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农户家中调查文物信息。郭冬明提供
写在前面
8月1日,江西新余,阳光明媚。位于抱石公园内的赣西抗战博物馆游人如织。
赣西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近年来,新余市军地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物的积极性。2017年,文物爱好者宋子枫在各界人士帮助下,正式创建赣西抗战博物馆,展示多年来收藏的1000余件抗战文物。
截至目前,赣西抗战博物馆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50万余人次,并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当地一张红色名片。
宋子枫在清理馆内文物。郭冬明提供
博物馆航拍图。郭冬明提供
缘由
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谈到宋子枫创建赣西抗战博物馆的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那一年,宋子枫刚从家乡山东临清来到江西新余做建材生意。
新余是新兴的工业城市,钢铁、冶炼工业发达。打理生意之余,宋子枫一有空就会到抱石文化街附近的文玩市场走走看看。
在大伯宋洋的影响下,宋子枫从小便对文物收藏感兴趣。宋洋曾参加过抗日战争,与敌作战时,左手臂被子弹击穿导致残疾。“大伯家中保存着当时的证章、标语等老物件,从小大伯就跟我讲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除了在文玩市场“淘”文物,宋子枫还经常到附近村民家中寻找文物。他发现不少人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致使很多文物被毁。那时,宋子枫暗下决心:一定要收藏更多的文物,为文物筑起一个“家”。
2005年,宋子枫来到新余市渝水区安和村寻找湘赣边区袁水分区抗日挺进第一师首任师长——谭斌烈士后人的下落。来到村里,宋子枫发现谭斌家的老房子已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然而,他在一位邻居家中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旗杆头。和邻居老人交谈得知,这个旗杆头是谭斌的遗物,是他参加长征的见证。看到宋子枫如此喜爱,老人便把旗杆头赠送给了他。
2011年,宋子枫来到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新余的驻扎地——渝水区横板桥村,在一位百岁老人家中发现了一支黑色钢笔。
交谈中,宋子枫得知当时服务团女兵就住在老人家中,这支钢笔就是抗战将士送给服务团女兵的礼物。当时,女兵们在横板桥期间教附近的村民写字识字,临行前还将钢笔送给了老人。得知宋子枫来意后,老人将钢笔赠送给他,并反复嘱咐一定妥善保管。
十几年来,宋子枫步履不停,辗转江西、山东、湖南等地,收集了5000余件抗战文物。
在收集抗战文物的过程中,宋子枫常被文物背后的故事打动,一有时间他就会看望抗战老兵。“江西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留下了众多抗战文物。然而,大多数文物却不为人所知。”这让宋子枫有了办抗战文物展览的想法,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2013年,新余市开展一系列建市30周年庆祝活动。宋子枫联系到市委宣传部领导,表达组织一场抗战文物展览的想法,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2013年7月,宋子枫精心挑选出自己多年收藏的两百余件文物,在抱石公园东广场展出。
第一次展出的成功,为宋子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在心中开始规划一个新的蓝图——创办博物馆。
谭斌烈士曾使用过的枕头。郭冬明提供
建馆
“这些文物本来就属于国家”
“抗日战争期间,赣西人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余需要一个抗战博物馆来展示本地的抗战历史。”2014年9月,宋子枫找到市领导,向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抗战文物,并表达想要建造博物馆的愿望。
“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们全力协调。”得知抗战博物馆在选址上遇到难处后,新余市委、市政府协调市园林局帮助解决。
抱石公园环境清幽静谧,是市民茶余饭后消遣的好去处。“抱石公园内有一座仿古建筑小院还闲置着,正适合作为博物馆场地。”市园林局负责人大力推荐。
解决了选址问题,2014年9月,宋子枫精心挑选出1000余件抗战文物,以私人展出的方式开馆,让收藏多年的抗战文物呈现在大众面前。
申请设立博物馆,要过陈列展览大纲审核和藏品鉴定两道关。《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由馆址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博物馆设立申请书、陈列展览大纲、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等材料。
经过几个月反复调查和论证,2015年,在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的支持下,宋子枫向江西省委宣传部提交了包括陈列展览大纲、藏品目录、展厅设置等申报材料,将博物馆初步命名为“湘赣边区袁水抗日战争博物馆”。
“抗战时期新余地区曾活跃着一支由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湘赣边区袁水分区抗日挺进第一师。给博物馆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支队伍。”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湘赣边区’的范围过大,馆里展厅所设置的资料不够充足。”省党史研究专家提出反馈意见。
在党史专家指导下,宋子枫等人对陈列展览大纲逐字逐句推敲,根据馆内抗战文物大多出自赣西地区,最终确定馆名为“赣西抗战博物馆”,并在陈列大纲的内容上补充了“地下力量抗战”“新余本土民众参与抗战”等章节。
2017年初,修改两年多的陈列展览大纲终于通过审核。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省博物馆联合组织专家来到新余,对馆内抗战文物进行了现场鉴定,参与鉴定的专家给出高度评价:“这家博物馆的抗战文物数量在全省是位居前列的。”
文物进入博物馆,意味着藏品所有权将由私人变为国家所有。“这么多藏品全归国家,你舍得吗?”面对来自他人的疑问,宋子枫没有丝毫犹豫:“这些文物本来就属于国家。”
2017年7月7日,在“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赣西抗战博物馆正式开馆。
谭斌烈士遗物——旗杆头。郭冬明提供
传承
插上翅膀“飞”进社会各个角落
走进赣西抗战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墙面上的“勿忘国耻 兴我中华”8个大字。
往左望去,墙面上是一幅反映抗战时期的漫画:前方一位战士拿着刺刀与敌人战斗,后方老百姓正赶牛犁地。
沿着错落有致的走廊进去,便是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国土沦丧”“人民动员”“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新余”“赣西丰碑”4个展厅。
“展厅以图文和实物的方式介绍了赣西抗战历史,连接展厅的走廊上张贴的是赣西地区抗战老兵的照片和简介,其余几个房间是办公场所。”讲解员王晓珍说。
王晓珍介绍,这些年他们除了做好日常展览,还经常带着文物去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展出,让抗战文物插上翅膀“飞”进社会各个角落。
今年6月上旬,赣西抗战博物馆在渝水区第三小学开展“红色文化移动展进校园”活动,王晓珍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枕头!”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枕头,是革命烈士谭斌的遗物。枕头侧面‘完成革命’的文字反映的正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不幸的是,1945年7月,他被混入队伍的投机分子杀害,时年29岁。”在场学生听完无不动容。
在红色讲解员的讲述下, 抗战历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吸引了一批志愿讲解员。
家住博物馆附近的79岁张祥国就是其中一位,“忙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几个参观团,从早到晚我都在馆里。”张祥国说,“年纪大了,我想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69岁的退役军人陆建林也是博物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我是老兵,但在这里我是一个‘新兵’。”陆建林说,“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我感觉十分自豪。”
前不久,赣西抗战博物馆与新余市“书香行”文化协会合作,在全市寻找对抗战历史感兴趣的中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进行讲解培训,培训结束后安排学生上岗讲解。
“参加培训的学生,整个暑假每天都泡在馆里找资料、写讲解词。经过培训之后,学生们上岗讲解效果非常好。”王晓珍说,在他们的努力下,抗战故事正传向社会各个角落,尘封已久的抗战文物正绽放着新的光芒。
博物馆大门口。郭冬明提供
我与抗战文物的不解之缘
■宋子枫
我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市,从小喜欢老物件,现收藏红色文物5000余件。
与红色文物结缘,是受大伯影响。大伯名叫宋洋,1924年出生。17岁时,他离开家乡,参军入伍到冀南军区。战争结束后,大伯回到家乡,在火柴厂工作。
小时候,我常去大伯家,听大伯讲战场上的故事,潜移默化中,我对红色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六年级时,大伯过世了。家人在收拾大伯遗物时,在箱底发现了一身叠得整整齐齐的绿色军装和战争年代的证件。征得家人的同意后,我将大伯的遗物存放在一个箱子里,并时常拿出来翻看。渐渐地,我对这类物件有了特殊的感情。
长大后,我常去当地的文玩市场“淘”一些自己喜欢的物件。再后来,我开始在家乡做建材生意,收藏文物更方便了。
江西是红色热土,红色资源丰富。这些年,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都会去当地的文玩市场“淘”些文物,一些战争年代的书籍、书信就是这么“淘”来的。工作之余,我也会到有过战争历史的村落,挨家挨户询问村民家中是否存有红色文物。
有一年,我路过一位农户家中时,发现他的家中有一块写着“公开学校”的牌匾。我询问农户这个牌匾是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有一群女兵曾在这里居住,开办“识字班”,教当地人识字,这块牌匾就是她们留下的。我当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留下的文物,便出价买下。
前几年,新余有一位名叫高继发的老八路去世了,家中只有老伴和孙女一起居住。得知情况后,我带着慰问品赶了过去。老人向我展示了高继发留下的证书、军功章等老物件。但当我提出能否转卖给我用于展览时,遭到老人拒绝。
我并不气馁,前前后后拜访了老人4次,最终老人被我的诚意所打动,决定把抗战物品无偿赠送给我。
在文物收藏之路中,我与不少老兵及他们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空闲时间,我常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一些老兵的后人甚至主动联系我,把家中保存的文物交到我的手中。
2013年,经一位朋友介绍,我与易超平相识。他的爷爷易安华是江西宜春人,1937年在与侵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得知我有创建抗战博物馆的想法,易超平便欣然把爷爷的家书、牌匾等文物捐献出来,这也成为赣西抗战博物馆首批展出的抗战文物。
2017年,赣西抗战博物馆正式开馆后,我邀请易超平来到馆内参观。看到爷爷的遗物后,易超平主动担任讲解员,向参观人员讲述了爷爷的抗战故事。5年来,易超平只要一有空就会来馆,为观众义务讲解红色历史。
如今,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赣西抗战博物馆已展出1000余件文物,接待参观观众50万余人次。常有朋友劝我,“年纪大了,可以歇歇脚了。”每次我都会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文物与公众见面,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责任编辑:高杨 最后更新:2022-08-26 15:26: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