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南濒太湖,西接常州,北依长江,沪宁铁路横亘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无锡县民族工商业较为发达,“米市”、“布码头”、“丝茧市场”盛极一时,享有“小上海”之称;江阴县滨江近海,是军事重镇和著名商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宜兴县享有“陶都”美称,所产陶器,驰名中外。据统计,1936年,宜兴县有127695户、590146人[1],江阴县有172345户、798343人[2];1937年无锡县有248041户、1124022人[3]。1945年,宜兴县有121788户、570923人[4];江阴县有170949户、782981人[5];1946年无锡县有233730户、1103002人[6]。
日军侵占无锡前,无锡地区的民族工业较为发达。1937年无锡县已拥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工业总资本占全国民族资本总额的1.55%,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3%。缫丝厂和缫丝车,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首位。纱锭261435枚,布机3719台,分别占全省的42.4%和51%。面粉工业的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一位。工厂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丝占40%。在全国工业城市中,无锡县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占第三位,资本总额占第五位[7]。江阴县以纺织业为传统工业,是苏南土布生产中心地区之一,有“日产万匹,远销南洋”之盛。1937年有大小布厂134家,织机10万余台,从业者约18万人,布匹年销售量达1138万匹[8]。宜兴县以陶器、石灰为传统工业,1932年全县有碾米厂5家、油厂1家;酿酒厂76家;1934年有3家资本在千元以上的棉织厂;1936年有石灰行24家、石灰窑300余座;陶业工人5000多人,龙窑76座[9]。日军侵占无锡期间,无锡工业经济遭到惨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无锡县棉纺织业运转纱锭仅10万余枚,日产纱250件,不及战前五分之二[10];缫丝行业虽有104家缫丝厂, 6348台缫丝机,其中小丝厂占70%左右,但由于大多数缫丝厂无力修复战争破坏的机械设备,生产极不正常,至1948年各丝厂均停工歇业[11];面粉行业自1946年开始自营生产,由于市场混乱,生产经营极为困难。江阴县1946年仅有8家纱厂,因受物价飞涨影响,工厂经营陷于困境[12]。宜兴县战后工业恢复缓慢,生产多以手工为主,至1949年全县仅有石灰窑200座,与战前相比大为减少。
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素称“鱼米之乡”。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兼有养蚕、捕鱼等业。1935年,无锡县水稻种植面积80余万亩,年产稻米15万吨以上;小麦种植面积达60余万亩,年产3.6万吨。江阴县1934年种植水稻70.8万亩,产稻谷288.64万担, 1936年播种三麦82.45万亩,总产量74.21万石。“江阴白籽棉”品种曾被誉为“中国棉种的代表”。宜兴县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全县稻米产量曾居全省之首。1936年,宜兴县全年粮食总产21万吨,其中种稻100.36万亩,产稻谷18万吨,种小麦56.51万亩,产量达2.1万吨,大麦24.05万亩,产量0.8万吨;元麦0.57万亩,产量210吨[13]。日军侵占给无锡农村带来灾难性影响。抗战胜利后,无锡县农田面积约125万亩,粮食生产恢复缓慢,副业生产也因战争影响而发展缓慢。江阴县、宜兴县战后粮食生产,年成正常仅敷民食,年成荒歉则自给不足。
无锡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兴盛。号称四大米市之一的无锡县,城区商业中心集中在北塘、三里桥、北大街一带,粮油、纱布、丝绸、山地货等行业的400多家行号汇聚于此,占无锡县商行号总数的60%。1936年,无锡县有私营商户4850户,从业人员达10863人[14]。作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商贸货物集散中心,江阴县1936年有私营商号3508家、上百个行业,尤以土布、粮食、竹木、蚕茧等业为盛[15]。日军侵占前夕,宜兴县有商业行业20多个,五洋、新药、绸布、百货、卷烟、煤油、照相等新兴行业经营日盛。日军侵占期间,无锡商业市场萎靡不振。抗战胜利后,无锡县批零商店虽成倍增多,但大多商店规模较小,商市很难恢复到战前水平;江阴县土布市场较为兴盛,但不久便陷入通货膨胀,市场一片混乱;宜兴县战后商业长期萧条,直至解放前市场一直低迷不振。抗战前夕,无锡的金融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33年始,江苏省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保险公司相继在江阴县设立分支机构[16]。日军侵占前夕,无锡县共有公私银行10家,典当33家,钱庄7 家,保险机构23家[17];宜兴县有典当行7家,钱庄4家,银行3家[18]。日军侵占期间,无锡金融业受日伪控制。战后日伪金融机构全部关闭,无锡银钱业陆续复业。交通运输由于轮运业的开创,沪宁铁路的通车,锡澄、锡宜、锡沪公路的相继建成,境内交通便捷通畅,其中无锡县“交通之便,不愧为邻县之冠,且为江苏省内各县之冠”。日军侵占摧毁了无锡基础交通设施,抗战胜利后,无锡公路运输和水上运输业曾一度复业,但后因物价飞涨,交通运输又陷入萧条状态。
无锡自古为泰伯化育之域,季子躬耕之地,文化教育事业素来较为发达。民国初期,伴随着改学堂为学校,无锡地区普遍建立近代教育体系,至抗战前夕,已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格局。日军侵占期间,无锡教育格局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学校停办,部分院校迁往外地。抗战胜利后,外迁的院校陆续迁回无锡,战争中停办的学校逐渐复校。抗战前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境内文化娱乐设施逐年增加,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书店等随时而兴。战前,无锡县城区有影剧院14家、游艺场3家、书场28家,县立历史博物馆1所,县立通俗图书馆1所[19];农村集镇有剧场、茶馆兼书场20多家,季节性茶馆兼书场40余家、乡村图书馆10余所。宜兴县有农民教育馆3所、民众教育馆4所、县立民众图书馆1所[20]。日军侵占无锡期间,无锡各类文化场所遭到毁灭性破坏。战后虽有部分恢复,但因设备简陋,直至解放前仍未能达至抗战前状况。
[1]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2]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3]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4]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5]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6]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7]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0页。
[8]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9]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285页。
[10]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3页。
[11]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2页。
[12]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13]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14]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70页。
[15]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2页。
[16]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81页。
[17]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3页。
[18]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6页。
[19]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第四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1页。
[20]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64、665页。
责任编辑:陈茜 最后更新:2017-10-25 14:52: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无锡人口伤亡情况
下一篇:抗日战争期间无锡财产损失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