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的抗日战争期间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在江苏省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直接指导和省课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自2006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全省各级党史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历时三年多时间,形成了抗战时期江苏省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统计报表、大事记、专题报告(重大惨案)和档案、文献、口述资料等上报材料,基本完成了江苏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相关的部分工作持续到2014年5月。
(一)调研工作概述
为高质量完成全省抗战课题调研任务,2006年4月,江苏省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冯敏刚任组长,由省委办公厅、宣传部、党史工办、省财政厅、档案局、民政厅、司法厅、统计局、地方志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省抗战课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中共江苏省委苏委(2006) 134号文件]。各市、县(区)都先后成立了由本级党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课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注重人员、保障和工作的落实,组织有关部门配合、协作,为课题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在抗战课题调研工作中,全省党史工作者是主要力量。各级党史部门把课题调研列为年度工作的重点,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同时明确分管领导负责,相关业务处(科)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省委党史工办明确由宣传联络处具体承担此项任务并组成课题组,各市党史部门还抽调5-10名业务骨干、每县(区)抽调3-5名业务骨干从事这项工作,全省党史系统共有454人参加课题调研,各级组织、宣传、司法、民政、关工委、老龄委等部门选派人员参加了调研,部分离退休老同志也参加了调研,全省共有19164人参与了课题调研工作,形成了运转顺畅、效率较高的工作网络。
为加强对调研工作的组织、指导,2006年1月省委党史工办召开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对课题调研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制订印发了《抗战时期江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实施方案》和《抗战课题调研业务问题的说明》两个文件,明确了任务、要求,规范工作标准、方法;5月举办了全省抗战课题调研工作培训班,对全省145名业务骨干进行培训指导;还通过编发简报、下发文件、运用电话、网络等形式对市县调研工作进行指导;针对调研工作中的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省、市、县(区)党史部门及时到一线指导工作,解难释疑,现场解决问题。省委党史工办领导和省课题组三年间里下基层共82次,全省及各地共召开座谈会、交流会3749次,保证了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参加抗损调研的单位、部门和人员,根据当地抗战时期遭受日军侵害的实际情况,深入乡村、街道,广泛走访民众,对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了全面排查,最大限度地收集关于抗损的各种信息,运用实证、互证、对比、统计等方法,尽可能证实已经掌握的各类抗损线索,形成了或有实证依据,或有档案文献资料支持的抗损史实及相关数据。
在调研中,各级课题组把查阅档案、文献资料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在掌握5000余条抗损资料目录线索的基础上,全省各级课题组的同志分赴省内外的档案馆、图书馆、文史委、地方志、公安、民政等部门查阅档案、文献资料,还专门组织人员赴境外查找有关档案资料。全省共查阅档案文献资料77868卷、复印255171页,拍摄照片资料2105张。在对征集的档案、文献资料梳理后,我们发现,江苏作为抗战初期的主要战场,蒙受巨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在国民政府统计时只有很少市县具报材料。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弥补原始档案资料的不足,我们加大各地走访“三亲”(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人员和知情人员的工作力度。参与课题调研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走村入户,共采访“三亲”人员155224人,收集证言证词99478份,形成司法公证文件357份。上述工作,为调研成果的形成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确定的史料采信要求和统计口径,对收集的档案、文献以及口述资料进行综合考证、分析、鉴别,确定取舍,从编写大事记、专题惨案入手,进行情况汇总,撰写调研报告,最大限度地做到史实来源和各类数据的完整准确。全省共形成上报中央党史研究室抗损材料863个卷宗(盒),2494 件,124647页。
经过3年多时间、全省近2万人的辛勤努力,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时期江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调研所形成的材料、统计数据,均为有确切资料记载和走访当事人、知情人并经过认真分析、甄别、研究的结果。但由于事隔60多年,档案资料大量缺失,许多当事人、受害人、知情人已不健在,在世的人中也有少数人因年事已高,记忆不全,有的无法联络,难以当面询证,还有些受日军侵害的妇女不愿回顾当年痛苦不堪的往事等,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还有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和数据无法纳入统计和报告,少数具体数据也可能存在误差,有的史实和损害程度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对江苏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工作,自抗战胜利后一直在进行之中。国民政府当年的统计表报,在台北“国史馆”、国民党档案馆等地均有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史志、民政、档案等部门和一些文史机构、纪念场馆以及学校、社科机构中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抗战时期江苏及所辖各地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了深入调查,寻找了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和历史证据,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成果。江苏省以及所辖市、县(市、区)的地方志,对抗损情况均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各级党史部门组建以后,结合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对抗日战争及抗损情况陆续进行了多角度的资料征集和研究,并形成了一批文献资料;各级政协文史委员会,从文史工作的角度,收集、整理和出版了一些与抗损有关的资料;江苏各级档案部门,提别是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多年来致力于抗损档案的整理、研究和运用,为各方面的抗损调研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 并编撰出版了有关抗损的档案汇编专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1985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研究,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内外协作和学术交流,形成了关于这一专题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在江苏的许多著名史学界专家,长期从事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形成了不少关于抗损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的学术见解。上述各方面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 不失时机地记录了江苏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史实,并且在支持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和帮助人们正确了解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侵略历史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虽然这些工作及其成果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但它无疑是记录和研究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极富意义、极有价值的重要实践。采信和运用前人关于抗损的史实记录、走访“三亲”人员、数字统计,理所当然应成为这次调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次调研中的不少数据和史实,就运用了上述的结果。
(二)全国抗战爆发前江苏的社会经济状况
1.历史沿革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 列全国第24位,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 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低山丘陵面积占14%。由于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常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约30万年前,南京汤山一带就有猿人居住。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从中原来江南梅里建立吴国(也称勾吴国)。三国时期,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6个朝代以南京为都。尔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都曾建都南京。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此后,民国政府在南京建立。1949 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江苏正式建省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宁、苏州两府首字得省名。在历史进程中,其所辖地区几经变化。1914年民国北洋政府将江苏设为金陵道、苏常道、沪海道、淮扬道、徐海道5道,全省有60个县级区划。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设南京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管辖。对其他地区先是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后于1934年陆续实行省、行政督察区、县三级制。截至全国抗战爆发时的1937年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江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开辟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抗日根据地,此前的行政区划屡经置废、增损、离合。1938 年3月和1940年3月,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和汪伪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于南京。国民政府因战争迁往汉口,后又迁至重庆,至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还都南京,同年江苏省政府由苏北迁返镇江。抗战胜利后,1947年4月,国民政府管辖下的江苏省决定连云港、徐州两市由省直辖,并分全省为9个行政督察区、61 个县、1个设治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设有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1],南京市为中央直辖市。 1953 年1 月, 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苏南、 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与南京市合并成立江苏省,设6个省辖市、8个专区[2],省会南京。以后,省内行政区划进行过几次调整,至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对辖区内的市行政区划调整为13个省辖市,即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南京仍是省会所在地。至2007年末,13个省辖市共下辖106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54个市辖区。全省户籍人口为7354.08万人,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64%,有26万少数民族,其中回族约占少数民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苗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本次开展的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即以现在江苏省区域为准。
2.全国抗战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自宋以来,江苏就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居重要地位。至全国抗战前的1934—1936年,江苏工农业生产一直居全国前列。特别是1936年,是工农业发展最好的一年,江苏主要农作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0%以上。江苏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江苏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1)农业
1936年,江苏水稻种植面积2584.5万亩,总产量53亿公斤,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12%。旱粮作物高粱、大豆、玉米、山芋、小麦等,其中大豆年产量11.7亿公斤,占全国16.69%。花生种植面积2081.1万亩,总产量3.2亿公斤, 占全国总产量12%。棉花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面积1116.6万亩,总产皮棉1.82亿公斤,占全国总产量17.66%。饲养业也比较发达。据《江苏省乡土志》和《申报年鉴》,居全国第二位的有猪和海鱼,居全国第三位的有蚕桑和牛。江苏茶叶生产颇具盛名。宜兴、溧阳、句容、吴县、金坛、无锡等县,历史上种茶有一定规模,是中国的产茶区之一。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农田被毁,农业生产资料遭破坏,农民纷纷背井离乡[3]。战争使农业生产原有布局被打乱,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始终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2)工业
江苏为中国工业发祥地之一。据1932年调查,江苏近代工业企业共有4652 家,总资本额7800万元,有产业工人10.8万人(不包括采矿、运输、建筑三个行业和上海市及松江地区)[4]。在资本总额中,民族资本占80.3%,官僚资本占16.2%,买办资本占1.2%,外国资本占2.3%[5]。其中,棉纺织企业103家,织机1万多台,纱锭49.7万枚,占全国的19.2%。江苏兴办的企业中,轻纺工业有纺纱、织布、缫丝、针织、味精、搪瓷、灯泡、造纸、皮革、卷烟、火柴、罐头食品、肥皂、干电池、自行车装配、缝纫机装配等。重工业主要有无锡工艺机械厂,生产柴油机、轧米机等产品;连云港锦屏公司,以开采磷矿为主兼采锰矿;徐州日产煤300吨的贾旺煤矿;南京中国水泥厂,是当时长江下游的水泥骨干企业;永利化学铋厂,是当时号称“远东第一”的中国第一家化肥厂。电力工业,当时江苏全省已有公用电厂94家,装机容量10万千瓦;自备电厂15家, 装机容量2.7千瓦,其中,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的有3家,即首都电厂(今南京下关电厂)、常州戚墅堰电厂、苏州电气公司,在全国都有很大规模和影响。
民族资本有10多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其中有无锡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福新、中新资本集团;南通张謇主办的大生资本集团;无锡薛氏父子为代表的缫丝集团;苏州刘鸿生创办的火柴集团;南京范旭东为代表的化工集团;常州刘国钧为首的纺织集团;无锡杨宗濂为首的纺织集团,唐宝谦、蔡缄三为首的纺织集团,周肇甫为首的缫丝集团;南京姚锡舟为首的水泥集团和许鼎霖为首的米粉、饼油、麻袋、革呢工业集团。其中,薛氏父子为代表的缫丝集团1937年流动资本达到法币450万元,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缫丝大王”,曾经冲破外国洋行的束缚,直接开展对外贸易。刘国钧的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1930年拥有资本444万元,日产细纱40件、坯布2000匹,印染布3000 -5000匹,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整理全套设备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根据1936年统计,江苏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厂88个,规模较大的有南通资生铁厂、无锡工艺机器厂、常州万盛铁厂和厚生机器厂等,分别制造柴油发动机、丝机、纺织机和机床等整机。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工业遭受严重损失。日军的狂轰滥炸和焚烧,使得很多重要的工业设施被摧毁殆尽。常州大成一厂、二厂、无锡申新三厂全部被炸毁,民丰纱厂遭日机轰炸,戚墅堰机厂、戚墅堰发电厂、常州火车站、武进电气公司也都成为一片瓦砾。无锡第一纱厂,即业勤纱厂被日军焚烧,其他工业也遭受破坏。
此外,大批工厂在迁往内地途中也遭到轰炸,损失严重。如江苏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四个工厂的机器设备与生产原料,除被日机炸毁外,运到内地的不过是3000纱锭和230台织布机,其余损失殆尽。日产硫酸铋250吨、硝酸40吨的南京永利铋厂,价值50万美元用于制造硝酸的设备被日军拆卸运往日本。自明清时期起就盛极的苏州丝绸业也遭受重创。
(3)商业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地“五口通商”,中国贸易中心逐步由广州移往上海, 江苏沿江深受影响,南京、镇江、苏州先后被开辟为商埠。镇江开埠后,沿江地带商业迅速发展,货栈林立,商店密布,形成商业中心城市。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商业发展。这段时期,无锡、南京、常州、南通等地出现一批经营工业品的新式商业,并形成了以近代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商业区、依托运河交通的淮扬商业区以及徐海商业区。大宗商品主要有:粮食、棉花、蚕茧、棉纱、棉布、生丝、面粉、丝绸织品等。江苏的粮食贸易为南方诸省之冠。1936年,南京有各类商店1.3万多家,资本额1240万元。无锡被誉为“小上海”,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由于纺织工业,丝绸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为“布码头”、“丝都”。南通的棉花、纱、布极有实力,形成以花、纱、布为特色的三业交易巿场。
日军侵华后,江苏交通受阻,城市遭毁坏,加之日伪对江苏沦陷区的贸易控制和垄断,商贩纷纷濒临破产,市场日趋缩小,商业处于萧条状态。
(4)金融
1936年,全省共有银行机构246家,其中总行14家,分行54家,支行51 家,办事处和分理处或寄庄127个。全省银行机构中,国营和省、县营银行138 家,占57%。国营、省营银行资金,经营规模占压倒优势。中央银行成立时资金2000万,江苏银行1936年存款额就达2000万,放款达到1200万。
抗战爆发后,因日军的侵占烧抢,曾经辉煌的江苏金融业不复存在。
(5) 交通运输
江苏是交通比较发达的省份,水运有河运和海运,陆运有公路与铁路,还有航空运输。
江苏通江达海,其境内长江横亘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为水网地区, 水运资源丰富,水上运输业发达。据1934年统计,江苏全省共有内河航线227 条,通航里程4629公里,有轮船公司307家,拥有小火轮368艘,加上省外通航运行轮船共有472艘。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港口, 1936年完成扩建为近代式海港码头,有同时停靠8000吨级海轮3艘的码头一座,并建设了配套设施和港口至新浦的铁路。
至1937年,全省共修筑公路5369.67公里,多为晴通雨阻之土路。主要交通桥梁有703座;全省共有各类汽车2600余辆,实际营运里程2643公里。
江苏兴建铁路始于1905年。至1936年,境内津浦、沪宁、宁芜、陇海四条铁路彼此已相互沟通,形成南京、徐州南北两个铁路枢纽。1936年苏嘉铁路的建成,把苏杭间最富庶地区连接起来,促进了苏沪杭地区经济的繁荣。
江苏民航业始于辛亥革命后,至1936年底经停南京的航线有沪平、沪汉、沪迪、沪蓉线,以南京明故宫机场为最大,其他机场规模小且不做民用。
抗战期间,全省交通运输遭到严重破坏。铁路为日军所占,为其战争军事和资源掠夺服务,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江苏主要城镇,大量公路遭到破坏。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全省公路仅剩34条(段),约876.64公里可以通车[6]。日军侵占江苏导致许多船只和大部分港航设施遭炸毁,连云港扩建后开航一年,就因日军侵华遭破坏。一些社会运输工具大多数被征调,汽车公司绝大部分停业[7]。由于日军对长江实行“封锁”,沿江各港口航线全部停航,客、货轮被日军鱼雷炸毁,轮运公司倒闭。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沿海航线被迫停航,航空运输业务锐减。在日伪轮运业垄断摧残下,江苏民营轮、木船运输经营惨淡,甚至破产歇业,江苏航运业濒临解体。
(6)邮电通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地区邮政业务分别由上海、江苏办理。邻近上海14 个县由设在上海的邮务管理局办理,其他47个县和南京市由设在南京的邮务管理局办理,下辖一等邮局4所、二等邮局69所、三等邮局54所、支局26所、代办所682所,设邮箱1151处。邮局除送邮件外,还开办邮政汇总、邮政储蓄和包裹递送等业务。
1936年江苏全省有江南、江北两大长途电话系统,共有线路44条,全长3243公里;省营长途21个县通话,共有长途电话线6343公里,通话县城54处;共有有挂线植杆7417公里,1195个乡村集镇能够通电话。
全国抗战爆发后,本已初具规模的江苏邮电通信业由于侵华日军的破坏与掠夺,全部陷于瘫痪,其设施大部被摧毁,损失惨重。
(7)文化教育
江苏人文荟萃,教育发达。近代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1930年,全省[8]有108所幼儿园,其中公办92所,私立16所,在园幼儿4716人。1937年,除各县公立、私立小学外,尚有省立实验小学5所,省立师范附属小学8所,省立乡村师范附属小学8所,省立小学5所,省立义务教育实验区6处,实验区1处,合33所。1937年全省共有省立中学11 所,学生9285人;私立初级中学49所,完全中学14所(包括师范学校),在校学生35609人,南菁中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南通中学等皆闻名于全国。1936年, 江苏境内有中央大学等国立高校5所, 教育学院等省立高校5所, 东吴大学等私立高校7所,合计17所[9]。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地校舍被毁或为日军占用,损失惨重。只有少数学校迁至上海租界或农村,还有部分迁往内地。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国民素质等所带来的恶果,无法用数值来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苏南行政公署区辖无锡市和无锡县、苏州、松江、常州、镇江4 个专区。苏北行政公署区辖淮北盐区、泰州、盐城、南通、淮阴4 个专区。
[2] 6 个省辖市为南京、徐州、南通、常州、苏州、无锡。8 个专区为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镇江、苏州、松江。
[3] 据1939 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关于中国抗战损失问题研究报告记载, 载至1939 年,江苏农产品损失就达18746246 元(当时法币币值)。见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年出版的《国民政府档案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选编》(1), 第175 页。
[4]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编: 《江苏省志·综合经济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第102 页。
[5]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编: 《江苏省志·地理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第428 页。
[6]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编: 《江苏省志·交通志·公路篇》,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第3 页。
[7] 据1939 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关于中国抗战损失问题研究报告记载, 截至1939 年,江苏全省公路车辆损失达1969 辆, 南京市公路车辆损失达4122 辆。见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年出版的《国民政府档案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选编》(1), 第208 页。
[8] 当时南京为中央直辖市, 不在江苏省范畴之内, 此处数据不包含南京。
[9]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编: 《江苏省志·教育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第106、155、231、456 页。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28 09:44: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