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 中国远征军解救被困英军——英军老兵忆缅甸仁安羌之战
原作者 雷炎
1942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百年之后,大英帝国终于低下高贵的头,首次同意让中国派遣远征军进入自己的东方属地——缅甸,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军。尽管中英第一次缅甸作战以失败告终,但其间中国军队在仁安羌油田解救七千英军的事迹却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军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书写的光辉一页。令人遗憾的是,出于某种傲慢的心理,西方学术界长期对此持漠视态度,许多二战史料中根本查不到相关线索。
然而英雄永远不会被忘记,过去三十年间,在那场战斗中生还的英军上尉吉拉德·法茨派里克(Gerald Fitzpatrick)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恩人树碑立传,不仅出版了三本有关中国远征军的回忆录,还坚持每年给英国首相及外相写信,呼吁英国政府承认并重视中国远征军的功绩,直到1992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造访旅居美国的刘放吾将军,后者正是负责仁安羌解围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如今,法茨派里克所著的《中国人拯救缅甸被困英军:仁安羌之战》(Chinese Save Brits-In Burma:Battle of Yenangyaung),依然是西方介绍仁安羌之战最详尽的著作,下面记述的是法茨派里克所亲身经历的往事。
英军败退仁安羌
1941年12月,日本向英美宣战,英国紧急向缅甸增派援军,但由于伦敦把防御重点放在印度,因此调兵行动完全是象征性的。1942年初,驻缅英军名义上增加到三个师,可是这些部队长年缺乏训练和供给,至于从云南赶来增援的10万中国盟军,英缅当局出于私利,却百般阻挠其尽早入境作战,结果错失良机。法茨派里克曾听过时任英属缅甸总督胡顿爵士(Sir Hutton)的训话,他说:“我们仅仅是靠着可笑的‘白人优越感’来看待日本可能的入侵,因为白人与黄种人的战争总是我们赢的。”
草率的备战带来的结果是无情的失败。1942年初,日军强行借道泰国,猛攻缅甸门户毛淡棉。1月30日,英军弃守毛淡棉,仓皇撤向锡唐桥,企图渡河退往仰光。锡唐河水流湍急,河上只有一座宽约457米的桥,由于盟军飞行员不断接受到错误的指令,老是把炸弹扔进自已的队伍,而日军又窃听到英国人的无线电,清楚知道英军的撤退计划,所以英军的撤退过程完全是混乱的。法茨派里克正是在“处处都有敌人”的恐惧中,于3月5日随英军第1师退到蒲甘省的仁安羌,并在那里被日军包围,而法茨派里克所属的步兵营也从原先500人锐减到120人。日军似乎不急于吃掉这股英军,而是不断用小范围渗透战术夜袭英军,搞得对手不得安宁,最后自行崩溃。
“伟大的战斗”
当法茨派里克和战友感到绝望之际,1942年4月19日,中国远征军第113团的突然参战令局面为之大变。当时,法茨派里克看到从远方开来多辆斯蒂庞克牌汽车,每辆车上都载着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他们一下车就投入战斗,目标是歼灭突入仁安羌油田里的日军,为英军突围打开缺口。
法茨派里克呆在俯瞰平羌河的501高地观察哨里,通过望远镜注视着中国军队的行进过程。“有三个中国人(应为营长)身着军官制服,明显有别于其他士兵。每个指挥官按照预定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他们身边都跟着一个携带多面信号旗的旗手(因为中国军队缺乏电台),士兵们根据旗手的信号指示,迅速加入各自行动单元,整个部队行动一致,没有片刻延误。他们兵分三路,一路向西面的伊洛瓦底江方向挺进,一路冲过平羌河床中的大片平坦沙地,另一路则通过公路进入我们的阵地,从筋疲力竭的英国士兵手中接过防务”,法茨派里克说:“中国军队的作战效率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战术完全适应当地油田崎岖的地形,即便从西方军队角度衡量,他们也是一群训练有素、步调一致的职业军人!”
当中国军队向油田进攻之际,日军阵地上的步机枪火力顿时强化了,这说明日本人也在拼命堵截,不希望“煮熟的鸭子飞了”(当然指被围英军)。和两天前英国皇家约克郡轻步兵团的突击徒劳无功不同,中国军人靠着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冲杀,逐渐瓦解了日军的抵抗,法茨派里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枪声离自己越来越远。“随着枪炮声渐渐稀疏,我们知道自己的处境和8天前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东京玫瑰’(日军心理战电台)里所叫嚣的恰恰相反——将在仁安羌被围歼的不是英军,而是日本军队。”法茨派里克如是说。
战斗过程中,中国军队出现不小的伤亡,于是英军在平羌河畔的石头堆内搭建起一个救护站,将床单和衣物撕开,以准备足够的布料来包扎伤口。法茨派里克注意到,很多中国士兵的胳臂、腿和身体上都出现弹孔,“我不会说中文,他们也不会说英语,无法进行任何言语的安慰,此时的英国军队同样缺乏粮食、水、弹药和医疗用品,部队中疟疾和其他疾病肆虐,所以我们也只能煮点粥给中国伤员喝,聊表谢意”。尽管当时法茨派里克只有22岁,但中国军队的面容看起来比他还要年轻。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名受伤的中国士兵,在接受包扎时仍紧抓着步枪不肯放手,这种“枪不离手”的严格纪律与战斗意志,令法茨派里克至今仍感钦佩。
当夜幕降临后,取胜的中国军队悄然无声地越过平羌河,回到卡车上,他们将奔赴新的战场。这场激烈的战斗持续了约4个小时,给予日军毁灭性的打击,使他们原本想困死英军的企图受挫,而中国军队也为这次正面进攻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他们就是那样按部就班地进入阵地、完成进攻任务、然后撤退,全然视死如归的模样。
“我和我的部下有幸目睹了这场罕见壮观的攻势,中国军队就像是一部最适合缅甸中部地形的作战机器完美地运作,是如此简单有效、干净利落。”法茨派里克说:“作为一个军官,我非常自豪能够亲历这场伟大的战斗。”
见证者
值得一提的是,法茨派里克所写的每一部缅甸战事回忆录中,都表达了对英国政府“选择性遗忘”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已经抛弃了缅甸英军,他在1942年4月1日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说:“我认为日本最明智的方案,就是在缅甸长驱直入。”当时英国政府已经停止向英缅军提供补给和增援。后来法茨派里克才知道,英国陆军中将亚历山大在1942年3月5日抵达缅甸仰光,接替胡顿爵士的职务时傲慢地说:“仰光不会丢,即便丢了,我们也会在不久后光复。”可是第二天他就下令在仰光制造大爆炸,毁掉港口油罐,然后向丘吉尔报告“放弃缅甸,集中一切力量保卫印度”,这等于抛弃了处于虎口的几万英缅军,更是置前来解救自己,期待共同抗敌的中国友军于不利境地。
法茨派里克认为,亚历山大在其回忆录中刻意贬低了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意义,在其回忆录“第7卷·缅甸”第93页里,出现了“中国军队从未赢得一次对日战役”的字眼。“但我亲眼所见的事实绝非如此,对于已故刘放吾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大胜日军的仁安羌战役,我就是见证者。”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22-12-24 09:22: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