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论重庆大轰炸期间的人口变迁
2018-04-24 17:30:33  来源:常云平  点击:  复制链接

        内容摘要: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人口流动频繁,人口变迁迅速。而日军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对重庆的大轰炸,对重庆乃至整个大后方的人口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加剧了人口进一步流动;使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失衡;恶化了生活、生存、居住条件;促使人们改变婚配观念;促使国民政府改变人口政策,等等。

  关键词:抗战;大轰炸;人口变迁

  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史学界称之为“重庆大轰炸”。据统计,日军共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约12000人,炸伤约14000人,毁房2万余栋。日军对重庆轰炸,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手段之毒,损失之重,世所罕见。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然史学家们多从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探讨其恶果和影响。本文从重庆大轰炸和重庆人口变迁关系的角度入手,来探讨大轰炸这五年间,重庆乃至抗战大后方人口变动的状况及其影响。

  一、大轰炸前重庆人口状况

  20世纪30—40年代的重庆主要指重庆市(今日主城区)及周边卫星城市(诸如璧山、北碚等)。明末清初,战乱使四川人口锐减,“湖广填四川”之说确有史可考。民国《巴县志》卷十载:“自晚明献乱,而土著为之一空,外来者九皆湖广人”。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庆人口(非仅指城市人口)已达111854户,约56万人,占四川全省的19.34%。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庆府人口空前增多,已突破300万人。清宣统二年(1910),重庆人口已达1358972户,人数为6928451人。[146]

  1891年,重庆已作为商埠对外开放,外来人口开始增多。1895年,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内容之一为重庆作为通商口岸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成为列强魔爪沿中国长江伸向内陆的最西端。《马关条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更加剧了重庆人口的变迁。其主要表现在重庆城市化步伐加快,商业贸易频繁,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猛增,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而流入重庆市的农业人口主要从事商贩活动,季节性较强。

  清末时,因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员流动大,重庆没有可靠的人口统计数据。王笛先生根据嘉庆十七年(1812)到宣统二年(1910)巴县人口由218779人增长到990474人,推算出年增长率为15.5%,再根据有史可载的道光四年(1824)重庆人口为65286人来推算重庆历年人数,其结论为1900年重庆人口约为21.4万,1905年为23.1万,1910年为约25万,人们进而推算如下人口数表:

  1910到1926年间的重庆人口估计数

 

  笔者不敢赞同这些数据,尽管在数学上这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但人口增长不是数理上的理想状态,更何况巴县和重庆城区是两个概念,城市流动因素大,人口数量变动快。

  1927年到1937年重庆市人口变化数据分别为:1927年为208294人,1928年238423人,1929年232993人,1930年253899人,1931年256596人,1932年268992人,1933年280449人,1934年369396人,1935年379058人,1936年471018人,1937年475968人。[147]而有些数据与《重庆市志》第一卷的相关数据有出入,如后者记载:1934年309997人,1935年428801人,1936年451897人。虽然各自人数有些出入,但笔者分析误差尚在正常范围,都说明了这十年间,正值国共对峙,列强侵华,华北沦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之时,重庆位于西南一隅,尽管也有军阀之乱,但尚属人口生息、游民避难的理想场所。故除1929年例外,人口逐年增加。

  抗战爆发前,重庆人民因列强盘剥,军阀混战,自然灾害等原因,生活与普通城市无异。而居住环境则因重庆为山水之城,多土木结构的吊脚楼,故火灾时有发生。抗战爆发前后,影响重庆人口变迁的因素一为人祸,二为天灾。人祸主要是列强和军阀所为,天灾主要是瘟疫、火灾和旱涝等。但人口变迁有规可循,人们生活比较稳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重庆市人口为473904人[148],增幅亦在正常范围。同年11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船抵渝,为长期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陆续迁至重庆。国民政府迁渝,带动了重庆人口的激增,而重庆大轰炸更加剧了重庆人口的变迁。接下来的几年,重庆可谓中国人口变迁最复杂的区域。

  二、大轰炸时期的重庆人口变迁

  (一)大轰炸促使国民政府改变人口政策

  1. 鼓励生育政策

  1939年11月27日,针对大轰炸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的现状,国民参政会21名参议员联名提出《奖励生育,确立人口政策以维国本案》,行政院12月2日批复相同意见。其中有采取多项措施保持人口数量和性别平衡。而1939年正是日军重点轰炸重庆,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年,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出台了此政策。不能说二者不无关系。

  2. 人口迁徙政策

  笔者认为,重庆大轰炸是华北华东沦陷后日军对内地侵略的继续,为保存抗战实力,减少伤亡,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的人口迁徙政策也是具有连续性的。华北华东沦陷时,政府就组织一些工矿企业,学校机关迁往大后方。重庆遭袭后,政府又组织这些单位搬迁到郊区及周边卫星城镇。同时,每年雾季一结束,政府大规模的组织市民下乡躲避轰炸,雾季开始后,市民又陆续返回。故政府的人口迁徙政策也促进了当时重庆城乡人群的交流。

  为了控制市区人口增长,以备更好地应付日机的空袭,国防最高委员会于1941年发布命令,要求3月底前重庆居民重新登记换发居住证,以后无证者强迫疏散出重庆市区,至3月7日统计,申请居住证的居民共342521人。

  3. 难民救济政策

  1937年1、2月间,重庆警察局统计,重庆街头冻死饿死灾民2870人,是年3月大批灾民继续流入重庆,结队索食,上旬饿死在路边的就有700余人。2月和3月由警察局掩埋的饿倒路边的死尸即达3800具。大轰炸前就有此惨象,大轰炸期间更是雪上加霜。国民政府在1939年3月令“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沿渝川黔路两侧修建平民住宅。市政府社会局划定江北、巴县、合川、璧山等县为疏散区”。[149]大轰炸的直接后果是难民大量涌入街头,惨不忍睹。加之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其他地方的难民涌入,重庆虽然是当时抗战的首都,实际上也是充满战争血腥的人间地狱。

  鉴于此,3月1日,国民政府批准《重庆市紧急疏散人口办法》。是年5月5日,重庆各机关设置空袭联合办事处,赈济委员会拨款法币100万元,急赈受难同胞。1940年8月19日、20日,大轰炸导致万人无家可归,国民政府特拨赈金法币100万元,救济灾民并指示紧急疏散。赈济金制度遂成定制。

  (二)大轰炸直接导致重庆市民伤亡严重,居住条件恶化

  1938年2月1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重庆,在广阳坝及江北石船等地投弹12枚,炸伤4人,毁房2栋。1939年全年日机59批809架次空袭重庆达30多次,据统计,投弹2213枚,人员伤亡9416人,其中死亡4437人,重伤4979人,毁房4827栋,4012间。1940年,人员伤9643人,死4232人,重伤5411人,毁房6955栋,22197间,1941年日机165批3218架次袭击重庆72次,投弹5880枚,炸弹5005枚,燃烧弹875枚,造成人员伤亡4896人,其中死亡2455人,重伤2441人,损毁房屋5668栋又10876间[151]

  大轰炸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外,还有1939年5月,导致震惊中外的“五三”“五四”大惨案,创造了二战史上一次轰炸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纪录,同时1941年6月5日的大隧道惨案,人数无法确切估计。另外因战争造成的流民,以及这些人员的伤亡情况,数据也无法统计。

  重庆是山水之城,人们的住房多是泥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本来就容易发生大火,如《重庆市志》载:“1924年8月26日,重庆大火延烧至29日,毁商店、住宅2000家”,“1928年4月19日,重庆大火受灾者7000余家”,“1930年8月,重庆储奇门大火,灾区2万平方公里,受灾者达万家”,“1931年12月22日,重庆千厮门大火,延烧1000多户,焚死200余人”,“1937年2月19日,石板坡大火,受灾400余家”等等。再加之重庆房屋高低交错,十分密集,一处着火,极易顺风蔓延,低处着火,旋即蔓延高处。日军在轰炸重庆过程中,还别有用心的使用燃烧弹,使居民住房被烧(炸)共计1200多幢,财产被毁,最后一无所有,流落街头。

  为了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一方面政府出资在川渝沿线修建简易住宅,另一方面人们自己动手修建大量临时住宅。当时住宅的样式多为捆绑竹子和木头搭架子,或者木头架子竹条编织墙,再在外面涂泥,“捆扎房子,只糊了一个表面,造起来又不费工,又不费料”[152],这样的房子既不牢固安全,又没做永久性的打算,稍微好一点的就是砖柱子土墙形式。

  (三)大轰炸导致重庆人口性别结构发生变化

  1935年到1948年重庆市人口性别比例表

  (其中比例数据为男女比,女=100)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1938至1943年重庆大轰炸期间,性比例一路攀升,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现象分析,我们可得出大轰炸加剧了性别比例失衡的结论。

  究其原因,首先大轰炸中,最易受伤的和死亡的是妇女和儿童,妇女和儿童因体力因素在逃生过程中处于劣势。就心理方面分析,妇女和儿童在轰炸中更容易惊慌失措,遭遇不测。另外,战争期间,很多男人到重庆谋生,加之人们遗弃女婴等因素,故大轰炸期间,重庆男性比例比较高。大轰炸结束的1943年性别比例开始有下降趋势。

  而有关区县的性别比例,如永川、巴县、江津、璧山、北碚等地,人口性别比例亦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为防日本侵略军飞机空袭,减少人身伤亡,许多党政机构、大众小学、工矿企业均分散于此,而这些团体是男性人口远远多于女性”[154]。但人口的变化,优化了重庆市区的人口素质结构,改变了周边地区的人口素质,对重庆城市的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轰炸加剧重庆人口流动,使重庆人口总量变化起伏较大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西迁,大量的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文化教育机构、公私企业、外国朝野在华机构随之西迁重庆,使重庆人口数量急剧变化。

  据《重庆志·人口志》载,1937—1946年重庆市人口变化如下。

 

  这些数据因为出处不一可能会不一样,还有当时有大量的流民(棚户)没有办法统计。

  再由这些数据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可见:1937年重庆人口数量到1938年猛增,但据《重庆市志》中大事记记载:“1938年11月13日,全市人口为496798人,比1937年增加了2.3万。”[156]。1938年12月,由于武汉、广州的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在武汉中枢机关及在武汉朝野机构悉数迁渝,沿江沿岸迁渝工厂已经达124家,带来了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家属,这也是1938年重庆城市人口猛增的又一因素。

  从1938年的人口数据与1939、1940年的数据对比来看,重庆城市人口大幅下降,减少了10多万人。这是因为这两年因为日本战机空袭频繁,政府采取措施疏散人口下乡。从1938年6月10日起,重庆开始疏散人口,以对付日机空袭,1939年3月底,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成立迁建委员会,决定各机关疏散至重庆周围100公里的范围内。同时,成渝川黔公路两侧80公里的范围划归重庆市区,而大批内迁企业则沿长江、嘉陵江两岸疏散。1939年4月10日,以刘峙为主任委员的重庆疏散委员会成立,1939年5月5日,政府动用各机关公私汽车输送难民下乡,三天时间里,全城疏散下乡人数达25万。1939年12月26日,国民政府重新勘定了重庆市界(市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万。郊区也建设发展起来。1941年2月1日,据国民政府军政部的统计:重庆市有防空壕15个,避难室19个,防空洞664个,掩体38个,共可容纳223695人避难。可见,大量的人员还需疏散。

  到1941年,重庆城市人口又速猛增长,这是因为:一是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大,故而城市人数增加;二是到这年全国抗战进入相当艰难的时期,日伪区的难民大量涌入重庆,加之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难民涌入战时首都。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乡土观念,迁往乡下和市外者的城里人有回迁现象。因此重庆市的人口骤增。

  从1941年到抗战结束,重庆人口数逐年增高,1945年时已经达到125万,这深刻地反映了抗战后期,前线抗战的艰辛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苦难,难民大量涌入战时首都避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家称“重庆大轰炸”1938年为“试探性轰炸”,1939年为“重点区域轰炸”,1940年为“全方位轰炸”,1941年为“全面疲劳轰炸”[157]。可谓轰炸一年比一年激烈,而重庆人口却一年比一年增多,这充分表明了同胞们不怕牺牲和坚决抗战的意志和决心。

  然而,由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底由于美国志愿人员组成的“飞虎队”投入对日作战,加之中国空军的发展和防空力量的增强,空中优势已经不在日方,1943年8月23日,日军最后一次轰炸重庆近郊,此后再没有飞抵重庆主城,这也是大轰炸期间重庆人口逐年增加的又一原因。

  (五)重庆大轰炸使重庆人的婚配问题突出

  首先是结婚的条件差。中国由来注重红白喜事,讲究礼尚往来,然而,残酷的大轰炸使人们生活和生命无保障,使得苦命鸳鸯们只得凡事从简。政府也提倡简单的集体婚礼,从1936年到1949年重庆市共举行52届集体婚礼,其中在大轰炸的几年间,政府尤为重视。1939年重庆第五届集体结婚简则规定,男子以黑色中山服为主,女子以蓝布旗袍为限。1942年11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在总结前些年集体结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大轰炸环境的实际,还特别发布《集体结婚办法》,对此项工作予以重视。集体结婚的背后反映了诸多无奈,特别是大轰炸下人们拮据的经济状况,使许多家庭无力操办婚事。更有甚者,战争时代各报刊上也常刊登结婚、订婚启事,简单了事。再更甚者,直接同居,凡事从略。

  其次是大轰炸使重庆人结婚率降低。国民政府社会部1940年10月对重庆240户工人家庭作调查表明:可婚人数占68.39%,而实际上已婚的只有55.62%,工人的年开支中,婚丧占总开支的0.62%,大约2.2元。[159]这深刻地反映了大轰炸下,人们疲于奔命,为了生计而无暇顾及个人婚姻问题的悲惨现实。

  再次是大轰炸条件下,重庆离婚率高。朱丹彤曾将1939年至1945年《大公报》离婚、解除同居启事作了统计:

  1939年17起,1940年48起,1941年70起,1942年181起,1943年265起,1944年244起,1945年169起,[160]由这些数据可窥见大轰炸给婚姻家庭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战火频繁,人们居无定所,妻离子散的现象时有发生,使离婚事件逐年增加,1943年是大轰炸的末年,重庆离婚事件是1939年的14倍之多。而大轰炸时期,许多结婚没登记的夫妻、临时夫妻,他们朝居暮散,没有启事公告,虽然没有数据统计,但我们可以推想其分散比例更高。再加上重婚现象也十分严重,给家庭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是造成离婚率上升的一个原因。

  出现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变迁。过去人们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有限,因而婚姻也比较稳固。但大轰炸时期人口的大范围迁移,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走到了一起。人们打破了旧有的婚配习惯,扩大了通婚半径。当然,这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和传统的婚配习惯比较起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六)大轰炸恶化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日军的重庆大轰炸使重庆城市环境污染,疾病流行。重庆本是闻名的垃圾多、污水粪便多、老鼠多的“三多”城市,而大轰炸后,尸体来不及及时掩埋,废墟来不及及时清理,防范工作落后,常常使得疾病流行。以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为例,“五三”、“五四”惨案发生后,重庆市区开始流行霍乱和痢疾,当时驻守机房街的新兵团因痢疾死亡数十人,[162]

  大轰炸下人们的生活环境每况愈下。日机轰炸引起物资奇缺,价格飞涨。比如说水,这是人生活生存最起码的东西,然而大轰炸造成自来水设备屡屡被损坏,重庆市区常面临严重水荒。人力挑夫最多时达3万—4万人,水价一路攀升,1940年时,一担水的价格相当于一吨自来水的价格。[163]再如1941年日机对重庆实施疲劳性轰炸,重庆经常几小时、十几小时处于空袭报警声中,人们惊慌失措。从8月7日,日机不分昼夜,持续了对重庆长达一周的轰炸。8月10日至13日,重庆警报达13次,市内断水断电,人们不得安宁,其生活困难无法想象。

  残酷的大轰炸,高涨的生活费用,加剧了战争孤儿数量的增加。据《儿童福利工作报告书》记载:“重庆市区空袭频仍,死伤枕藉,遗弃孤儿,随处皆是。”[164]1940年2月重庆孤儿人数已达2万人左右。重庆市区的一些繁华地段如两路口、海棠溪等地,平均每天可看到一到二个弃婴。许多弃婴无人收养,毙命路边。1942年2月,《新华日报》曾以《抚养弃婴》为题发表文章,文中认为,大多数弃婴是由于战争导致经济困难,父母无力抚养才忍心抛弃。

  三、余论

  大轰炸对重庆人口变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国人口和重庆市内人口大范围的迁移,对大后方的工业、农业、金融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使中国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得到了有效的调整;使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产业结构得到了提升;同时,重庆市区扩大,兴起了一批卫星城镇和中小市镇,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也促进了大后方教育、社会的大进步。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带来了前面叙述的一些社会问题。除了以上论据外,还有诸如生态破坏,劳动力缺乏等等。可以说在中国人口变迁史上,重庆大轰炸的影响之广、数量之大、程度之深,也是史无前例的。至于整个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人口变动的规律和状况,以及和重庆大轰炸下人口变动之关系,我们将另外行文加以论述。

  原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张世昌 最后更新:2018-04-24 17:31: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对重庆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

下一篇:重庆大轰炸财产损失探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