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以少胜多解救七千英军,震撼世界!
2016-12-23 08:55:29  来源:国史馆  点击:  复制链接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当年4月,撒切尔夫人访美。4月11日,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大堂,撒切尔夫人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据刘放吾之子刘伟民描述,撒切尔夫人握着刘放吾的手,并代表英国政府对刘放吾表示感谢与敬佩。撒切尔夫人非常感性的对父亲说道:“老将军,我听过太多您的故事了,您当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国军人的性命,也同时解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想想看,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了,他们的性命都是您救的。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您表示我深深的感谢之意,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您详细讲述当年怎么打赢仁安羌战役。”

由于1992年撒切尔夫人与刘放吾将军的这场会面,“仁安羌战役”的真相与战史逐渐浮出水面。20年后,“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于2013年元月13日在当年盟军与日军战况最激烈,也是伤亡最惨重的缅甸仁安羌古战场建成,完成了刘放吾将军生前心愿,让在此战役中牺牲的前辈英灵能够长眠安息。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於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国军第6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正面为国军第5军,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新38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4月14日,由於英军第1师防守马圭(Megwe)吃紧,危及盟军右翼。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开往纳特曼克(Natmauk)与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两地佈防,负责支援英军的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114团第1营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为攻佔缅甸重要的产油区及发电基地仁安羌,日军33师团作出周密计划,其第213联队及师团配属部队从正面进攻马圭,215联队佯攻掩护214联队绕到英军后方,佔领仁安羌油田镇区,切断英军归路。将英军第1师和战车营的1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并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佔据拼墙河(Pinchong 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增援,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不过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已难保,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

4月17日,在马圭北撤的英军第1师主力及第七装甲旅被阻截在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英军统帅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军队赶到巧克柏当后一到113团驻地,便签下手令,让刘放吾团长立即驰援英军。

刘团长接到斯利姆命令后随即请示孙立人师长,孙师长再上报重庆参谋本部,经过一个半小时协调后同意前往救援英军。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由英军汽车输送,在17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部署与日军作战。17日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18日拂晓起,战斗更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飘贝指挥部请命指挥再赶往仁安羌前线。由於担心负责具体指挥部署的团长刘放吾会出现前日受命时的迟疑,斯利姆起初心有犹豫,刘放吾立即带其前往营部、连部视察部署,炮火隆隆中刘团长镇定自若,露齿而笑。斯利姆在回忆录《Defeat into victory》一书中说到:“只有优秀及精明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遂放心其部署安排。

正午12时,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当时我军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顿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境地。

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令113团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布署,準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

英军第1军团长斯利姆将军(Lt-Gen.W.J.Slim)对於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1师长斯高特将军(Maj-Gen.scott)的告急无线电话,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所以斯利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不能等到明天。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

19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佔,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113团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復肉搏衝杀,第3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眼看著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含著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衝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著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日军终於被击溃。

下午五时,枪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輜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著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餘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著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著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

日军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19日下午荒木部队(213联队)及师团直属部队陆续赶至,原田部队(215联队)于20日凌晨赶到仁安羌,此时日军的兵力增至三个联队合计约1万3千餘人,33师团主力集结于仁安羌,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佔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因连日追赶天气酷热及缺水,日军也疲惫不堪暂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

孙立人师长本欲调112、114团前来仁安羌反击日军,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罗宾逊通知当前紧急情况,即令取消战斗将部队撤到巧克伯当。此时日军亦随时伺机反扑,如此一来我军孤军滞后形势非常严峻,孙师长果断令增援赶至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两岸设伏掩护疲惫的113团撤退至巧克柏当佈防,部队遂逐步撤离仁安羌安全转进至巧克柏当。

仁安羌大捷据二档档案战报记载113团将士共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英军俘虏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南京第二歷史档案馆档案“新38师缅甸之战概述”及“仁安羌战役战斗伤亡统计表”两份档案上记载毙敌700餘人,我113团阵亡兵员204人(长官15人、士兵189人)、伤318人(长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伤亡总计500多人。据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战后上报电文和重庆《大公报》1942年4月21日报导记载“此役日军伤亡五百餘,我军仅伤亡百餘”。《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讚誉。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於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英皇乔治六世授予“帝国司令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 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捨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二是证明兇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於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係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由於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6-12-23 09:00: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在滇缅战火中奔驰--宁愿死,不屈挠

下一篇:美国老兵亲历修筑滇缅公路:每英里吞噬一生命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