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慰问黔籍抗战老兵 感动一路伴随
2014-10-18 11:13:07  来源:乌蒙新报 作者:伍秋明 卢云 刘娜  点击:  复制链接

  

贵州电视台采访抗战老兵

  

抗战将士后人在松山战役遗址长跪不起

  一场战争,让他们舍家弃子,奔赴抗日前线。之后,他们流落在远离家乡的滇西等地,无奈地把他乡变成故乡,把故乡变成了异乡。今年国庆长假,20多名六盘水志愿者和贵州其他地区志愿者一起,千里迢迢来到黔籍抗战老兵的身边,为他们带去家乡人民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祝福。

  最牵挂——流落异乡的老兵

  70年前,抗战到了关键时期,成千上万的贵州热血青年从大山深处走出,参加到中国远征军中奔赴滇缅前线。

  经历过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残酷战争岁月后,他们中幸存下来的一部分人无奈地留在了滇西等地,几十年来隐于乡间,饱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情的折磨。这些昔日的“贵州草鞋兵”如今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年迈的身躯再也经不起长途跋涉的颠簸,回到家乡,哪怕是在父母的坟茔上磕个头、添把土都成了他们心中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于是,那一个弥漫过战火硝烟的地方就成了越来越多的贵州人牵挂的地方。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国庆节,“关注滇西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都会组织志愿者赴滇西看望慰问黔籍抗战老兵,希望能给老兵带去稍许慰藉。今年,这项活动依然如期举行。

  最难忘——累并充实的长假

  今年国庆前夕,当多数人正在筹备着外出旅游,享受长假的休闲与快乐时,80位志愿者却选择去往云南边陲看望健在的黔籍抗战老兵。

  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中,有公务员、教师、记者、画家、作家、商人,还有孩子。其中,六盘水志愿者有27名,最年长的80岁,最小的仅有4岁。志愿者们带着家乡的特产——水城茶叶、郎岱豆瓣酱、豆豉等,和来自贵州其他地区的志愿者一同踏上了滇西之旅。

  9月30日晚,“关注滇西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的大客到达昆明,随后便将居住在昆明市区的7位抗战老兵接到餐馆,其中章致远和项瑞芬两位老兵原籍盘县。志愿者紧紧握住老兵的手,用家乡话亲切地问候老兵,老兵们激动不已。

  随后的几天里,慰问团赶往腾冲、盈江、瑞丽、龙陵、镇康、巍山……长途跋涉,一路奔波,看望居住在此的原籍开阳、遵义、大方、绥阳、六枝等地的老兵。每到一处,志愿者都要为老兵送上家乡特产和慰问金,与老兵促膝长谈,送上真诚的问候与祝福。

  第一次参加慰问活动的六盘水志愿者邓评感慨地说:“这个国庆长假是我最有意义的一次长假。原来我竟不知道,还有这么多‘赴国难洒热血’的黔籍抗战老兵居住在异乡,他们是贵州的骄傲,也是六盘水的骄傲。他们应该受到后人的敬仰,得到社会的关爱。”

  最震撼——庄严肃穆的祭拜

  每年到滇西,除了看望黔籍抗战老兵,慰问团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到国殇墓园和松山战役遗址祭拜抗日英烈。

  10月2日,到国殇墓园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中午,慰问团的志愿者们抬着花圈,手持鲜花来到国殇墓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5位曾经参加收复腾冲等战役的老兵,在搀扶下缓缓走进国殇墓园。到场的老兵中,有两位是在家人的陪护下,专程赶来的清镇老兵张振鑫和贵阳老兵潘保民。

  忠烈祠里,老兵们为死去的战友祭酒,志愿者朗读祭文,很多游客也自愿参加了祭拜活动。松柏参天的墓园里,志愿者将鲜花献在烈士的灵前,如泣如诉的《五月的鲜花》和气势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园中回荡……

  已近百岁的遵义籍老兵李华生,已经连续几年参加祭拜活动,每当走进国殇墓园,平时常面带笑容的他都是一脸严肃。今年也不例外,当李华生老人在志愿者的搀扶下直起颤巍巍的身子,端起酒杯把酒洒下祭奠战友时,老人的眼角早已溢出两行清泪。

  在著名的松山战役遗址,志愿者们祭拜了当年在这里与日军厮杀而阵亡的将士英灵。纪念碑前弥漫着无尽的哀思与怀念,而抗战将士后人在碑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的情景,更是叩击着每一个在场人士的心……

  最开心——偏僻村寨的寿庆

  每年10月3日,是盈江县老兵屈绍理的生日。这一天,慰问团的志愿者都要来到老人的家中,为他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老人则会早早地吩咐晚辈杀鸡宰羊,等待贵州亲人的到来。

  屈绍理原籍贵州大方,15岁当兵到了滇西,参加过攻打龙陵、收复腾冲等抗击日寇的战斗。抗战结束后,屈绍理不愿参加内战离开部队,流落当地务农并当了上门女婿。几十年来,屈绍理做梦都想回家乡看看。1986年,他曾变卖了家里的所有财产——耕牛、谷子、桌椅,甚至是舀米的木瓢准备返回大方,但由于费用只够走到昆明,而最终未能如愿。2011年5月,在黔滇两地志愿者的帮助下,屈绍理终圆返乡梦,回到阔别73年的故乡走走、看看。

  在屈绍理家里,志愿者围坐在老人的身边嘘寒问暖,随团采访的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的记者为老人点燃了生日蜡烛,众人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大山深处的农家小院充满了欢歌笑语。

  最遗憾——他未等到家乡人

  按原计划,10月5日,慰问团将到镇康勐捧镇看望遵义籍96岁老兵杨才,谁知老人没等到大家的到来,10月1日当天就撒手人寰。噩耗传出,悲痛万分的志愿者决定按计划前往镇康,送老人最后一程。

  杨才是新寻找到的黔籍抗战老兵。他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军战士,1944年滇西大反攻时,在龙陵一线与日寇浴血拼杀,受伤后流落镇康县中缅交界的一个边远小山村,一生贫困。到了老人的家中,志愿者们见到的是停放在破败房屋里的一副薄木,灵柩上连张遗像都没有,让人心酸不已。一位画家眼含热泪,根据遵义市抗战老兵相册为杨老补画了一张遗像,志愿者们还纷纷为杨老的家人捐了款。

  与老人遗体告别时,大家唱起了忧伤的《老兵》。

  “遥远的故乡遥远的梦,遥远的青山遥远的河,漫野的山花年年在唱着,美丽而动人的歌。问一声老兵,家乡可曾在远方默默地把你召唤,遗忘的时光摧人的风霜,留在心头的伤……”

  “寻找、看望老兵的脚步,总赶不上老兵离开我们的速度。每当听到还没有来得及看望的老兵离世的消息,我们就感到无比的遗憾和伤感。”慰问团团长李建华说。

  最感动——失聪老兵的记忆

  居住在大理巍山县的93岁老兵王兆祥,也是新寻找到的黔籍抗战老兵,由于路远道窄,只能由慰问团自驾小组前往慰问。10月6日上午,由巍山的朋友带路,志愿者前往老兵居住的马鞍山乡红旗村。

  王兆祥原籍六枝折溪,18岁当兵,为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二百师战士,1942年参加第一次入缅参战,亲历同古战役。王兆祥的耳朵曾在战场上被炮震伤,到后来完全失聪,因此当志愿者千辛万苦找到老人时,老人丝毫听不见大家说的话,只反复用六枝口音说着一些家长里短。

  正在志愿者万分沮丧时,一位志愿者心念一动,打开手机将二百师师长戴安澜的照片拿给老人看。老人紧盯着照片仔细辨认,突然,他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喃喃自语道:“这个人很了不起,打仗勇猛。他是我们‘老板’,叫戴安澜。”72年前,王兆祥作为二百师师长戴安澜的勤务兵,跟随戴安澜前往缅甸作战。戴安澜的饮食习惯,戴安澜如何受伤、牺牲,他和战友如何将戴安澜的遗体护送回国,至今,王兆祥仍然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细节。老人一边述说着一边老泪纵横,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为老人永不泯灭的战争记忆,为老人深厚的战友情怀,更为老人半个多世纪的辛酸……

  志愿者离开的时候,王兆祥站在家门口,用不舍的眼光目送了好远好远。

  记者手记

  70多年前,黔籍抗战老兵远离故乡走上抗日战场,为了中国四万万同胞浴血奋战。战后,他们被迫流落滇西,将他乡做家乡。在参与看望慰问黔籍抗战老兵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内心一直充斥着细密的感动,有时候,老兵的一句话乃至一个眼神,都会扯动我的泪腺。老兵脸上印刻的岁月痕迹和颤巍巍的双手,让我无时无刻不被触动,这些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战士,真的老了!眼见多数老兵们清贫的生活现状,又让我心中有愧,他们本该得到更多的回馈,享有安乐的晚年。

  作者: 伍秋明 卢云 刘娜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10-18 11:32: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八路军唯一受到蒋介石现金奖励的战例

下一篇:安倍内阁3名女阁僚参拜靖国神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