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彻底驱逐外国侵略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联手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对于这两者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却因为政治原因被曲解了很久。本文旨在通过辨析抗战中国共两党的领导地位、战场的主次以及两者发挥的不同作用,客观地反映二者的贡献。
一、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者
在过去,几乎所有关于抗战的著作中都提出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领导者,后来又觉得这样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便改为不明确提谁是抗日的领导者,只是说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笔者认为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全面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由衰转盛、走向独立的转折点,没有确定的领导者是说不过去的,这对于现在团结各方面人士、共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也是不利的。因此,找出抗战的领导者并客观地承认十分重要。
从形式上看,抗日战争无疑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领导的。因为国民政府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国民党是当时的执政党,他们直接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经过国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是国民政府行政区划中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经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建立的,是国民党、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也多次说过,“咸愿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为国效命”、“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
从实际领导作用来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则共同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例如在政治领导方面,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国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阶层、各个党派团体团结到了一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拒不投降,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起了重要的政治领导作用。后来虽然由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政策的错误和自身的腐败,这种政治领导作用明显下降,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越来越大,但谁也不能否认,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自始至终对它领导的地区具有政治领导作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就曾说,国民党的影响现在“还相当大”。在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限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而对国民党领导的广大地区,主要是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领导的。因此,应该承认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这也是中共中央的很多文件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公开承认并多次说过的。例如直到1947年2月1日,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新高潮的说明》中还说:革命高潮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北伐战争,第三次是抗日战争,“第二次、第三次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
当然,国共两党在实际上谁也管不了谁,而是各自领导自己的党、区域和军队进行抗战。实际上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但从抗日战争中国是战争的一方来说,或者从中国战场是一个统一的战场来说,抗日战争毫无疑问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
二、关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很多抗日战争史著作都说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就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敌后军民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但有的学者认为,正面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主战场。
说正面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主战场的根据,是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始终是对着正面战场的。在1940、1941年前后,日军虽然加强了对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清剿”,但其主要军事目标还是为了摧毁国民政府。到1943年发动豫湘桂战役以后,日军运用于正面战场的兵力就更成为主要的了。
说敌后战场从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就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主要是根据当时公布的国共两党分别抗击日军的比例数字。但我认为,当时公布的那些比例数字是值得推敲的。例如根据延安总部1945年12月公布的数字,八路军、新四军在1938年就已经抗击了日军的58.5%,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日军的41.2%,就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这一年八路军、新四军虽然已经发展到181700人,但有的部队并没有开到前线,真正在前线同日军作战的还没有这么多人。而国民党军队在这一年接连进行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及广州作战等重大战役。其中徐州会战涉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中国参战的部队45万人,仅台儿庄战斗就歼灭日军1万多人;武汉会战更涉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中国参战的部队多达上百万人,日军投入的兵力也约有30万人,,被歼灭2万多人。正面战场这么多的大战役仅抗击日军的41.2%,而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却抗击了日军的58.5%,无论如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其他年份的统计同样是值得推敲的。例如说1941年共产党军队抗击日军的75%,国民党军队只抗击25%;1945年共产党军队抗击日军69%,国民党军队只抗击31%,很难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战场,都是中国战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非要分个主次来,笔者更偏向第二种观点:正面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主战场。若坚持敌后战场后期转为主战场,笔者认为还需要拿出确切的、令人信服的数据来。
三、关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 ,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四、关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更多的是导向的作用。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否对国民党和其它抗日党派、各种抗战力量发挥了导向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就是全民族抗战,最终目标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彻底胜利。正确的方针和路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就是提出并贯彻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考察全部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这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这些正确的方针和路线,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都是中国共产党得出的。而且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了这些正确的方针和路线、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其它各抗日党派、各族各界、各种抗战力量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不同程度地接受并贯彻了这些正确的方针和路线、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尽管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没有明确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参加了全民族抗战,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出并实行的持久战战略,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基本相同,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战略中的一些方针。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了除国民党外其它各个阶级、阶层和和各种抗战力量的拥护。整个全民族的抗战正是按照这一路线发展的,抗日战争的最终目标也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目标实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和其它抗日党派、各种抗战力量发挥了导向作用。
五、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由于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最重要、最有实力的政党,只有国共两党具有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战争的军事力量,因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是抗战胜利的关键。我们现在应客观地承认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这不仅是尊重了历史,更是有利于团结各方面人士,共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集选集(11)[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78,606.
2.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Z].海潮出版社,1995:313.
3.王奇生.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J].抗日战争研究, 2003,(4).
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03 11:08: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