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黄埔后裔寻访武冈二分校,父子俩在名录墙前触目恸哭 !
郑国鼎——原中央五军88师264旅528团营長,黄埔八期学生,武冈二分校大队长。参加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
2018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三周年暨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建校八十周年。在儿子郑叔良的陪护下,八十一岁的郑金民老人从江西省的修水县一路风尘仆仆赶来,追寻先辈在武冈军校七年的足迹。在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的中山堂名录墙上,看着父亲郑国鼎任职的名字,老人顿时失声痛哭......
郑金民老人(右)与儿子郑叔良在刻有郑国鼎名字的名录墙前
8月14日,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广东、海南、广西、陕西、安徽、湖北、河南、河北、福建、山东、湖南等黄埔后裔及爱心志愿者齐聚武冈市。大家游览武冈古城,在中山堂,李明灏将军故居,公堂上周家祠堂,白米石,高沙曾八支祠堂,山门尹家祠堂等地寻访先辈训练、学习和生活的足迹。
郑金民先生现场含泪哽咽感言:当年民族的灾难;英雄的浴血奋战,全民的抗战铸成了今天的和平,国强盛世,我们不要忘记他们曾经的付出!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的圣地,革命的有生力量、主力军,为抵御外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作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他们自己! 年轻人要铭记八年全面抗战,国危家亡的历史,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的日子,要用智慧、才能热爱国家,热爱民族,促进两岸和平。
黄埔后裔中山堂合影
七十多年后重回武冈,看着中山堂名录墙上父亲的名字,郑金民老人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表达对父亲郑国鼎的缅怀和思念:
你沉沉地睡着
头枕着青山
梦呓如松涛
自然、安祥
山下田里水稻绿了金黄了
村头马路由窄且泥而宽又硬化了;
土坯变砖瓦的房顶烟囱炊烟袅袅
如流水般的四季更替
如风云般的年华变幻
或许,你五十载的梦境
依然停留在八十年前
淞沪的炮火
南京城下的浴血
滚滚长江的浊浪
福星桥头的坚守
军校里的精英成仁
或许,你的人生
原本就是无欲无求
如苍穹般洒脱
如蝼蚁般无闻
你博大地抛弃世俗尘缘
是否能稍许自私地接受
那个尚在襁褓中你曾经抱过的
如今在你信仰中山堂前洒下的
两行青泪
为此,郑叔良先生根据父亲郑金民以往的回忆和其他方面的史料,整理出祖父郑国鼎的相关资料如下:
英雄精神记 后裔铭先贤
作者 郑叔良
江西省修水县位于赣西北修河上游,居湘、鄂、赣三省九县中心,辖19镇17乡,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于此生活、繁衍生息,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设分宁县,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尤以上奉山背跑马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为著名。这里人杰地灵,是北宋“诗书双绝”黄庭坚和近现代“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进入新世纪之后,修水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美称,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有林地面积5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8%。修水是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源头,修河在境内流长130余公里,流经武宁、永修,注入鄱阳湖。在距县城西南部边陲约47公里的东港乡,现有版土面积1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米。这里青山逶迤,绿水清溪,风景秀丽。
立志报国
清朝年间,座落在靖林山脚下的东港乡台庄村,住着勤劳朴素的郑朝瑞(俗名张家湾人)一家。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即1905年9月23日),靠近山边的一座古老的土坯民房内,郑朝瑞的老婆又分娩了第四个男孩。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孩脸蛋红扑扑的,哭声响亮,叫人看着有说不出的喜欢。郑朝瑞非常高兴,当即为其取名郑国鼎,号建邦,为“鼎立九国、建邦
郑国鼎出生祖居
兴业、朗朗乾坤”之意。国鼎从小生性好动,聪明伶俐,深得家人的喜爱,是四子中的佼佼者。到了入学的年龄,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郑朝瑞一家,为了重点培养这个儿子,全家节衣缩食,倾尽全力把他送进私塾进行启蒙教育,重点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期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为国出力,为家增光。郑国鼎不负家人的厚望,勤奋谦虚,潜心苦读。几年后,他在大桥区仁义中学毕业考取大桥区头名秀才,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九江的省立第六师范,立志毕业后从事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报效祖国。
在校期间,郑国鼎秉性刚毅,胸怀大志,不甘平庸。他喜爱阅读各种历史书籍,希望能像古代的贤臣将士一样为国效力。有一次,黄埔毕业的姐夫朱赤随部队北伐来到九江,特意看望了郑国鼎,并送了一方上好的端砚给他,勉励他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就可以更好地报效国家。郑国鼎从此牢牢记住姐夫的教诲,认真学习,勤奋苦读,他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以报国为己任,下决心要有一番作为。
投笔从戎
二十年代的中国,北洋政府专横跋扈,祸国殃民,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形势严峻。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正在江西九江省立第六师范读书的郑国鼎,面对国家危难,受姐夫朱赤立志为国的爱国思想影响,独自来南京。据郑国鼎生前讲到,报考军校的人员一千多人,实际招收三百人,这些有志热血青年大部分都来自富家子弟,归国留学的高才学子,他一个普通的师范生根本没底气赴考,有的青年听说他的毕业学校及学历后,还伸出小指向他冷眼相看。既然千里迢迢来了南京,身上盘缠又少,不服输的郑国鼎迎难应考,最终顺利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后深造步专三期接受德式教育。在校期间,来自偏远山区,出身贫寒农家子弟的郑国鼎,心中只有报国,刻苦功读。1933年5月20日,所在的第一总队305名完成学业,圆满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少尉,中尉教官,区队长。1933年至1937年任教期间,郑国鼎忠于职守,为国民政府培养军事人才兢兢业业。
郑国鼎当年的像片
回乡省亲
1936年秋季,离家多年的郑国鼎,因思念家乡年迈的父母和亲人,请假回乡探亲。他从下关渡船日夜兼程回到了老家江西修水,并从南京带回了许多礼物孝敬父母和长辈。当回到家时,见院子荒芜,屋里杂乱,空无一人,便大声呼叫父母,隔壁堂兄堂弟等人听到声音前来察看,因多年未见,似曾相识但又不敢相认。郑国鼎说:“我是国鼎,建邦呀,你们都不认识我啦!”堂兄堂弟见此情景一拥上前相抱痛哭!堂弟郑景辉禀告了近几年家里发生的事情,父母兄长病的病死,饿的饿死,还有一个兄长被土匪抓走失踪,没有音信。郑国鼎得知情况跪地叩拜,天哪!我为国尽忠,但为儿不孝啊……,他又跑到父母的坟前长跪不起,仰天哀哭,尽责自己的不孝!此时的郑国鼎已是孤苦伶仃,心中极度的悲伤!已嫁在下衫村的姐姐郑秋英得知弟弟回来了,急忙赶来哄劝:“忠孝不能两全,爸妈、兄长会体谅你,保佑你的”。当得知父母、兄长的葬事都是由姐姐郑秋英苦心操办安葬时,郑国鼎心中涌现出一种对姐姐有说不尽的感恩与尊重之情。
时年30岁的郑国鼎,为了救国救民的抱负还没有成家。姐姐郑秋英闻知后,积极托人说媒。经好心人的撮合,郑国鼎与渣津东堰村徐洁云相见,两人一见钟情。在姐姐郑秋英的操办下,郑国鼎匆忙与徐洁云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探亲期限临近,因军务紧急,郑国鼎带着自己新婚的妻子徐洁云和姐姐郑秋英(其夫朱赤已升任264旅528团团长)一起回到了南京。
淞沪会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后,身在军校的郑国鼎积极请缨,强烈要求到抗日战场的第一线去报效国家。经上级批准,郑国鼎被编入由著名将领张治中率领的“中央五军”,在88师(孙元良)264旅(黄梅兴)528团(朱赤),担任2营5连上尉连长。
7月16日中午,郑国鼎夫妻和姐姐郑秋英、姐夫朱赤在南京中山北路三牌楼的家中吃饭时,两对夫妻一粒米饭也没吃下,两位丈夫各自拿出绝命书交给自己的妻子,告诉她们现在国家有难,作为军人匹夫有责,所有家属必须返回原籍,夫妻对望,泪眼相照。傍晚时分,朱赤安排中尉军官郭学礼护送她们到南京下关乘轮船转回家乡江西修水。就这样,姐姐郑秋英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徐洁云踏上了返乡之路。没想到,这一离别竟成了姐夫朱赤和姐姐郑秋英的夫妻永别。
“七七事变”后,日本又在上海蠢蠢欲动。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九集团军准备围攻日军。郑国鼎所在的88师264旅于8月11晚间乘火车到达上海,没有打扰百姓,深夜夜宿街头。第二天清早居民上街买菜,发现了满街都是服装整齐、武器出色的抗日部队,居民们
中国军队
欢欣鼓舞,奔走相告。12日,部队立即进入前沿阵地。14日拂晓,军号吹响,中国士兵勇猛地发起进攻。以264旅旅长黄梅兴少将指挥主攻部队,527、528团向江湾推进,沿水电路由北向南,向敌人盘据据点持志大学、五州公墓、爱国女校等处发起猛攻。中国军队前扑后继,奋勇杀敌,攻占了日军海军司令部附近。敌兵遗尸遍地,一部退入其司令部,其余狼狈沿北四川路而逃。在这一天的进攻中,264旅冒着日军的猛烈炮火,奋不顾身,夺回了持志大学、五州公墓两处据点。郑连长战地离264旅指挥所不足50米远,下午4时,在爱国女校争夺战中,郑连长爬着到旅指挥所接指挥命令电话,旅长黄梅兴此时正以电话向88师孙元良师长报告战况,郑连长接完电话爬着返回离战壕不足20米,轰的一声巨响,回头一看,一发炮弹命中了旅长指挥位置,黄梅兴旅长当场牺牲,只剩下一双脚悬挂在树枝上,!这是整个华东战场上,中国军队阵亡的第一名将级指挥官。这一天的战斗中,264旅的旅长黄梅兴和527、528团7个连长以及千余人全部阵亡,战争的惨烈由此可见!
中国军队构建的环型工事
在中国军队连日勇猛攻击下,日寇连连失利,左右两翼战线被切断。淞沪会战中,郑国鼎因战功显著晋升528团2营少校营长,郑营长姐夫朱赤也因战功卓著晋升262旅少将旅长。
其后,日军三易主帅,一方面用缓兵之计,向蒋介石提出谈判,另一方面又空、海运送武器弹药和援兵抵达上海,敌我双方又开始激战。由于日寇武器精良,中国军队从进攻转入防卫,连续三个月的战斗中,伤亡惨重! 正如第8师师长陶峙岳将军说,敌我双方不断增兵,敌人势在必得,我军志在死守。我知道任何局部的挫折都会牵动全局,我们必须与阵地共存亡,无论官兵思想只有国家民族,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阵地也安如磐石,战斗的频繁激烈为前所未有,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就是只有两个字“死守”。因军事准备不足,加之侧背部署的疏忽,杭州湾防守薄弱,日军绕行强行登陆,形成夹击,阵地失守!
10月26日,由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一营八佰勇士固守四行仓库,掩护部队撤退。11月5日拂晓,日军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金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登陆,包抄淞沪我军防线南方的背后。11月8日晚,日军占领松江城,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上海闸北战场一一是淞沪抗战最早打响的地方,是88师在闸北揭开了淞沪会战的帷幕,也是这只部队最后退出的闸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
南京保卫战
中国军队在沪激战长达三月之久,彻底粉碎了日军叫嚣的“二十四小时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全中国”的图谋。中国军队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向全世界人民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强暴、抗日到底的决心及英勇气概,鼓舞了全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由于经历长期苦战,中方70万军队仓皇溃败,官兵伤亡惨重!人员虽然作了一些补充,但是与编制相去甚远。日军狂师突进,直逼南京,兵分三路向南京进犯。国民政府抽调大批军队,由唐生智将军指挥并担负起保卫首都的任务。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将军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一寸土”。 88师所属的262、264旅负责守卫中华门、雨花台一线,郑国鼎所属的528团2营在旅长高致嵩的指挥下,死守雨花台左翼阵地。12月7日,日军师团挟陆空军优势火力猛攻中华门、雨花台、光华门等重要据点。全营官兵勇猛杀敌,誓死拼杀,顽强抵抗,昼夜死守在战火硝烟中,反复肉搏打退日军多次进攻。12月9日,在日军进攻开始前,高致嵩面对所部将士慷慨陈词:“弟兄们,你们听到炮声了吗?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我们现在担负着保卫国家首都的重任,作为一个军人,丢失阵地是可耻的,如果临阵脱逃,那就更加可耻。我们不能做遗臭万年的怕死鬼!弟兄们,世上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就是亡国的苦不能吃,亡国奴的罪不能受!现在敌人来了,谁不抵抗,打得不积极,谁就是犯了亡国罪!弟兄们,为了我们的祖国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与侵略者拼到底!”训话完毕,他带领官兵们举起拳头,高呼:“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誓与阵地共存亡!宁死不当俘虏!”口号声气吞山河,与枪炮声在阵地上回荡着。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百余架飞机再次对雨花台进行攻击,郑国鼎营长所在的528团虽然伤亡惨重,但牢牢控制了阵地,不失一寸地。
11日晚上,郑国鼎在战场上见到了奉命前来援助的姐夫朱赤将军,朱赤对郑国鼎说:“现在战斗形势严峻,也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时候,为国尽忠是我们的光荣。现在突围活着回修水见家人已是不可能的了,我们的妻室将不知怎样度过残生,尤其是你妻已怀有身孕,真是亏歉了她们。但我们俩人不管是谁如果能够侥幸活着回到老家,都要转告家人我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并要关照好两个家庭。”郑国鼎听后深为感动,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在战场上相互勉励,并肩作战,留下了一段“修水郎舅俩,血战雨花台”的佳话。在第二天的战斗中,262旅少将旅长朱赤在抗击日军中不幸中弹,腹部肠子流出,以身殉国。同时,我264旅少将旅长高致嵩率全旅官兵奋勇肉搏,搏斗中耳朵被咬掉,鲜血直流,终因弹尽援绝,寡不敌众,也壮烈殉国。
壮士悲歌
12日傍晚,奄奄一息的郑国鼎从战友的尸体中爬出,他身负重伤,拾一命而艰难逃至下关长江边。当时只有两只木船抢运,军民拥挤上船跌落水中无数,撤退部队与南京市民几乎乱成了一锅粥,被日军打死的、掉进长江淹死的,数不胜数。郑国鼎急中生智,在百姓家中找来一木盆,漂浮水中,推着向前泅水渡江,他宁愿江中死,也不愿倒在日寇枪下。途中幸遇渔民相救,好心人黄建东帮他把衣服换下烘干,清洗伤口,并让他在自己家中休养了两天。临别时,郑国鼎以两圆银元相谢,黄建东没有收,并说:“你们是为打鬼子受伤,是可敬的军人,能九死一生冲出包围已属大幸,我怎能要你的钱,这是我应该做的!”相谢告别,郑国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家乡江西修水县。
1938年1月,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连续战斗之后,一路逃难回到家乡的郑国鼎,已是骨瘦如柴,伤痕累累,加之长时间没理过发,没修过胡须,看上去就像流浪的乞丐。在与姐姐和妻子会面时,姐姐和妻子都不敢相认。郑国鼎在道明原由后三人抱头痛哭,悲咽不止,不胜伤感。郑国鼎含泪将姐夫朱赤在南京保卫战中为国捐躯之事告诉姐姐,姐姐听后当场昏厥。郑国鼎劝说姐姐应多保重,替姐夫撑起这个家,让他地下有知。从此姐姐郑秋英强忍悲痛,贞洁一生,为丈夫朱赤抱养继子继孙,延续香火。
郑国鼎回来后,立即向军委会和孙元良师长写了两份情况报告。他汇报了262旅少将旅长朱赤和264旅少将旅长高致嵩的阵亡情况、雨花台守军的战况实情以及自己的现状,请示上级安排。在等待上级安排工作的同时,修水地方政府、绅士请他在渣津代理区长。期间,驻守在渣津区黄坊的省府主席王陵基部某师,其师长命令郑国鼎要拆掉渣津一座古建的大石桥,说是可以阻止日军的侵犯,郑国鼎考虑到日军尚未到达,这座古建大石桥又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没有执行。师长见郑国鼎迟迟不拆便把其叫到师部,师长坐堂中央,两边站着8个荷枪实弹的士兵,以示恐吓。郑国鼎昂然站立,师长当即问道:“你是郑国鼎吗?是军人吗?”郑答应“是”。师长又问:“你既是军人,就要服从命令,为什么迟迟不动手拆桥?”郑国鼎据理而说:“上级政府没有明文规定指示拆桥,日军未到事先拆桥是不可以的,此桥乃民用之桥,倘若我军前进或有前方退军,那就是自塞其路。”他分析敌情,认为日寇离渣津甚远,且从古建大石桥路过的可能性不大,况且古建大石桥是渣津当地的建筑经典,造价不菲,乃文物古迹,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破毁。“既然师长要拆,那就请师长签名,有责任师长承担。”师长自知理亏,不敢写字签名,故而保住了此大桥。后该师所属部队撤退路过此桥时,称郑国鼎乃“人才”、“将才之人”。
渣津福星桥
此桥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沟通南北通途,现更名为“福星桥”。郑国鼎代理区长三个月,帮助管区居民解决了众多困难,买盐送粮给特困户,至今还留有善言。
黄埔执教
1938年夏,郑国鼎接到军委会命令后,他将姐姐郑秋英安置好,就带着妻子徐洁云、半岁的儿子郑金民(字镇毅)来到武汉的黄埔军校二分校就职,先后担任六总队、十三总队、补训总队、五总队等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重返抗日救国救民之路,开始了黄埔执教的新征程。
二分校训练学习
南京、南昌相继沦陷。日军大举进攻武汉,军校被迫迁移,由武汉南湖迁到湖南邵阳,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后又迁往湖南武冈。起初第十四、十五期学员驻扎在武冈县城各个祠堂,招收的第十六期新学员分驻高沙乡,从此武冈就成为了抗日战场的后方阵地。
从1938年至抗日战争胜利,武冈第二分校共招收了第16期至19期学员,训练了十个总队,另设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训练班及训练总队。该军校在教学体系上,由军事教官、各队长负责带领学员上战术
中国第二档案馆史载
课:单打格斗、长枪拼杀、军事操练、野外演习,同时要学习抗战救国纲领、日语、射击演习、测图演习、劈刺教练、现地战术、三民主义等课程,对所学课程反复练习,以提高军官的军事本领与救国救民思想,为抗日前线输送了二万八千多名初级军官(含进修、补训生)。
在工作中,担任队长的郑国鼎狠抓军队形象,宣传救国救民纲领。每天晨练列队都会带领学员高喊:升官发财莫入斯门,贪生怕死请走他路,是革命者我们就要一起齐力救中国!在教学中,郑国鼎经常告诫学员:“从今天起,我们大家就要立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能存在升官发财的想法,但我们必须树立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这些毕业学员依校令分配到各个战区野战部队、滇缅边境远征军部队以及苏皖浙敌后游击部队,其中部分进修学员均返回原部队复职。这些学员参加过武汉会战、上高会战、湘鄂会战及长沙会战等许多大型会战,他们在战场上顽强抵抗、奋力拼杀、血洒疆场,为国共两党取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年时期的郑国鼎
1939年春,在李明灏中将的领导下,武冈军校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扩大规模、培养人才,以适应抗日战场的需要,兴建了部分师生校舍。1941年3月又破土兴建了中山堂,坐北朝南方位,楼设三层及花园组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两年后竣工。当时的中山堂,一楼、三楼用做军士、军官的住房,二楼设为纪念厅、图书室、医务室。纪念厅居中,在砖墙正中悬挂着孙中山总理的遗像,两旁各挂一党旗,下摆一木制长方形讲桌。图书室居左,医务室居右,并设有毕业生调查处和战斗日报,1940年改为“党军日报”。在武冈军校的几年中,郑国鼎以高度认真负责的作风及功绩显赫晋升补训总队副大队长、十三总队及十九期五总队大队长。
1944年6月,招收各地流亡学生收编为十九期,也是武冈二分校的最后一期。学员编为五总队分三个大队,一大队驻李熙桥,二大队驻山口桥,郑国鼎的三大队驻武阳,经沅陵于5月到达会同。湘西抗战打败了日寇,军校奉命裁撤,十九期学员并入成都本校二十一期,1945年8月1日成都本校接收大员桂乃馨来到会同接收。1944年8月,日军四次进攻湖南,衡、邵沧陷!国军79军王甲本军长阵亡。周磐主任恐慌失措,军校局势紧張,召集全体官兵在中山堂前大草坪上公告形势严峻,并宣告分三路疏散,转运出枪支弹药。一路由城步西岩经梅口至绥宁,二路由踏踏岭至武阳,三路由龙田等地集中学生总队至绥宁红岩。运出的枪支,弹药,器械等藏于山口桥庙內,后被日寇发现纵火焚烧,火光冲天,损失殆尽。郑国鼎队长奉周磐主任命令率军校部分官兵做断后掩护军校转移,与倭寇作战,英勇拼杀,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抱着“人在军校在”的决心,誓死保证了军校机关和军校的安全转移。战斗中,郑国鼎左脚被敌人一枪穿过小腿,身负重伤,由于伤情严重,愈后留下疾患,行走时一瘸一拐。
郑氏家谱
卸甲归田
1945年8月1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到日本投降电文,国民政府授权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湖南芷江接受日本投降。日军签字投降后,郑国鼎编入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担任整编师副师长,随部到达武汉。妻子徐洁云与两个儿女,由卫士护送到湖南平江县长寿街,返回祖籍东港乡台庄村。
1946年,内战临近爆发。郑国鼎从内心反对内战。他常常和心腹知己交谈,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不久,现在又同室操戈,同胞互相残杀!同属中国人理应团结一心,以复兴中华大业为根本,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回想起淞沪血战、南京保卫战以及武冈二分校的转移历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有多少官兵阵亡,成千上万的战友牺牲,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影像一直在他的脑海中不能抹去……。他夜不能眠,仰天长叹,下定决心以负伤病残为由,多次请辞退役回乡。经核准后,于1946年秋在武汉汉口卸甲归田,结束了他16年洒热血、拼疆场、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
回到家乡江西修水,县政府安排郑国鼎为县公路建修总指挥兼监察委员。为了报效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郑国鼎在做好公路
办学的张家祠堂
建修工作的同时,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东港台庄利用张家祠堂创办了一所中心小学,自荐校长,并聘请了张玉祥、张万新、朱爱如、朱正凡等为老师,设1-4年级四个班,据当年在该校读书的学生冷玉生回忆,在校学生共有80多人,免费读书一直到1950年而告终。
和平解放
1949年6月,解放军129师386团渡过长江,进军修水县。原县长吴懋松惊慌失措,人民恐慌,保安司令吴抚夷兼师长,以占领凤凰山主张一战,不胜则走,郑国鼎被特邀参加军政会议。
当郑国鼎得到通知从台庄小学来到县政府时,他受到了县城人民的热烈欢迎。会上,郑国鼎同九江地区专员平师贾、陈言以及县府官员徐肖凡、徐士俊等,还有黄埔军校三期少将陈士元,陈泽怀等多人共同商议,郑国鼎据理力争,要求实行和平解放,并全权与党办执委石乐天同志不畏艰险,代表修水县国民政府前往三都乡与解放军团长周德寅、政治部主任唐占印和谈修水县和平解放事宜,保障了修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双全。1949年8月4日,郑国鼎分别收到知己好友湖南省府主席程潜,黄埔二分校中将主任李明灏,政治部少将主任刘公武等的信函,要求郑国鼎赶赴长沙共商计策。因台庄小学和县府工作事宜,加上儿女们太小,郑国鼎赶赴长沙未果。
尾声
全国解放后,一生坎坷的郑国鼎,在九江市彭泽芙蓉农场劳改六年,且学一门好木匠手艺工。刑满释放后,回乡担任着大队会计助理,担任双抢收晒管理工作。抗战时留下的创伤使他疾病缠身,但依然积极参加限量担生铁,限时限量挑土筑坝,修建卫红水库等集体劳动。
1950年后,郑国鼎被与妻儿子女隔离,一个人屈辱孤苦地生活。1969年冬天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郑国鼎不幸离世,终年64岁。
人们在最后一次给他更换衣服的时候,看到他的尸体上满身新旧的伤疤,不禁潸然泪下,悲痛不己。
2016年8月14日,黄埔后裔一行几十余人来到修水县东港乡西源村圆坑一座山坡上,如果不是墓碑上刻有的名字,我不敢相信这是曾经参加淞沪血战、南京保卫战的黄埔精英的墓地......
离开祖父郑国鼎的墓地,仅数百米就能踏上水泥道路,我来到县城站在凤凰山上,眺望着漂亮整洁的修水县城,心情格外的沉重,心酸与迷茫交织:祖父郑国鼎在国家危亡时期从军16年,是与日寇浴血抗战的将领,是为修水县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老兵,今天,作为他老人家的孙子,如何才能还原历史真相,为祖父恢复名誉,重新修缮墓地,以告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郑国鼎墓地
硝烟散尽,英雄不朽!捍卫国土的英雄是当代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与精神,使我们能得到极大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洗礼。
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奉献的全体将士,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山河依旧在,英雄传千古!
图文:郑叔良
责任编辑:范迪 最后更新:2018-12-20 10:05: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英雄后裔到南岳祭拜抗战英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