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从美国外交文件看尖阁列岛和冲绳的归还经过
2018-11-26 08:18:54  来源:风灵  点击:  复制链接

  [译注]原文来自《朝日新闻》2015年10月20日起的连载(计17篇)

  (原注:以下内容中使用“”部分为引摘的正式文件;粗体字部分除了一部分在朝日新闻电子版注明出处外,均为部分公开的外交文件。)

  【美正式文件5千页·高官会谈记录分析】

  朝日新闻社取得了美国国立档案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等保管的美国政府文件5千页以及尼克松政府时期高官的会谈记录,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在这些材料中,有至1972年冲绳归还为止美政府围绕归还方针的探讨,与日本、台湾进行的交涉过程等详细记载。

  根据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战后冲绳置于美国的信托统治(托管)之下,其潜在的主权还在日本。而且美国把尖阁列岛也视为冲绳的一部分。

  1969年联合国的海洋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东海有可能存在大规模油田,于是尖阁列岛成为注目的焦点。

  根据这次取得的美国国务院的文件中,可以了解到1969年美国对拟在尖阁列岛周边进行海底资源调查的美国某石油大公司答复称,“尖阁列岛是琉球诸岛的一部分。美国和中华民国都持有同样的认识。”

  但是,1969年11月佐藤荣作首相和美国总统在达成归还冲绳的意向时,台湾就开始强烈主张对该岛的主权。

  就当时的美国而言,“中国”就是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国民党政权也自视为代表中国向日本和美国提出了尖阁列岛的主权问题。对于美国来说,不仅仅日本,台湾也是同盟国,于是关于主权问题,采取了“应由当事者之间加以解决”的立场。

  尖阁列岛——溯本追源

  1972年在返还冲绳时,就尖阁列岛的归属问题,日美两国和相关国家之间交涉的详细内容现在开始公开了。美国目前承认日本对该岛的施政权,并且明确表示将此列入日美安保条约的对象。但是,关于其主权归属,表示“不持有特定的立场”。这一方针何时、以及如何决定的?朝日新闻取得了美政府5000页以上的正式文件和美高官会谈的录音,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就此,以连载形式作此报道。

  1971年 尼克松未曾料到的要求

  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周书楷走进了美国总统椭圆形办公室,这是1971年4月左右的事。“关于美国缓和与共产党中国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如您所知是台北所担忧的”,他向尼克松总统继续说道:“我们之间无论以前和此后都是盟友。”

  此时,美国和北京的共产党政权正迅速接近,尼克松认为周书楷大使最关心的就是美中接近的问题。

  但是,除了美中接近之外,周书楷提起的是令尼克松未曾料到的另一问题,即尖阁列岛的归属。“这关系到我们(国民党政权)能否维护中国的利益。失败的话,学生啊知识分子啊有可能倾向共产中国。”

  周书楷要求,在不久以后日美将缔结归还冲绳的协定中把尖阁列岛除外,暂时仍由美国继续统治。

  周书楷拜访尼克松的正式目的是离任前的礼节性拜访,回国后已决定将出任外交部长。实际上他利用这一机会直接向尼克松总统提出尖阁列岛问题,是来自蒋介石总统的指示。

  当时,在台湾在美国的留学生之间,“保钓”运动和游行正在扩大。学生们对于国民政府在尖阁列岛问题上不能坚持维护领土主权的做法深表不满。

  1971年4月当时,日本和美国还都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代表中国与美国和日本进行交涉的就是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尼克松在之后的回忆中说,“(在大使提及这一问题时)关于这个岛的归属还未曾听说”。这一天,周书楷又会见的总统特别顾问基辛格,他承诺“要进行调查”。

  围绕着尖阁列岛问题,此刻各国之间激烈的争夺迎来了最终的局面,而其开始还需追溯到1969年。

  美国“(尖阁列岛是为)琉球之一部”的姿态开始动摇

  根据1951年旧金山和约,美国在战后将冲绳作为托管统治,但认为其潜在的主权仍视为归属于日本。

  1969年,联合国的委员会报告称,中国东海存在大规模油田的可能性。于是,尖阁列岛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这次入手的美国务院的文件来看,在1969年之时,美国政府对拟在尖阁列岛周边进行海底资源调查的美国某石油公司答复称:“尖阁列岛是琉球诸岛的一部分,美国和中华民国都这样认识。

  但是,当这一区域存在海底石油可能性,1969年11月佐藤荣作和尼克松达成了归还冲绳的意向后,台湾开始强烈主张对该岛的主权。

  当时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即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国民党政权也把自己作为中国的代表,向美国和日本提出这一主权问题。当时,不仅日本,台湾也是美国的同盟国。美国被置于两国之间的主权争议,开始采取“应由当事国之间加以解决”这一立场。

  日本要求在归还冲绳中明确记载

  1969年达成冲绳归还的意向,从1970年开始进行了冲绳归还协议的正式谈判。当时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和日本政府围绕着尖阁列岛的归属,都为取得美国政府的支持而进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冲绳归还协议的交涉中,尖阁列岛也成为焦点问题。

  根据美国务院的正式文件和当时美政府当局当事者的证言,交涉过程的详细内容明晰起来。日本政府在归还冲绳协议中希望将尖阁列岛也包含在内,但美国政府对此感觉为难。

  在1970年10月的事务磋商中,日美之间就有这样的交涉。美国大使馆官员认为:“美政府希望对于尖阁列岛问题保持一定距离。在冲绳归还的协定中,即使间接提及也不妥当。”外务省条约课长中岛敏次郎则提出:“尖阁列岛问题即便到1972年(冲绳归还)之时,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也将成为极其重大的问题。”

  围绕尖阁列岛的归属交涉,直到协定签署之前一直持续着。最后,在归还协定的协订备忘录中,明确记载包含尖阁列岛在内的经纬度,这才得以解决。

  曾在中岛敏次郎生前问及当时交涉的情况的龙谷大学中岛琢磨副教授(日本政治外交史)说:“中岛先生解释认为日本的立场得到美方的理解,但是从美国的资料中,给人的印象是日美之间存在很大分歧。”

  围绕台湾纺织品问题的交涉,曾影响尖阁列岛的归还

  日美政府于1971年6月缔结了冲绳归还协定。但恰在此之前,美国与台湾在进行着纺织品贸易问题的交涉,担任交涉的戴维·肯尼迪特使(译注:David Matthew Kennedy,时任美政府财长,与肯尼迪总统并无血缘关系)为了使得台湾让步,曾向美国总统建议推迟尖阁列岛的归还。

  对于1972年为取得美总统再选的尼克松,如何抑制亚洲各国的出口,来维护美国的纺织品产业以赢得业界的支持,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课题。

  在冲绳归还协定签署十天前的1971年6月7日,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国家安全顾问、皮特松(译注:Peter·George·Peterson时任美总统国际经济顾问)三人就提案交换了意见。

  基辛格主张“已经进入最终阶段突然提出问题来,将使得冲绳归还的交涉全部归零,不排除对日本要付出高昂代价”,尼克松总统同样表示这不可行,从而将尖阁列岛推延归还的建议驳回了。熟知当时日美交涉的日本大学教授信夫隆司(日美外交史)认为,“当时担任与台湾纺织品贸易交涉的肯尼迪特使大概急于求成,但尼克松和基辛格还是作出了合理的判断。”

  另一方面,尽管尼克松希望亲自完成归还冲绳的协议,但日本方面却未能遵守由政府主导的贸易出口限制的约定,尼克松对此极度不满。同年3月,日本方面停止了与美国政府进行的贸易交涉,而提出了由业界自主进行贸易限制的方针。

  在三人的意见交换中,尼克松称:“我们遵守了关于冲绳的约定,而日本却违背了有关纺织品贸易的约定。什么都可以,一定要找机会踢日本人的屁股”,他指示对日本要设法施加压力。

  主权问题——因海底资源而倍受关注

  尖阁列岛开始受到关注的原因,就在于海底资源。

  1969年联合国在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上发表的报告书中记载:“台湾和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可能含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油田”。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个亦称为“Seven Sisters”的国际石油机构中的GULF OIL公司。同年4月该公司向美政府提出可否向中华民国政府申请海底勘探权的问题,因为中华民国政府划定的勘探区域中就包含了尖阁列岛在内的周边地区。

  当时任美国务院东亚法务担当的休米兹(Charles Schmitt)事后回顾道:“这是美政府初次直接面对尖阁列岛的归属问题”。6月,国务院和GULF OIL公司干部会面,副国务卿助理罗伯特?伯内特说明道:“尖阁列岛由我行使施政权,但潜在的主权在日本。”GHLF公司干部问道:“围绕尖阁列岛的归属有没有争议?”,同席的史密斯答称:“尖阁列岛是琉球的一部分,美国和中华民国对此持有同样认识。”

  日本如果具有潜在的所有权,这一海底勘探就有必要与日本进行协商,这是美方的认识。同时,伯内特担心,表示如果现在提及尖阁列岛问题,会使美国与日本就归还冲绳的交涉复杂化。伯内特让史密斯宣读业已准备好的文件,表明“我方(美国)没有权力与中华民国交涉琉球诸岛疆界的划分”,“美政府无法确保GULF公司的采掘勘探的权利”。

  美国立足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但这只不过才开始。

  置身事外 美国让“日本和台湾自行解决”

  1969年11月,日美首脑会谈,佐藤荣作和尼克松达成了归还冲绳的协议。与此同时,因为存在海底资源的可能,台湾要求尖阁列岛主权的呼声日益增高。

  1970年8月,爱知揆一外相在东京都内和美国驻日大使梅耶(Armin Henry Meyer,1969~1972年驻日大使)就尖阁列岛问题进行了会谈,爱知外相单刀直入地提出:“在美国过去的公告中,一直视尖阁列岛为琉球诸岛的一部分”,他阐述了日本政府的正式态度以及美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提出“希望美国能够坚持同一立场”。梅耶大使表示赞同爱知外相所提出的意见,认为:“美政府将尖阁列岛作为冲绳诸岛的一部分进行了信托统治,正式的公告也做了明确表示。”

  双方所谈及的公告是指1953年“琉球列岛美国民政府”(译注:这是在美国信托统治下琉球政府的名称,英语为:United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简称为USCAR)发布的公告,明确显示了在美施政下的按经纬度划定的区域,其中包括尖阁列岛。

  一方面梅耶大使也做了微妙的发言:“美国政府不希望被卷入日本和中华民国的纷争中。围绕领土争端应由当事国进行解决。”这并非梅耶个人的意见,而是遵循美国务院事先决定的方针而作的发言。

  美国务院大约在这一会谈前,即规定了如果有来自日本政府的关于尖阁列岛的问题,按照下述内容来答复:

  ① 旧金山和平条约中由美国托管的西南诸岛中包括尖阁列岛。

  ② 美政府将尖阁列岛作为琉球诸岛之一部进行信托统治,但琉球潜在的主权归属于日本。

  ③ 任何对此持有不同主张的问题由当事国之间进行解决。

  1970年9月10日,对于美国务院所遇到的质询,美国政府对外正式表述了这一方针。

  日本开始对美国的这一姿态感到担心,决定采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尖阁列岛设置气象观察站。

  美国突然反对建观察站计划

  在尖阁列岛的鱼钓岛上设置气象观察站,是日本政府想出的一个办法。1970年12月,日本向美国提交了建设计划。这使得美国感到困惑。

  东京的美大使馆尽管考虑“还是不建为宜”,但又找不出反对的理由。于是向本国政府提出采取“悄悄的、形式上的赞成”。被视为日本通的首席公使理查德?斯奈德(Richard Lee Sneider)认为,“如果站在尖阁列岛是琉球之一部分这一立场上来说,美国拒绝日本的要求是没有根据的”。外务省在和美大使馆的接触中,得到大致上美国不会反对印象。但是,事情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了。

  驻台北的美国大使馆提出:“应该让日本政府理解,我们不希望进一步卷入这种纷争”。驻香港的美国办事处也提出反对意见。

  次年的1971年1月25日,美国务院向驻东京的美大使馆发出指示,要求向日本政府传达“希望现在不考虑建设计划,应该延期到冲绳归还以后”。次日,美国大使馆法务官查尔斯?史密斯会见了外务省北美局首席事务官佐藤嘉恭,传达了美国“不希望该地区紧张关系的发展”这一反对建设气象站的方针。佐藤辩解道:“你数周前不是说美国政府不会反对这一方案吗?”

  现在佐藤苦笑着称已经不记得与史密斯的谈话,但他回忆道:“建气象观察站不是冲绳当地提出的要求吗?”

  但是,美国方面对日本真正的意图另有看法。美国分析认为,这是日本想强化尖阁列岛作为日本领土的立场,而且让美国来承认建立气象站,以此得到一种认可。“无疑这是个聪明的办法,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们也会同样这么考虑吧。但是,我们必须予以拒绝”。

  “如果在(归还)协议中加以明确”

  关于气象观测站设置,日美之间最初的交涉呈平行线而告终。几天后,理查德?斯奈德会见了日本外务省美国局长吉野文六。他劝说道,现在不应该和台湾之间引发新的问题。吉野承认建议气象观察站会与台湾之间造成政治问题,但同时强调维护日本领土主权的必要性。美国大使馆向本国报告时称:吉野“态度强硬,甚至带有感情色彩”。

  吉野这时还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美国政府在归还冲绳的协定中,能够有提及尖阁列岛归属的方法,那么气象站延期也可接受。”梅耶大使在接到这次会谈的报告后,也在向本国政府的公文中这样写道:“如果国务院提示在归还冲绳协议中有提及尖阁列岛归属的替代方案的话,日本政府的也就容易接受推迟建气象观测站了。”

  两人在报告中所谓的“归还协定中提及尖阁列岛的归属”究竟意味什么呢?

  当时一切对外都未公开,而日美在归还冲绳的协定的交涉中,对于尖阁列岛的归属一直是个大问题。

  话题要返回建立气象观测站提案的半年前。1969年在佐藤和尼克松达成归还冲绳的共识之时,从1970年就开始了制定归还冲绳协议的正式谈判。1970年4月美国完成了归还协议的草案。在草案中标明了“北纬29度以南的西南诸岛”。这是与旧金山和平条约中有关条款一致的。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方案记载的是“归还区域参照另表”,这里面尖阁列岛也包含在内。

  1970年10月12日,日美双方在进行事务级别的交涉中就此进行了意见交换,美方就显露难色,希望与“尖阁列岛问题保持距离”。

  协商记录 明确记载经度纬度

  在归还冲绳的协商中,是否将归还区域中包括尖阁列岛加以明确标记——在这一问题上显露难色的美国和日本的交涉仍在继续。

  1970年12月的交涉中,外务省条约课长中岛敏次郎再次提出按照日本提案就归还区域的经度纬度,以及归还包含尖阁列岛加以明确记载。中岛十分担心,因为不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就连北京的共产党政权也开始主张尖阁列岛的主权问题。中岛向美国坚决表示了日本方面“没有与中国交涉的余地”。

  中岛在2011年去世之前,曾对研究者的采访这样答复:“尖阁列岛当然在归还的区域之内,(中略)美国方面对这一实际状况也不持有异议。“(摘自:外交证言录日美安保?归还冲绳)

  美国方面反复称尖阁列岛不应记入归还冲绳的协议中,而另一方面如中岛所说,日本则应该明确尖阁列岛包含在归还区域之内。

  “美国认为,尖阁列岛包含在琉球诸岛之中,并在归还冲绳时,也将把尖阁列岛的施政权归还日本。”

  1971年3月美国务院另外整理了与协定文本案不同的协商议事录中,也记入了经纬度案。“在考虑日本的顾虑和要求”之同时,表明“美国政府就有关最终的主权问题将不作参与”。

  在美国政府内也有这样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包括着归还时的财政负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归还的交涉应朝有利的方向进行运作。

  1971年2月下旬,国务院东亚及太平洋局的法务官向同部门内的日本部建议:“只要日本看重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要求相当的回报。仅仅否认(日本方面作为交易条件提出的)建气象观测站是不够的。”

  日美对这个“协商议事录”基本达成共识,是1971年4月。在签订协定订于两个月后之时,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加强了对美国方面的工作。

  “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

  这是缔结归还冲绳协定前两个月的事情。主张尖阁列岛主权的台湾国民党政权开始猛烈反击。

  1971年3月,驻美大使周书楷会见了负责东亚地区的美国副国务卿助理马歇尔?格林(Marshall Green),递交了记述国民政府正式立场的“口头声明”,其内容表示,尖阁列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反对归还给日本。

  但是美国没有接受这一立场。4月9日,国务院发言人在对外会见中表示:“包括尖阁列岛在内的西南诸岛的施政权将于明年归还日本。”

  台北的外交部次长杨西昆在次日即向驻台美大使馆用电话表示了抗议:“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这不是火上浇油嘛!”。

  杨西昆所说的,就是指10日中国留学生和在美华侨计划在华盛顿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这被称为“保钓运动”的活动使国民党政府感到巨大压力。当时参加这一运动、后成为特拉华州副州长的吴仙标在2015年4月接受采访时说:“参加游行的都感到台湾对日、对美的姿态太过软弱,就有人开始倾向于北京。”

  周书楷在4月12日向尼克松和总统顾问基辛格直接申诉时,就谈及这一抗议活动,要求不应将尖阁列岛归还日本。

  对于尖阁列岛问题并不太了解的基辛格在次日从白宫的国家安全保障委员会(NSC)的部下那里拿到并读取了关于尖阁列岛的备忘录。备忘录中记载:

  “琉球和尖阁列岛将于1972年归还日本,而关于归还区域之一部存在着对立的主张,美国对此不作判断,应由相关国家直接解决,这是国务院的立场。”

  基辛格对既然要归还给日本,又对主权归属不做判断的国务院的方针抱有疑问。因此在备忘录的空白处写道:“既然岛屿归还日本,这很荒唐(nonsense)”。

  “线与绳”的交涉

  签订归还冲绳的条约定于1971年6月中旬举行。但是围绕尖阁列岛的问题却越发复杂起来。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纺织品贸易问题。当时美国的纺织品产业被来自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进口产品所压制而处于困境。在1968年初次当选的尼克松就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竞选的政策公约,迫于在1972年的选举连任的需求,更迫切需要达成某种成果。

  尼克松在1971年把从财长职务退任的肯尼迪以特命全权大使留在内阁内,担任纺织品贸易问题。因为和日本的交涉遇到困难,肯尼迪想先行和台湾达成协议,以此为范本,再与香港、韩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交涉。

  6月,作为特使的肯尼迪从台湾向白宫报告称:“重要的部分已经达成了暂定协议”,但同时提出为了达到最终的结果,美国方面也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让步。接到这一报告的总统国际经济顾问皮特松(Peter?George?Peterson)向尼克松报告称:“肯尼迪确信,保留将尖阁列岛归还日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手段。”

  肯尼迪在向皮特松的报告中也提到:“这一做法也能达到对日本的冲击性效果。这将显示,日本提出要求美国就默认这类事情再也不是当然的。”肯尼迪用语激烈,也反映了在纺织品贸易交涉中尼克松政府对日本表现出的不满和焦虑。

  归还冲绳由此变成了“线(纺织品)和绳(冲绳)”的交涉。在1969年日美首脑会谈中决定了归还冲绳的意向时,佐藤荣作曾表示要将限制纺织品出口贸易作为政府课题加以解决。但是,此后双方政府之间的交涉却难于推进,这招致美国方面的不信任感。

  6月7日,就肯尼迪提出的方案,召开了由尼克松做出最终判断的会议。

  美国政府立场的确定

  在美国国内,因为接到肯尼迪特使的为与台湾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建议应保留归还尖阁列岛的提案,1971年6月7日召开会议提交总统判断决定。在会议开始前的上午10点半,总统特别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打电话给副国务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问道:“关于那个惹出麻烦的岛屿,我们现在究竟什么立场?”约翰逊答道:“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板上钉钉,也就是再无法松动了。在担任副国务卿之前,约翰逊曾担任美驻日大使,他这么回答,因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把握。

  基辛格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约翰逊答道:“是近几个月的事情了。我们在和日本的(归还冲绳)协议中已经把它列入进去。原则上,(战后)从日本接受的权利没有任何损害地归还日本,就是把(美国托管的)同样权利交还给日本。”

  美国只是根据旧金山和平条约所行使的包括尖阁列岛在内的冲绳诸岛施政权原封不动地归还给日本,因此美国并不具有作出主权判断的立场——这就是国务院的说明。

  下午基辛格再次给约翰逊打电话,说:“肯尼迪特使为了这个岛的事情正急不可耐,称要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约翰逊说:“条约(指旧金山和约)把这些岛包含在行使统治权的领域内”,强调了尖阁列岛归还的方针是无法变动的。

  基辛格问:“如果提起这一问题,这些(指冲绳归还协议)就全部化为乌有了吧?”

  约翰逊答道:“毫无疑问这将使与日本的归还冲绳的交涉全部化为乌有。

  基辛格让约翰逊把尖阁列岛问题的来龙去脉整理成年表。在接到了这份资料后,他走向总统办公室。

  录音带的记录:担心归还冲绳交涉化为乌有

  在归还冲绳协定签约仅剩下10天的1971年6月7日,两个美总统特别助理进入了总统办公室。

  尼克松在总统办公室的谈话都做了录音。这些录音磁带在水门事件中,成为迫使尼克松辞职的致命伤。在国立公共图书馆中保管的录音带中,留下了这一天围绕尖阁列岛问题的谈话。

  担任国际经济总统助理皮特松站在肯尼迪特使的意见辩护人的立场。皮特松将肯尼迪特使的意见已经事先用书面形式提交给了尼克松,即为了使与台湾的纺织品贸易得以完成,应该接受台湾的保留归还尖阁列岛的要求。

  另一方面,担任国家安全助理的基辛格则担心,到了现在,如果保留尖阁列岛的归还,将使归还冲绳的整个协议化为乌有。

  尼克松促请他们坐下,然后首先对皮特松说:“你的书面文件我看了。如果不这么办,和台湾就难以达成协议,是这样吧?”

  “肯尼迪特使确实坚持这一意见。”

  “但基辛格认为不应该这样办。”

  基辛格一边看着国务院整理的文件,一边回顾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进行说明:“我们一直把这些岛屿视为冲绳的一部分。1951年之时,也给予其潜在的主权。”这是指1951年旧金山条约签约时,美国做出的“对冲绳行使施政权,但其潜在的主权属于日本”这一判断。

  基辛格说:“如果(归还冲绳的)协议签署只有最后的一周时间,突然把这个问题(指尖阁列岛)提出来,归还冲绳的交涉就全部化为乌有了。这不排除将向日本付出重大的代价。”

  “是啊,这样不行”尼克松应答着,但仍担心着纺织品贸易的交涉。

  “归还冲绳”不能后退

  美国政府的特使肯尼迪和总统助理皮特松都希望推迟归还尖阁列岛,可以把与台湾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协定作为突破口,以此与亚洲各国贸易协定得以全盘推进。

  尼克松问道:“与台湾的贸易协定无法取得进展,纺织品贸易交涉是否全都完了?”皮特松答道:“确实如此”。尼克松问:“除此之外(指尖阁列岛),我们还能给台湾什么呢?”基辛格答道:“或能给他们所希望拥有的军事装备。”皮特松坚持己见,说:“(对台湾来说)装备不及这个岛来得重要。”但是,议论逐渐倾向于向台湾供给武器的问题上。

  你来我往的议论持续了一段时间,尼克松说:“我们不能从归还冲绳问题上后退。”尼克松和基辛格都认为,归还冲绳对于美国和日本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但同时,他们也谈及对日本的不满。美日约定1972年达成的纺织品贸易协定,此时处于搁浅状态。

  “在贸易问题上,如能好好敲击日本,除此以外(指尖阁列岛)的什么手段都可以”,尼克松激愤得声音都变了,“我不会犹豫,什么手段都可以!”尼克松仍压制不了火气:“我们遵守了关于冲绳的约定,而日本却把贸易协定破坏了。”

  “为什么这个麻烦的小岛包含在归还冲绳之中?!这在我们讨论之前不就已经规定了么?”

  基辛格说:“总统,这就是那些官僚在问题发生之前都不进行说明原委的一个事例,我就没有听说关于这个岛的事情。”尼克松应声道:“我也没有听说。”

  皮特松不肯善罢甘休地问基辛格:“你没有听说,这对日本来说有那么重要吗?”但局面已经无法改变,总统做出了决断。

  美国意识中的“大事件”

  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两位侧近的特别助理商谈后作出将尖阁列岛归还日本的决定是1971年6月7日的事情。

  其实,这天会议的5分钟前,尼克松给总统特别助理基辛格打了电话,这是在绝密中进行的一件大事,只有他们两人进行意见交换。

  尼克松:“(关于尖阁列岛)我们的立场究竟怎样?它和那件大事(the big thing)会有什么关系吗?”

  基辛格:“如果把尖阁列岛给台湾,他们会认为(尖阁列岛)也拿到手了。”

  尼克松刻意用暧昧的“the big thing”这句话,究竟指的什么?

  其实,这天以后约一个月,即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引起了世界的震撼。这一访问的准备是在政府内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之间秘密进行的,就连国务卿罗杰斯都不知道。

  但是基辛格手下随行并参加了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秘密会谈的温斯顿?洛德(后曾出任美驻华大使)在读了这一记录后证明,所谓“the big thing”就是指的基辛格的秘密访中。尼克松想知道尖阁列岛问题会不会影响这一访问。

  基辛格分析认为,北京不会直接介入尖阁列岛问题,而是关注针对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如何处理。在总统办公室进行有关尖阁列岛问题的商讨时,基辛格和尼克松有这样一段对话:

  基辛格:“关于尖阁列岛问题,微妙的是共产党中国……”

  尼克松在关键时没容基辛格说完,就答道:“不管他们。”

  于是基辛格继续说道:“我担心的是,(延期归还尖阁列岛)日本会以为我们故意破坏归还冲绳的协定,这将有损美日关系。”

  尖阁列岛问题,与其说会影响当时即将开始的与北京的交涉,不如说它对与日本的关系会产生更大影响,在此时候基辛格是这样判断。

  来自台湾的两项要求

  美国决定了按照预定把尖阁列岛包含在内签署归还冲绳协议的方针。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顾及反对归还尖阁列岛的台湾。

  在签署协议的8天之前,1971年6月9日,国务卿罗杰斯在巴黎与爱知揆一外相进行了会谈。罗杰斯询问道:“日本能否就尖阁列岛问题和台湾进行协商?”因为台湾认为日本不响应进行协商,要求美国对日本施加影响。

  据日本政府的外交文件记载,爱知外相回答说:“必要的话进行会话并无关系,但并非在归还冲绳协议签署之前,而是在事后进行说明。”

  据日本外务省原美国局(现北美局)首席事务官佐藤嘉恭回忆,“这个会谈令人感到,美国为什么直到那个时候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罗杰斯在会谈后却特别指示下属要强调美方向爱知外相传达了“在冲绳归还协定签署前,美国强烈要求日本认真考虑与中华民国进行协商”这一内容。

  爱知外相在回国后的6月14日,会见了台湾的驻日大使,根据美国务院的记载,爱知告知台湾大使:“日本不会改变法的立场,但鉴于日台友好关系,对这个问题我们将适当地予以关照”。

  台湾对美国还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这是在美国通告按照预定将尖阁列岛归还日本的那天,由台湾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向纺织品贸易谈判的特使肯尼迪提出的,要求美方表示“在归还协定签署之时,尖阁列岛的最终归属并未确定,这些将由相关国家协商解决。”

  美国务院发言人为在记者会上说明美国立场,特地做成文案,强调了“这一立场事先并未公开”,而是重新向日本和台湾进行声明。

  日美两国在签署冲绳归还协定的1971年6月17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布雷就在记者会中,按照准备好的对台湾主张有所顾忌的文稿对外正式发布美政府的意见:“对日归还施政权,并不意味着有损中华民国的基本主张。”

  潜在的主权“没有法的意义”

  美国在归还冲绳时,关于尖阁列岛采取了仅仅归还的是施政权,而主权问题则应由当事者解决这一立场。美国的立场怎么发生了变化呢?

  原来美国的立场是,“冲绳诸岛的潜在的主权在日本,尖阁列岛是冲绳的一部分”。1951年在旧金山和约的会议上,时任美国务卿助理的杜勒斯(译注:JohnFoster Dulles,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国务卿)曾表示,美国对冲绳诸岛实施施政权,但潜在的主权在日本,这是美国政策的原点。

  日本对尖阁列岛具有潜在的主权的话,归还冲绳之时,意味着日本恢复了主权。但是,当台湾主张尖阁列岛的主权时,美国从70年代开始,虽然有“日本(对包含尖阁列岛的冲绳诸岛)持有潜在的主权,但又开始作出“尖阁列岛的主权应由当事国之间加以解决”这种矛盾的说法。

  而且,在1971年的缔结的归还协定中,也不再有“日本具有潜在的主权”的这一提法。显示这一立场变化的文件留存下来了。1971年反对日本在尖阁列岛建立气象观察站时,美国务院表示:“反对建立观察站,并不影响美国统治的这些岛屿其潜在的主权归属日本的这一立场。”

  但是两周以后,国务院的法务官却对“潜在主权”表示出异议,提出:“美国对尖阁列岛的主权争议的立场是,应由当事国之间进行解决,并且不支持任一国家的主张。”

  国务院原法务官休密茨(Charles Schmitz)回顾到:“杜勒斯所谓的‘潜在主权’不具有法的意义。只是表达了美国历来的主张,战争不应该成为领土的扩张。”

  曾参与归还冲绳交涉协议交涉的国务院日本局的麦克罗伊(Howard?McElroy)也说:“‘潜在主权’这个用语,表示在某个时候将归还,是安慰日本的意思,实际在归还时,并没有意义。”

  焦点在同盟国台湾

  围绕着尖阁列岛的主权问题,为什么美国采取暧昧态度,对此有几种可能的假设。

  首先,一种看法是美国正在水面下着手改善美中关系,尼克松政权对北京有所顾忌。归还冲绳协定签署于1971年6月,而一个月后的7月,美总统特别顾问基辛格就秘密访问了中国。算上准备期间,两件事情几乎重叠。在对美国政府当局人士采访时,就有人认为,基辛格可能此时希望采取较为中立的态度。但是,基辛格实际上在围绕尖阁列岛问题上是否发挥了影响力,从美国的外交文献中却找不到什么痕迹。

  追溯当时的记录,在基辛格密访中国一年前的1970年8月,国务院就确定了“归还施政权,但主权问题应由当事者之间解决”的基本方针。而基辛格的访中,是就连国务卿罗杰斯都不知情的秘密计划。

  另一方面,基辛格和尼克松就尖阁列岛问题发生关联,是在1971年6月归还协议已经临近签署之前的事情。当时基辛格是从副国务卿约翰逊那里听说:“(尖阁列岛问题)已经板上钉钉了”。最后,基辛格对于政府内一部分主张应延期归还尖阁列岛的意见,考虑到这将对美日关系影响重大,他在坚持主张按预定归还中发挥了作用。

  当时不如说美国所顾及的是台湾。现在尖阁列岛问题成为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对立的焦点,但当时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对话对象是台湾的国民党政权。

  曾参与冲绳归还协商事务的原美国务院法务官休米兹说:“我们知道尖阁列岛对于北京是个重要问题,但对于我们来说,焦点在台湾。如果是北京方面提出问题的话,我们就不会有什么担心了。因为,当时的台湾还是美国的同盟国。”

  在日中关系中嵌入是非楔子

  围绕尖阁列岛和美国,还有一种说法,即,美国在此问题上嵌入了是非楔子,为了阻碍日中接近,故意对主权问题暧昧不明。

  分别与对美对中政策具有关联的某日本外交官认为:“为了离间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可以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中立立场也并非不可思议。作为基辛格来说,会有这样战略方面的考虑。”

  在日本外交史中,基辛格留下了一个痛苦的记忆。有个“朝海之恶梦”的说法。这来自于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时期的驻美大使朝海浩一郎的发言。他指的就是:“某天,美国无视日本,突然与中国握手言和了”。这在现实中,就是基辛格的秘密访中,而且在北京决定了次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外务省中国课长桥本恕在生前的采访中透露,连美国国务院的高官都“感到受到羞辱”而提出抗议。

  还有更招致日本不满的事情,就是基辛格在与中国周恩来总理会谈中,当谈及日本再次成为军事大国的危险时,提出了“瓶盖”论,即美日安保条约就是为了防范这种可能。

  但是随同基辛格访中的温斯顿?洛德认为:“这只是为了让中国能够接受美日安保条约的技巧性说法,因为中国对日本抱有神经质般的怀疑,所以说这一条约也是对日本加以制约。但是,要说以尖阁列岛制造日中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是过度的猜忌。”

  曾经参与归还冲绳交涉的美国务院原法务官休米兹也否定说:“在我们希望保持稳定的区域又撒上纷争的种子等猜疑,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从日美政府之间记录相互交涉等文件中,都反复强调的是,“不希望加剧紧张关系”,“不希望卷入两国之间的纷争”等文字。

  琉球大学教授我部政明认为:“暧昧是其结果,但不能说有何意图。处理眼前的问题就足以殚精竭虑了。”

  针对中国“安保条约的适用”

  承认尖阁列岛属于日本的施政范围,但是“对于主权问题不持有特定的立场”,这一目前美国仍坚持的方针,确实是在归还冲绳的一年前就实质性确立了。

  要说与当时产生了变化的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问题。

  这个问题最先呈现出来是1996年的事情。当年9月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时任驻日大使蒙代尔的发言,称:“根据美日安保条约,美国不可能强制性介入”。相当于日本外务省的美国务院发言人在次月的会见中说:“对于假设的问题无法作答”,也回避了尖阁列岛是否适用于安保条约的问题。

  但此后国防部确认了尖阁列岛问题适用于安保条约的方针。当时副国防部长代理的卡特?坎贝尔说:“最初是自己提出问题,结果在法律专家中反响很大”,透露了在政府内部存在着争议。

  进入21世纪,尖阁列岛对于美国而言更是个头痛的问题。

  归还冲绳时,美国主要担心的是在日本和台湾这两个盟国之间的对立中采取什么立场。但是,现在日中的军事冲突比较当时而言,使美国面对着更大的危机。“冷战时,日本担心被美国卷入战争,而现在是美国担心被日本卷入战争了”(托马斯?巴格/波斯顿大学教授语)。

  另一方面,美在警惕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增强和在中国海洋上的利益追求,要求中国在东海、南海遵循国际惯例的同时,也更加显示出需要亚洲同盟国日本的协力相助。

  2014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记者会见中明确声明:“安保条约适用于尖阁列岛”。同时在上个月(2015年9月)中国所主张的南海领海派出了驱逐舰进行“航行自由”作战。

  东亚的安全保障环境与40年之前相比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尖阁列岛问题也更为复杂地摆放在美国面前。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3 16:21: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钓鱼岛主权——从来不是无主地

下一篇:中日钓鱼岛争端到底因何而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