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佤山抗日游击队”英勇抗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滇西沦陷后,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及在滇军中工作的地下党员,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如果日军深入云南,就要在云南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积极发动敌后游击战争。1942年夏,日本侵略军突破英缅军和中国远征军的防线,从滇缅南段未定界进犯云南佤山地区。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了联络佤山地区的土司武装,建立敌后抗日游击队,于同年秋派出中共党员、《新华日报》记者江枕石以商人身份到澜沧,与失去组织联系的云南早期地下党员李晓村及进步人士尹溯涛等取得联系,积极准备在澜沧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李晓村通晓拉祜、佤族语言文字,尹溯涛精通英语,在中英会勘中缅未定界时,曾担任阿佤山十七王的代表,在佤族群众中很有威信。江枕石、尹溯涛等深入佤山边境未定界的猛茅、敢散、莫咧、敢色、业烈、南亢武、蛮盾等佤族部落进行社会考察,认为凭借爱国士绅罗正明的声望、财力和武装力量,可以组建一支抗日游击武装。
时任澜沧县保安大队长的罗正明,景谷人。少年家贫,15岁从军,后弃军从商,家资日渐雄厚。他招募有志青年组织武装,剿匪维边,是受群众拥戴的地方实力人物。在江枕石等人的推举下,罗正明同意在阿佤山组建抗日游击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商定共产党方面由江枕石联系,国民党方面由罗正明、尹溯涛通过李根源向第十一集团军申报。1943年2月5日,江枕石与党组织联系的信函被澜沧县警察局查获,澜沧县政府以煽动夷民暴动罪名将江枕石杀害,并悬赏500银元通缉李晓村、尹溯涛。李晓村、尹溯涛二人临危不惧,仍按江枕石传达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精神加紧筹建抗日游击武装。
佤山地区幅员辽阔,山高谷深,经济文化落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各个部落互不统属,佤山十七王及大小头人各自为政。1944年夏,通过尹溯涛与李根源的亲戚关系,驻滇西的国民党远征军司令部委任罗正明为“阿佤山区抗日守备第二支队”支队长,负责组建佤山抗日游击队。为取得佤山十七王的支持,罗正明率领游击武装进驻佤山,与西盟佤族土司代办李扎体会晤,达成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共识,并在佛寺喝咒水盟誓。在李扎体的帮助下,游击队疏通了与西盟土司的关系,并与南徐河西岸的巴斗、敢色、南亢武等佤族部落建立了联盟。罗正明专门带上礼物拜会佤山十七王以及大小头人,在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后,于允恩召集业烈王召困衣、芒冷王储召兼猛、芒冷内阁长爷召、阿麻酋糯坎武、敢色王困衣及召麻哈翁、南亢武王召钟、巴斗王困散、莫烈王困岩等十七王及大小头人1000多人,举行剽牛盟誓大会,军民同饮咒水,庄严盟誓:誓死团结抗击日寇,永不反悔!
1945年2月,罗正明在允恩正式成立佤山人民自卫总队,下辖5个大队,罗正明任总队长,尹溯涛任政治部主任,李晓村任军需主任。队伍成立时达800多人。游击队营房大门上的对联写道:“公孔二山雄峙,设营其间,以政治开发边疆,建树边疆;沧怒两水回环,筑垒于中,用军事充实国防,巩固国防”,横批“还我边围”,表达了佤山各族人民誓死抗敌的决心。佤山人民自卫总队没有政府正常的军需供应,队伍的给养主要靠罗正明的马帮贩运商货挣钱补给,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但佤山周围的各族爱国青年不畏艰苦,翻山涉水加入游击队。
1945年3月,佤山人民自卫总队兵分三路,向日伪军占领区发动攻击。中路出击,敌人闻风而逃,游击队顺利收复满象。南路将敌三面包围,敌不战而溃。北路在地方民兵武装的支持下收复永和、蛮国、班洪,然后集中兵力攻击日伪军大本营新地方,日伪溃退至蛮屯。到5月底,佤山游击队光复了澜沧江边境及中英滇缅南段未定界被日伪军侵占的佤山南部及十七王地等地区。此后,日伪军慑于游击队的威力,未敢侵犯佤山一草一木。
抗战胜利后,英国政府公然将佤山的半壁国土划入“英缅版图”的瓦州,并以武力威迫佤山游击队退出阿佤山区。国民党政府迫于英国的外交压力,急欲解散佤山游击队。此间,国民党沧源县党部书记长李忠诚到佤山游击队“考察”,发现游击队中传阅《新华日报》《大公报》《民主周刊》等进步书刊,传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认为这支游击队有赤化的嫌疑,国民党政府遂于1945年10月下令解散佤山人民自卫总队。1946年初,游击队在图糯山与英国牧师永亨乐率领的英国侵犯军展开决战,英军被游击队打得溃不成军,狼狈而逃。其后,游击队在国民党政府的压力下,被迫撤回到西盟区的翁戛科烟山解散。解放战争时期,罗正明、尹溯涛、李晓村及游击队大队长刘国昌等主要领导成员,参加了云南党组织领导的人民武装,尹溯涛在武装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除佤山抗日游击队外,滇西、滇西南、滇南边境的各少数民族土司、头人等,共赴国难,守土卫国,在云南千里边疆建立了十多支抗日游击武装,人数达5000余人,声势极盛。边疆各民族誓与疆土共存亡的凝聚力,在滇西抗战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固;各民族人民守土有责、团结御辱的战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充分体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余红(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7-21 09:30: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游击队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