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滇西纪行
2016-09-05 15:08:14  来源:李建华  点击:  复制链接

两位老人衣衫褴褛,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

一年一度,国庆长假前夕,慰问团一行十二人,朝着遥远的云南西部前行了。雄奇壮丽的祖国边陲,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

 

美丽的边陲丽景

9月30号早晨,火车抵达昆明。顾不上休息,我们又登上了开往腾冲的长途汽车,昆明的红会志愿者已早早的为我们购好了紧缺的车票。

从昆明到腾冲,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这一群人提着有红十字会标志的慰问品上车,显然引起了驾驶员的注意。所以在漫长的旅途中,驾驶员便和坐在前排的我聊上了。

了解我们腾冲之行的目的后,约五十多岁,曾当兵服役的驾驶员激动了。身为腾冲人的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讲开了远征军老兵的故事。

“我们村里有一个远征军老兵,独自一人住在村头一间破草屋里,手指头断了,脚也是跛的,当年受伤流落村里,部队长官给了几块大洋就走了。养好伤后,这位河南兵就靠开荒种地活了下来。他身有残疾,也没有谁家姑娘愿意嫁给他。一个外乡人靠几分荒地,生活得实在太苦了,过年都吃不上肉,整天沉闷着不说话,听说他死的时候,村里人就用苞谷杆裹着草草掩埋了-------
      有一次,是刚恢复了到缅甸的通车不久,我开车到了缅甸同古,这时有两个衣衫褴褛的人来找我,一见面就抱着我痛哭,原来他们是远征军士兵,到当地与日本人打仗,部队打散后就在缅甸的山间东躲西藏,后来娶了‘缅婆’为妻,就落户在同古,连中国话都不太会说了-------”

驾驶员叙说时也有些动情了,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实在是太有限了。当年悲壮惨烈的远征军大战,会有多少我中国军人失散在民间、甚至流落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年复一年,在远离文明的乡村僻壤,做着永远不能实现的望乡梦啊。

入住和顺客栈

到达腾冲客运站已经晚上九点了,经电话联系,两辆微型面包车把我们送到离县城五公里的和顺乡,腾冲当地的热心网友听说我们要来,已经提前做了很多工作。一位网名叫“黑山老妖”的网友已在和顺的一家农家客栈为我们定下了床位。要知道,在黄金周期间,著名的“火山热海”会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出行和住宿都会很困难,像这种经济实惠别有风味的农家客栈,正是我们需要的。


 

全国十大名镇之一——腾冲和顺

说到别有风味,的确让我们耳目一新,去年来腾,并没有安排观光,我居然不知道和顺是全国的十大名镇之一,这时车到和顺虽然已是晚上,但高大别致的牌坊、精巧秀美的古桥以及古朴幽深的老巷,已让我们嗅到一种来自远古的气息。我们居住的农家,古老的木梯木房,雕花刻凤的梁坊窗棂,都向我们透露着这座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色古香的和顺客栈

匆匆安顿下来,顾不上休息,我们已在商量明天的慰问行程了。要知道,大多数老人都居住在边远的大山深处,旅程并不轻松。

怀着对抗日英雄的崇敬,我们出发了。

一号清早,不用催促,大家都起来了。乘车到城里,腾冲统战部的张文山部长和李华仙女士已在等候我们,并招待我们吃了腾冲著名的早餐“稀豆粉”。了解我们的行程后,张部长立即通知了相关的乡政府。

我们租赁了两台价格昂贵的面包车,慰问团成员分成了两个组,严培文和邓华带了一组,去探望中和乡的闫廷春和猴桥镇的杨成济;李建和我带了另一组,去界头乡看望李万芳和刘锡安。

分派已定,大家互道暂别,怀着对抗日英雄的崇敬,我们出发了。

去界头乡的路

我们这一组有六人,除了我和李建,以及两位小妹妹陈隽玲和李筱筱,还有两位来自北大的学子小胖子和张玎。

车过“湿地”旅游区后,路况变得很差。我们要先到遥远的大塘村去看望最让我挂念的李万芳老人。一路上,我一直在猜想,一年不见,双目失明的李大爹情况怎样了。

我就想回家给老妈上个坟------

 

2005年,腾冲老兵的情况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贵州日报社组织了一次活动,想把在腾冲的贵州老兵们接回故乡与亲人们团聚,过一次中秋节。我在贵州奔波了好多天,终于寻找到了李万芳在贵州的亲人,大家都在期盼着重逢的一天。可在腾冲医院体检时,只有两位老人通过了体检,其他老人都没能成行。

李万芳老人

当残酷的体检结果公布后,李万芳老人哭了,他拉着记者的手,请求能带他回一次家,他哽咽着不断的喃喃念叨:“我这辈子什么都不想,就是想回家给老妈上一次坟------”,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哭了------




想回家给母亲上坟的李万芳

李万芳是贵州清镇人,当年他年仅十一岁,还应是膝下绕欢的年龄,就参加了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领导的部队——200师。

当年在抗日前线,并不乏像李万芳这样十来岁就参军的少年兵,我在资料图片中就曾看见过好几个这样的小兵张嘎,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的感受,只能把我知道的李万芳参军的故事说给大家知道:当初李万芳的三哥已经被强制征兵,但三哥在贵州清镇已成家并育有儿女,同时还要赡养父母。三哥如果离开家,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家中的老小无疑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三哥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兵役,把自己的右手拇指砍了下来。这样三哥就被送回家,而年少的李万芳则被顶替参了军。这段故事是我05年寻找到了李万芳在家乡的亲人后,他三哥的女儿李远珍向我讲述的。“叔叔是替父亲离家的,这辈子再也没有回来,父亲临终时,还呼唤着叔叔的小名------”。

远征军中的少年兵

李万芳加入200师后不久,这支英雄部队就被调深入缅甸与日寇激战。戴安澜将军英勇牺牲后,200师穿越野人山撤回云南,他又立即加入了在腾冲敌后坚持游击战的我贵州部队预备2师,在5团2营4连任机枪手,长期与日寇进行着殊死的搏杀。

有一次李万芳化妆侦查敌情,被日寇抓住。在老乡的掩护下,他机智的骗过日寇,回到部队。

在攻打马面关的战斗中,李万芳的左腿被日寇的机枪洞穿。苦熬了无水无食的三天三夜后,他才从火线爬回,当地好心人收留他养伤,从此落户在腾冲的界头乡。

因为贫困、伤病和路途遥远,老人自从十一岁参军卫国,就再没有回到家乡。他多想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去亲手摸一摸母亲的坟茔啊。对故乡亲人的期盼,使老人愁断了肠,望瞎了眼。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这次今生今世唯一的回家机会,怎不让双目失明的他,如此伤心落泪呢?

为了能稍稍抚慰老人的心灵,湖南台【真情】栏目把李万芳在贵州的两位侄儿侄女送到腾冲,看望老人并为他送去了父母亲坟头的泥土,老人郑重的把泥土供放在房屋的正堂上。

给李万芳带去母亲的坟土

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们第一次组团看望了腾冲的贵州老兵,李万芳老人永远不能实现的乡思乡愁和回家梦,深深的震撼了慰问团的每一个成员。相隔一年了,不知李万芳老人身体情况还好吗?

等我治好了眼睛,我又可以到处宣传打日本了------

下午两点,我们终于赶到了界头乡政府,乡政府的毛主任已在等待着我们。

增加了乡政府的一台吉普车,又朝大山深处继续前进,远处的高黎贡山郁郁葱葱,据说时有黑熊出没。
 

李万芳老人住在高黎贡山深处

 

快到大塘村时,路况实在太差,我们租的面包车已无法前行。幸好毛主任已事先通知了村干部,已有几台摩托车在路边等候。

我和北大学子骑车,其他人挤在吉普车上,经过一番激烈的颠簸,下午四时许,我们终于赶到了大塘村。

听到我们到来,李万芳老人颤巍巍的扶着墙出来迎接我们。我心酸的看到,老人的身体比起去年,明显的又衰老了许多。

双目失明的李万芳出来迎接我们

我们的女队员抢上去扶着老人问候,当时隔一年,老人又听到熟悉的贵州话,禁不住再次流泪了。他拉着女队员的手,哽咽着说:“妹妹哟,谢谢你们大老远的来看我了。”

为了不让老人太难受,我们和老人聊起了当年的抗战史。老人的语调突然变得有些激昂。“戴师长带着我们在缅甸打仗才痛快,打死好多日本人。弟兄们都爱戴师长,他牺牲后,我们拼死也要把他的遗体抬回中国来。翻山过河,那叫惨啊,死了那么多的兄弟-----”

听李万芳老人讲抗战故事

 

接着我们又谈起了在腾冲的游击战,老人的脸色凝重了,他干脆用自编的山歌为我们唱了起来,贵州乡哩味很重的山歌我们倒也大致能听懂。歌曲描述了日本侵略者在腾冲烧杀掳掠的凶残、抗日战士伏击敌人的壮举、一些战友英勇牺牲、尸骨无存的经过,都被老人朗朗的唱了出来。这些朴实无华的词句,都是当年多少悲壮故事的聚集啊。

后来,老人又自豪的告诉我们,“我一共和日本人打了十二仗,我打仗从来不怕死,端起机枪猛打猛冲。有一次打伏击,我们三挺机枪剿死了八十多个鬼子兵------”。

李万芳老人的卧室

提到机枪,老人又唱了一首歌谣给我们听,大意是要求机枪手沉着冷静,装弹拉栓的一些技术要求和点射、连射的瞄准要领,也不知是部队歌曲还是老人自编的小谣。不过从老人惊人的记忆中,从老人忽然变得有些英气勃勃的神态语气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当时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已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了。

听李万芳老人讲抗战故事

我采访过很多抗日战士,李万芳老人与其他老战士有一些显著不同的地方。事隔数十年后,很多老人回忆当年的抗战历史,已经是乐呵呵的笑谈如何与日本人打仗。李万芳老人却每次谈起抗战经历,,总是咬牙切齿,流露出对日寇的深恶痛绝。显然几十年的光阴,并没能冲淡他对敌人的仇恨。他不止一次给我们提到,他迫切希望能治愈失明的眼睛,“等我治好了眼睛,我又可以到处宣传打日本了------”

与李万芳老人合影

时间太紧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告别老人。因为过去老人的贫困和家庭问题一直让我们不安,所以我向村干部询问老人的近况。村干部告诉我们:因为老人近两年来受到大家的关注,他原本不孝的儿子现在也稍能善待老人了。这让我们多少有些欣慰。

 

责任编辑:孙洪艳 最后更新:2016-09-05 15:15: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松山遗址:一寸山河一寸血

下一篇:中国远征军史话(36)--驻印军反攻路线的确定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