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第八军奉命接防怒江,协击龙陵,而以主力围攻松山,历六十有六日乃克之。本年春始得将死尸遗骸移葬保山西郊,复为建碑昆明圆通公园,以表忠烈。九月初工竣,七日举行公祭,适为松山战役结束之第三周年,爰将作战经过与夫遭遇之困难,书其大略,次为八目以作纪念。
一、松山之战略形势
松山雄据西岸,位于惠通桥西北六公里,海拔五千余公尺,山势奇峻,地形复杂,岗陵起伏,沟渠错综。俯视惠通桥及东西两岸,南有滚龙坡,北有黄土坡,均为狭长起伏之岗岭,迤逦南北,前临大谷,背附深渊,西侧陡峻与松山遥遥相望。绵亘二十余公里,互为犄角,密林深菁,丛荆杂布,形成天然障碍,即步兵亦难通过。公路经惠通桥后,依岳旁陵,蜿蜒而上,至七八五公里处,缘松山及黄土坡山腹由北而南,先绕黄土坡北面,再经黄土坡及松山之背直上滚龙坡山脊,至八〇一公里处转同西南,直趋龙陵,颇具形势之胜。而天候恶劣,且为烟瘴极盛地区,反攻期间,适值雨季,寒暑失序,晴雨不时,怒江低热,激浪成雾,积聚于峦峰峡谷间,于作战妨碍殊多,对炮兵之观察射击影响尤甚。即遇不雨天气,亦须于下午一时后,始勉可实施步炮之协同战斗。
二、敌军之阵地工事
敌军于三十一年(1942年)夏占据松山后,认为切断我当时惟一国际交通线,及扼制我反攻之惟一据点,即以工兵一联队,利用天然之优良形势,构筑坚固之堡垒群阵地,环山百里,火网密布,俯瞰怒江,炮兵威力可达东岸公路七三三公里处,控制公路约七十公里。其阵地前临大谷,背附深渊,前地斜面陡峻,攀登不易,谷地山隙,皆筑强固之大小堡垒,以与附近高地联络,火力互相支援,凡死角及扇形地具能消灭无余,使各堡垒之间,可任意联络而形成阵地线。至各据点之内部,曲折复杂,坑道深邃,粮弹丰富,医药齐全,更以深壕暗道,互为贯通,以钢管潜引怒江及山间井水至各堡垒中储作饮料。以此纵被围攻,不虞匮乏,经年完成,由敌之总司令及师团长等亲临视察,认为满意,而以五十六师团一一二联队全部及另一混合兵种大队共四千六百余人驻守之。综其形势,攻击者虽有优良武器与强大兵力,亦难于充分使用,若行迂回攻击,又为势所不许,若行一翼攻击,则无形成轴翼据点之地形可资利用,故不得不以兵力消耗于正面松山阵地之严密火网下而遭受重大牺牲,故敌人于布置完成后,在广播中自诩为东方之马奇诺防线。
三、进攻前之一般
第八军所辖为荣誉第一师,八十二师,及一〇三师,原担任滇南防务,三十三年四月中旬,奉命移驻滇西,徒步行军向各指定地区集中,归入远征军序列。五月终逐次到达,奉命八十二师推进由旺,接替七十一军八十七师怒江东岸惠通桥一带之江防,荣一师及一〇三师之一部,停止于楚雄以西,担任云南驿机场守备,主力集结保山。时远征军之渡怒江者,其右翼兵团已越高黎贡山,左翼兵团亦进入龙陵,惟中央兵团因红木树及松山之敌据险顽抗,凭坚固守,而平戛、象达之敌正与我第二军激战中,势非增加生力军不可。六月下旬,奉长官部令率师渡江,以荣一师两个团拨归十一集团军指挥直攻龙陵,一〇三师全部及荣三团与八十二师二四六团接替七十一军围攻松山,益以炮十团,炮七团之一混合营,及七十一军之山炮两连,至各师新式装备在驻防滇南时,早已逐渐从事将干部集训达三分之二,至保山后之短时期内,更作积极实施之训练,故于临战之时,多数干部对美械之应用尚称熟练。而于渡江前所配发之胶布雨衣,官兵在高山凛冽大雨泥泞之时,得以御寒护身,其有助于官兵之健康及攻击之精神者实大。我东岸重炮压制敌炮不敢暴露目标后,惠通桥得迅速修复,使此后之补充接济减少困难,其裨益于攻击军者亦非小也。
四、最初之三次攻略
基于战斗前所获之情况,已将敌分为东南两部,遂于七月五日以主力进攻松山,以一部攻击滚龙坡,迄五时荣三团主力依炮兵射击之成果,向松山顶及其北侧高地施行果敢之突击,一举突入敌阵,占领其北侧高地,进入松山顶“子高地”,惟受各方敌火之猛射,以致伤亡綦重,虽一再增援,仍无法立足,不得已乃于距松山顶约百余公尺之直下方构筑工事,准备再度攻击。七月七日荣三团于“子高地”山腹继续进攻,同时二四六团主力由核桃箐及红木树方向攻击前进,相继占领“丙高地”及“乙高地”,惟对两高地之堡垒围攻不下,且步兵过度接近,使我战防炮无法支援,此时敌火力于四方隐蔽工事内集中于其堡垒近旁,我因无法立足,遂作壮烈牺牲。七月十二日第三次攻击,于阴登山开始接触,歼敌六十余,我炮兵又集中乙丙丁三高地轰击二小时,步兵逐次接近,荣三团主力距敌阵仅五十公尺,时敌之侧防线机能由松山西北侧及南侧高地突然出现,我方炮兵因轰击过久,弹药告罄,故对步兵无法支援,使其不能继续前进,扩张战果。
五、我军战法改善
军行三次攻略后,深知敌据松山滚龙坡等处,子、巳、辰、午、未各高地,拥有极坚固之堡垒阵地,组织密集复杂之火网,顽强之战斗意志,以及重火力兵力之逆袭之要领。遂确定在战术上讲求改进战法,以为攻击之依据,于是决定行限制目标之攻击,每占一高地即准备夜战,防敌逆袭,须能确保之。并利用炮兵软化敌之工事,迫敌潜伏堡垒下层。构筑交通壕,接近敌之阵地,编组突击部队重视清扫堑壕。至于攻击方向,因友军及本军历次正面之攻击均陷入死亡地带,收效极微。对于巳、展、午、未之诸高地,亦曾猛攻数次,均因寅高地之瞰射侧防之隐蔽工事无法消除,而受重大牺牲。于是本军毅然决定避开其坚固正面,由滚龙坡进击,对敌施侧击之态势,并计划先进颠覆子高地,使之失其依据,其后按照实施逐步收效,故能于第四次至第八次攻略作战过程中,卒获一克滚龙坡,再陷大寨,直攻马鹿塘,破竹之势,直劈到底,而敌坚固之正面,遂因之而置于无用之地矣。
六、松山顶点之爆破
我军决定改变战术后,一面照常攻击,一面积极作如何颠覆松山顶点子高地敌最大堡垒之计划,经数昼夜之研究,决定实行爆破办法,八月三日起,开始掘对壕作业,由我第一线距敌约一百五十公尺处掘壕四条前进,每条深一点八公尺,宽一公尺,至十二日各壕推进约一二〇公尺,并于一二两壕及三四两壕,各连一横壕,加以掩盖及射击设备,以资掩护,而暗中则按计划改掘两坑道,惟接敌愈近,工作愈难,至作业端将达敌堡下部时,敌已有所发觉而亦急作坑道,欲以破我计划,以方向计算略误,工作又不及我迅速,我得于十八日完成三十公尺之坑道,并经精密测算,确已在敌垒之下,乃开掘药室二个,于右室装置TNT炸药七十箱,左室五十箱,十九日装药填土均告完成。二十日拂晓,我炮兵集中火力射击,步兵并作佯攻姿态,以诱附近之敌进入堡垒,九时十五分点火,两药室同时爆炸,轰然一声,砂石泥土直冲霄汉,步兵随即出击,一举占领之。毙敌七十五名,俘敌四名,无一漏网。此后敌不断增援,连续四昼夜之反攻,亦均被我击退,且攻守异势,使敌伤亡惨重,整个松山战局遂因之全部改观。据事后调查,若再迟二日则敌必能切断我坑道,而使我功亏一匮,斯亦幸矣。
七、第九次攻略最后之围歼
于第七及第八次攻略中,敌集中兵力,屡次反攻子高地,以图挽回颓势,因之战斗之烈,达于极点。我军交通壕每接近敌人阵地有至数公尺者,于高地附近,常夜以继日不断混战,高地面前降地内,敌我士兵互相拥抱而死者即达六十二对,肉搏之烈概可想见。敌之死亡固无论矣,即我军之牺牲亦极惨重,凡重武器兵及一切杂兵至最后均抽编为步枪兵,军与师之各直属部队,莫不直接参与战斗。一〇三师直属之特工两连概已伤亡殆尽,而每步兵连中有仅余官兵二、三人者。斯时也,急于肃清松山之敌,以使史迪威路早日打通,东西盟军得以会师,本军乃集中所有干部杂兵,组织敢死队进攻敌最后据点。丑、寅、卯、五四三二一各处高地,及黄家水井、马鹿塘等地,自九月二日至六日,激战继续进行,各地反复扫荡,敌军主力被逐于马鹿塘一带,反复肉搏,达数十次,惨烈之状,实属空前,敌数次突围均不得逞。至下午四时,被我完全聚歼无一幸免者,敌尸狼藉不下五六百具。至此松山之围攻,仰赖长官德威,将士用命,遂因之而竟全功焉。
八、龙陵之扫荡
当我军分别围攻松山与龙陵时,敌机常来助战,并投掷弹药食物等,继以我包围逐一缩小,高射火网布置严密,敌机不敢再至,空中接济断绝,敌已知终难固守,龙陵之敌屡图突出东向以解松山之因不果,松山之敌乃欲突围以合龙陵之寇,再谋反攻。终我军将士杀敌心切,宁以死拼,敌不得逞,待松山肃清,我死亡虽重,士气愈旺,伤愈官兵重上前线,龙陵之敌,遂被扫荡。先是二十集团军已克腾冲,至此盘据滇西二年有余之敌全部肃清,东西盟军会合,盟国胜利之机,日本投降之兆,已基于此矣。
(原载1947年9月7日《民意日报》,作者:何绍周)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3-03 14:41: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