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实,本名胡正培,又名胡岷沫, 1921年4月24日(农历辛酉年三月十七日)出生于四川省五通桥区西溶镇(今西坝镇)。按西坝胡家正字辈大排行,石实排行第九,父辈以上称他“九九”,同辈称“九哥(弟)”,侄辈称“九伯(叔)”,孙辈称“九爷爷”。
六岁时,在西溶镇私立楚省小学启蒙教育,十一岁入镇立小学,高小毕业。十三岁考入乐山县立初级中学就读。年仅十六岁就被聘为竹根镇第二小学教员。
1939年5月,年仅18岁便赴成都参加东北救亡总会成都分会工作。同年9月辗转奔赴陕北,1940年1月到延安,之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部队进入新疆,从此,一直战斗和工作在这里。1991年底离休。
周恩来签署的任命书。
一、恒丰炭号,幼年岁月
紧依岷江东岸的西坝又称西溶,因境内有溶江穿越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史称“西坝水码头”。它与牛华镇、安谷镇、福禄镇,并称为乐山“四大古镇”。西坝镇建制始于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明清以来这里成为佛、道、儒教重地,至今古风犹存。万余间明、清、民国古旧建筑,虽饱经风吹雨打,部分仍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青瓦房屋,充满古韵的石板街道,技艺精湛的雕花窗棂,半遮半掩的附设腰门,顿时令人仿佛回到明清时代。
早在明朝年间,西坝就形成了喜食豆腐的习俗,至今巳有四百多年历史。 经不断探索、改进,今天“西坝三绝”(其两绝一为生姜,二为米酒)之一的西坝豆腐巳斐声川内外,是乐山名食的佼佼者。因其绵软细嫩,入口化渣,深受食客青睐。据有关饮食专家统计,先后共有336个种品, 现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有36品种。
1921年4月24日(农历辛酉年三月十七日),胡正培在这个古老的小镇呱呱坠地。按西坝胡家正字辈大排行,石实排行第九,父辈以上称他“九九”,同辈称“九哥(弟)”,侄辈称“九伯(叔)”,孙辈弥“九爷爷”。
父亲胡升平,当时经营着一家产销一条龙的煤炭店,名叫“恒丰炭号”。1939年之前,生意非常火红,家境殷实。当时,别说西坝,就是乐山、犍为等县城,能喝上牛奶的家庭也十分少见。胡正培与几个弟妹幼年时均能保证牛奶供应。
1939年,炭号所属两个煤矿开始出现“鸡窝煤”现象。鸡窝煤是在地质变化比较剧烈的情况下产生的。储量有限,不易开采。所以当时业内把它和断层等同,一律视为"井病"。因为煤层分布不连续,采着采着就没有了。有时继续挖掘有可能又会出现一点,但储量微乎其微。不久,矿内根本无煤可采,炭号宣告倒闭。
经营前,胡升平已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矿,加上修建了从矿山到沫溪边的仿铁路运输通道,花费巨大,现已是债台高筑。所谓仿铁路运输通道,就是先平整一条通道,使之没有坡度。然后在路面上全部铺上本板,木板两边分别钉上 等距离木条作为轨道,便于人力拖行盛有煤炭的竹筐。竹筐左右下面加有两根铁条,经久耐磨。具体操作是,用粗麻绳或竹绳捆在筐上,拉筐人将绳系在腰部,用力向前。这种办法显然比肩挑背扛又省力又省时。这是胡升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创举!这虽大大增加了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投资。煤运到沫溪河上游,装上大木船,再运到下游岷江入口处。接着,逆流而上,经道士观(险滩)运至五通桥茫溪的出口。再经茫溪运到五通桥,供盐场使用。运煤的木船又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炭号倒闭,木船可以转让,但仿铁路运输道全部成为废物。
胡升平运用各种办法偿还了大部分债务,但余下的债务却无力偿还。1936年冬,胡升平悄悄乘坐一支盐船,沿着岷江经宜宾、泸州、重庆出去躲债。
石实近照
二、五通桥执教,十六岁接触革命
六岁时,胡正培在西溶镇私立楚省小学启蒙入学。十一岁转入镇立小学,十三岁毕业获高小文凭。小学毕业后,1933考入乐山县立初级中学就读,第五学期(即1936年)时,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求五通桥盐业商会亲戚陈光弟借了四十元,使胡正培得以念完初中。
1937年,十六岁的胡正培初中毕业,一纸聘书使他成为五通桥竹根镇立第二小学任老师。当时,开明人士黄宇昌新任校长,学校需要一个年轻的能教音乐、体育、童子军三门功课的老师。黄宇昌家庭教师齐廷龙是西坝石观音人,在西坝正觉寺小学当过教师,是镇上有名的“齐先生”。齐是胡正培四表叔谭文奎的好友,他介胡到“竹二小”当教师,因为当时周边十多个县,只有乐山县立初级中学才设有“童子军”课程。
这段时期,胡正培首次接触到革命这个字眼,植下了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种子。这段时期,他改名为胡岷沫,取西坝镇左边岷江,右边沫溪之意。这段时期,学校有几个青年同事是思想激进的追求革命者,同事之间经常一起阅读进步书籍,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不久,他们提出以“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为学校校训。鉴于当时的全局形势,校方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他们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抗日宣传和游行示成。
不久,胡岷沫在地下党领导下,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晨呼队。他本人还参加五通桥战时平民夜校,学习宣传抗曰救国思想。
这是胡正培走向革命的开端。
1939年春诞生的平民夜校,由地下党领导,地点设在井王庙,当时是犍为盐场私立通材初级中学小学部所在地,即上世纪末的五通桥农机公司处。夜校第一任校长杨君慕,时任中共地下党通材中学学生支部代理书记。教务主任李泽涵(八十年代任五通桥竹根职业中学教师)。训育主任谭拨群(女)。三人当时均为通材中学学生,李也是中共地下党员。
夜校学员最多时达两百余人,分两个教学班。学员主要是盐工、城市贫民、小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 ,也有少数竹根滩坝上农民和小学教职员。学制同正规学校一期为一届(半年)。主要教材是《民众夜校读本》(战时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开设抗日宣传、算术、音乐等课。胡岷沫除自己购买进步书籍外,在夜校还阅读了《大众哲学》《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西行漫记》《生活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实录》等一大批进步书籍。夜校免收学费、书费。
民众夜校名义上由五通桥抗敌后援委员会(地下党外围组织)领导,办学经费主要由通材中学出,小部分由地下党员赞助。夜校第二任校长是林云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为五通桥中学教师)。
当时中共地下党五通桥特委负责人之一、通材中学语文教师朱泽淮(40年代初在成都“抢米风潮"中被捕,不久就义)还经常掏钱为学员买纸买笔,深受学员爱戴。
夜校第一期为100多位学员(胡正培因后赴成都,未结业)颁发了结业证,其中王姓农村木匠还要求加入地下党。民众夜校为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积极宣传中共抗日主张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同年5月4日,在胡岷沫即将离开五通桥的前二天,他带领学生参加抗敌后援委员会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集会。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振动了桥滩两地。
同日半夜三更,胡岷沫回到西坝。翌日一早,他在父亲床前告别说:“爸爸,我回学校了。”这时,胡岷沫已作好了赴成都的打算。
回到学校,胡岷沫向黄宇昌借了100元作盘缠。
三、成都时光,宣传抗日救国
1939年5月6日(18岁),胡岷沫离开竹根镇赴成都。到成都后,他歇脚于同乡袁光古当店员的跋涉书店。不久接触到地下党员、星芒通讯社肖稚苓。同时他得知,从年初起,从成都到西安沿途军警宪特云集,对过往行人盘查很紧。肖让胡岷沫先住一段时间,待情况好转后再赴西安。
于是,肖稚苓介绍胡岷沫到“东北救亡总会成都分会”(会址,青龙街119号),填写申请表后,经中共地下党员刘玉晢同意,加人周恩来亲手组建并领导的“东北数亡总会成都分会”,任分会工作团员,负责抗日教亡宣传工作。
从此,他在组织上正式参加了革命,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在成都,他同分会同志一起经常到周边乡下,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分会管吃管住,胡岷沫暂时解决了经济困难。
分会联络各界人士,宣传抗日,鼓动救亡,唤起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分会宗旨:一切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一切失地,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为方便联络各届人士,分会联络活动地点设在东胜街的沙丽文舞厅(1950年后改为成都市政协礼堂)。
分会里还屯留了一大批东北青年,也是因为赴延安被阻。大家一边参加分会活动,一边伺机出发。
六月七月过去了,情况仍未好转。分会工作团员、诗人冯的皎冒险奔赴西安,已经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后因接头出来,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所以,分会领导不赞同青年们再次冒险。
四、奔赴陕北,入学抗大煅造红心
同年9月,在地上党员刘玉晢和马肃帮助下,胡岷沫终于踏上了川陕公路。
他带着马肃写给东北竞存中学(驻地陕西戶县)校长车向忱的信。假扮成职员,有车乘车,无车坐滑杆。这封信上假称推荐“杨逢春”(胡的化名)为竞存学校文牍。这封介绍信帮助胡岷沫闯过了道道关卡,应付了一次又一次盘查。
另外,他身上还有一封不能示人的介绍信,那是刘玉晢写给东总西安分会负责人陈先舟的。信中请求该会为胡安排工作。到西安后,胡岷沫坐上黄包车,直奔城隍庙巷东总西安分会。由于有刘玉晢介绍信,胡很快得到妥善安排。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来自东北的大学生齐铁华告诉胡岷沫说,“今天晚上出发!快准备一下。”半夜时分,分会大门外驶来一辆马车,齐铁华带领胡和几个年轻人上了车。马车出西安北门,朝着三原县急驶而去。渡过泾河后,遇上国民党军警岗哨。齐铁华递上《第二战区通行证》(当时第二战区司令是阎锡山,副司令是朱德)岗哨仔细检查通行证,敬礼放行。过了三原县城,在城外,齐铁华另外雇了一辆马车,改变方向,向西直奔。下午时分,来到陕北泾阳县安吴堡。
当时我党在安吴开办有“中国青年训练班"。东北救亡总会就是由青训班同陕北公学毕业生共同组建的。
与胡岷沫同行的几位年轻人,是东总战地服务团成员,不日后出发赴抗日前线。胡则由齐铁华带到教务处报到,处长陈宇同意胡进青训班学习。
安吴“青训班”是中共中央青年委员会,开办的战时青年干部培训班。班主任冯文彬,副主任黄华、乔木,冯文彬是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工人出身党员,后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黄华后为外交部长。乔木即胡乔木,后为毛泽东秘书。
安吴离西安和延安都很近,均只有一天的路程。这里是一个独立的城堡,易守难攻。八国联军时慈禧太后避险到西安,声称谁人捐钱财多便可做她干女儿。吴姓寡妇相当有钱,捐银子当了慈禧干女儿后,修筑了这个高大坚固的、仿宫殿式城堡。
安吴堡原为红军驻地,原红军司令部所在地仍住有八路军留守兵团一部分官兵。
“青训班”课程简要,设有“马列主义”是、“唯物史观”、“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课。 “青训班”提倡良好的学风,内外墙壁上用各种美术字体写有许多大幅标语。特别醒目的是那句激动人心的“青年位置在前线”。此外,总部两边墙上的十六个大字是“青训班”校风(当时同学们习惯性地叫班风):“坚定、刻苦、勇敢、活泼、民主、团结、虚心、切实”。这也是当时整个“青训班”的面貌。
“青训班”现在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处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是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举办的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她是抗日青年的旗帜、革命青年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0年初,“青训班”第一第二批学员迁往延安,抗大到“青训班”招收学员,石实(这时胡岷沫已改此名,后详述)同十几个学员于1月底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石实任二大队四队学员。入学时,正值全队在操场集合准备吃晚饭,队长队前宣布:“石实同志编到x中队x班,入列!”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卫生学校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立即到抗大招生。同年9月,石实同十几名抗大学员调送“中国医大”。1941年5月,他加入八路军青年组织“朱德青年纵队“,成为首批队员。1942年9月,石实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延安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夏初毕业。
五、追求进步,改名“石实”之由
经常目睹青训班墙上校风十六个字,引起了胡岷沫的深刻思索。“坚定、刻苦、勇敢、活泼、民主、团结、虚心、切实”。
胡岷沫认为,一个革命青年就是应该具有这种作风。渐渐他想将首句和末句各取一字为自己名字,既概括整个校风内容,也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保持这种作风。他认为,“坚定,即革命立场坚定,切实,即结合实际实干。早在竹根二小接受进步书籍时,他看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这句话,便暗暗下决心把此作为座右铭。所以,他理解“切实”,就是:作为一个革命者,必须理论切合实际!而“坚定”莫如石!因此他决定就叫“石实”!
组织上和战友们都知道“石实”是他后来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这其中包含有青训班校风十六字之概括意。
六、转战南北,横扫敌军如席卷
1945年6月石实分配到部队,光荣地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他先后在陕甘宁边区联防军新四旅二十五团政治处和旅政治部、司令部,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司令部、政治部工作。担任过政治处干事、技术书记、主任、司令部秘书、政治指导员、政治协理员、政治部宜传科干事、副科长、科长等职。
他还参加了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保卫延安的战斗,参加了西北解放战争,参加了和平解放新疆。
主要战绩:
参加接应中原突围南下支队返回陕甘宁边区的战役;
参加粉碎敌人进攻边区的关中良庄、陇东西华池等地的战斗;
参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
参加沙家店歼敌一个整编师战役;
参加西府陇东战役;
歼敌西北主力的宜(川)瓦(子街)战役;
参加扶(风)郿(县)战役;
参加解放西安战役;
参加解放兰州战役;
参加和平解放新疆和剿匪平叛。
主要立功受奖:
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工作模范;
多次荣获新四旅、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工作模范等奖励和称号。
最后调任十七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和五十团政治处主任。他撰写过《部队宣传工作的经验》和介绍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材料,为部队开展保卫、建设、 扎根边疆和民族政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七、扎根新疆,终身服务西陲
1952年1月,石实转业到地方工作。石实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筹备工作。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参与草拟新疆省(自治区)政府文件《政府工作报告》。
石实先后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干部学校教育处第一副处长、省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处处长兼文教组组长。
1960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见图),石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兼文教组长)、后任自治区档案事业管理处副处长、新疆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院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
1980年赴中央党校轮训,结业后任新疆医学院院党委书记。
石实为建设新疆,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区域自治条例,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编审《新疆少数民族简史》、 《新疆少数民族简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概况》三套丛书。
他建立了第一线、二线档案库,领导和加强新疆档案基本建设和战备建设。他参与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以及为新疆医学院的教学、医疗、科研和后勤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在第一线为新疆人民服务了三十七年。他先后被选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秋,退居二线后仍任自治区党委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和编辑组组长。
他还被授予自治区教委教育管理学研究员任职资格, 被选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编纂新疆自治区党、政、军、 群团等组织史资料和指导各地、州、市、县的组织史资料的编纂。 晚年开展社会调查,为新疆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提出了极其宝贵的建议。
1991年底离休后,任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新疆老年大学顾问和新疆老年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石实老人98岁高龄仍身板硬朗,这除了长期的革命和工作锻炼外,与他出生在长寿之乡有很大关系。据2016年资料统计,西坝镇总人口两万左右,却有百岁以上老人四名,90岁以上老人二十多名。占总人口比例之高,十分罕见。
愿石实老人安康吉祥,颐养天年。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9-03-01 09:55: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