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抗战老兵张景福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9日13点30分归队,享年90岁!
老兵生平简介:
张景福,男,汉族,1928年5月19日出生,住安徽省界首市顾集镇小良行政村程寨村。
张景福老人识字,私塾念到论语,兄弟二人,排行老大。
从军经历:民国三十一年秋,张景福15岁,这年是重灾年,没饭吃,饿死了许多人。当时在砖集枣王庄有一个国军团19中队,正在招兵,张景福老人就到枣王庄报名参了军。部队给换了军装,发了枪,步枪都是杂牌子的,啥都有,还有大刀。一个连4挺轻机枪,一个团2挺重机枪,老人现在记得的战友有临泉县王营的王新学。
后部队开到涡阳,守涡河一年。“日本鬼子经常隔河打炮,但打不到我们的防守阵地上。
民国三十二年春节那天,日本九架飞机轰炸涡阳县城,炸死老百姓两人,炸毁房屋数间,然后朝东南方向飞去。我们没有防空武器,眼急没办法。后部队到蒙城境内,不到半年时间又到宿县。我们从蒙城北上时,第二天就到了十里长山。中午吃饭时,遭日军两面夹击。日军进攻我们驻地旁边的小桥,我们修有防守工事,部队拼死抵抗,伤亡很重,有200多战友牺牲,但有效阻击了日军。到天快黑时,日军撤退了,我们也就继续往前走。第三天到了萧县附近,第四天就到了铁路线近旁。从板桥过津浦铁路,提前通过关系打点,趁天黑躲过维持会(我们称他“鬼辫子”)的把守,过了铁路来到灵璧县境,在荆举、楚苏堆驻扎两年。直至日本投降。打仗中,我的右大脚趾受了点皮肉伤。”
老人记得当时的部队番号是鲁苏豫皖第五战区苏北挺进队第33师第3 团3营3连(第二次走访时老人说是1营2连),师长段海洲,河北保定安平县人;第3团团长‘张大傻’(老人还说是李丙军),第1团团长郑保华,老人是连部通讯兵。后部队改编先后编入暂一军和97军,老人已经记不得军长的姓名了。
老人还记得当兵时,每位士兵一年一套棉衣一套单衣(上衣、裤子、帽子),不发鞋子和被子,偶尔发点薪水。军装是瓦灰色的,机械缝制。入伍时,一人一个大氅,做被子。日本投降,部队不论官与兵每人发一张25元的关金券。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景福厌倦了军旅生活,回到家乡。
1947年底,家乡解放,成立了泉阳县,县长宁之祥(注:后到安徽省颍上县当县长,再后来受处理任水利局局长,再后来又成了水利局一般工作人员)。县下设区,张景福老人到胡集区任区部通讯员,区长李银锁(山西太行山区人,后来曾任凤台、亳县县委书记,阜阳地区专员),一个胡集区下辖16个小乡,每个乡只有三名正式工作人员(乡长、乡指导员、乡财粮),每名工作人员每月给180斤粮食作为口粮和工资,一半入伙食,一半作开支。胡集区部最初设在程寨村,就在张景福家老宅院内办公。
194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恢复原省区建制的精神,撤销泉阳县,所辖各区分别划归其原县建制。10月,张景福调任扎扒集乡指导员。
1951年又回到胡集区任青年书记,扩军时期分管伙食,期间曾到合肥学习培训三个半月。
1953年,调到临泉县民政局,旋即又到阜阳生产救灾指挥部工作。
1954年,张老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曾任生产队干部,计分员等。
张景福老人一生谨言慎行,为人厚道,乐善好施,不追求名利,历次运动未受到过冲击。天堂里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愿老兵一路走好!
(文/持爱走天源)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2-10 08:58: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