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其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云南相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泰国接壤,南部和西南部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濒临,西部和西北部与英属印度接壤。当时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英国殖民地。它控制着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区域的要冲,且为陆上通往中国和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门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如占领缅甸,不但可为“大东亚共荣圈”建立西部屏障,而且可以缅甸为跳板,西进印度,直下中东,与德军会师;北上中国西南大后方,切断滇缅公路。同时,占领了缅甸,就可以控制印度洋,取得制海权,有效地支援太平洋海战,并从海上对印度和中东构成威胁。
此外,缅甸和荷属东印度是当时亚洲重要的石油产区,日寇企图夺取缅甸后,利用其石油资源维持战争需要。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寇因兵力有限,决定将进攻缅甸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用一部兵力占领缅甸南部部分地区,以保证马来方面作战的侧背安全,主力则先进攻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在第二阶段,再向缅甸方向增派部队,并夺取缅甸全境。
英国在亚洲拥有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诸多殖民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英国因其自身实力衰弱,无力在亚洲实施强硬政策。在日寇侵略中国问题上,英国采取绥靖政策,希望以此换取日本不要向英国殖民地扩张。1940年6月,在日寇的要求下,英国关闭了缅甸境内通往中国云南省的滇缅公路。9月,日寇出兵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英国才放弃对日本的幻想,开始转变对日政策。
为遏制日寇南进,英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加强与中国的合作。1940年10月,英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1941年1月,英国新任驻华武官丹尼斯少将向国民政府提出中英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日的建议。应英方邀请,中国派遣以商震、林蔚为首的军事考察团前往缅甸,为中英双方共同防御缅甸做准备。
在考察缅甸后,考察团拟定防御计划草案,提出:“日寇会从中国境内切断滇缅公路。一旦与英国开战,势必侵占马来亚和缅甸,以达到既击败英军,夺占英属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目的应是将主力集结于缅泰边境,以确保仰光港……据此应投入英缅军2~3个师,中国3~5个军;中英两军主力应沿缅甸南部毛淡棉至克耶邦、景栋闻地区,并在毛淡棉附近形成重点,构筑半永久性的纵深据点式堡垒群,形成坚固的主阵地地带,在主阵地前选择要点,构筑据点式前进阵地,吸引敌人于我主阵地前,以强大之火力摧毁敌人攻势,不失时机转入进攻,将敌人围歼于我主阵地前......。”1941年6月,双方依据草案拟定《中英缅共同防御意见书》。
此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军令部次长林蔚为驻滇参谋团团长,策划有关中英协调作战的一切工作。1941年11月,第5军(杜聿明部)、第6军(甘丽初部)、第66军(张轸部)进入云南,作入缅准备。
英国虽然同意中国拟定的防御计划,但是却担心中国军队过早进入缅甸,会扩大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加之在缅甸境内,当地始终存在很高的反英情绪,中国军队的到来,对当地人是一种鼓舞。因此,英国拒绝中国军队提前进入缅甸。不仅如此,英军判断日寇欲切断滇缅公路,不会从缅甸方向进攻,而是会沿中缅边境或中老边境进攻,因而要求中方向上述两地区部署军队。至此,中英双方拟定的防御计划没有切实执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第15军开始向泰缅边境集结。国民政府再次提出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英方只要求中国军队在中缅边境布防。
英军当时在缅甸的防御力量仅有胡墩指挥的英缅军1个师和几个守备队(营级),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先后增派英印军第17师、英澳第63旅、英军第7装甲旅进入缅甸,兵力增加至3万余人、作战飞机100余架、坦克150辆。
1941年12月15日,美国陆军部提出中国军队应尽快进入缅甸,蒋当即同意,但韦维尔以滇缅公路运输不便为由,再次拒绝中方的要求,并对中方直言不讳地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我们只要请贵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英国方面的表态,让蒋介石极为愤怒,随即命令远征军停止入缅准备,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此外,英军将有限兵力布置于缅老边境的东部地区和仰光方向,没有按照中英防御计划将缅南地区作为防御重点。
1942年1月4日,日寇第55师团冲支队率先突破泰缅边境,于19日占领缅南战略要地土瓦,夺取了丹那沙林地区的3个主要机场,阻断英军从印缅对马来亚的支援,并获取空袭仰光的基地。1月20日,日寇第55师主力突破泰缅边境守军防御,于23日占领高加力,并向毛淡棉方向发展进攻。此时,日寇大本营因马来亚方向作战顺利,决定继续实施对缅作战。
1942年1月31日,日寇第55师团攻占毛丹棉。2月8日,该部强渡萨尔温江,突破仰光以东第一道防线。2月20日,日寇第33师团、第55师团两路并进,围攻米邻,迫使英印军第17师后撤,在退至锡唐河时,才发现桥梁已被己方守桥部队炸毁,第17师主力陷入绝境(其所辖第48旅,已经提前过河),在日寇追击下,仅师长及以下3300余人泅水逃脱。
2月2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电告韦维尔:“我对你拒绝中国军队帮助防守缅甸和滇缅公路的理由,依然困惑不解。我知道你已经接受中国第49、第93两个师,但是中国第5、第6军其余部分就驻扎在边界那边……我必须把美国人的看法告诉你,在许多美国人心中,中国显得同英国一样重要。”
2月底,英国方面终于决定让中国军队进入缅甸。3月1日,中国远征军主力开始进入缅甸境内。
入缅前,英缅军总司令胡墩对中国军队入缅后的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其用意为:“利用中国军队掩护英军撤退。”同时,胡墩拒绝了中方提出的互派联络官的要求,因其担心英军开始撤退时,被中国军队提前知晓。
3月4日,日寇第55师团击破英军第7装甲旅,突破仰光以东最后一道防线。3月8日,仰光失守。
3月12日,国民政府正式组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使用于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未成事实),由卫立煌任总司令(未到任,后由罗卓英继任),杜聿明为副总司令,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下辖第5军、第6军、第66军及直辖第36师(李志鹏部),全军总兵力10万余人。
与此同时,中方参谋团团长林蔚与英军代表在缅甸腊戍举行军事联席会议。会上,英方提出丧失仰光后,英军计划以卑谬至彪关河一线为主要防线,以确保仁安羌油田及中部产米区,并掩护莫契铜矿区。同时,英国新任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希望中国远征军尽快向南推进,接替英军防务,掩护英军向西撤退。
3月8日,仰光失守当天,远征军各部陆续接替英军防务。第6军先头部队第49师进入孟畔地区,该军后续部队陆续抵达缅甸东部地区,在此地区驻守的英军转至缅甸西部。第5军第200师、骑兵团、工兵团推进至东吁,掩护英军撤退,该军主力也陆续前出至缅中地区。至3月16日,第5、第6军各部进入指定位置。英军则沿缅西伊洛瓦底江一线布防,重点守备卑谬。
3月19日,日寇约一个营的兵力突入第5军骑兵团预设阵地,大部被歼。21日,日寇摧毁英空军作战力量,完全掌握制空权。22日至26日,日寇三面围攻东吁,第200师与日寇孤军奋战,双方均损失惨重。28日,日寇第55师团到达东吁,第5军新编第22师也抵达东吁,增援第200师,双方战至胶着。29日,西面英军弃守联军侧翼防线,联军防线出现缺口,杜聿明遂命令东吁部队撤退。此战,日寇伤亡5000余人,第5军也损失惨重。
4月初,日寇第15军决定发起曼德勒会战,企图围歼中英联军主力。4月5日,蒋介石抵达缅甸曼德勒,要求第5军、第6军与日寇在彬文那决战,同时再次要求亚历山大坚守卑谬、亚兰缪,保证远征军侧翼安全。
当天,日寇第55师团向新编第22师发起攻击,11日,第18师团也加入攻击,战至16日,在给予日寇大量杀伤后,第22师奉命退守彬文那预设阵地。
此时,中英联军防线两翼告急。左翼英军相继放弃卑谬、亚兰缪,14日放弃马圭,17日日寇攻陷仁安羌油田,并在仁安羌以北包围英缅军第1师。英缅军紧急向中方求援,远征军遂决定第66军第新编38师另2个团增援,18日拂晓,新编第38师113团向日寇展开攻击,激战至中午将日寇击溃,日寇退守宾河南岸。19日拂晓113团向日寇再次发起攻击,至14时,击溃日寇并收复仁安羌油田,英缅军第1师之围被解。
在右翼,第6军同样战事不利。4月9日,莫契失守。11日,日寇击破暂编第55师新防线。15日,暂编第55师组织反击,与日寇第56师团在垒固争夺数日,因寡不敌众败退,并与军部失去联系。4月21日,远征军长官部命令第5、第6军在右翼反击,战至24日,第5军第200师将日寇击溃,攻占东枝并欲继续推进,切断进攻腊戍日寇的退路。但远征军司令部下令第5军主力折返曼德勒,仅留第200师发起攻击。26日,东枝失守,右翼再次告急,远征军司令部罗卓英、史迪威没有向右翼增派部队,坚持在曼德勒部署会战。29日,腊戍失守,中国远征军经滇缅公路回国的路线被切断。
至此,远征军曼德勒会战计划流产。5月1日,司令部命令第5军新编第22师、第96师以及第66军第38师交替掩护,撤往国内,当日,曼德勒失守。
日寇方面,第56师团继续向中国边境推进,第66军新编第28、第29师不战而逃。日寇进入中国滇西地区。驻守滇西之国军第11集团军(宋希濂部)奉命阻击日寇于怒江,激战三日,双方形成对峙。5月8日,日寇攻占缅北密支那,远征军退路完全被切断。
5月5日,远征军司令部已经判断出回国路线将被切断,遂命令各部向印度撤退。杜聿明或是出于对司令部长官无能指挥的愤懑,或是出于其所说“战败入印,将为印人所不齿”,最终坚持部队撤回国内,并获得蒋介石同意。
跟随第5军行动的第66军新编第38师,在师长孙立人的带领下,退往印度英帕尔。
5月5日起,第5军徒步向胡康河谷退却,其间断粮8日。5月31日,杜聿明率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及新编第22师改道入印,在美国空军空投补给支持下,于7月25日抵达印度利多。
第5军第96师和炮兵团、工兵团各一部于6月14日到达葡萄,转而进入野人山区。8月17日,返回滇西剑川。
第5军第200师在回撤途中,遭受日寇伏击,师长戴安澜率部奋战身负重伤。5月25日,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第200师余部在郑庭笈的率领下于6月17日抵达云南腾冲,全师仅剩2600余人。第6军各部则顺利撤回国内。
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征缅甸,在取得歼敌2万余人的战果下,自身伤亡6万余人。
1942年5月,日寇占领缅甸全境,威胁印度东部边境,并切断滇缅公路,致使中国抗战失去重要物资转运渠道。英国首相丘吉尔担心:“中国如果崩溃,至少会使日寇15个师,或许会有20个师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
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退往印度后,为重开滇缅公路,开始拟定收复缅甸的计划。6月3日,史迪威飞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关于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和在云南装备30个师与收复缅甸的计划。
蒋介石原计划退入印度的远征军,在印度休整几个月后从西藏返回国内。听取了史迪威的计划后,批准了他的计划,并同意空运军队到印度进行训练。美国方面也同意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
印度兰姆伽训练基地可容纳2万人。史迪威原设想在此训练装备中国军队10万人,并在此训练中国军官,作为回国训练30个师之用。后经蒋介石决定,除在兰姆伽训练基地训练中国军官外,中国驻印部队留此补充训练,并用租借武器配给装备,中国驻印部队的整训、管理、纪律方面,由中国军官负责;装备、教练方面,由美国军官负责;卫生、伙食、营养、医药、运输等方面由英印军官负责,限1943年2月完成。教练营以史迪威任长官,罗卓英为副长官。
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8月4日,史迪威飞抵兰姆伽,主持兰姆伽训练。此时,中国驻印部队已先后入营。
26日、兰姆伽训练营正式开始工作。自9月以后,每月利用货运飞机返程时由昆明空运中国士兵到印度,使中国驻印军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兰姆伽训练营以训练步兵和炮兵为主,学习使用美械装备和若干专门课目。随后为了适应缅北丛林作战需要,又进行了丛林沼泽地区作战训练。
1942年10月底,蒋介石调罗卓英回国,并撤销副总指挥部,将驻印军改编为新编第1军,下辖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任命郑洞国中将为军长。1944年以后,中国军队第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进入印度训练、接收装备。上述部队最后扩编为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
1943年2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仍兼第6 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负责训练部队,筹划反攻计划。1943年4月,陈诚在云南楚雄设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进入云南接受美械装备的有第2、第5、第6、第8、第13、第53、第54、第71军等8个军,以及卢汉所属的第60军、关麟征所属的第52军。训练团地址设在昆明的北较场营房,先后举办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战术等训练班,训练的对象主要是部队副团长以下的营、连、排军官。训练一般以6周为一期。在1943年、1944年两年中,先后约有1万人接受了训练。团长以上军官则是先到昆明干训团报到,然后分批空运到印度兰姆伽接受训练。
1942年7月29日,史迪威提出“西南太平洋攻击日寇计划”,内容是:“在云南完成30个师的装备训练后,于1942 年11月15日至1943年4月间,分5路攻击日寇。由英军3个师、美军1个师、中国军队2个师从印度阿萨姆分经加里瓦、达木、霍马林进攻曼德勒,同时由滇西出动中国军队12个师进攻腊戍、八莫,与由印入缅的中、英、美联军在曼德勒会师,然后成扇形展开夺取缅甸南部。此时,英军空降及两栖部队应夺取仰光,再集结以上各军全力向东夺取泰国和越南,到达沿海。与此同时,滇越边境的中国军队9个师应即进占河内、海防,尔后再夺取香港、广州、海南岛或最终在该地发动进攻。另由美军分两路向新几内亚、帝汶、新不列颠以及西南太平洋其他岛屿进攻,阻断日寇增援,摧毁台湾、菲律宾日海军战斗力。”
该方案经中、英、美三国商讨后,最终经过重大修改,确定于1943年春季发动代号为“安纳吉姆”作战行动,进攻缅甸,打通印度利多至滇缅公路的通道,恢复进入中国的补给线。
但在1942年12月7日,英国方面突然决定取消此项作战计划。
1943年1月,美英首脑在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在会议期间,双方在亚洲对日作战方面,重点讨论了在缅甸和中国打击日本的问题。美方希望英国能够同意于1943年秋季发动缅甸战役,并资助中国打击日本。
美国之所以提出这项要求,是因为此时美军正在太平洋岛屿上与日本进行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罗斯福指出:“美国无意花漫长的时间在辽阔的太平洋上逐岛缓慢的攻击,直至打败日本……这远比以中国为基地攻击日本困难。击败日本唯一经济的办法就是动员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来对付日本。”至此,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同意在1943年秋季实施“安纳吉姆”计划。
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后,美国陆军航空司令阿诺德上将和英国联合参谋代表团团长迪尔立即飞往中国,于1943年2月5日向国民政府蒋介石通报会议情况,并谋求中国对会议决定的缅甸作战计划的支持。蒋介石表示同意英美的方案。
1943年3月,英国方面因在缅甸实兑地区失利,再次否决了“安纳吉姆”方案。
责任编辑:毛里遥 最后更新:2024-09-23 09:22: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