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90年,战士保家卫国。时代不同,任务不同,但使命相同。后来的年轻人,在军旅文学的阅读中,读出了一代代战士的姿态。在90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写战士的作家,本身就是军人。正因为“战士对战士的怀念”,酝酿出了无数军旅文学中的巨作。
王树增写《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他的“怀念”不限于自己的战友,而是上溯80多年历史中的无数个体和群体。陈灿新诗集《士兵花名册》首发,他继续以写诗的方式,“将走远的人一个一个拉近”。梳理这90年中的军旅文学创作,读“战士对战士的怀念”,寻找的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心灵史。
军旅作家王树增
他写《长征》,他写《抗日战争》,军旅作家王树增——
回首长征,始知信仰的力量
解读抗战,能为精神补钙
王树增,花甲之年已过,一腔热血依然。
这位中国军旅作家,在这个盛夏非常忙碌。炎炎夏日,他在部队巡回演讲,马不停蹄。记者找到他本人时,他正在去西部边防的火车上。因为太忙了,今年他虽然收到了上海书展的活动邀请,却还未确定是否成行。
8月1日对王树增个人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因为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
他将抗日名将、中国第一位抗战中牺牲的军长郝梦龄将军遗书当中的一句话,庄重地记在了笔记本上:我们军人为什么打仗,我们为什么要流血牺牲,是为了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自200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系列作品问世。
他开创了全新的战争史写作范式,也为军旅文学树立了新标杆。“我不是军事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也算不上学者,我就是一个作家,从事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我的作品包括战争系列和近代史系列,写的内容跟历史相关,实际上我写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他写红军长征
读者带着他的书踏上“长征”路
王树增说,《长征》的写作缘起于17年前的一个夏夜,妻子王瑛突然问他,为什么长征能够影响人类的文明进程?他当时愣了一下。
那个夏夜,正是王树增写作《长征》的开始。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写《长征》。他试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还原给这一代、下一代的中国读者。
《长征》出版后的十年间,常常有读者和他讨论长征历史的相关问题。
去年,有一些年轻读者告诉他,他们和身边的80后、90后,拿着他的《长征》去了江西瑞金、贵州遵义、去了四川阿坝州红军踏过的雪山草地,甚至还有读者去了《长征》开篇写到的黔北甘溪小镇,去找当年桂军对红军发动突袭时利用过的那条暗水沟,当地的老人说,暗水沟就在小镇街道的石板路下面……
《长征》中的那些红军将士,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为什么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出发,踏上那次异常艰险的远征,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阅读王树增《长征》的年轻人,也渴望立即动身,走向那一座座山、一条条河,去寻求答案,《长征》激发了他们去审视自我的精神与意志。
《长征》出版了,王树增自己的长征路却没有完。
他去了湘江上游的道县,那里是长征途中最为残酷的湘江战役的发生地。去道县是为祭拜一座坟茔,那里埋着一位没有头颅的红军师长。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担负后卫任务,当中央红军的其他部队渡过湘江后,第三十四师陷入国民党军各路部队的重围。拼死突围中,全师官兵大部分阵亡,师长因为负伤被俘,他在担架上撕开自己腹部的伤口掏出肠子拧断了。湘军军阀何键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他出生的那条小街前的城门上——红军师长陈树湘,牺牲时年仅24岁。
他还去了贵州遵义,驻足在被当地人称为“红菩萨”的小红军的墓前。小红军是广西百色人,自幼跟随父亲学医,12岁参加红军,是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二营的卫生员,名叫龙思泉,牺牲那年刚满18岁。
……
一说《长征》中的一个个体,他忍不住要抒情:“世界上从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部队,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地冲击了这个东方大国之后,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王树增说,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他写抗日战争
想给当下中国人精神补钙
180万字的《抗日战争》,是王树增战争系列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难写的一部,王树增花了8年时间。为了这部非虚构巨著,他去东京查最原始的档案,走访台湾收集国民党正面战场资料,到过大陆各个战场,感受当年的硝烟铁血。
8年时间,他彻彻底底梳理抗日战争的每一寸时光,用大量事实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精神上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一定要写《抗日战争》呢?他说,想给当下中国人精神补钙。
“我觉得抗战八年的历史,是我们能够寻找到使我们内心更强大、更理性的历史之一。如果从‘九一八’开始计算就是十四年抗战。十四年一个国家处在战争状态,一个民族要熬过多少时光啊。作为后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忘掉这段时光。”
王树增说,抗战在他心里的一座精神丰碑就是三字——不屈服。他写《抗日战争》,想为当代军人提供一种血性的精神气质,也想给当下中国人精神补钙。“骨头不能软呀,缺钙可不行。”
《抗日战争》一书中,王树增不仅写了敌后战场,也写了正面战场,在书中他详细记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30余场战争。
他写忻口战役时,中国牺牲了一个军长叫郝梦龄。很多人劝他说不能上前线,那里封锁得太厉害,他说我必须让士兵看见我,他们军长还在前线。在过一道山梁时,他被日军机枪扫倒了。他留下很多遗书,其中,有这样的话:军人不死,天理不公。
《抗日战争》一书,荡气回肠之处,也在于共产党人在那最黑暗、最苦难的日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在最近的一次讲坛上,王树增谈到东北抗日联军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他感叹道,共产党人从参加战争那一天起就准备牺牲,他们最高的境界在于:我还活着,还有一口气,深山密林当中留下我的脚印,我就算胜利,我要让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没有屈服,这就是抗联将士们给我们精神上最大的震撼。
王树增 ,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责任编辑:左晓 最后更新:2017-08-01 09:55: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