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耿志文
1928年12月生于安徽和县。1943年参军入伍,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战士、副班长、班长,二野后勤部排长,历经多次英勇战斗,身体多处负伤,多枚弹片留于体内。曾被授予战斗英雄勋章、解放奖章、抗日胜利纪念章等。
2017年8月21日于成都病逝,享年90岁。
八月末梢,雨水来去匆匆,成都街头上,人们在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从静水流深的合江亭,再到车水马龙的西大街,这是耿志文蔺芳苏夫妇走过数十年的路。
8月28日午后,85岁的蔺芳苏小心翼翼地摊开手掌,露出掌心一片黑色碎片,用较重的河南和四川混合口音对记者说:“这是从老伴的骨灰里找到的,他带在身体中已经六七十年了。”
到了这个岁数,临近的事情她有些记不住了,但几十年前的事,以及老伴耿志文入伍、打仗的事迹,倒是还记得一清二楚。“他苦得很,小时候没读过啥书,抗战正打得胶着时,就跑出来跟着新四军打鬼子。”
上世纪40年代,不到15岁的耿志文,在保家卫国的感召下,毅然离开安徽老家,加入新四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华东一带战到西南地区,他一生历战无数,全身从头到腿都有负伤。
如今,随着这枚承载着战争记忆的黑色弹片重现,一段段珍贵的经历也再次浮现……
一枚黑色弹片
新四军老兵“归队” 骨灰中发现弹片
在家人记忆里,90岁的耿志文有些严肃,说话如洪钟,能震得住人。他们归结为,是他当了大半辈子的军人原因。
8月21日下午,自打立秋以来,成都的天气就变得时雨时晴。蔺芳苏如往常一样,从华阳的家中出门散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却少了常陪她散步的老伴。
她,盼着他早日出院,要听他讲不完的故事。
下午3点23分,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治疗的耿志文,没有听到老伴的祈祷声,也没跟她作个道别,便紧紧地闭上了双眼。如同平常睡觉一般,但眼角却有泪水落下。
面对家属,医生摇了摇头。儿女对母亲撒了谎,没第一时间告诉她父亲离世的消息,“他们60年的感情了,害怕她会伤心过度……”
“他是想家了,回安徽老家了。”后来,蔺芳苏得知消息,也渐渐想通了,“年轻时,他出来参加抗战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没回过一次家。人老了,他就更想回去看看,这次是以自己的方式‘回去’了。”
两天后,耿志文的遗体火化了,在他骨灰里,找到了一枚有着指甲盖大小的黑色金属碎片。“父亲曾讲过,战争年代他被炮弹炸伤,身体里有弹片取不出来。”耿志文的儿女回忆。
变天身体就疼痛 曾检出12枚弹片
85岁高龄的蔺芳苏,盯着掌心的黑色碎片,喃喃自语,“这个跟了他几十年,比我跟他在一起还久。”
“我和他是1957年成的婚。”她说,那时候,耿志文已来到成都工作,“他在后勤组织部任职,我在职工医院。”后来,在医院院长的撮合下,两人在成都结了婚。
由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受过伤,耿志文随着年岁增长,一遇到天气变化,身体多处就出现疼痛,“一开始以为是风湿,听他讲了才晓得是弹片留在身体里了。”蔺芳苏说,也是因为战争,丈夫的左手被子弹打穿,“后遗症就是变得不灵活,也不能提重物。”
“但一问他,他还是会讲起当年打仗的经历。”从那时起,蔺芳苏也成了耿志文最忠实的倾听者,“从他离开老家,再到进入部队、负伤、获救,以及打死鬼子的经过。”她都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我也是军人。”蔺芳苏说,她从河南进入军队,学的是护士,后来还学习了检验学,“我之前陪他去检查过,发现他的腰和臀部里面,其实还藏了12枚弹片,因为战争年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没被取出来。”
她说,这些留在他身体里的弹片,虽然折磨了他大半辈子,“但后来也就习惯了,也不愿意取出来了,这些是他的作战证明和记忆。”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23-01-05 15:54: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