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岩成为村民不愿触及的痛
马埠江村燕岩又叫燕子岩,位于临桂区临桂镇马埠江村后山,是日军烟熏桂林诸岩惨史上的其中一个岩洞。史料记载该岩洞内共被日军熏死村民111人,后人称之为“白骨岩”。
“白骨岩”三个大字赫然刻在岩洞口。记者张鲲 摄
白骨岩距离市区不足20公里,却鲜为人知。对于生活在马埠江的村民而言,白骨岩是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愿触及的痛,因而尽管历经多年,村民们都刻意远离这个地方。
在表明来意后,临桂镇党委工作人员带领记者驱车沿机场路经鲁兴路来到马埠江村,与村民进行了一番沟通,一名姓唐的村干部答应带我们前往白骨岩。
岩洞位于村子的东北面,由村口出发,距离约500米。由于无人往来,通往岩洞的小路上已长满齐膝的杂草。老唐说,若是平时,村民们是绝对不会来这个地方的。
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分为内外两重,中间有容一人通过的狭长通道相连。岩洞外杂草丛生,树木遮天蔽日,洞口上方,刻在山体上的是“白骨岩”三个血红大字。
通往内洞的两个洞口已被水泥完全堵死。老唐说,这是多年前有人炸山取石,偶然炸穿了洞底。政府出于对岩洞的保护,组织人员对整个岩洞进行了封堵。这样一来断了进洞的通道,当年的惨痛现场因此也被封存了。然而,这段悲惨的屈辱历史并没有因为封洞而被人遗忘,对于村民乃至桂林人来说,这是永远无法忘却的惨痛。
日军一把火烧死了一村人
70多年前的马埠江是一个只有10余户人家的小村。1944年9月,日军攻占黄沙河,进入桂北境内。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中将宣告桂林第二次紧急疏散,让这个小山村里的男女老少卷起铺盖,扛上粮草,牵起猪牛,躲进了后山的燕子岩里。大家本期望借助大山的庇护躲过这场战争灾难,却不曾想这一去竟成为永别。
阳正球老人指着已被封的洞口。当年,日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洞内放火,熏死了100多位村民。记者张鲲 摄
1944年11月11日,日军确认洞内躲藏着村民后,一把火点燃了村民们放在洞口的物资。大火整整烧了七天七夜,111位村民就这样活活被熏死在岩洞中。惨案让马埠江这个本就不大的村子在日军投降后一度濒于消失。
上百村民被熏死洞中
1944年11月1日,日军警备队、复兴队侵入临桂。此时,躲入后山的马埠江村民已经在燕子岩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以约1公里深的内洞为居所,将粮食、衣物、牲口和草料等物资集中在外洞。每天,大家在洞口生火煮饭、活动,傍晚又集体回到内洞深处休息。就是这样犹如穴居人般的躲避,仍未能逃过日军的毒手。
在临桂文管所所长蒋桂英的帮助下,记者拿到了一份文献资料,作者毛庭栋的亲人就在这场大火中不幸遇难。
根据他的记载,1944年11月7日,日军第一次来到马埠江东北面约1公里的山上,发现了燕子岩,见草被踏平,判断洞内躲藏了人,先在岩洞外叫喊了一阵,躲在岩洞里的马埠江村民不敢出声,约半小时后,日军就走了。
9日中午,日军数人又来到燕子岩,并进入外洞。这时,躲在内洞的阳宅嫂和另一名青年妇女领着一个12岁的男孩、三个5岁的女孩从里洞出来。12岁的男孩走在最前面,一出洞就看见几个日本鬼子,他立刻大叫:“日本鬼子进洞来了。”当即被日本鬼子抓住。阳宅嫂听见呼叫,马上和另一名妇女及小孩缩回内洞。因为洞里没有光线,日军不敢贸然进洞,只把抓着的小孩带走了。
11日中午,日军第三次来到燕子岩,也不叫喊,见农民放置在外洞的物资有衣物、谷米、柴草、家具,还有8头猪、10头牛,将其中能够燃烧的物资堆积起来,还到洞外搬进大堆稻草,纵火燃烧。北风呼呼,火焰冲天,烟火直向岩口灌入,直至农历十月初三才熄灭,烧了整整七天七夜。只有个别人在火势稍弱时裹了棉被冲了出来。被熏死村民共111人,其中马埠江村94人,该村10余户人家,全家被熏死的有9户,阳水保一家19人无一幸存。此外还有邻近的董家里4户11人,大宅里1户5人,西镇头村1人。
惨案罪魁祸首是3个日本兵
日军在马埠江村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仅凭文字记载难以言表。在记者的要求下,老唐在村内多方探访,终于找到了一位当年燕子岩惨案的亲历者——— 今年78岁的阳正球。
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阳老的精气神极佳,听说记者要去看看燕子岩,他披起一件衣服就表示要一同前往。“那天我们家是命大,刚好出了洞,我二伯就死在了里面,大伯裹着稀泥巴和棉被也逃了出来。”他说。
在燕子岩洞口,阳正球立足环视了四周一圈,看见洞口已被封死,他上前用手摸了摸石壁,轻轻叹了口气,说:“当年就是三个小日本兵来放的这把火,我们有100多号人……要是放在现在,早就把他们给干掉了。”
阳正球说,1944年日本人打到桂林后,到处放火杀人,奸淫掳掠,对于未开化的村民而言,那些穿着黄衣服的鬼子就是妖魔,让大家无比惧怕。但是,当年还是小孩子的他并不明白那么多。尽管之前已经听说有日本兵发现了洞口,大家都往洞里更深处转移,但他和弟弟只是觉得天天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闷得慌,总是嚷嚷着要出去玩。
“那天早上5点多钟我和弟弟在闹,我爸我妈怕我们吵着别人休息,就带我们出了洞到山上去耍。一起出来的还有阳慧嫂和阳七嫂以及他们的女儿,一共8个人。没想到还没走多久,就看到山下冒起了浓烟,然后3个日本鬼子匆匆忙忙地跑了出来。我爸我妈立刻捂住了我和弟弟的嘴巴,把我们压了下来,直到他们走远。”阳正球此时瞪圆了眼睛,一直盯着被封死的洞口。
“我们后来从山上下来,这里的石头都被烧红了,人根本无法靠近。我们去打来水想把火扑灭,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济于事。而且那几个日本鬼子每天都会来打一转,见火小了就又往里面添柴火,就这样烧了整整七天七夜。”
所幸的是,阳正球的大伯最终幸存了下来。“火小后,我和我爸去洞口看有没有人逃出来,就看到一个人倒在洞口,身上裹的棉被早已烧焦,但人还有呼吸。我们把他抬回村(当时日军并未在马埠江驻扎,而是驻扎在一公里开外的寨江),发现他身上还裹着一层泥巴(洞里有水源),全部都已烤干。像剥皮蛋一样把他剥开后,我才发现那是我大伯”。
后来,阳正球的父亲又两次进洞想去寻找二伯和其他幸存者,每次都无功而返。“我爸说,里面的人手指都肿得像黄瓜那么粗了,有的紧紧抱在一起,有的躺在水坑旁,都张大了嘴巴,惨得很。活人是一个都没有了”。
据史料记载,日军盘踞马埠江一带达两个月之久,村民不敢入岩收尸。日军离去后,村民才敢入岩,但所有尸体已经腐烂不可辨认。
无人收尸洞内白骨成堆
从岩洞口出来,山体上“白骨岩”那三个血红的大字格外醒目,时刻在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屈辱的血泪史。然而,接下来听到的内容却更加令人感到悲愤。
如今的白骨岩已是人迹罕至。记者张鲲 摄
“这白骨岩的名字,其实就是来源于洞内一堆堆的白骨。”在返回村里的路上,老唐告诉记者,由于当时马埠江本就是个只有10来户人家的小村,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不少人家已是绝门绝户,因此尸体无人殓埋,天长日久便化作了一堆堆白骨,永存洞内。
阳正球对这一说法给予了证实。解放后,全国号召“忆苦思甜”,马埠江的燕子岩作为抗战遗址之一,迎来了不少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前来悼念,了解历史。
“当时我大伯年岁已高,我作为曾在洞内生活过的幸存者之一,便成为了他们的向导。每次进去,都可以看见散落的白骨,这些都是日本鬼子铁的罪证,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阳正球说。
关于洞内的白骨,还有一说是多年前那家采石企业在炸穿洞底后,政府在封洞前曾对洞内进行过一次集中清理。但记者多方求证并没能找到相关的证明线索。如今岩洞已封,洞内的实际情况再无人知晓。
1995年,桂林市委原副书记阳德华题写了“白骨岩”岩名,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2008年,临桂文管所在进行普查时将白骨岩列为了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登记,并向社会进行了公布。所长蒋桂英表示,目前他们能做的就是对白骨岩的现状进行保护,并为下一步展示保护做好基础工作。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5-04 11:02: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