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民生前照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这首创作于抗日救亡时期的《大刀进行曲》,是琼籍南侨机工吴惠民在海南琼海市中原镇安享晚年时最爱哼的歌。但如今这首歌,吴阿公再也没法哼唱了。1月8日晚上,吴惠民因病逝世,享年98岁。目前,海南健在的琼籍南桥机工仅剩1人,为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的张修隆。
A 弥留之际教育后代要勤俭节约
1月8日傍晚,吴惠民身边围满了家人,最后的时光,他的子女,孙子和曾孙都陪伴着他。弥留之际,一生朴素的阿公,喃喃地嘱咐曾孙们要“勤俭节约,努力学习”。
吴惠民的儿子吴光灿,从小听着父亲讲抗战的故事长大。“老爸经常教育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努力,要爱国。”吴光灿说,父亲一生生活朴素,常怀爱国之心,待人和善,积极乐观,这些品质深深影响着家人。
吴惠民的爱国之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晚年的吴惠民,保留着看报纸的习惯。每天,他都会把报纸摊开,拿出放大镜逐字逐句读着国内外要闻。这其中,他最关心中日关系,他希望后辈能“记住国耻,发奋图强”。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当时已经病倒在床上接受治疗的吴惠民,坚持让儿子打开电视机观看盛会。吴光灿告诉记者,当时老人看着阅兵场景边看边流泪,还一直说:“现在祖国真强大,真伟大。”
据悉,吴惠民病重期间,省外事侨务办、省侨联、琼海市及琼海市外事侨务办相关领导均到医院探望。省外事侨务办和琼海市外事侨务办还分别送去了慰问金。
B 曾带领60多名战士死守高地
吴惠民15岁赴新加坡谋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全面入侵中国,年少而有血性的吴惠民一心想归国报效祖国。离开新加坡后,吴惠民和同批的南侨机工经过越南回国,随后在滇缅路上驾车运送抗日物资和军队。
1940年,吴惠民被派往重庆机械制造厂第二厂当修理工、驾驶工,后考上黄埔军校,毕业后逐步升至国民党降伞第二大队第八中队上尉分队长。吴惠民还曾随部队入缅对日作战,并于1945年6月参加了广西丹竹机场的降落作战。
那段为救国而奋战的光辉岁月中,最让吴惠民引以为傲的是曾带领战士在云南畹町的“七一高地”之战中挡住日军进攻。当时,身为排长的吴惠民接到任务,带领60多名战士守卫“七一高地”,阻止日军通过该处进攻昆明。连续几天,他们和日军展开拉锯战,日军先后冲上来六七次,都被打下山去。
关键时刻,吴惠民的一招“空城计”成功牵制住敌人,他下令战士们子弹上膛后埋伏着,让日军以为子弹打完了,疏于防范就急着冲上来。等到只有5米远时,战士们集中扫射,让日军一下子乱了阵脚。60多名战士死守高地,最终奋战到只剩下4名时,援军到来。
C 生前和分别70多年的老战友重逢
去年8月份,南国都市报记者前往中原镇采访吴惠民时,他反复提起和分别70多年的老战友翁家贵重逢的场景,当时,他告诉记者:“同生共死的兄弟,分别了70多年,还能再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很欣慰。”
2014年9月份,吴惠民飞往云南昆明南侨机工纪念大会现场,见到了当时102岁的老战友翁家贵。一见面,两人立刻认出了对方,他迎过去抓住翁家贵的手,一声“老哥”应着一声“老弟”,两人热泪盈眶,紧紧拥抱。
那一场南侨机工纪念大会期间,短短4天的重逢,他们有着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然而,重逢后的再分别,如今已是永别。
据悉,从1939年2月起,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和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先后有3193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远渡重洋,回到祖国。其中琼籍南侨机工有800多名,有400多名牺牲在滇缅公路上。
张修隆老人拿出报纸,看着照片思念已故战友吴惠民。南国都市报记者陈卫东摄
海南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仅剩张修隆1人
听闻昔日战友离世,老人潸然泪下:去年6月我还见他一面没想到竟成了永别……
1月8日晚,琼籍南侨机工吴惠民因病去世,享年98岁。目前,我省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仅剩1人,为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的张修隆。1月10日,听闻吴惠民老人去世的消息,张修隆低头不语,眼睛湿润。“去年6月我还见他一面,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老人说着,不禁潸然泪下。南国都市报记者王渝文/图
闻噩耗 老人因战友离世潸然泪下
沿着泥泞的乡村土路,1月10日,记者来到了张修隆老人的住处。
一间崭新的平房里,老人正坐在院子中间休息,“听说有人要来探望他,他早早就在这里等候了。”老人的二儿子告诉记者,张修隆老人如今眼花、耳背,交谈起来比较困难。搀扶老人进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赤子功勋”四个裱好的大字,这是云南南侨机工团体赠送给老人的。它们所表达的,是对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的敬重。
“去年6月我还见了他一面,没想到竟成了永别……”从记者口中得知琼籍南侨机工吴惠民因病去世的消息,老人潸然泪下。
沉默良久,老人拉开抽屉,从一本书册里找出了一份珍藏已久的报纸。看着报纸上吴惠民老人的照片,张修隆告诉记者,还记得2010年,他和吴惠民、谢章农三位老机工相遇,共同回忆起当年从新加坡回国时那种艰辛和惊险的情景,感慨万分。“当时讲到在昆明时和五中的学生打架,我们几人开怀大笑。”张修隆老人说,眼下,海南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仅剩他一人,他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忆往昔 瞒着舅舅报名回国抗日
张修隆,1918年出生于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小学尚未毕业,就跟随在新加坡谋生的舅舅到新加坡一家餐馆打工。在新加坡,他认识了文昌老乡陈玉初,他们后来结拜为兄弟。
“日本侵略中国,当时新加坡报纸都有报道,我和陈玉初看了都很愤怒,希望能为祖国出点力。”张修隆回忆,他们在新加坡经常一起参加反侵略的聚会、游行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修隆和陈玉初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们相约回国参加抗战。因此,年轻的张修隆瞒着舅舅,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8月17日,张修隆和陈玉初从新加坡回国,成为第九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并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军政部西南运输处华侨互助社工作。兄弟俩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比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因为日军经常轰炸滇缅路,一个小小的弹片炸到油桶,都会引发全车爆炸。”张修隆说,开车时,只要远远听到一点细微的飞机声,就必须马上将车开到隐蔽处藏起来。
直到1942年5月,怒江上连接滇缅路的唯一通道—惠通桥,被撤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断,国民政府遣散了南侨机工。而战争仍在继续,张修隆被迫在昆明机场找到一份工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复员返回新加坡。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修隆回到海南文昌,一直生活在里隆村。
现如今 每天都砍柴离不开咖啡
今年98岁的张修隆老人看上去十分健朗。因为年事已高,家里人对老人特别关照,但一向热爱运动的老人,无论如何也是闲不住的。
老人除了耳背眼花外,身体没有大毛病,干起活儿仍十分麻利。“每天都要到外面转悠,每次都捡柴回来砍。”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就在当天,老人还在村里抱回一捆树枝,准备拿回家当柴火烧火做饭用。
张修隆一周至少要到镇上的茶店去喝一次老爸茶,“每次我都骑着摩托车载着父亲去。”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张修隆的晚年生活非常悠闲,生活中离不开咖啡,每天必须要喝,“都知道他喜欢喝咖啡,孩子们从外面回来,都给他带咖啡,老人很满足。”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1-16 11:07: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梦 13亿人的复兴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