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整整跨越了十四个春秋……
在这场历时十四年伟大的全民族抗战中,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构建起强大的抵御侵略的民族共同体,用钢铁与烈火的交迸,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事关民族危亡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不屈的意志和信念,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这场倾全国之力的持久对日作战中,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作为对日作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虽然远离战火纷飞的抗战前线,但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张掖各族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星星之火汇同于全民族抵抗和驱逐日寇的伟大洪流中,为西北乃至全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不屈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诗篇。
炬火: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急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全体中华民族最迫切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提出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高涨,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张掖人民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
在北京,作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位张掖人,张掖籍学生陈生蕃参加了北平六所大学组织的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失地;在上海,曾追随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活动的高台县长黄文中,代表甘肃民众在民主救国会议上发表救亡演讲,呼吁国民党痛下决心,抗日救国,抵御外辱。
1936年11月,肩负“打通国际交通线”重任的红西路军来到张掖,他们通过刷写标语、张贴布告、教唱歌曲、集会宣讲等多种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救亡的立场,号召张掖人民起来反对内战一致抗日,为张掖民众带来了“抗日救亡”的声音。在红西路军的影响下,闭塞、沉闷的张掖大地开始涌动救国救亡的热潮,各地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的同时,还成立了抗日救国义勇军,协助红西路军发动群众、运送给养、维护秩序。一批有志青年还纷纷加入红军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了让处在抗日后方的西北人民也加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来,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成立后,爱国民主人士高金城受党中央代表谢觉哉委派,以甘、凉、肃抗敌后援会主任身份来到张掖,在营救红西路军流散人员的同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在早年曾为中共党员的国民党县长马鹤年的帮助下,高金城在张掖大佛寺广场主持召开抗日动员大会,并亲自登台演讲,发出了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最强音。他还以开办福音堂医院为掩护积极开展地方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在各种场合宣传停止内战、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协助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开展红西路军失散、被俘人员的营救工作,使刘瑞龙、魏传统、吴建初、丁世方等近300名红西路军指战员重新回到党的怀抱,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我国海军创始人萨镇冰在南洋群岛宣传抗日后来到张掖寓居,他借与当地文人墨客诗文之娱的机会,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消息在张掖民众中进行广泛传播,再一次点燃了张掖抗日救亡的熊熊怒火。
受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战略态势的影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迅速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由兰州波及至张掖。兰州“西北抗战剧团”、“陕西抗战话剧团”和重庆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遣的电影放映总队第三队等文艺团体先后来张掖放映抗战电影、演出抗战剧目,一时轰动张掖城乡。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张掖各界群众纷纷走出校园、门市及店堂,走向街道、乡村,呼口号、发传单,贴壁报、唱歌曲,举行抗日集会游行和演讲,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唤醒民众团结一心齐抗战。
随着张掖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一批进步青年师生满怀爱国主义热情,迅速组织起公开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成为团结和领导张掖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张掖中学教师白玉光等倡导组建 “张掖中学抗日话剧团”,张文华、张志弘等十几名同学向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陕西抗战话剧团”借来《毁家赴难》、《复仇》、《难民曲》等多部剧本,进行排练后在张掖城乡演出。此后,甘泉、文峰、觻得三个中心学校的教师和高年级同学,也组建各自的抗战话剧团、演讲团,走上街头或深入农村给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书写抗日标语,激发社会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一时间,《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出征曲》等抗战歌曲在张掖城乡回荡。
抗战后期,随着赵德琏、孟庆熏、王巍山、徐永祥、郝韵凤、王亚萍、李万英等一批沿海和内地知识分子来张掖任教,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进步作家的书刊在张掖的师生中广泛流传,使张掖深受爱国民主思想洗礼。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广大学生自愿组织学生会,写文章、出墙报、画漫画、举办书画展览,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动员师生和民众,团结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深入、持久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了张掖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张掖城乡民众纷纷行动,努力生产,增加财富,抵制日货,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前方。张掖爱国民主人士、“长兴泰”商号掌柜人刘芳长期在天津、张家口、包头等地经商,这些地区沦陷后,刘芳坚持不到敌占区经商直至抗战胜利,使自己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刘芳爱国行动的影响下,张掖商家广泛倡导和宣传青年学生带头使用国货,焚烧日本商品,在大街小巷和商店铺面张贴抵制日货的传单。为提振抗战士气,广大商贾、工人、学生、市民还积极参与到全省开展的戒烟运动中,并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省吃俭用,通过献金、认购“救国公债”、“同盟胜利公债”和“建设公债”活动,积极献纳抗战军粮、战马和款项,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
为支援抗战,张掖还加紧训练童子军团,在各学校倡导练兵运动,随时准备将保卫祖国的豪情宏愿付诸行动。面对前线物资紧缺的现状,张掖在童子军中广泛开展“征募寒衣及慰劳信”的战时后方服务活动,在捐献棉衣棉被的同时,一封封慰问信跨越千山万水送往抗战将士手中,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士气。
从1937年10月至抗战结束, 张掖先后为供应过往军队等方面支出3322万元(旧币),各种临时紧急支出1796万元(旧币),有15947名壮劳力服兵役。作为西北抗日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各族民众对抗日前线的支持及其体现出的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了抗日前线将士战胜日寇的决心和勇气,有力配合了前方抗日军事斗争。
坐标:陆空转运枢纽贯通国际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区域范围内狭长的中原自古为东西交通的孔道和门户。抗战开始后,随着日军逐渐占领东南沿海及华中、华北各地,中国沿海交通口岸均被日军所控制。在这种特殊的军事、政治形势下,地处西北的河西走廊不仅成为后方的重要基地,而且还是对外联络的重要通道。张掖作为河西狭长走廊通道的重要枢纽,成为维护西北抗日动脉畅通的咽喉要道,对接通苏联、取得授助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张掖成为西北抗战军事战略后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紧紧联通在一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支援中国对日作战,苏联决定向中国提供200多亿美元军需物资。为确保这条中苏物资输转和人员通行的西北交通线畅通无阻,1937年9月,甘肃省政府组织军事运输处,向各县市紧急调用民间驼、骡、船、皮筏、汽车等运输工具编队待用,并在山丹、张掖、高台等县设招待站,办理接待苏方汽车的加水、加油和人员食宿,紧急运输苏联军需物资。
1938年1月,苏联政府赠送给中国政府的500辆吉斯五型三吨半卡车,载着中国购买的1500多吨汽油,由新疆古驿道进入甘肃玉门,经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到达兰州。但由于道路条件差,且部分路段太过狭窄,原有道路根本不适合战时军事物资运输。为改善道路运输状况,使苏联的援助物资尽快到达抗日前线,中苏决定修建从苏联境内萨雷奥泽克到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经张掖中转到兰州的苏联援华交通线。
1938年5月,甘新公路动工,沿线部队和民工2万余人参加修路,其中有250多公里穿过张掖境内。为保证道路尽快贯通,国民政府在各县设立工程段,督促县、乡筹集修路所需沙料、石灰等物资。为确保交通线早日修建完成,处于道路中心地带的张掖人民不畏牺牲、毁家纾难,把仅有的房屋、牲畜都捐献出来,椽子檩子用于工程建设,大车、骆驼、骡马等用于修路,积极拉运工程所需的土方、石料、砂子。许多农民还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到人烟罕至的星星峡一带施工,许多人因为修路致使车烂、牛死,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张掖人民硬是凭借简陋的人力和手工一段段延伸着这条国际交通线,一些人甚至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茫茫戈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38年11月,甘新公路全线通车,甘新公路的通车有效提升了战时物资转运的效率,到1941年,苏联通过甘新公路向中国运送飞机1200多架,飞机发动机220台,坦克82辆,火炮4300多门,汽车2000多辆,轻重机枪14000多挺,其中包括大量的弹药、器材、汽油、服装、食品等物资和大批苏联军事顾问及志愿空军人员。为防止日军伺机破坏这条西北国际运输通道,甘新公路督办公署养护处在张掖设立养路总段,成立护路队进行日常养护,张掖儿女又承担起艰巨的护路任务,日夜守护在这条交通线上。1941年,国民党中央组织“西北宣传慰问团”来到张掖,宣传前方战士抗击日寇的事迹,慰问为甘新公路的安全畅通、建设巩固的大后方做出贡献的张掖人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占领缅甸封锁滇缅公路,原来由海运经滇缅公路运进中国的英、美援华物资,迫切需要新的运输线路。经中国与苏联政府谈判,决定借道苏联中亚地区运输英国援华物资,这些物资在被运抵新疆后经张掖运往抗日前线。1944年9月,为转运美国的援华物资,又开通了新疆至印度的驿运,援华物资运到印度后,由新疆接运后用汽车经张掖运到内地。截至1945年抗战胜利,通过驿运先后运进汽车轮胎4444套,军用布匹782包,油袋588件,电讯总局呢料63捆,另有汽车零件和医疗器械等物资。苏联支援中国的歼击机也在被分解后,用汽车经中亚秘密运往新疆伊宁、乌鲁木齐,再经张掖运往兰州。
甘新公路贯通后,玉门油田的开发被迅速提上议程,张掖作为石油运输的辅助屏障,发挥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和中转基地作用。一桶桶珍贵的石油物资通过甘新公路被不断运往抗日前线,有效缓解了战时能源供给,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为了切断苏联援华通道和能源补给,从心理上动摇和打击甘肃军民的抗日信心,日机的轰炸从兰州蔓延到了邻近张掖的永昌,陆路交通运输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建立完备的空中屏障,以实现对日军的反轰炸,顺利完成货物运输。
为保证空中通道的畅通,国民政府在兰州设立了空军司令部。除兰州机场外,又组织动员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日夜赶修张掖、武威、嘉峪关飞机场,专供苏联援华作战飞机中转加油。同时,在张掖修建航空站,设置防空监视队,使用军用话线单线与“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联系。一系列防空设施的建设,使日军飞机的活动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张掖的空域自然进入了抗日空中战场的范围,成为空中战场的辅助屏障。一个以兰州空军基地为中心,包括河西走廊直至哈密的空中战场建立了起来。当兰州遭到日机轰炸、河西走廊上空发现日机侦察时,张掖等四个机场立即可以做出反应,既阻止了日寇飞机对甘新线的轰炸,又保证了苏联援华支援队飞机经这条航线到达抗日前线。
陆空一体的援华交通线的形成,有效保证了源源不断的援华物资被顺利运往抗战前线。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上80%的外国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而其中90%以上又是通过这条通道运送而来。作为这条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张掖不仅为陆空一体的甘新国际交通线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而且为苏联及英美援华军事物资转运提供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为甘新国际交通线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在张掖各界群众对陆空一体甘新国际交通线付出巨大牺牲的背景下,这些宝贵的援华物资如雪中送炭,帮助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住了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为牵制和消耗日军有生力量赢得了时间,挫败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对中国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脊梁:英雄儿女驰骋疆场
日军侵华,铁蹄所至,生灵涂炭;屠刀所向,尸骨成山。是走上战场与敌人作殊死搏斗,还是偏安一隅,甘愿做任人宰割的亡国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掖民众与全体中华儿女一样,发出了“誓与河山共存亡”的强劲呼声,一大批张掖儿女纷纷请缨报国。在这些出征上前线的张掖籍军人中,有千方百计奔赴延安,投入抗战的,也有响应召唤,奋勇上前,主动报考军校出征的,他们以大无畏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奔赴抗战前线,杀敌卫国,血洒疆场,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贡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
张掖大满堡人潘发生是红西路军在张掖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后在“兰八办”帮助下进入抗大学习,结业后分配至八路军中工作,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潘发生壮烈牺牲。山丹县人赵钧1937年11月参军后,任八路军560团连指导员。1941年秋,日军在河北平西县展开大扫荡,为掩护当地百姓撤退,赵钧带领全连战士在太行山与阻击日军,英勇牺牲。
在安徽省太和县城,为阻击日军大举南犯,任国民兵团少校团副的张掖籍青年王朝贵亲率两连地方武装,打死打伤敌军百余人。后日军以装甲车正面进攻分兵实行两翼包抄,王朝贵全身七处受伤,终因寡不敌众饮弹殉国。为沉痛悼念在这位英勇献身的抗日英雄,太和各界民众怀着悲愤的心情为王朝贵举行追悼大会。直到今天,在太和县的烈士纪念园中,民众为表彰其爱国精神题写的“尽忠保国”、“杀生成仁”的匾额仍然清晰可见。
怀揣抗日救国、守卫国土的共同理想,一批张掖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千里追寻走进黄埔军校,在接受淬炼成长起来后被输送到前线杀敌报国,走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救国战场,为抗战队伍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
在湖南、江西南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张文光和战友们先后攻克奉新、靖安、西山万寿宫及高邮市等重要据点,有力地配合了同期进行的枣宜会战。在三次长沙会战和长(沙)衡(阳)会战期间,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张文光与战友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沉重打击了日军夺取长沙、入侵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野心。
在中条山战役中,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和优势兵力围攻的险恶形势,张聘之与战友们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的钢铁长城,有效钳制了日军西进,确保了陕西和整个大西北战略后方安全。
在汉中206师工兵营,担任见习教官的王进华在抗战后方尽职尽责做好工兵技术指导,由他培养的多名工科军人先后奔赴抗日前线及缅甸对日作战。在抗战后方新疆,张美吾恪尽职守,与大漠寒月为伴,为稳定西部边陲做出了贡献。
在艰苦卓绝的对日作战中,英雄的张掖儿女还通过各种方式参军参战,在前线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平型关战役中,埋伏在山地中的李玉璋在战斗打响后奋勇当先,和战友们一起向夹沟里的日军冲杀,并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打死打伤日军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有力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39军骑7师3团,王立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150余天参加抗击日、伪军的战斗,在奇袭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等战役中,王立德英勇作战、屡建奇功,打死打伤敌军20多人,被部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中国西南重要的运输通道岌岌可危。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滇缅公路和中国西南大后方,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一批张掖青年又报名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战歌……
在地形复杂、沟深林密、高热多雨的原始热带雨林中,年仅14岁的马德祥曾为突破日军堵击,和战友们迂回辗转达100余天,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在参加滇缅公路的修筑工程中,刘生勤与战士们面对蚂蝗、疾病、焦渴、饥饿等恶劣生存环境和日军对筑路大军的频繁攻击,在崇山峻岭中开岩凿壁,砍伐巨树、开山拓路,一寸寸向前延伸着这条抗战生命线。
在卡盟、孟拱、密支那之间的交通运输线上,为粉碎日军的破坏,使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李东斋所在中国远征军与美英军组成混合突击队,沿缅北孟拱至密支那一线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在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的恶劣环境中保卫着滇缅国际通道的畅通。
在青年远征军206师,19岁的王成校积极训练打靶、筑城技能,锤炼杀敌本领,时刻准备奔赴抗战前线。在山东海湾巡逻时,面对日本军船袭击,王成效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沉着反击,成功将日军军船击沉。
抗战期间,面对祖国危难之际的召唤,张掖各县青壮年踊跃报名应征,参军参战,张掖大地、黑河两岸,处处呈现出“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局面,仅民乐县就招收征集兵力一个营300余人,有些人家甚至十六、七岁的孩子也当了兵。据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记载,抗战期间,张掖有157人血洒抗日疆场。至今,这些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生命的张掖籍英烈的名字,被镌刻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纪念馆内的抗战英雄纪念墙上,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垂青史。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张掖在抗日前线和后方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张掖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支援中国的通道枢纽,不仅在战时承担了大量的物资中转运输任务,而且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兵员,为最终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在这场伟大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中,张掖各族人民不怕牺牲、同心同德,以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张掖各族人民在抗战中所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的不屈信念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必将永载史册,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8-24 17:31: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烽火中的妇救会(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