐蔽接敌最为关键。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决定趁大雪天气发动袭击,因为敌人既听不到也看不清,最易接近,也最利于发挥冷兵器的作用。此外,大家还准备了染成黄色的土布,用来掩蔽在敌人碉堡前的行动;每人准备了棉袜,以便走路时减少响声。
为了配合这次行动,曾绍山司令员派29团施行“声东击西”之计,向同蒲、正太两条铁路线的三角地区快速进军,造成破击铁路之势,转移敌人注意力;派28团到昔(阳)马(坊)公路中段设伏,阻击昔阳方面来的援兵;和顺方面,派了和西独立营结合当地民兵进行监视。分区指挥所设在马坊东北方向的一个小山头上,曾绍山、穰明德等分区首长直接指挥战斗。
3月4日下午,阴沉沉的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雪花飞舞中,30团在李德生的带领下一路急行军,奔向马坊据点。晚上约10点钟,部队顺利到达。在地下党员翟富才、刘占才的接应下,分别进入城堡东南坡下三间废窑洞内隐蔽起来。
3月5日,天色刚蒙蒙亮,按照预定信号,做完饭的刘占才一出城堡,将手中一个饭盆猛摔在墙上,紧接着,突击队分四路冲向城堡大门。
这场激烈的歼灭战,从早晨6时开始,到下午1时才全部结束。计歼日军30余人,活捉日军小队长铃木和7个日军,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小炮1门,步枪20余支。在这场战斗中,突击队长刘德树、排长杨腊东身负重伤,侦察员戚恒贵等十几位同志英勇牺牲。
延安《解放日报》3月8日头版,发表了题为《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的消息,并配发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并灵活地运用到战争中去。攻打马坊据点是李德生准备充分、考虑缜密的一个成功典例。经过七年的红军战士生活、八年的抗日战争生活,此时29岁、身为团长的李德生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天皇投降诏书的宣告,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当欢庆抗战胜利的气氛尚未散去,人们却发觉渴求已久的和平与安定也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为了国家的彻底解放和人民的独立自由,一场箭在弦上的国内解放战争又将打响,李德生也将跟随百万大军铿锵前行的步伐迈向新的征途。
本文源自文献纪录片《李德生》
责任编辑:左晓 最后更新:2022-12-24 16:34: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