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日寇的铁蹄逼近中原,当时的河南大学为躲避战乱,辗转搬迁至栾川县潭头镇开展教学,但不幸的是十余名师生在此惨遭侵华日军杀害。当时,李红太的爷爷李永信发现三名师生遇难后,将他们的遗体一一埋葬。从此,李永信年复一年地守护着遇难者的墓地。李永信去世后,李忠贵子承父业,继续实现着父亲的遗愿。10年前,李红太从伯父李忠贵手中接过了为师生守墓的接力棒,将李家人为河南大学死难者守墓的忠义诚心的故事延续到了今天。2015年10月,李红太荣登“中国好人榜”。
1971年,李红太出生在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石坷村。年幼的李红太依稀记得,每年春节前后和农历二月二、十月初一都要跟着伯父和父亲到祖坟上坟祭拜,除了上自家的祖坟,还要到看花岭上坟。随着李红太渐渐长大,他从伯父和父亲的口中得知了一些关于看花岭山的几座坟地的事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铁蹄随即践踏黄河流域。为躲避日寇、保存河南高等教育的火种,河南大学辗转豫南鸡公山、豫西南镇平等地后,于1939年5月来到潭头镇继续办学,并于1942年3月由省立河南大学升为国立。河南大学在潭头期间还先后创立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伟志小学”等学校,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1944年5月15日,日军侵入潭头,惨案发生了。“潭头惨案”中,河大师生共计被杀害16人,失踪25人。当天,避险回来的爷爷李永信在村里的野枣林附近,发现了3名河大师生,其中2人已经死亡,另1人身受重伤。李永信悲痛之余,将3人抬回家中,并对负伤的那名学生进行照料。然而,由于伤者伤势严重,三天之后,这个学生也在极度痛苦中死去。爷爷李永信通过查看死难者身上的私人印章等,查证了他们的身份:吴鹏,河大农学院森林系助教;辛万龄,法律系学生;朱绍先,文学院学生。后来,李永信与村民一起,流着泪将3名师生的遗体抬至村东边的看花岭掩埋。同时,为了能让三位师生的亲人找到他们,他还找来三块砖,找人刻上了师生的姓名,分别埋于坟前。
长大后的李红太,亲眼见到伯父经常到墓地周边去清理林坡,劝村民不要在墓地周边放羊、放牛,用石头赶走在墓地刨食的野狗。李红太小小的心灵里,划上了一道印记:这些人是文化人,是好人,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2005年,伯父李忠贵去世,几位遇难师生的家属在他的墓前放声痛哭、长跪不起。伯父去世时,交代自己的子女要把自己葬在看花岭对面的田地里,能够继续看护看花岭上的三位师生的墓园。2014年,李红太的父亲去世,和李忠贵老人葬在了一块坟地。一家兄弟三人,似乎都遵从父亲的遗愿,和河大的师生“住”在了一起。李家为三位师生守墓、为三位师生寻亲的故事也感动了中原大地,李忠贵老人也因此入围2005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现在,以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慢慢老了,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他们知道的故事讲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知道尊重文化,珍惜今天的生活。我还要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等我老了,让他们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李红太最朴素的心声。
网友点评
网友@额额:#好人365#之最信义:李红太作为守墓的第三代李家人,将信义、诺言当作一种家训、一种传承刻进了骨,融进了血。三代守墓,已经成为了李家人的传统,这更是一种以行动坚守信义的体现。
责任编辑:雷攀 最后更新:2016-02-28 09:43: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