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海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上)
2017-10-10 09:45:58  来源:360图书馆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前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变化状况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濒杭州湾,与宁波市余姚、慈溪隔海相望;西接海宁,东北与平湖相邻,北部与嘉兴连接。海盐县城距上海市110公里,距省城杭州市98公里,距嘉兴(抗战前后一度系国民政府浙江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40公里(水路)。1930年,杭州至乍浦公路贯通县境,1932年沪杭公路全线通车。全县陆地总面积534平方公里[3],海域面积530余平方公里。境内水网纵横,河道密布,自然条件比较适合农业生产,是浙北主要粮食产区。农产品还有:棉、油、麻、畜、禽、茧、渔、茶、瓜、果、蔬菜等,沿海一带以盐业为主。全县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孤丘错落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县境内海岸线长约53公里,是浙北海岸线最长的一个县,历来是东海前沿战略要地之一。根据有关档案资料显示,当时海盐县属四等县。

  (一)抗战前后,全县行政区划和人口变化情况

  1936年4月后,海盐县隶属国民政府浙江省第二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公署驻嘉兴)管辖。全面抗战后,一度改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驻绍兴)管辖。

  抗战前后,全县行政区划曾8次变动。1934年7月,国民政府改编乡镇制,全县为6区、33乡、8镇。是年11月,推行保甲制,至1935年3月,全县502保5906甲。1938年10月,调整乡镇保甲机构,全县分6区、辖41乡(镇)496保4760甲。1939年10月,将原6区并为3区:城西区(原城区和西塘区),辖13乡(镇)154保1445甲,区署设在西塘镇;沈欤区(原沈荡区和欤城区),辖16乡(镇)183保1756甲,区署设在沈荡镇;澉通区(原澉浦区与通元区),辖12乡(镇)159保1559甲,区署设在通元镇。县域区划于1940年、1944年、1945年三次划分变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全县整编为3个区、38个乡镇、374保3556甲[4]。

  抗战前的1935年,全县总户数为51429户,人口206292人(1936年无全县人口统计数据)。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全县总户数为48441户,人口200001人,比1935年减少2988户6291人[5]。海盐沦陷期间,由于战争造成的人口伤亡、疾病和百姓外出逃难等原因,全县总人口锐减。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全县总户数38844户,总人数177765人,分别比1935年减少12585户和28527人,下降幅度达24.5%和13.8%[6]。

  (二)海盐沦陷期间,日、伪军队进驻及政权组织情况

  1.海盐沦陷期间日伪军进驻情况。1937年11月5日,日本陆军第10军3个师团与日本海军协同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今属上海市金山区)、全公亭(今属浙江省平湖市)一带登陆。当日与次日,日本海军3艘军舰在杭州湾海域(距海盐县城敕海庙约3000米处)炮轰海盐县城。1937年11月20日,日军从陆路首次入侵海盐。1938年1月2日至16日,多批日军从杭州过境赴沪。3月23日,日军八木警备部队100余人侵占海盐后,驻总铺弄底孙宅。4月30日,日军八木警备部队被国民政府军击溃后逃至乍浦。5月1日,日海军陆战队复侵海盐。5月15日逃离海盐。7月底复至,不久撤离。1939年2月26日,日军第八十五联队第二大队200人侵占澉浦,大队部设在吴宅,大队长森田守作。1940年3月,日军独立十一旅团第四十八大队187人,分别盘踞县城、沈荡、澉浦、欤城、长川坝、通元等地,大队长裕保宗明。1941年,日军第八十五联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100余人占据海盐县,中队部设在县城内冯三乐堂,中队长畑田文雄。1943年,日军第六十一旅团第一大队第五中队占据海盐县城。1944年9月,日军第六十一旅团第一○五大队第四中队160人占据海盐县城,中队长新民。1945年,日军调“枪”二三四一部队和“枪”二三四二部队共976人占据海盐县城,日酋宍户中佐。时占据长川坝、澉浦、甪里堰日军262人。是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9月4日,日军全部撤离县境,海盐县光复。抗战期间,海盐还驻有伪县政府领导的伪军(亦称“和平军”)。1940年,“和平军”嘉兴地区第一团二营三连80余人占据县城,连长绍凤鸣。1941年,“和平军”第二团二营三连80余人占据海盐,连长宋保全。1944年,伪浙江省保安教导团第四大队500余人占据海盐,大队长严长春[7]。

  2.海盐沦陷期间的政权组织情况。(1)海盐县国民政府。1927年6月,海盐县公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为县长。1937年11月5日至6日,日军在上海金山卫一带登陆并炮击海盐县城,海盐县国民政府县长曲万森逃离海盐,县城处于无政府状态。1938年5月15日,国民政府军队克复县城。次日,周仰松率海宁海盐联合行动委员会返回县城,县长汪树人同时进城。8月初,日军又占县城,县政府撤离。10月初,日军撤离,县政府迁回县城。此时,县政府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五科和秘书、会计、军法、警佐四室。1940年3月,县城再次沦陷,县政府迁至塘东南乡(今沈荡镇庄星村)。1942年11月,日、伪军大规模“清乡”,县政府工作人员离散,县长孟铸率一部分人去浙西天目山。1943年3月,汪耀在天目山奉令接任海盐县县长,是年10月率众返回海盐,县政府流动于泥桥(今武原镇双桥村)等地。县政府在县城、沈荡、通元、西塘、欤城、澉浦六处日、伪据点设秘密行政办事处,负责推动县政府政令及搜集日、伪情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县政府迁回县城[8]。(2)伪海盐县政府。1939年2月26日,日军扶植的伪海盐县公署建立,设澉浦镇朱斐章宅,伪省政府委派劳瑞文任海盐县知事。1940年3月,日军侵占海盐县城,伪县公署迁至县城杨家弄口陆宅。11月,伪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1942年春,伪县政府改称海盐特别区公署,设在海宁硖石横港桥,县长改称署长。是年10月,伪县公署迁回海盐县城。1943年5月,伪县公署复称县政府,署长改称县长。伪县政府设一、二、三科和财政局、教育局、警察局。基层设6个辖区,分辖41个乡(镇)。1945年八九月间,伪县政府于日本投降、日军撤出海盐后解体[9]。

  3.海盐境内中国军队及地方武装情况。(1)国民政府军。抗战期间,进入海盐县境内的中国抗日部队有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军。1937年9月至年底,国民政府军63师驻海盐县,师长陈光中。1938年3月至9月,国民政府军62师驻海盐县境,师长陶柳。9月至1939年6月,浙江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直属青年营驻海盐县,营长周明。1938年9月至1939年4月15日,浙江省抗日自卫总团第5支队驻海盐县,司令郑器光。1939年4月15日至是年秋,浙江省抗日自卫总团第6支队驻海盐县,支队长徐志余。同年6月至是年冬,独立第45旅李新贵营驻沈荡、欤城一带。1940年3月至翌年10月,暂编32师驻海盐、平湖、嘉兴三县交界处新篁一带,师长黄权。1941年5月至1942年11月5日,国民政府军192师一部驻海盐县。(2)新四军。1944年6月6日至8月26日,新四军浙东纵队海北支队200余人,以第三战区直属智勇部队247队的番号,驻甪里堰、澉浦地区。支队长张季伦、政委曾平[10]。(3)海盐地方武装。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领导的海盐地方武装海盐县保卫团成立,县长卢寿祺兼总团长,下设县基干队1个104人,区基干队6个105人。1938年3月,县保卫团改组成沪杭地区第一游击队,汪贤甫为队长。12月,改为抗敌自卫中队,彭挺幹为中队长。1939年春,扩编为县抗敌自卫大队,县长钟家洲兼司令,汪耀为政治指导员。后汪耀任大队长,1942年11月,在日、伪军“清乡”时解体,1943年10月重建。1944年2月扩编成总队,汪耀为总队长,至日军投降时,有官兵1114人。1940年1月1日,海盐县国民兵团成立,县长钟家洲兼团长,1942年11月解体。1944年3月重建,有官兵720人。1945年12月21日撤销。(4)伪县政府领导的汪伪地方武装。1943年,海盐县保安大队成立,大队长徐传明,后由徐季贤接任。最多时有官兵324人。日军投降后解体。1943年6月14日,海盐县自卫总团部成立,伪县政府县长徐震华兼总团长,下辖6个区团,43个乡队,团丁15614人[11]。

  (三)抗战前后,全县社会经济变化情况

  海盐县自古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钱塘江入海口独特的地形构造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一方富足之地。县城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多明清建筑,风格多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县城内大户人家众多。抗战爆发后,大户人家纷纷外逃避难。在日军暴行下,海盐县城成为一片废墟,城内90%以上房屋被毁。

  抗战前,海盐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特产有蚕茧和林木、水果等。抗战期间,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粮食产量和农副产品产量下降。1936年粮食亩产380斤,至1949年亩产仅280斤[12]。蚕茧是海盐主要特产。蚕茧产量受抗战影响损失十分严重。1933年,全县桑园面积9.77万亩,1943年减少至2.81万亩;1935年,产茧2.54万担,1943年,降至1.13万担[13]。

  抗战前,海盐地方工业已有发电、缫丝、织布、印刷、石料开采等五六家企业。日军入侵海盐后,工厂遭劫停产,大量城镇手工业者停业流散。创办于1925年的天成丝厂,时有工人500人,战乱中工厂倒闭,设备遭损毁。至20世纪60年代初,海盐缫丝工业仍无法恢复生产。盐业是海盐传统产业,抗战期间,鲍郎、海沙盐场生产受到严重破坏,8年间共损失食盐876000市担,损失金额达2628000元[14]。同时,全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1935年开始兴筑的海盐至硖石、海盐至新篁、沈荡至新篁的公路,因日军入侵,工程半途而废[15]。8年中,杭州湾海塘海盐段长期失修,仅于1942年修筑海塘18.3丈[16]。1938年日军焚烧海盐县城后,市河东段闭塞,西段淤浅,县城到邻县的11条航线除海盐至嘉兴个别航线外,其余均停航。同时,金融信用合作事业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典当、钱庄、银行倒闭歇业。

  抗战前,海盐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比较兴旺。抗战爆发后,县立民众教育馆、奔腾社等文艺团体和两家报馆相继停办、解散。县立怀德小学等数十所小学停办。在校学生从1936年的6454人减少至1938年的1860人。医疗卫生和医药业遭受破坏,1929年创办的海盐县立医院,于1938年5月遭日军焚毁,天生堂等十余家药铺倒闭停业。战争导致全县多次发生瘟疫大流行,民众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抗战爆发后,汪伪政权滥发“储备券”,至抗战结束时,物价上涨2454倍[17],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苦不堪言。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0-10 09:49: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浙江经济损失初探(3)

下一篇:海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