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16日深夜至19日中午,日军先与英军,后与中英盟军在缅甸仁安羌地区展开了一场战斗——仁安羌战斗。其中,中国远征军第1路新38师以113团为主力的自北往南的作战,称为仁安羌解围战。这场战斗在历史上被称为“仁安羌大捷”广为人知。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对原始战报、档案的深入挖掘,当初在仁安羌的那场战斗的真实情况,终于浮出水面。
处于绝对劣势的新38师
新38师的老底子是原税警总团,堪称国军精锐。但在淞沪抗战中已经元气大伤。因此,新38师远征入缅时,下辖只有3个团:112团、113团、114团及直属部队。每团千余人,合计共约5000人。投入仁安羌解围战的113团,号称1200余人,实则不过800人。所持武器装备,还是税警总团时期主要进口自捷克的装备。没有山炮兵部队、汽车(全师仅孙立人师长配有一辆从国内带去的吉普车),更没有装甲车。其中,113团有马40匹;112团有马60匹。全体战士均穿着草鞋行军打仗。武器配备以步枪、冲锋枪为主,兼有驳壳枪、左轮枪。每个团配备一个迫击炮连,有轻、重迫击炮共18门。每个营配备一个重机枪连。这个重机枪连是分散到各个步兵连使用的,每个步兵连配属2挺重机枪(最重要的武器),每个班有1挺轻机枪。大部分武器都是由将士们人背肩扛。仅从武器装备上看,新38师113团便处于绝对劣势。113团之所以能够击溃战力比自身强大数倍的日军作间部队,除了师长孙立人亲临火线指挥作战、指战员们平日训练有素之外,还因为有英军炮火的有力支持。
1942年4月17日下午至19日中午的仁安羌解围战,分为拼墙河(Pin Chaung)北岸战斗与拼墙河南岸战斗两部分。
“113团第1营主攻501高地”?
我们先回顾一下战斗过程。首先是拼墙河北岸战斗,4月17日午后,113团乘坐英军汽车前往距离拼墙河北岸8公里处的克敏(Kyenyin)村,进入攻击准备位置。按照正常的出发程序和行车时间推算,113团是在17日13时—14时从桂却乘坐斯利姆提供的英军汽车出发,于14时—15时左右抵达克敏,进入攻击准备位置,随后向克敏附近公路两旁的日军阵地发起攻击的。17日15时—19时,113团自克敏向南进攻拼墙河北岸仰曼公路两侧及沿岸高地之敌。17日黄昏,第3营张琦营长牺牲在拼墙河北岸的进攻战中。17日夜至18日拂晓,113团连续作战,在拼墙河北岸公路附近摸黑前进,不少官兵因缺水而休克。18日拂晓前,孙立人随英军水车到达113团指挥所。18日拂晓,113团冲垮日军北岸防线。
18日凌晨4时30分,113团向退守拼墙河北岸防线的敌第9中队发起攻击。冲锋状态超乎常规。用孙立人的话说,就是“疯狂的前进”,“喊也喊不住”,令据守拼墙河北岸的200日寇措手不及,败退至拼墙河南岸。
对当日“失控”的场面,孙立人有如下记载:
“本来我部官兵,平时处处受欺,时时呕气,早就想找一作战机会,一显身手,藉以泄胸中愤慨不平之气,所以此次出发,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士气的旺盛,战斗意志的坚强,无以复加,真如怒马奔腾,喊也喊不住。第一天顺利的猛攻,疯狂的前进,一气就打到了拼墙河边。”
拼墙河南岸战斗时间是18日晨,孙立人抓住战机,命令连续炮击南岸敌阵。18日上午9时,113团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营,摧毁了公路桥下的日军截路包围阵地,冲过拼墙河(时值旱季,河床大部分干涸)。18日9时后,113团成纵深队形冲过拼墙河。
日军部队兵分两路——直属部队和第2大队的1500兵力,沿拼墙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角501高地东西一线布防,其主阵地则以501高地为依托,设置在仁安羌东北角的山地土路与仰曼公路相交接的三岔路口前。其余1300人则把守在501高地以南约1公里处的推岗(Twingon)及其附近,阻截英军北上。
18日晨,在推岗受阻英军之一部800人,绕道东部山地前往仁安羌东北角,从东、南、西南三面围攻501高地的日军,以求突破敌阵,过拼墙河北撤。遗憾的是,为了将仁安羌解围战说成是113团的独力之作,中方竟全部隐瞒当日与英军的作战分工,完全隐瞒800英军围攻501高地及东北角的事实,称“113团第1营主攻501高地”,还将第3营张琦营长的牺牲地点从拼墙河北岸的克敏村,转移到了501高地上。但是,第1营官兵没有任何一位参战者能够留下只言片语,为“主攻501高地”背书。
113团首先攻克仁安羌的西北角。斯利姆给113团的作战任务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过拼墙河到南岸,进攻拼墙河公路桥南端以南1.6公里处推岗村的日军,解救被关押在推岗村里的200英俘和伤兵。如达此目的,则必须首先扫除拼墙河上(公路桥下)的路障,攻占扼守公路桥的仁安羌西北角。西北角的地形十分特殊,到处是地裂沟壑,断崖绝壁,易守难攻。因此,当日,日军只在西北角布置了400兵力。西北角的主攻任务,继续由第1营担当。杨振汉营长一马当先,冲过拼墙河即率部登上山林,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日军居高临下,凭险阻击,故此,第1营伤亡很重,自第1连顾纪常连长以下,阵亡者竟达2/3,堪称血战!
跟进的第2第3两营也相继投入到西北角的攻坚战之中。激战2小时,至18日上午11时前,全团合力攻克了仁安羌的西北角,全部到达仁安羌西北角的“油田区”。
随后,中英盟军夹击仁安羌的东北角。18日15时,第1、第2两营攻进推岗,救出200名英军官兵。正是在中英盟军的通力合作、合力围攻之下,日军才败下阵来,于18日16时左右败退出501高地及东北角主阵地。被阻截在推岗以南的3000英军及其运输车辆,就此通过推岗隘口,沿仰曼公路北出仁安羌镇区,于17时在501高地东外侧出围,过拼墙河到北岸。
事实上,英军是分两批出围的。18日17时至傍晚第一批出围的是被阻截于推岗以南的3000英军及其运输车辆。与此同时,日军作间部队第1大队自水路赶抵仁安羌南端,与败退到此地的中井部队会合。作间部队遂反扑回仁安羌东北角主阵地及推岗村。攻占推岗村的1000英军,与反扑回来的日军再次展开激战。并因此而未能于当晚出围。
18日晚至19日拂晓,113团在西北角与日军继续对战。
按照战报记载:
18日17时前,在推岗村完成解救200英俘的任务后,我113团第1、第2两营迅速返回西北角高地一线。
18日18时,刚刚投入仁安羌战场的作间部队第1大队则沿仁安羌西外侧直插西北角我右翼侧背,向我阵地发起数次猛攻。
与此同时,英军烧毁推岗村,将日军彻底赶出推岗。18日深夜,英军在斯高特师长的率领下离开推岗,绕道东部山地,向着拼墙河南岸攻击前进。至19日凌晨3时10分,孙立人命令113团于拂晓5时前撤出仁安羌,退往北岸。19日拂晓5时前,113团撤过拼墙河,返回北岸。
19日拂晓,112团自北而南抵达拼墙河北岸,接替113团掩护英军撤退。
19日上午,英军战车曾几度冲入日军主阵地。连日的作战,令日军耗费大量弹药,致19日上午,因“缺乏弹药”而无法还击。其主阵地因此而几度被英军的战车攻入,作间部队二次败退出仁安羌东北角。正是抓住这一时机,最后一批英军才从仁安羌东北角老渡口东外侧约300米处过拼墙河,全部出围北撤。
当天中午,英军全部撤出仁安羌抵达拼墙河北岸并向乔克巴党转进。完成任务的112团也迅速退出战场,按照英军18日深夜发出的命令,撤往44公里以外的乔克巴党,并于20日抵达乔克巴党向英军报到。另一方面,20日上午10时,113团与400日军在拼墙河北岸短暂接火。与此同时,抵达仁安羌的日军原田部队,派出400日军袭击稍息于北岸桥西地带的113团及英军炮队。日方称:当日重创约一千华军及英军坦克。之后,113团及英军炮队随即北撤。战斗基本结束。
战报中的破绽
从此战的战果看,仁安羌解围战是小胜而非“大捷”。《第一次:燕南羌战斗详报》有五个附表,分别是:《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燕南羌战斗详报第一号总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死伤表》(以下简称《死伤表》)《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燕南羌战斗详报第二号总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卤获战利品表》(以下简称《战利品表》)《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燕南羌战斗详报第三号总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武器损耗表(甲)》(以下简称《武器损耗表》)《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拼墙河之役卤获日军第[ ]联队战利品现有数量表》(以下简称《战利品现有数量表》)《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拼墙河之役卤获物品数量呈报表——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以下简称《呈报表》)。
除《战利品现有数量表》没有制表日期以外,其余四个表的制表日期均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942年4月24日)。换言之,这批表格是在仁安羌解围战结束5天后制作的,理应最贴近战果真相。只要认真分析这些表格中的数字和附录,就可以看出破绽。
首先是伤亡资料与附录相矛盾。《死伤表》显示:113团、112团合计参战官兵为2605人,马100匹。两团战死官兵235人,马32匹。两团战伤官兵333人,马5匹。生死不明者20人。
此表“附记”与表列资料相矛盾——表列112团参战并有伤亡。但“附记”却称:一、实际参加与敌激战之人员只有第一一三团之一千余员名。二、一一二团及师直属部队于二十日早始行赶到,但尚未参加决战斗即奉命转进。
第二是《战利品表》有水分。
《战利品表》:
队号/区分 | 第一一三团 | 第一一二团 | 合计 |
官长 | |||
士兵 | 3 | 3 | |
马匹 | 17 | 5 | 22 |
步枪 | 250 | 4 | 254 |
轻机枪 | 6 | 1 | 7 |
重机枪 | 5 | 5 | |
山炮 | 1 | 1 | |
枪弹 | 75000 | 75000 | |
炮弹 | 98 | 98 | |
器具 | 408 | 408 | |
粮秣 | |||
货币 | 3000元 | 3000元 | |
卫生材料 | |||
防毒面具 | 98 | 4 | 102 |
旗帜 | 24 | 24 | |
望远镜 | 5 | 1 | 6 |
慰劳袋 | 16 | 16 | |
相片 | 1097 | 70 | 1167 |
附录:
一、俘获之士兵三名,病死二名,另一名于温早遇敌时被击毙。二、此外另卤获日军圣谕二份、清饷手册二本、步兵操典一本、证章四枚、日记簿一本、姓名簿一本、符号两个。三、卤获之械弹器具除轻便之旗帜日记本等物保存外,余因转进时交通破坏,又无运夫,均将其破坏抛弃。
上述表列的战利品仿佛不容置疑。然而,表后的“附录”却留下破绽。如附录“三”所言不实。理由是,113团武器装备简陋,所卤获的1门山炮、7挺轻机枪、5挺重机枪、254支步枪,以及弹药一大批,正当其用,完全可用同时卤获的22匹战马来运载。退一步说,即便山炮运不走,也应将12挺轻、重机枪运走。何以仅取无用的“轻便之旗帜日记本等物保存”,其余则“破坏抛弃”掉全部最有用的武器弹药?
第三是《战利品现有数量表》与《战利品表》出入太大。
《战利品现有数量表》:
品名 | 数量 | 单位 | 备考 |
三八式步枪 | 五二 | 支 | |
轻机枪 | 四 | 挺 | |
重机枪具 | 一 | 具 | |
子弹 | 五〇〇〇〇 | 发 | |
防毒面具 | 二〇〇 | 具 | |
钱票 | 二〇〇〇〇 | 圆 | |
像片 | 一〇〇〇 | 张 | |
肩章 | 二一 | 付 | |
太阳旗 | 二〇 | 面 | |
俸给支[ ]证票 | 一〇五 | 本 | |
铜牌 | 七一 | 个 | |
骡马 | 匹 |
附:外有像片军旗文件等甚多已由政治部运至曼德勒
从上表可见:
第一,“拼墙河之役”能够上交的掳获武器只有三八式步枪52支、轻机枪4挺、重机枪具1具、子弹50000发。与《战利品表》所记出入太大。第二,《战利品现有数量表》中的日军联队番号留白。换言之,直至仁安羌解围战结束后的第五天,新38师师部、113团在制作各类战报表格时,仍然不确知对战日军的具体番号。
同时,《呈报表》上无掳获一枪一弹的纪录。这个“呈报表”是为掳获战利品的官兵请功领赏制作的,详细列出在“拼墙河之役”中,113团17位俘获日军物品者的姓名、军阶、所在单位以及所俘获的物品名称和数量。这17位俘获日军物品者,既有列兵、炮手兵、军需兵、传达兵、炊事兵,也有班长、排长、连长以及团本部副官。17人所俘获的日军物品全为旗帜、臂章、相片、货币、慰劳袋和俸给支簿,无任何一枪一弹,遑论山炮、骡马。
《呈报表》事关俘获日军物品各官兵的奖赏,故所录所报详尽、精确,不容有失。如果当日“拼墙河之役”113团官兵曾经掳获过“枪支弹药、轻重机枪、山炮、马匹以及日军俘虏”,何以此专为请功的《呈报表》上没有任何纪录?
《战利品现有数量表》和《呈报表》均证明《战利品表》为谎报。由于是谎报,就无法向上级交出所掳获的1门山炮、7挺轻机枪、5挺重机枪、254支步枪、弹药一大批,以及22匹马和三名日俘等。所以,才会在表后加注“附录”,谎称日俘病死或被打死;山炮、轻重机枪、步枪、弹药、马匹等则“均将其破坏抛弃”。辨析上述各表后可见,《第一次:燕南羌战斗详报》的战果附表,完全不支持“仁安羌大捷”说。
“小胜”并不能左右缅甸战局
从此战对第一次缅甸战役战局的影响看,“仁安羌大捷”无从谈起。如果仁安羌解围战是一个“战役”,并且取得“大捷”的战果,理应对战局发生积极的影响。但事实上,“仁安羌战役”“仁安羌大捷”并没有左右缅甸战局。相反,此战大有误中日军“曼德勒会战计划”的“声西击东”圈套,以及被英军用作掩护其向西北撤退的牺牲品之嫌。国军在总结一次缅战经验教训时,对此曾有一个十分精确的分析——“盟方藉5A(5军)、6A(6军)血战之际,掩护其秘密撤退”,日寇则“佯攻仁安羌,分散牵制我5A(5军)之N22D(新22师)、N38D(新38师),声西出东窜,二十一日扑腊戍(注:当为二十四日扑腊戍),迂回畹町。我援军66A(66军)之N28D(新28师)、N29D(新29师)甫下车,立足未稳,即陷纷乱。敌长驱直入,全局急转”。可见,从对整体战局的影响看,“仁安羌大捷”无从谈起。
从原始新闻报道看,“仁安羌大捷”是“仁安羌之捷”的篡改。1942年4月21日和24日两天,重庆《大公报》的头条分别报道了“我军攻克仁安羌”和“仁安羌之捷”。这是关于仁安羌解围战最早的新闻报道。纵观两篇报道,从标题到内文,均无一字言及“仁安羌大捷”。无论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全局抑或局部来看,1942年4月17日下午至19日中午,新38师113团、112团先后投入拼墙河两岸的那场战斗,仅仅是一场应急救援英军的战斗,不构成一场“战役”。因此,不可以称之为“仁安羌战役”。仁安羌解围战的战果,则完全不支持“仁安羌大捷”说。
虽非大捷,却是成功战例
诚然,仁安羌解围战虽非“战役”,亦非“大捷”,却是一个成功的战例。在这场战斗中,新38师113团、112团的官兵在孙立人师长的亲自指挥及英军的配合下,或鏖战或急行军,不眠不休两昼夜,终于达成解围任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灭了日本侵略军自1941年12月以来“席卷太平洋、横扫东南亚”的嚣张气焰,长了中国军队的志气,令一向瞧不起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英、美将领不得不刮目相看。军事委员会参谋团曾高度评价此战:“新38师之113团以一团之兵力赴援英军,竟能于短时间内适应情况,以最勇敢之精神及最积极之行动,即行攻击,立解彦南阳之围……实为缅甸全战役中最光荣之一页。”
孙立人及新38师之所以能书写出一次缅战“最光荣之一页”,除了其自身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们善于与英军合作。中英盟军的通力合作,是仁安羌解围战获胜成功的关键。这种合作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英军战车炮队配属孙师,由孙立人全权指挥作战。当日,孙师装备简陋,既无战车,亦无大炮。与武装到了牙齿的作间部队的战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斯利姆毫不犹豫地将拼墙河北岸可以调动的第7装甲旅坦克团C中队的全部12辆战车和3门大炮拨归孙立人指挥,令孙师113团如虎添翼,战力陡增。在仁安羌北部的战斗中,英军战车大炮的精确射击,予敌以沉重的打击。用第1营杨振汉营长的话说,在仁安羌解围战中,英军火炮的命中率高得惊人。第二,中英两军分工合作。在仁安羌战场上,113团负责进攻西北角,并据此前往推岗,解救200英俘。800英军则负责围攻501高地及东北角;英军的另一部则在推岗东南面的510高地与113团第1第2两营南北夹击进攻推岗,解救200英俘。中英盟军配合默契,使日军一直处于南北受敌的苦战中。
就全局而言,第一次缅甸战役的中英合作乏善可陈,但就局部而言,仁安羌解围战却是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中英合作唯一一个成功的尝试。但中方为夸大和突出自身战绩而将在仁安羌解围战中与英军的战场分工和通力合作全数隐没,直至一笔勾销。转而处处强调:“我军竟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的友军”,是为“仁安羌大捷”。诚非明智之举。
此战开启了中外合作抗战的先河,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此后,新38师在孙立人的率领下西入印度,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此时,这种中外合作的经验、相互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新38师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率先成功地与英军分工合作,获取仁安羌解围战胜利的案例,为中国军队走上国际反法西斯战场,进而成长为一支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部队“试水”,为日后第二次缅甸战役的胜利,奠下初基。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22-12-22 11:05: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