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胜利日”的沈阳记忆
2014-08-30 15:45:51  来源:华商晨报  点击:  复制链接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巨幅油画《欢庆东北光复》艺术性地再现了胜利日的沈城情景(油画作者:王铁牛、王晓恩、李泽浩)

  ■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蔡敏强摄

  胜利日只能暗中道喜

  三天后街头迎八路进城

  抗战胜利亲历者张相华老人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日战争胜利展厅,有一幅沈阳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巨幅油画。

  在很多人眼里,这不过是一幅经过艺术创作的作品,而在80岁的沈阳市民张相华老人看来,眼前这幅油画中的人物场景,仿佛把他带入时光隧道,他成为11岁时作为义光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那个自己,1945年9月6日那个胜利的时刻,点点滴滴重新出现在眼前,泪水模糊了视线。

  八月十日晚已有胜利消息传出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我来过很多次,每次在这里,我都要在这幅油画前顿足许久。因为我就是那画中人啊,我熟悉画面背景中的一切环境,那是我儿时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天,看着这幅画我就像又经历了一次那天的幸福。”张相华老人说。

  在张老的印象中,1945年9月6日,是在他所经历的沈阳历史上惟一一次没有政府组织发动、没有统一指挥,而是全由老百姓不约而同、扶老携幼地涌向大街。“所有人,尽情地高声呐喊,甚至是连哭带笑,释放内心中多年的积怨和苦水,扬眉吐气尽情欢呼雀跃,简直是一次自发形成的万民狂欢日”。

  其实,对于当时身在的战场的人,从8月10日开始,已经有即将胜利的消息传出。东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告诉记者,很多士兵在1945年的8月12日~13日就已经渐渐获知了这一消息,比如当时驻兵在安徽屯溪的夏毅老人,更是在8月10日晚上就知道了这个好消息。

  夏老曾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10号晚上我正在洗澡,忽然听到外边在放鞭炮,噼噼啪啪一直不停。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哪里还有什么喜事可言啊!带着好奇心,我走到了街上,发现马路上全是人,又是游行又是欢呼,大家都高喊着‘抗日战争胜利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夏老说,他当时就蒙了,从没想过胜利会来得这么快。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一点也没有失败的迹象,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呢!打听周围的战友也没有确切的消息,最后还是通过在重庆中央银行工作的父亲那边得到了确认,胜利的消息是真的。夏毅在16岁那年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以为这辈子再也无法一家团聚,没想到竟然能够等来胜利的这一天。

  关东军在沈抵抗持续到八月下旬

  与战场上终获胜利的骤然喜悦和尽情狂欢不同,身在沦陷区的沈阳城,获知“八一五”的消息不但滞后,而且显得波澜不惊。

  家住沈阳皇姑区崇山东路的刘勋老人和老伴张雅琴,都曾经经历过胜利时刻,只不过,刘老是在战场上将战斗到死时获知胜利的消息,与战友们为“捡了一条命”激动落泪;而当时一直身在沈阳的张雅琴,则和大多数沈阳市民一样,只能把喜悦暗暗压在心头。“虽然都说日本人投降了,但是在沈阳日本人没走啊,什么也改变,我们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只能暗暗地互相道喜‘变天’。”张雅琴老人曾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

  的确,1945年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正式对日宣战,出兵东北。根据省档案馆专家梳理,当时驻守沈阳地区的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在知道日本大势已去后,仅仅是命令名存实亡的空军不再起飞,并没有向地面部队发出停止抵抗的命令,至8月18日下午,关东军司令部才终于向所属各部下达了投降命令,并通知了苏联远东军司令部。8月19日以后,苏联红军长驱直入,兵临沈阳城下,一举攻占了沈阳东塔机场,继而占领了驻沈阳日本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司令部。随即,5万多名日军缴械投降。至此,作为亡国奴十四年的沈阳人,终获解脱。

  对于大多数的沈阳人而言,这一刻值得记忆,然而,接管沈阳城的部队却并不是他们

  所熟悉和盼望的“自己的军队”,人们对未来仍旧茫然不知所措。张相华老人回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红军先进入沈阳缴了日军的武器,但日军尚未遣返,还是列队到处流窜,汉奸有的东躲西藏,有的还在活动,此外个别街区发生摩擦械斗,一些地方招兵买马‘建军’活动盛行……”

  张相华并不知道,此时,共产党方面已经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向“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驻守冀东地区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约4000名官兵,在司令员曾克林的率领下迅速向锦州、沈阳方向进发。

  对于这第一支到来的八路军部队,事先没有接到任何照会的苏军感到非常突然和不安。面对曾克林要求进驻沈阳的要求,苏联驻沈阳城防司令部卡夫通少将坚决反对,并调动部队将八路军所乘坐的火车包围起来,不准任何人下车。局面一度紧张起来。

  资料显示,在语言不通又被苏军误解的情况下,曾克林等人多次前往苏联驻沈阳城防司令部与卡夫通交涉,争取一定要留下来,而苏军则根据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坚持要把沈阳等大中城市交给国民党。最后苏方决定:八路军可以下车,但需要驻在城外30里的苏家屯。部队遂下车集合,准备穿过沈阳城,徙步前往苏家屯方向。

  八路军进城市民欢迎泣不成声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部队下火车后在车站上排列成四列纵队,在沈阳站前广场整队沿今天中山路由西向东唱着军歌行进。此时,自己的部队到来的消息,已经在沈阳城内引发了轰动,沈阳百姓高呼着“抗日战争胜利万岁”等口号,纷纷涌向火车站广场、涌向大街迎接亲人,有的甚至上前去摸摸战士的军装和钢枪,一时间八路军的入城队伍几乎成了“军民大游行”。

  从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的卡夫通少将非常震惊和感动,当即改变决定,让曾克林部队驻在小河沿一带。于是队伍在走到今中山广场后,改变向南沿今天南京街出城的计划,而转向由今天大西路向大西门方向前进。

  “你看,这幅油画中背景的对面是大西路的尽头。当年,大西路两侧多是老式青砖瓦房,打开门板就是店堂。由于地基高,门前人行道呈坡状,成了天然观礼台。人们手持刚买回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图案的中华民国纸质国旗,就站在坡上不停挥舞,路南北两侧百姓呼应互动,就像两条欢乐的长河,一望无尽。”张相华老人告诉记者,“当年,我11岁,是义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住在大西边门附近,站在大西路汇芳园胡同口,见证了八路军入城式的盛况。”

  那天上午,张相华和其他同学等了两三个小时,到了中午时分终于渐渐听到了由远而近的沸腾声,入城队伍由西向东走来。当时马路湾到怀远门之间的有轨电车,就在路中间通行,电车铁轨是双向车道,路基低于路面约半米,路面就是上下车的“站台”。张老回忆,入城队伍沿电车路左侧成四路纵队行进,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牵着马的部队首长,跟在后面的是营连方队。

  “前面战士肩扛轻重机枪,后面战士扛着步枪,个别人在后面扛着红缨枪。人们都估计这是刚跟来的新兵。部队的着装多是肥大俭朴的粗布军装,也有缴获的军装,少数人穿着便装。穿军装的战士都佩戴着八路军的臂章,衣服不新但也不脏不破,像是来走亲戚的。”张相华回忆,沈阳老百姓受过日军和伪军的欺负,对八路军爱护百姓也早有耳闻,大家都想仔细看看他们,可亲人来了,又难以看清了,因为每个人眼里都噙着热泪,有的早已泣不成声。

  “我记得,在纵队行进的同时,电车路的右侧,有一支入城队伍的散兵线。每间距三米左右,就有一名战士端着步枪,枪上的刺刀指向路左侧,与纵队同步前进,近距离接近路南人行道上的欢迎人群。这个安排,既接近路南欢迎的人群,又起到警戒的作用,百姓十分赞赏。后院大叔王掌柜说‘真有军事素养,是个能打仗的军队’,接着他带着我们高声喊‘鼓掌啊’‘欢迎啊’!”张相华回忆说。

  百姓穷得没有好茶饭招待子弟兵

  曾克林根本没有想到,进驻沈阳城使他成为抗日战争后八路军第一个接触苏联参战部队、第一个进驻东北、第一个接收大城市的高级军官。

  苏方建议曾克林将八路军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变通成为东北地区的地方性部队,这样才可以与苏军合作肃清“日伪”残余势力,消灭土匪,维持社会秩序,从而使苏军不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指责。

  曾克林欣然同意,并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司令,全面接管了沈阳城的防务。在接管沈阳后,部队仅在两三天内就解除了沈阳15000多伪军、宪兵的全部武装,并在较短时间内接管了沈阳一些重要的工厂、机关、学校。

  站在这幅沈阳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油画前,张相华久久不愿离开。“今天电影里常有百姓给子弟兵送水、送水果、揣鸡蛋的画面,但在当时的沈阳,欢迎人群中还真没见过这个场面。不是老百姓不舍得,而是大家家里实在没有。亡国奴的十四年,人们吃不到大米白面,主食是糠麸橡子面做的‘建国饼’,细粮是高粱米,每月成年人配给粮食只有11公斤。亲人到来真没有好茶饭招待,只有热泪与掌声,还有随后掀起的父母送子、妻送郎的参军热潮。许多人在当年11月底随部队转移退出沈阳。”

  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高巍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08-30 16:59: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北京铁驼山现多具骸骨 或与抗战时日军杀中国人有关

下一篇: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