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县(今临渭区)地处陕西东邻,东望华山,西通长安,南依秦岭,北接蒲城,境内渭河东流入黄,湭河北泻成川,气候适宜,土地广阔,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秦东渭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上世纪初的渭南县城,居渭水之南,城关镇常住人口两万,拥有人和大街、中山大街、西关大街、西门街、东山子巷、郭家巷、邓家巷、南北塘巷、芋园巷、仓后巷、北井巷、二马路等大小街巷15条,其中主干道4条。有台梁式砖木结构的房屋和棚楼约2000间,城内建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有四座,东曰“望华”、西曰“襟湭”、南谓“抱丰”、北称“带渭”。县城东门附近有一座清光绪二十五年建成的公园,占地十亩,园内池亭相映,花木俱全,自成一景。
城内主干道店铺密集,有粮行、花行、药铺、山货行、旅馆、酒楼、油坊等大小商号500余家。其中粮行23家,花行32家,中药店15家,山货行50家,银行、钱庄3家,另外还有会馆、教堂、救济院、戏院、城隍庙、书院、书店及中小学堂等。1934年7月1日,陇海铁路全线通车,建有渭南火车站一座,火车站北设有渭光电灯公司,主供火车站、西关大街、人和大街的供电和照明,还有南北两个棉花机器打包厂。陇海铁路的贯通和西潼、渭韩公路的修建,使渭南县际交通十分便利。
凭借陇海铁路、西潼、渭韩公路和渭河航运,上世纪初的渭南县成为晋、陕、豫商品流通的枢纽和陕西关中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东来的三晋煤盐,西来的巴蜀烟茶,南来的江浙海鲜,渭北、南山的粮棉桃李等山货土产都在这里集散。当地的粮食、棉花、山货土产及药材、编织品等各种农副产品经渭南县城远销上海、四川、甘肃、河南、湖北、天津等地;布匹、杂货、烟叶等商品批发业辐射全县及相邻各县、乡。据《渭南县志》记载,县内粮食最鼎盛时期,日交易量达6000多石,棉花年收购500万斤,各类商品年销售收入310余万元。渭河上涨渡渡口每日停泊各种船只200余艘,主要往来于渭南和咸阳,转运的物资常常堆积如山。
1938年初,日寇铁蹄踏至山西,重兵集结于黄河天险风陵渡,不时隔河炮击潼关,轰炸陇海铁路沿线城镇,渭南县城成为轰炸目标之一。1942年前后,日军飞机轰炸次数较之以前更为频繁,达十余次之多。
抗战期间,渭南县人口数量从1934年的24.3万到1941年的21.9万,直至1945年的20.5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当地人口伤亡主要为日机轰炸所致。据省人防办统计资料显示,敌机共投弹203枚,造成138人死亡,145人受伤。另有29名渭南籍烈士长眠于山东、山西、湖北等广阔的抗日战场上,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
另外,敌机的频繁轰炸也给渭南县工商业发展造成重创。据统计,日机轰炸共毁坏城镇房屋485间,炸毁的机器与货品难以数计,抗战前有商号500余家,战后则仅余下300户,直接财产损失为146237元(1937年7月国币币值,以下数字均以此为标准)。同时也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军事征筹、劳军、优军、抚恤及医药费用等数额巨大,间接财产损失高达200071.7元,经济损失总计为346308.7元。特列表如下:
抗日战争期间,渭南县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军筹加大,难民流离,工厂停工,商号歇业,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致使渭南县城原有的繁华兴盛一度不再。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0-10 09:57: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抗战期间渭南县逐年财产损失换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