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累累战痕,记录城殇
2017-04-09 11:35:45  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张 可  点击:  复制链接

日军拆除中国守军的防御工事。南京沦陷后,日军在神策门上升起军用气球。
老照片中清凉门南侧的战斗遗迹。中山门的三个门洞在激战后只剩下一个半。
日军坦克冲向中华门,城楼已经被炸毁。

 

南京明城墙是一台记录仪,忠实记录着六百多年间历史刻下的所有印迹。78年前,侵华日军进攻南京,在悲壮的南京保卫战中,明城墙最后一次发挥了它的军事防御功能,“12·13”,这一南京人刻骨铭心的灾难,便从南京明城墙失守的那一天开始……
 

中山门:日寇坦克飞机在此留下侵略罪证

在明代修建的13个南京城门中,位于最东面的叫“朝阳门”,因为最先迎接太阳升起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原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修造三孔拱形砖门,在门洞上嵌“中山门”匾额,并拆除瓮城,修建了通向中山陵的大道,沿用至今。

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山门是围城日军的主攻方向。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今年首次开展的“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研究调查发现,中山门一带是南京城墙中弹痕最密集的段落之一。

1937年,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从东、南两个方向进犯。在外围防御阵地失守以后,日军逼近南京城下。“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负责人朱明娥告诉记者,当时日军重点进攻南京东南面的城门,企图突破城防攻入城中,中山门因此也首当其冲。

史料记载,1937年12月11日,日军第9师团、第7、第35联队主攻中山门。而在中山门防守的是黔军103师618团以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首都宪兵警察部队。城外有87师260旅、261旅作为前沿防御。由于南京城墙高大坚固,仰攻会造成极大伤亡,日军不得不调用240毫米榴弹炮,将城门南、北两侧大约300米处的城墙炸塌。在敌人优势火力下,中国守军顽强阻击,使日寇几次夜袭都无法突破。直到13日凌晨0点30分,中山门失守,但中国守军继续与进入城中的敌人进行激烈巷战。

朱明娥介绍,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山门弹痕的密集程度在段落城墙中可能是最高的。不仅有子弹射进带有铭文的城墙砖,还有不同类型炮弹,在城墙表面、或接近城墙爆炸留下的痕迹。经过对中山门城墙的弹痕进行现场勘查、测量,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除了各类枪支,当年侵华日军进攻中山门时还动用了中型坦克、超轻型坦克、榴弹炮,甚至还有轰炸机、舰载战斗机等。

 

中华门:城楼虽塌“誓復國仇”依然清晰

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瓮城。中华门是南京城地理意义上的南大门,早在南唐、两宋就开始建造,明代城门是在前代基础上扩建而成的。1928年,国民政府将聚宝门更名“中华门”。和南京其他有些城门作为“通道”的作用不同,中华门本身就是一座巨型防御工事。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欲擒故纵,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别歼灭,达到“瓮中捉鳖”的效果。

即使在“枪炮时代”,中华门仍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南京保卫战在1937年12月1日打响。12月10日开始,南京南郊阵地失守,日军将炮兵阵地推进到雨花台,以炮火掩护坦克和步兵,向中华门城垣发起攻击,但遭到中国守军英勇回击,进攻严重受阻。

史料记载,在久攻不破的情况下,日军第47联队火炮中队、速射炮中队以及联队所属的全部火炮对准中华门城垣开火。日军通过肩扛手拉将火炮运到位,并运来500发炮弹。其“速射炮”因为连续猛射,竟熔化了炮管上的油漆。因为修建中华门瓮城的明代,火药已经较广泛使用,城门修建得异常坚固,本身具有一定抵抗枪弹的能力,加之中国守军将士顽强作战,所以日军即使有飞机、坦克、火炮提供的优势火力,也没有攻下中华门。

12月12日,保卫战总指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中华门城门上的中国士兵离开阵地撤防。13日凌晨,日军才爬上无人防守的中华门。

中华门战斗的历史照片流传颇多,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景象也成为南京保卫战的缩影。例如一张日军拍摄的照片中,插着太阳旗的日军轻型坦克,鱼贯冲向长干桥,硝烟从城墙根腾空升起,中华门上三重屋檐的高大城楼因遭到轰炸,中间部分已经完全塌毁,仿佛被从当中劈开。而中华门正中间的城墙上,守军在战前书写的四个大字“誓復國仇”清晰可辨。

木质的城楼在战火中被毁,今天登上中华门城墙上还能看到城楼台基的遗址。而遗迹不止如此。朱明娥告诉记者,在“中华门”三字题额的上方4米左右的位置,还有一个射击孔,正对着长干桥。当时,中国士兵就是在这里观察日寇动向,并向企图冲过长干桥的敌人射击。日方文献记载,当时日军渡河极其困难,很多日军士兵被中华门城楼上倾泻的火力打死在秦淮河中。

 

挹江门:暗道深不可测 成最神秘抗战工事

自清末至民初,南京的下关地区逐渐兴起,成为热闹的商埠。为了便利商旅交通,1921年官方将城墙凿开,建造了一座单孔城门。因主持修造的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城门就得名海陵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江门”。1929年,为准备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将单孔城门改建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挹江门也成为南京城墙上第一个三孔城门。

在南京保卫战尾声阶段,挹江门成为城中军民撤退求生的“命门”。中国军民在撤离南京、准备渡江时,大部分集中在挹江门,并与日军发生激烈交火。今天的挹江门城墙上,还有战斗留下的枪弹痕迹与碉堡射击口。此外,一段深不可测的暗道,堪称城墙上“最神秘的抗战遗迹”。

后世学者研究南京保卫战有比较一致的观点:前线将士打得荡气回肠,但指挥中枢决策失当,军民撤离混乱,造成不必要的伤亡。1937年12月13日早晨,侵华日军第16师团33联队一部迂回到下关江边,企图堵截围歼中国守军,与殿后出城的中国军警在挹江门发生激战。挹江门失守后,日军在此大量屠杀没有来得及撤离的中国军民。

“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组在现场勘查挹江门时,在城门内部的最底层,发现了一扇铁皮小门,打开铁皮门,一条暗道出现眼前。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定胜参与课题调研,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一个人开着手机电筒,壮着胆子钻了进去。“暗道冲着南边,里面有多条岔路。第一条是左手边一个封死的小门,经过研究确定是直通城墙边。再往前走,有个2米高的铁梯爬上去,又出现一个岔路,应该是通往挹江门南侧八字山上的防御工事。再往前走,暗道变得很宽敞,大约有1.8米高1.7米宽,而前方还有路。”此时张定胜在暗道里感到明显的气闷,而且关掉手机就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出于安全起见,张定胜原路返回。朱明娥表示,由于暗道情况不明,草率下去可能会发生缺氧的危险,在没有专业人员协助的情况下,暂时没有完全探明。不过随着课题研究的继续,这座神秘的“地下迷宫”究竟通往何处,很快就会有答案。

 

神策门:誓死抵抗血染明代瓮城

神策门也是南京城墙上现存的4座明代城门之一,在中央门立交桥的东南角,如今周围已经开辟为市民公园。和中华门向内延伸的三层瓮城不同,神策门的一层“瓮城”则是向城外修建的。神策门至今仍然拥有两项“唯一”:城门上有南京城墙中唯一一座清末建成的城楼建筑;同时城门洞里有一扇南京城墙中仅存的铁皮木门,该木门是民国时期安装的。

文献记载,1937年12月13日早晨,日军第16师团第38连队第一大队,企图截断中国守军渡江撤退之路,从南京城北迂回到达神策门。城门守军为了掩护撤回城中的中国军队来不及关闭城门,导致日军也尾随进来,与中国守军第36师官兵在外瓮城内发生激烈的交火。朱明娥介绍,战斗导致神策门损毁严重。课题组在调查时,在神策门外瓮城上就发现了众多枪炮射击的痕迹。而在城门洞里木门上,还保留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坑陷。经过专家鉴定,这一痕迹就是当年激烈战斗中枪弹射入留下的。

在调查中,专家们还在外瓮城的拐弯处发现了一座射击暗堡。“暗堡依托城墙改建,射击口由水泥包裹,由外向内缩小,这样既保证了观测、射击的角度开阔,也可以保护暗堡中的士兵。”朱明娥介绍。
 

清凉门:城墙腹背受敌见证“最后的抗争”

和中华门一样,清凉门也是一座从明代保存至今的城门,也有一圈小型的椭圆形瓮城。不同的是,清凉门城墙环绕着清凉山,是典型的“包山墙”。城墙依山石而建,因有一块凸出的椭圆形红色水成岩,长年风化形似鬼脸,还留下了“鬼脸城”传说。在南京各段城墙中,清凉门可能是个头最小的,但历史内涵却是最深的。因为它背靠的清凉山几乎涉及整部南京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山上修建金陵邑;六朝时,孙权又在山上修建石头城。一座清凉山就带给南京“金陵”、“石城”两个别称。

清凉门城墙见证了南京的兴衰起伏,有光辉的一页,也有黑暗的时刻。“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组成员在勘查城墙全线过程中,在清凉门城墙同样发现了密集的枪弹痕迹与暗堡,经过研究,证实这些遗迹是南京保卫战时留下的。

“在‘中山门—中华门’的东南线城墙,枪弹遗迹主要分布在城外,这很好理解,因为日军从城外往城内进攻。但清凉门的战斗遗迹有一个显著特点,城内、城外分布数量相当。”朱明娥告诉记者。清凉门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在课题组现场拍摄的照片中,有北侧城墙上的弹孔、暗堡射击孔等遗迹,而在一张1956年的老照片中,清凉门城墙南侧也有明显枪炮爆炸的痕迹。这种分布情况说明,当时在城内、城外都发生了激烈战斗。

史料记载也证实了课题组的发现。南京保卫战时,清凉门城墙一带是宪兵2团的防区,虽在城墙攻防战时,这里没有遭到日军大规模攻城的破坏,但始终遭受日机的多次轰炸。南京东南线的城墙被攻破后,大量从下关渡江未果又回撤至三汊河附近的中国守军,与迂回包抄上来的侵华日军第6师团第45联队发生遭遇战,在城内失守、城外遇敌的绝境中,战士们依托清凉门城墙和秦淮河,发起了最后的抗争。“清凉门与东南线城墙结合在一起,展示的是南京保卫战比较完整的过程,从针锋相对的攻防战,一直到争分夺秒的掩护撤退战。这也说明南京城墙的抗战遗迹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串联在一起讲述历史的。”朱明娥说。
 

撰稿: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 可

供图: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4-09 11:40: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云台山抗日烈士墓地长眠65名烈士巍峨的纪念碑述说那些尘封的往事

下一篇:新四军后代寻访高邮抗战遗迹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发起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