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人三十六姓迁移琉球
在明朝长达277年的统治中,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有20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300余次,这是同时期与中国相往来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更引人注目的是明朝统治者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三十六姓中,多为河口(今小万寿桥附近)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
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国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戏剧作品正是通过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的。中国流行的传统剧目或歌颂封建伦理道德,或歌颂反抗富贵强暴、争取幸福美好的生活,都给琉球社会打上深深的中国传统伦理及文化影响的烙印。不仅如此,由于闽人三十六姓的移居,将中国的园林建筑风格也带入琉球。
闽人移居琉球后在治理国家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如久米村闽人后裔郑迥,嘉靖年间入国子监学习,回国后深受器重,“累官到法司”、故有“三十六姓为法司,自迥始”之说。在琉球国官职品级中,国相、法司官分别属于正一品及从一品,这充分说明闽人政治地位之高。一代鸿儒程顺则以自费生身份拜在福州鸿儒陈元辅、竺天植门下,潜心钻研儒家思想达四年之久。他出资刊印的《六渝衍义》成为琉球人学习汉语及修身养性的课本,并且传播到日本等地。他以德性著称于琉球,和蔡温并称为琉球国历史上两个伟人。
闽人三十六姓对于将福州先进的手工业传到琉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纺织印染、造船等。据《球阳》记载,早在1659年就有琉球人国吉尝奉王命,往福州学习织缎技术,回国传授推广。因此,到了徐葆光使琉球时出现“家家有机”的现象也就不足怪了。琉球产麻布,染成许多颜色,故有“东洋花布特重于闽”之说。
为了改变那种“傅竹为筏,不驾舟楫”的落后局面,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琉球国的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论有:“贡船,式略如福州鸟船。船掖施橹,左右各二。船长八丈余,宽二丈五、六尺”,揭示了琉球造船技术引自福州。
二、福州与册封琉球
由于每位琉球“国王嗣位,皆请命册封”,因此明清两代共派遣册封使臣达43名,册封琉球国王23次。前往琉球册封的历届册封使臣,在京领命后都必须到福建筹备造册封舟,招募兵丁及其他随赴人员,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才能启程。而在福建造册封舟,从嘉靖年后均设在福州,皆因福州是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是通往琉球的唯一口岸。
按明清规定,册封琉球使除率领官方规定的职司员役外,还可以随带部分由自己选择的从客,包括文人、高僧、道士、医生、天文生、书画家、琴师等各方面的专家及能工巧匠,其中不乏闽人。册封使团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的闽人文化代表团。册封使团在琉球按规定完成册封等各种典礼后,还有足够的时间与琉球各界人士进行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使团中的闽人因此成为中琉友好交流的使者,其交流内容遍及文化、艺术、医学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闽籍册封使还为琉球带去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册封使状元林鸿年(福州人士),在那霸游览瑞泉时,题“源远流长”和“飞泉漱玉”八个字,赠与琉球国中山王尚青。琉球国王把它刻在石碑上,作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的见证。
闽人三十六姓又称福建三十六姓、久米三十六姓,是对明朝迁居琉球的福建人三十六姓的总称。
据《明史·琉球传》记载,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朝贡。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明为方便贡使往来,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其三十六姓,到底指的是三十六户还是三十六人,或者“三十六”只是一种虚数,至今仍有争议。
这些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久米村,并定居于此。闽人三十六姓多为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在琉球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对华贸易等事务,因此在琉球社会中地位较高。
从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兼并的五百年期间,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多出任琉球王府的要职,三司官辈出。著名的三司官郑迥、蔡温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冲绳学学者伊波普猷、真境名安兴于1916年出版的《琉球五伟人》一书中,列举出了为琉球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五位历史人物麻平衡、向象贤、蔡温、程顺则、向有恒,其中,蔡温、程顺则两人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
三、福州琉球墓园
琉球墓园早在1000多年前,福州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就很频繁。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今日本冲绳)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增多,在福州的琉球墓便是福州和冲绳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的见证。 福州琉球墓园在福州仓山区白泉庵(福建师范大学福州仓山校区背后,福州长安山公园旁)。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建造,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8座琉球墓。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和琉球便开始往来,福州被指定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船只,均须在福州登陆。据载,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现福州地区的琉球墓除墓园内8座外,还有白泉庵周围4座、高盖山2座、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连江镇海镇各1座,还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 琉球墓多为单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5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古代中国和琉球国历史交往的珍贵实物资料。
四、明清时期琉球的闽人姓氏源流
福建与琉球的民间交往,从琉球群岛出十的大量福建生产的宋代青瓷器,足以表明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琉历史开始在贡赐形式下进行了贸易交往,尤其是熟悉航路的“闽人善操舟者”奉旨迁居琉球,更使双方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研究和探讨这一历史阶段琉球的闽人姓氏源流,对加深福建人民与琉球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新时期的友好关系,当颇有益处。
(一)琉球的闽人姓氏之由来
琉球正式有闽人聚族而居,通常认为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明朱元璋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琉球中山王以宾礼相待,卜宅给俸,悉聚居于唐朵,又称唐营、久米村;“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管为指南之备”。他们虽身居他乡,仍过着闽式的生活,保持着中国的姓氏,直至明末,社会风貌、服饰尚未改变,到了清代才渐随从琉球国俗。
对闽人三十六姓是否一次性迁居琉球,通常还有认为系明洪武、永乐年间“两蒙圣祖隆恩,共赐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的说法。根据迄今所有见到的琉球久米村系的诸姓家谱所载来看,闽人三十六姓从福建奉旨迁居琉球,的确是从明洪武年间延续到了永乐年间。例如:长乐县的郑义才是在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琉球的,为琉球的郑姓之始祖;长乐县的梁嵩则是在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居琉球,为琉球的梁姓之始祖。
奉旨迁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是虚数还是实数?至今尚未有可靠的资料足以说明。再加上闽人常有以“三十六”形容多的习俗,又无疑给这个问题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但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资料设法证明三十六姓是个实数。(清)张学礼的《中山纪略》记载闽人迁居琉球一事时云:“赐之三十六人教化三十六岛”。而材料证明琉球群岛又的确主要由三十六组岛屿组成——东,有久高、津坚、滨岛、伊计等四组岛屿;西,有东、西马齿和姑米等三组岛屿;西北,有渡名喜、粟国、伊江、伊平屋、山多等五组岛屿;东北,有由论、永良部、度姑、由吕、乌奇奴、佳奇吕麻、乌父世麻、奇界等八组岛屿;南,有麻姑、伊喜间、伊良保、姑李麻、达喇麻、面那、乌噶弥等七组岛屿;西南,有八重山、宇波间、波渡间、由那姑呢、富武、久里岛、新城、波照间等九组岛屿。当时,琉球群岛三国鼎立,除山北国国势较弱少往中国朝贡外,中山国和山南国频频遣使来华。奉旨迁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既有为中山国、亦有为山南国充当通事、贡使的,直到琉球统一,进而皆为琉球国服务。由此旁证这里的“三十六”当不是个虚数。
30年代末,东恩纳宽惇先生依据琉球的《历代宝案》,辑录出自琉球尚巴志王至尚质王(1422~1668年)的约二百五十年间,从事贡赐贸易的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中27个姓的各自人数,分别是:梁姓160人、蔡姓150人、郑姓114人、林姓90人、陈姓59人、金姓56人、程姓37人、红姓29人、高姓24人、李姓23人、王姓21人、沈姓12人、田姓9人、阮姓8人、叶姓6人、宗姓5人、毛姓4人、魏姓3人、马姓3人、孙姓3人、钱姓2人、范姓1人、吴姓1人、黄姓1人、曾姓1人、杨姓1人、郭姓1人,共计824人。近年来,台湾师范大学的吴霭华先生研究认为,其中高、沈、田、叶、宗、马、钱、范、吴9个姓皆不是新人籍的久米村人。福建师范大学的谢必震先生经过认真研究筛选,亦从有关明代中琉交往的诸书中辑录出认为是闽人姓氏的有41个姓——梁、郑、金、蔡、毛、陈、林、程、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于、卫、韩、宗、昆、红、尹、查、伍、向、武、吉、英、陶、邬、俞、宋、周、曾、孙,并提出其中的梁、郑、金、蔡、毛、陈、程、红、阮、王、周、曾、孙、魏、林等十五姓,为明代朝廷赐给琉球的姓氏,其余判别为闽人身份,留待今后资料的补证。
根据对现存的琉球闽人之三十六姓聚居地久米村诸姓家谱资料所反映的史实,加以归纳分析,笔者认为上述三位学者辑录的诸姓中,蔡、郑、金、林、陈、毛、王、梁、阮、孙、曾、魏、程、红、周、李等16个姓,皆是属于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列;其中的林、蔡、孙、曾、魏、程、周、李等8个姓,还曾陆续得到琉球国王的下令赐补。除此之外,上述所列吴霭华先生和谢必震先生辑录的姓氏中,互为重复的高、又、沈、田、马、钱、宗等7个姓,吴霭华先生提出的不是新入籍的久米村人——叶、范2个姓,当皆是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一。例如范姓,在明洪熙元年(1425年)闰七月十七日,琉球尚巴志王就曾专门为范姓的二世祖范德,以谙晓语言为由,向明朝廷表文请求授充通事专职,赐给冠带,以便递年往来。值得一提的还有原籍福建长乐县十八都的潘仲孙,自明洪武二十三年以来,长期在琉球使船上担任哨水,永乐三年升为火长,宣德六年以年已八十一岁要求归籍终养天年,琉球尚巴志王专门为此事于宣德七年九月六日表文明朝廷要求予以准许。这显然符合史书上有关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的记载,足以说明潘姓也是属于迁往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一。由此可见,累计共有26个姓可确认当属于闽人三十六姓的范畴,即蔡、郑、金、林、陈、毛、王、梁、阮、孙、曾、魏、程、红、周、李、高、吴、沈、田、马、钱、宗、叶、范、潘等诸姓。在谢必震先生辑录的41个姓中除上述的26个姓之外,在福建境内常见的还有黄、杨、郭、翁、于、韩、贾、俞、宋、伍等姓氏,或许也是闽人奉旨迁居琉球的三十六姓之一的所占比重较大,有待进一步收集资料加以确认。至于“向”姓,在琉球是王室别族的专用姓;其他的诸如查、吉、邬、英、陶等姓氏,在福建则几乎不见。因此,这6个姓氏,列为明朝廷赐给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可能性当相对的小些。
(二)琉球的闽人姓氏之兴衰
闽人三十六姓奉旨迁居琉球,是“三十六户”,还是“三十六姓”,或是“三十六人”,史志记载不一。但无论怎么说,发展到明景泰、成化年间,琉球的久米村已是福建式的房屋鳞次栉比,聚居有千、百家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后裔,成为琉球的四大邑之一,总是个历史事实。明成化八年(1472年),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一的蔡氏女亚佳度,还曾捐资在久米村(唐荣)的东北侧创建了一座祠堂,以供奉蔡家神主。祠堂“有山林环围,而园地尤广”,颇为壮观,一时传为佳话。闽人三十六姓的生活习俗,宗教崇拜、婚丧礼庆等等,逐渐为琉球贵族和平民们所仿效。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官至琉球丞相(三司官)、位极国师的亦不乏其人。
然而百年后的情景则与之大不一样。明万历七年(1579年),与奉旨迁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中的郑氏一支是同乡的福建长乐县江田村人谢杰,作为明朝廷册封琉球的副使,和正使萧崇业一道奉旨前往琉球王国,谕祭故王,册封新王,其间得见在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后裔,“今所存者仅七姓”,整整锐减了29个姓。时隔二十五年后的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夏子阳奉旨出使琉球,所见又少了一个姓,“仅存蔡、郑、林、程、金六家,而族不甚蕃”;其居之地,“今强半邱墟,过之殊可恨焉。”到了明末的崇帧十三年(1640年),“久米村人数渐致衰微,老弱者仅三十人”。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在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后裔又少了一家程姓,“今存者,仅蔡、郑、林、梁、金五家也”。⒅如此今非昔比的原因何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另文论及,此不赘述。
琉球国王针对闽人三十六姓这种渐至弗嗣、或家丁不旺、或老而返国、或在航海中遇难身亡等诸原因,造成的大量缺姓和人员锐减的情景,以致危及琉球与中国的贡赐贸易往来之关系,及时请求中国朝廷仿照洪(武)、永(乐)年间的做法再给于赐姓迁居琉球,或自行安排在琉球的闽人血统与琉球宗族婚合的姓氏迁入久米村(唐荣),或以琉球血统的后裔承继在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姓氏迁入久米村(唐荣),乃至将漂流到琉球的中国浙江人、福建人和日本人等并非是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血统的人迁入久米村(唐荣)等,以弥补在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之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前提条件必须是能通晓汉语,擅长诗文,知会礼节,好学针谱(航海),可派与中国贡赐贸易往来之人。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计有明嘉靖年间在福州被倭寇抓至日本丰后国,其后又由日本移住琉球久米村的长乐县人郑肇祚,福州西门外人蔡宗贵;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福建扬帆琉球的漳州龙溪县人王立思(41岁)、阮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应琉球国土奏请,奉旨迁往琉球久米村的福建漳州龙溪县人阮国(42岁)、毛国鼎(37岁);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自福建漂流到琉球庆良间岛的漳州人陈华;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浙江漂流到琉球八重山岛的台州人杨明州(27岁);以及本是琉球人,因奉琉球国王之命,迁入久米村以补闽人三十六姓之缺的林世重(明万历三年)、蔡廛(明万历三十八年)、周国盛和周国俊(明崇祯年间)、曾志美和程泰祚(清顺治十三年)、李荣生(清康熙初年)、魏士哲(消康熙八年)、林茂丰(清康熙九年)等等。此外还有,自日本京都移居琉球的孙自昌(清顺治二年)。事实证明,这些举措促使闽人三十六姓聚居的琉球久米村,一度有所中兴,在琉球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历史上谱写了又一曲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孔静怡 最后更新:2023-01-15 17:03: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琉球与中国关系大事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