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史迪威因何蔑视蒋介石:战事危急时忙着给士兵发西瓜
2014-09-10 09:41:28  来源:凤凰卫视  点击:  复制链接

  核心提示:史迪威收到蒋介石的一个命令,命令说,我知道缅甸有西瓜,我要你给每四个士兵发一个西瓜,发给中国士兵。在这种抵御日本进攻的关键时候,怎么能满脑子都是西瓜的事呢?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9月6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郑浩:这是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奇特经历,他是马歇尔最欣赏的将领,而他又是最了解中国的美国军人。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从卢沟桥事变到八年全面抗战,他出现在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关键时间点,这个人就是史迪威。他的中国使命为何以无法挽回的方式终结,他与蒋介石究竟有什么难以解开的恩怨纠结,他主持修建的二战中最艰难的国际公路,到底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来中国,他会成为另一个巴顿将军吗?

  解说:1941年12月的一个周日上午,回到美国的史迪威正在加州的住所招待他的下级军官,而在大洋的另一边,一个改变世界的事件将要发生。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将永远成为国耻日,不管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有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一定会用自己正义的力量,赢得绝对的胜利。

  解说:正在第四军负责加州海岸线防卫的史迪威,被选中指挥美军的第一场战争非洲的登陆战;然而几周后,命运之手,把他指向了另一个地方,刚刚成立的中缅印战区统帅蒋介石像罗斯福提出,需要一位美国高级军官,担任战区参谋长。

  任东来(南京大学中美中教授):那么当时第一个选择不是史迪威,美国第几军的军长叫德鲁姆,为什么选了德鲁姆,我估计一个原因就是说,蒋介石说了,这个人不需要了解中国事务;第二个,史迪威的级别不够,史迪威是少将,德鲁姆是中将,将军总是想打仗的,当他知道到中国来是一个空头司令没有兵,在这个前提下,他就不肯来了。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外孙):史迪威是军队中最了解中国的人,所以他们给他打电话说,我们需要你去中国。

  Donovan Webster(滨缅公路作者):他是一位令人吃惊的美国将军,本来是要担任像艾森豪威尔那样的角色,成为美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知道,他失去了一个能够指挥美国作战部队的任务,将要去一个在重要性和补给上都只排在末位的战区。

  Donovan Webster:是他制定了北非登陆计划,同时他也是进攻欧洲的策划人之一。

  John Easterbrook:但他是一个士兵,他说,派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任东来:但他当然来说,他能够指挥北非是第一仗,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参加的第一仗的就在北非,对我来说,他确实失去这样一个机会,也是很遗憾的。

  解说:由于亚洲战场形势的突变,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再加上印度与中国战区合并,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这个匆忙拼凑出来的战区,前景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嘉陵江畔半山上的这栋房子,原来是宋子文的别墅,抗战开始后,宋子文长期在美国从事外交事务,史迪威来到重庆后就在此办公和居住。

  唐润明(重庆文史专家):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暂时首都,遭受了日本长达五年半的疯狂的轰炸,所以这个地方因为它是富人建的房子,都有一个隐蔽的地方,因为它傍着山线他在空中看它不一定看得见,但是史迪威将军来的时候,因为他是1942年三月份才到重庆,他来以后,基本上重庆没遭受什么轰炸了。

  解说:史迪威在日记里写下了对重庆最初印象。

  有太阳的时候,这个城市还不算太坏,这里到处泥泞不堪,受过轰炸的房屋摇摇欲坠,财政部长之下,再也找不到肥胖的中国人。

  比起四年前他离开时,这个国家更加贫困和虚弱。3月6日他向蒋介石报到,在初次谈话中,他对指挥中国军队表示了担忧,同时认为可以通过进攻夺回缅甸。蒋介石似乎很赞同他的意见,几天后,蒋介石在黄山官邸为这位新来的美国参谋长举行了欢迎晚宴。

  张国镛(抗战史专家):当时的各大报纸都还做了一些报道,当时氛围非常友好,这是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应该说可以说叫做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解说:但是宴会结束后,开始讨论缅甸作战时,这种友好的氛围很快消失了。史迪威提出了“让我们在日本人集结前动手”,而蒋介石的战术在史迪威听来,就只有“谨慎”二字。

  杨天石(中国近代史专家):所以这个蒋介石在重庆,跟史迪威的见面,彼此的印象都不好,那么蒋呢,是认为史迪威没有作战经验,而史迪威对蒋的印象就相当坏了,史迪威的日记里,有句英文怎么翻译的话,怎么翻译有两种翻译法,一种翻译是史迪威认为,蒋是一个固执的畜牲,另外一种翻译的说法呢,就是固执的家伙。

  解说:无论这句话如何翻译,蒋介石和史迪威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的第一次军事合作,就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了,不过他们谁都没有料到,日军在东南亚的攻势会如此强大而迅速。英军在节节败退,对于遥远的远东殖民地,英国看来已经没有能力保卫了。

  James Bradley(<父亲的旗帜>作者):英国人看到日本人打中国人,他们想中国没有什么出色的军队,而我们是大英帝国的军队,如果日本进攻我们没问题,但日军很快攻溃了英军,这让温斯顿?丘吉尔非常震惊。

  解说:此时,日本对缅甸志在必得,占领缅甸,便能切断滇缅公路,困死中国,迫使重庆政府投降;同时西进印度、中亚与希特勒“会师”。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英在缅甸联合打击日军的入侵,就显得迫在眉睫,此前由于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而影响英国在当地的势力,英国对于中国军队入缅的态度反而无常,但此时,英国恳求中国军队立即南下,而经过史迪威的反复劝说,蒋介石终于下决心,增派更多的部队开赴缅甸,保卫滇缅公路,同时决定让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作战。3月19日,在史迪威59岁生日那天,清晨起来时,他几个月以后第一次感到“并非大势已去”。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表示,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中美军队一起攻入东京的时刻。蒋介石历来反感英国的殖民者心态,但是眼下又必须和英国人合作,把自己的军队派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作战。

  任东来:那么对中国的军人来说,英文也不同,所以跟英国人沟通是非常困难,所以蒋介石想,史迪威是最好的一个人选,但他跟史迪威讲,你带去的中国军队十万中国军队,是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你一定要把它带好,不要上英国人的当。

  解说:在初次见面中,杜聿明也赞成向日军主动出击,阻止日军继续向北进犯。

  王楚英(史迪威联络官):史迪威听到这个话以后,赶快就走到前面去,双手把杜聿明的手抓起来,哎呀,将军啊,我们俩是不谋而合啊,意思就是我也有这个意思。

  解说:杜聿明对这位美国将军却没有什么好感,认为蒋介石不该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美国人。此时,杜聿明的第五军,先头部队200师已经在缅甸中部的同古遭遇进犯的日军,双方交战激烈,持续多日,200师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曾经多次和日军交手,但这次出国后的第一仗,让师长戴安澜倍感吃力。

  倪乐雄(军史研究专家):因为双方实际上都不了解,就像克劳赛维茨讲了,战争多半都是在有月亮的半明半暗的状态下进行的,其实日军也不了解我们这边的情况,不是对我们了如指掌的,我们进来多少部队,布置在什么地方,他也不清楚。

  解说:就在这半明半暗的情况下,200师的一万两千名官兵坚守阵地,而进攻的日军第55师团有两万多人,杜聿明隐隐感觉到战势的不妙。

  史迪威一直督促中国军队,而到了3月29号,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同古,并从同古和卑谬之间穿过,直接对中国军队和英俊的内侧造成威胁。

  倪乐雄:杜聿明当时就凭这个经验,就觉得不对劲,再这样打下去,戴安澜已经被包围,如果是一个师团的话,怎么可能把我们包围起来,打的那么艰苦的,所以他违反了史迪威的命令,下令让戴安澜突围。

  王楚英:那一晚就拍起桌子来,史迪威讲你不听我的,我军法从事,杜聿明讲了,我是中国政府派的指挥官,我对中国军队官兵的生命,我直接负责。

  解说:3月20号晚上,在22师的掩护下,200师从同古突围,200师顽强支撑了十二天,阵亡一千多人。

  同古战役后,蒋介石飞到蠟戌,安抚愤怒的史迪威,他指派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协调史迪威和杜聿明的关系,并召集中国军官要求他们必须无条件听从史迪威的指挥;同时还刻了一枚中国篆书的印章给史迪威,上面的头衔是“同盟军总参谋长”。后来有军官说,当时不管委员长是怎么说的,印章中的参谋表示史迪威是顾问,而不是指挥官,因此他们也只能这样看待他。

  当盟军还在讨论指挥权的时候,日军星夜兼程,向北部挺进。几天后,伊洛瓦底江一线的日军突破了防线,直逼西线的英军,这样的形式让盟军措手不及,而就在此时,蒋介石发来了一封电报。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收到蒋介石的一个命令,命令说,我知道缅甸有西瓜,我要你给每四个士兵发一个西瓜,发给中国士兵。在这种抵御日本进攻的关键时候,怎么能满脑子都是西瓜的事呢?这表明蒋介石事无巨细,都要对前线的一举一动进行干涉。

  解说:缅甸危在旦夕,史迪威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蒋介石的干涉,而这时候发来这样一封电报,让史迪威对蒋介石更加蔑视。后来此事被公开,蒋介石的愤怒也可想而知。

  1942年4月的缅甸战场充满变数,如果说一个月前仰光的失守,已经注定了盟军的败局,但在日军节节逼近的过程中,有没有挽回局部战场,减少损失的可能呢?杜聿明在六十年代,对缅甸战役的回忆录中提出,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4月20号以前,杜聿明判断东线突然出现的日军,不是盟军指挥部所说的两三千人的小股部队,于是他想把中国军队的主力,往东部集结。

  倪乐雄:如果按照杜聿明4月19号到达那个地方,要比日本的平井支队,就是第56师团的先头部队,平井支队早起码48小时到达。等到平井支队我算过时间的,22号上午10点冲进河邦城的时候,我们最起码有大概4个半师,已经到达,这个时候中日双方在缅甸的主力部队,在那边迎头相撞,这就好多了,这就像打人一样的,本来当胸一拳,我现在侧过身来,你打在我的肩膀上,是吧,很舒服的,正好撞上了,我们处于守势。

  解说:实际上东线出现的日军第56师团,是一个有航空、坦克、重炮,汽车部队加强的师团,人数在1.5万至2万之间,然而此时指挥部没有判断出这支日军部队的力量,仍然要把中国军队主力调往中部组织曼德勒会战。杜聿明发电报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该执行这个命令,但蒋介石这次没有回复,杜聿明此时犹豫了,他陷入两难的境地。

  倪乐雄:我如果违反了他的命令,在那边打赢了,那就没事;我一旦违反他的命令,在那边如果一旦是错的话,那肯定就是给处分,上军事法庭判刑是判定了,那这两者之间,我虽然听他们的打输了,我自己不会上军事法庭,这个就是军人高级指挥员在战场上,经常遇到的这种问题,这时杜聿明想,我反正就听他们的,输了也不是我的。

  解说:而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奔赴蠟戌的部队,突破东翼防线,击溃了第55师,并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一路向北前进。4月29日,蠟戌失守,截断了中国军队回国的后路,东线的崩溃,彻底打乱了指挥部的布局,而中路的英军早在2月份,就做好了炸毁曼德勒大桥,往印度撤退的准备。盟军面临着失败,唯一的出路就是被围捕前迅速撤退,对于中国军队的出路,史迪威已经有了打算。

  王楚英:他的目的呢要把中国军队扯到印度去,因为他在4月16号,已经有一个报告给蒋介石,要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杜聿明这个部队第五军呢,正好是个基干。

  任东来:杜聿明拿不定主意,蒋介石这时候非常生气,第一,生气认为史迪威上了英国人的当,我跟你讲,你要把握好这个军队,结果英国人不打仗了你还想打;第二他非常生气英国人,英国人自己的领土不保护,让中国人来殿后,所以他对杜聿明讲,你不能再到印度去丢人现眼。

  解说:5月1日,史迪威醒来后发现,中国军队和总司令罗卓英已经不见了,罗卓英征用了一辆火车,往中国方向走,结果火车和另一辆列车相撞,造成铁路中断两天。

  王楚英:史迪威在日记里面,已经是非常的丧气了,好像他还说是,这个火车为什么没有把罗卓英给撞死。

  解说:这天晚上,美国派出空军英雄罗伯特?斯考特来接史迪威,然而史迪威拒绝了,他让参谋人员和伤员上了飞机,两个飞行员瞠目结舌,说已经在20公里远的地方看见日军了,但是史迪威不为所动,他觉得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和中国军队在一起。

  这顶一战时期的旧军帽和靴子,伴随史迪威度过了那段最艰险的日子。缅甸的盟军崩溃后,史迪威最后一百多人在一起,他们准备出发前往印度。

  John Easterbrook:在出发前史迪威就说,等我们离开这儿的时候,你们很多人会恨透我,不过你们要是按我说的做,你们都会活着出去。

  解说:史迪威选择了一条艰险但是相对安全的路,可以避免日军的追击。当时随军的西格瑞夫医生,手下还有19名缅甸护士,有人说这些女孩是累赘,不愿带她们一起走。

  戈叔亚(二战史专家):当时史迪威听了以后,他就说,我听说有一些人想抛弃这些妇女,说是,你们还是不是男人,这些人救过我们的命,他就带着她们走;在走的时候,她那些女孩子,老是有时候喜欢唱歌、说话,她们就唱一些宗教的歌,比如说她们唱“前进,基督教战士”,唱这些歌的时候有些人就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唱了人家史迪威不高兴,因为史迪威是个老头儿在前面走,一脸的严肃样,然后不断的发脾气,督促这个前进,督促那个前进,驱赶着队伍前进,大家就说,不要叫她们唱,后来她们就不敢唱了。其实后来的回忆录上,史迪威说,他听到这些女孩子唱歌,他非常高兴,因为它可以鼓舞士气。

  解说:史迪威走在队伍的前列,采用每分钟105步的标准部队速度,每一时休息5分钟。5月20号,这支小分队到达印度的英帕儿,由于周密的计划和毫不留情的指挥,这114人都活着走出了可怕的缅甸森林。

  1942年夏天,美国正计划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纵观当时的战争格局,欧洲和北非无疑是盟军战略中最重要的地区,从欧洲大陆向东穿越阿拉伯半岛、南亚大陆、东南亚地区,才到达遥远的中国,而中国的作用是拖住日军的主力,缓解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压力。

  熟知中国军队状况的史迪威看来,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投入到战场,无异于屠杀,他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觉得必须要有所作为。

  作为最高统帅,蒋介石对中国军队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非一无所知。

  张国镛:你如果把国民党军队当中的一些,尤其是将领当中指挥当中的一些问题,你把它报上去了,那么必然就要遭到这些将领呢,他的不满;同时,你也等于把他的上司,因为这些将领都是他上司的亲信心腹,你认为他的这些亲信都不行,那么他的上司必然也就没面子了。

  Donovan Webster:史迪威在中国待了八年,他还是了解中国政治的。

  戈叔亚:我觉得即使你熟悉中国,但是你在这个时候你要打败日本人,你必须要进行一些改革,从旧式军队,改变成为一支新式军队。

  解说:而史迪威发现,要想让蒋介石同意他的计划,自己手中唯一的尅比牌,就是租借物资。而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建议,也并非一味抵制,他的条件是每月从驼峰运送5000顿物资,并提供500架战斗机,而当时驼峰航线每个月的最大军力只有100顿。几番讨价还价后,1942年6月,蒋介石批准了史迪威关于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在滇西装备训练30个师,及反攻缅甸的计划;于是一批批中国士兵乘坐驼峰航线的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南麓,开始在国外接受训练。

  这就是当年的蘭姆伽训练营,这个营地在当时也是保密的,中国士兵到达后经过严格的体验,换上全新的作训服,从头开始接受美国教官的作战训练。

  王楚英:美国人训练军队啊注重实际,讲求实效,面对实战。

  梁振乔(中国驻印军):匍匐前进啊,这样爬,爬到那个时候,怎么剪铁丝网,扔手榴弹,最基本的战斗训练是一定要到班,到排。

  王楚英:一个科目就是一个场地,教官在哪里详解,详解以后是示范,马上就给你看,示范过以后马上要做,要实施,你做的对不对,要考验。在中国军队里面,有许多兵会打枪,有的兵虽然拿枪,他拿了枪以后这样打,他不会瞄准,那这个不行,在驻印军里面各个都要会打枪。

  解说:从营地建立之处,史迪威就经常在这里指导检查,手把手地训练中国士兵。

  王楚英:史迪威到部队里面去,他跟士兵一道吃饭,这个还不算,没事他就说你帮我找厕所在哪里,我以为他要大小便呢,不是的,他要去看,粪坑不是有东西盖在那个地方,拉开看,拉开看士兵排出来的粪便,是什么状况,有时还拿棍子掏掏,我说这样干什么啊,我说你又不是医生,咱又不懂,他说这样子可以看到他们营养,看他消化能力,排泄,士兵的伙食怎么样子,是不是都吃到了。

  解说:蘭姆伽所有工作的目标就是一个,创造一支可以和日军面对面较量,并最终可以获胜的现代战斗部队。在1942年至1945年之间,4个中国师约10万人,在蘭姆伽被重新训练和装备,日后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就出自这里。在驻印军纪念孙中山的大会上,史迪威用汉语,向官兵讲述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要求所有中国官兵,勿忘缅战失败的耻辱,枕戈待旦,等待反攻的时机。

  印度的英军迟迟不动,而蒋介石又在无限拖延,史迪威觉得继续等待已毫无意义,他决定直接发动酝酿已久的军事行动,来推动事态发展,他的计划是攻克孟关,这个日军在胡康河谷的主要基地,进而通过孟拱山谷,并在雨季前攻取密支那,打通中缅公路,打破对中国的封锁。

  任东来:蒋介石同时命令史迪威,在利多按兵不动,史迪威认为,利用他手头的驻印军,大概将近两万人,再加上云南的远征军,足以消灭缅甸北部的两个日本师团,也就说不需要南缅配合,就能打赢缅甸北部的战争。所以他在1943年年底,1944年年初,违背蒋介石的命令,开始带领驻印军,从印度利多出发。

  王楚英:部队正要出发,他讲了几句话,很简单,他说,孩子们,我的孩子们,报仇机会到了,过去打我们,把我们打败的日子鬼子就在你们面前,我要你们去把他消灭掉,前进。就是这几句话,下面那些士兵就喊,“乔老叔,乔大叔,万岁”。

  解说:从两年前,史迪威走出缅甸的那一天起,他就从来没有改变过,反攻缅甸的决心;两年之后他率领的中国军队,终于又回到了缅甸这个耻辱之地。一路上中国驻印军的将士们,经常在离前敌只有数十米的地方,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

  梁振乔:不错,这个人还是不错的,第一线我就见过他,他在第一线,离敌人很近。

  汪海涛(中国驻印军老兵):手里一支卡宾枪,戴一副金边眼镜,顶一个军帽,我那年是19岁,他这个老头已经很老了,挺干的一个人,干瘦。

  梁振乔:不过精神很好。

  戈叔亚:那么有一次他到113团,114团的时候,美国的有一个黑人就说是,你看这个征兵处这些家伙,真是太不像话了,把这样的一个老头都弄来当兵。那个时候是史迪威他有时候,他就是没有带军衔,他就这样到前线去,他自己认为的话,他是跟前线的士兵打成一片。

  汪海涛:打仗的时候,他打于邦,史迪威督战,他就不回去,你们在前面打,他就坐在那里等着,希望能够把那个地方拿下来。

  解说:然而史迪威的这种做法,却招致了很多批评,有人甚至称他为美国陆军“三星连级指挥官”。

  John Easterbrook:三星级上将是不需要去前线的,可他却我行我素,他可以鼓舞中国士兵的士气,给他们自信,没有什么,连长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他可以。

  解说: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的进攻,在缅甸于邦打响,拉开了反攻缅甸的序幕;此役,中国军队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意志和战斗力。

  戈叔亚:他们那次是第一次把日本人打败了,打败了以后非常非常高兴,士兵,那些军官,把日本尸体上的头砍下来,挑着日本人的头,在打洛有个村子,游行示威,高兴的叫,还把美国的联络官吓得一塌糊涂。中国军队有时候高兴得,他几乎不能相信这个事实,就说是我们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打败了这个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解说:于邦战役后,中国军队越战越勇,节节推进。1944年3月,中美军队联手攻克孟关阵地,踏平瓦鲁班,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日军在广播中称胡康河谷之战,可能是亚洲战斗中最为激烈的。3月19日,驻印军攻下坚布本,这天正好是史迪威61岁生日,马歇尔发来生日贺电说,你所作的工作,在这场战争和中国的未来中,都有历史性的作用,这是史迪威经历了两年无数挫折后的第一次胜利。

  Joseph Stilwell(史迪威之孙):这就是他经常说的,中国士兵受过良好的训练,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军队媲美,我觉得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成就。在1944年他证明了这一点。

  解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使美国对蒋介石深感失望,现在白宫必须对挽救中国战场危局做出新的决断,让史迪威全权指挥中国军队,包括共产党部队,以推动甚至强迫中国,将其全部军事力量都用于抗日,胜算肯定不大,史迪威写道,“但眼下这是唯一的办法”。

  7月7日,在抗战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深处前线的中国将士,接到了总攻令。

  曹越华(中国驻印军老兵):打得很凶,什么都没有了,基本上一片树叶都没有,打光了嘛,已经打了几个月,对不对?他也打,我们也打,我们空中还有飞机扫射,所以说战争是很残酷的。

  解说: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除死伤于阵地的日军外,其他残兵逃出战壕,投入了滚滚的伊洛瓦底江。日本帝国军队终于在缅甸被彻底击溃。

  在密支那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早晨,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感谢上帝,终于结束了!

  密支那战役以后,史迪威被晋升为四星上将,当时美国陆军中,享有这一军衔的只有马歇尔、麥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阿诺德。几天后,华盛顿通知蒋介石,将由赫尔利将军担任总统特使,即刻来华,并催促就史迪威任命一事,“采取立即行动”;但蒋介石态度依旧,回答说,指挥权问题仍需要做出全面准备和深思熟虑。9月6日,在史迪威的陪伴下,赫尔利一行,来到重庆准备与蒋介石会晤。

  敖依昌(史迪威研究中心、教授):赫尔利应该说是,他还是美国一个资深的一个政客,所以他来华的时候,当时罗斯福总统的意图是让他来调停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另外把国共两党的关系,投放在对日作战方面,应该说他的使命本身是这样。

  苑鲁(历史作家):赫尔利这个人呢,叫做反复无常,他在头一天,给史迪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了我们两个人,就能把蒋介石给制服了,加上你的“醋乔”,加上我的“火爆”,一定能把蒋介石制服,他是支持史迪威的,但是一见蒋介石整个变了。

  解说:在黄山官邸,蒋介石为了迎接赫尔利,事先做了精心安排,除了专人接待,极近恭维之能事,就连蒋介石也一反常态,多次亲自到大门口接送,私下里,蒋介石向赫尔利抱怨说,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比他的权力都要大,几次会谈后,赫尔利慢慢改变了态度。从赫尔利态度的转变中,蒋介石看到了希望,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完全掌握租借物资的控制权,同时中止缅北战役,把军调回国内。史迪威向马歇尔报告了委员长的要求。9月16日,罗斯福发出了一封电报,电文的强烈语气和措词是前所未有的。

  任东来:如果你不是增派而是回撤军队,如果你不是让史迪威来指挥中国军队的话,那么我们为之四年来,为支持你付出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我们在太平洋所有的战争,非常顺利,为的是尽早地打通这个国际交通线,这一切都将毫无意义;而且他说出这样的话,这一切的后果,你将承担个人责任。

  解说:9月19日,一个宁静的下午,蒋介石正在重庆黄山同赫尔利、宋子文、何应钦等人,商讨史迪威指挥权的问题,这时,史迪威拿到了电报来到了蒋介石官邸,进入会议室前,他叫出了赫尔利并出示了电文。虽然赫尔利建议对电文进行弱化,并由他交给蒋介石,但史迪威坚持自己把电报拿进去。

  我把这包辣椒粉递给花生米,然后长舒一口气坐下,这叉子直接插进了这个坏蛋的太阳穴,并穿透了他,他面无表情地读完了电文,眼睛眨都没眨,他只是对我说“我知道了”。

  杨天石:那么蒋介石他的反映是什么呢?他说,实我,这件事实实在在,实我平生最大之污点,也是最近的国耻,他说罗斯福这个电报态度,精神的恶劣,措词的荒谬,可谓极矣。

  解说:蒋介石马上发电报,给远在华盛顿的孔祥熙,让他不要再向美国人要一分钱并即刻回国;同时正式要求美国撤回史迪威。

  金光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最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用这样的形式爆发的话,确实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一个层面就说,蒋介石是希望依靠美国的力量来打败日本,而美国希望充分依靠中国的人力资源,把日本拖住在亚洲大陆,但是,蒋介石不满,他不能直接对罗斯福发泄,所以他对美国人作战观的不满,就转化到史迪威身上。

  杨天石:所以蒋介石作了一个最坏的准备,大不了我跟美国断绝外交关系,中国单独抗战。那这时蒋介石采取了一个以攻为守的做法。你不是让他来指挥中国军队吗?那么干脆我告诉你,这个人我不喜欢,跟我无法合作,你把他召回去。

  任东来:所以说蒋介石民族主义气节,民族主义者这个观点全是瞎扯,因为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拒绝美国的军官来指挥中国的军队,他只是拒绝史迪威这个美国军官。

  解说:尽管蒋介石已经正式要求将他撤回,但史迪威仍在谋求能够指挥中国军队,他最关心的仍然是打败日本,他屡次向马歇尔重申,如果这一次蒋介石得逞,那么就不要再指望中国还会作战。华盛顿在这个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马歇尔拒绝召回,而罗斯福则犹豫不决。

  张国镛:但是反过来赫尔利却回了一封电报,认为如果我们这样做,那总统你可能就要失去中国,电报一发回去以后,马歇尔和美国总统才知道问题原来那么严重,所以美国总统就不得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出一种选择。

  解说:斧头已经落下来了,我被召回了,罗斯福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的喉咙,把我踢了出来,但这伤不到我,为了美国的利益,我已经竭尽全力了。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将军是一个军人,他不是政客,这一点毫无疑问,对于政客来说,他太直率也太诚实了。

  James Bradley:我们总是把矛盾指向史迪威的个人性格,和蒋介石的性格冲突,但是对我来说,这个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不言而喻的。他会成为中国军队的统帅吗?中国将会服从他,或者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听从一个美国将军的命令吗?

  任东来:史迪威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是很出色的军人,很多人认为他不够出色,不够出色,刚才讲他并没有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不得不应对一个他很不习惯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环境。

  戈叔亚:我看了他的很多书,我很感动,他很爱中国,他想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但是到最后,他离开中国,可以说是他政治生涯的某种失败。

  John Easterbrook:在被召开后他说,我一直勉力支撑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不认为卑躬屈膝的态度适合美国。

  Danavan Webster:这非常困难,美国人有时候在中国会陷入一种困境,中国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一套,现在仍然如此。

  解说: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登上了飞机,他站在舱门口,向重庆阴云翻卷的天空,望了最后一眼,然后说“我们还等什么”,这是他和中国的永别,途中他私下向各地的战友告别,在保山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在缅甸的密支那和印度的蘭姆迦,在经过了三十二个月的战斗后,他记下了这项使命的最后一篇日记。10月24日,离开了,中缅印战区的最后一天。

  郑浩:在中国的多年经历,让史迪威看到了中国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抗衡。当史迪威这次离开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了艰苦的独立抗战,四年后战局的转变,让史迪威终于有这个机会来证明他的这个信念。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09-10 09:55: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馆有望成为中小学生固定课堂

下一篇:湘潭幸存抗战老兵伍家及口述参加“淞沪会战”的经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