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印军使用的美制M3半履带车。正在下车的官兵使用的武器包括勃朗宁M1917型机枪、M1903型步枪、汤普森冲锋枪和在丛林地带开辟道路用的大砍刀。
兰姆伽(Ramgarh),一个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冲积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集镇,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它也只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圆点。然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曾有大批中国军人远道而来,在此接受西方盟国最现代化的装备和训练,并从此出发去和日寇作最后的搏杀。这个小集镇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广泛接触西方,从而向现代化军队迈进的摇篮,它的名字和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将被永久地铭刻在抗战的丰碑之上。
“X”部队的缘起
1942年初,日军入侵缅甸,印度受到威胁,英国在远东的形势变得相当危急。根据1941年12月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要求,1942年2月,中国政府先后派遣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等部队,赴缅甸协助英军作战,史称“第一次中国远征军”。虽然战斗初期远征军曾取得一些战绩,给予势如破竹般的日军迎头痛击,但因英、美各有所私,部队行动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加之装备、训练、补给等方面均不及日军,虽经浴血苦战但局势渐危。4月底腊戍失守后,远征军开始分路撤退,一部分回云南境内,一部由于退路被切断,被迫在雨季穿越那伽山,历经艰险撤退至印度境内,损失极为惨重,最初动员入缅时的10万大军仅余4万人。
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力主由美国出资、出装备,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称为“中国驻印军”,同时在滇西装备训练30个师的中国远征军,以便适时反攻缅甸。1942年6月,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为了统一指挥,1943年2月,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重新组成新编第一军,军长由刚从国内调来的郑洞国担任,下辖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分别是孙立人和廖耀湘。驻印军总指挥为史迪威将军,副总指挥为郑洞国,最高指挥权则由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掌握。根据史迪威的意见,中国驻印军代称“X”部队,而驻守云南边境线,随时准备进入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为和第一次远征军相区别,史称第二次远征军)则称为“Y”部队。根据各方达成的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由美国供给,训练也由美军进行,后勤补给由英国负责,中国则负责出人。
整训基地则选择在兰姆伽,该地原有一座一战时期英军修建的战俘营,关押过2万名意大利战俘,后来英国又在原有的生活设施基础上,新建了一些训练设施,可以容纳数万部队,是个较为理想的练兵场所。英军根据协议,将兰姆伽及其周围地区划出,美国则派出由麦克甫将军和各兵种军官组成的训练团,包括坦克、汽车和大量轻武器在内的各种装备也源源不断地运进兰姆伽,联合训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1942年7月中旬,先期入印的新编第三十八师从印缅边境的阿萨姆邦(Assam)的列多(Ledo)一带移防兰姆伽,接着从缅甸撤回的第五军残部2万余人也陆续移驻于此。当年10月,中国驻印军正式成立,在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安排下,各部队整训工作相继全面展开。
最初整训工作仅是针对撤入印度的远征军余部,由于除三十八师外,其余各部损失较大、缺员严重,同时为了扩大驻印军的力量,使更多的中国军队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1944年春季又相继从国内空运来3个整编师和大批志愿从军的青年学生,同时在国内军队中挑选了部分青年基层军官,主要是装甲等特殊兵种,赴印度接受训练。
由于与盟军共同训练和协同作战,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普遍存在着语言交流与提高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只有知识青年从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1944年9月蒋介石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由此开展了著名的爱国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到1945年1月底,全国各地学生参军入营人数达19689名,其中有1万余人先后加入了驻印军。因此,后期在兰姆伽受训的中国军人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年学生和知识青年出身的基层军官,他们结业后多数从事交通运输、装甲兵等技术兵种工作。对于这些初出国门的青年来说,兰姆伽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这给他们此后的数十年都留下了深刻烙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窗口效应”也许才是兰姆伽整训的最大意义所在。
初到兰姆伽:飞越“驼峰”
1944年以后,从国内到兰姆伽,只有从云南昆明乘坐飞机,沿著名的“驼峰”航线空运到印度这一条途径。因为那时候中国沿海已全部被日军封锁,国际通路除从西北到苏联外,也已全部断绝。因此,准备到兰伽姆受训的中国官兵,首先都要集中到昆明,由巫家坝机场乘坐美军运输机前往印度。在登机之前,所有的人都要接受体检,防止带去传染病。检查工作由中国军医进行,每个人从皮肤到脏器都被仔细检查一遍,然后由美国军医进行复查,合格者在胳膊上盖上一个宽约半寸长约一寸的蓝色戳记,就象检疫过的猪肉盖上印鉴一样,凭此戳记登机,别的没有任何手续。虽然这种办法很简便,不过受检官兵对此都很反感,认为这种行为是歧视中国人,但鉴于美军的盟友地位,不便明言。体检完毕后,各人按要求精简个人行装,扔掉多余的东西,等待登机。
登机一般安排在拂晓时分。运输机一般都是C-46或C-47,每机乘坐32人以上,面对面坐在沿机身中部两侧设置的帆布坐椅上,后来人多了也有坐在机舱地板上的,每人手里都拉着帆布带,防止飞机遇到气流颠簸时被摔出去。航线一般是经澜沧江、怒江,飞越雪山,然后经中印缅边界,直达印度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全程约800公里。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对这种庞然大物都感到很新鲜,但这种新鲜感多半就很快被晕机带来的不适所代替,因为飞机一般得在山谷中起伏穿行,特别是在途经已为日军所控制的地区,又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因此登机后,每个人都会领到一个纸袋,以便在呕吐时使用。这条经过“驼峰”的航线气候恶劣,经常有飞机失事。但绝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并不很担心。飞机起飞后机内温度迅速下降,在途经雪山时降到最低点,尽管身穿棉衣但大多数人还是感到非常寒冷。据说第一批赴印度的官兵被命令留下棉衣以供新兵穿着,因为长官们听说印度天气炎热,用不着棉衣,结果机上的人都被冻得半死,有的体质较弱的竟因此丢掉了性命。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飞机会在4个小时后抵达汀江机杨。刚下飞机时,已经近乎冻僵的官兵们一下子又会被当地的暑热所包围,而且由于气压变化,耳朵也听不清楚,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他们被安排进临时营房,按要求进行洗澡和消毒,穿来的旧衣物被回收焚烧,然后领到全套新衣物,并在当地休整一两天,然后乘坐火车南下,两、三天后抵达最终目的地--兰姆伽。(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军事历史》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0-27 15:08: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