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兰姆伽养成天下第一军——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一)
2019-01-11 08:32:04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1942年的第一次缅甸会战因为英国人的暗算而失败,10万中国远征军只有4万多人成功突围,牺牲了5万多人之巨。从各方面考虑,中美都希望能够反攻缅甸,打通从印度经过缅甸到中国云南的物资运输线路,实现援助中国90个师武器装备的承诺。于是,第二次缅甸会战由此开始。

  被盟友陷害的第一次滇缅会战

  在本文的开始,老萨简单说说第一次缅甸会战的经过。缅甸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从1824开始花费60年时间,经过3次大规模战争,终于吞并了缅甸。随后的50多年时间,英国殖民者在缅甸横征暴敛,大肆压榨缅甸,对于缅甸人民的反抗一律血腥镇压。到了1941年日本入侵缅甸之前,缅甸全国从农民到高级知识分子,人人都对英国人恨之入骨。全国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工人起义和知识分子游行。

  缅甸民族主义者德钦昂山(昂山素季的父亲,缅甸独立之父)等人还同日本人合作,试图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德钦昂山不但提供情报,还组织了伪军“缅甸独立军”,直接协同日军作战。而日本早在五十年之前就有南进入侵东南亚的计划,派出大量间谍和专家研究缅甸社会的一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入侵缅甸之前,日本利用轴心国成员泰国的领土,完成了主力部队在泰缅边境的集结,2个师团4万人随时可以发动进攻。相比日本人的完善准备,在缅甸的英国殖民者却极为荒唐。

  在珍珠港事变之前,英国统治者狂妄的认为日本根本不敢和大英帝国作对,所以并没有任何的军事准备,在缅甸没有什么军事力量,仅有3万多殖民地军队。

  在珍珠港事变之后,英国慌忙从印度和澳大利亚调来几只部队救急,将兵力增加到5万人,但仍嚣张的认为日军不堪一击。在英国人看来,日军是所谓世界三流的侏儒军团,拿步枪的猴子,根本不是现代军队,没办法和英军作战。英军没有有效部署部队应战,连仰光附近的防御工事也没有建设。

  事实和英国人的估计正好相反。日军很快越过泰缅边境发动猛攻。缅甸的英国殖民地军队根本不是对手,一触即溃。英军第1、17、36师、第63旅、第7装甲旅被日军打的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在锡当河,日军第55师团仅仅几百人占领了大桥,切断英军一个步兵旅的退路。双方兵力相差数倍,英军却根本不敢攻击日军抢夺大桥,反而靠扔掉所有武器装备,游泳过河逃生。

  在仁安羌,英军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7000多人,竟然被日军一个没有重武器的大队1000多人切断后路并包围起来,创造二战历史上的大笑话。最后依靠新38师第113团区区一个团的救援,这才保证英军7000人没有投降,成功突围。

  实战中,日军具有良好的武器,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昂的斗志,任何一个方面都远强于英国殖民地军队。武士道精神十足的日军,甚至身背炸药包以自杀性攻击,打的所谓北非之鼠英军第7装甲旅慌不择路的逃窜。

  英国缅甸殖民地军队有不错的武器和充足的补给,可惜官兵士气低落,貌合神离,内部极不稳定。

  殖民地军队中,仅有军官是英国白人,士兵包括士官基本都是当地的缅甸人或者印度人。缅甸人巴不得日本人打败英国,印度人也不愿意为了缅甸人去送死,部队几乎没有激战就全线崩溃,一路溃败到印度。

  早在珍珠港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就提议中国组织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盟国作战,以保住从仰光到云南昆明的物资运输线。此时英国人还没有和日本人交手,处于可笑的狂妄自大中。他们认为完全可以对付日本猴子,让中国黄种人帮助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耻辱,断然拒绝了。

  随着英军在作战中溃不成军,英国驻缅甸总督才开始考虑,借助国军帮助英军撤退。

  不过,英国人对国军有所顾虑。历史上,中国和缅甸关系比较密切,在元代中国还曾经直接统治过缅甸。明代清代吗,缅甸王朝都向中国臣服,自称为中国的藩属国。1886年大英帝国吃掉缅甸的时候,中国清朝政府命驻英公使曾纪泽表示过抗议。

  目前中缅还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执,中缅国境迟迟没有划定,英国甚至强行永久租借了中国的南坎。

  英国人自知在缅甸众叛亲离,恐怕战后很难站住脚了。此时如果中国势力进入缅甸,在战后又耐着不走,英国人是很难依靠外交或者武力将其驱逐。

  最低程度,中国人借机要求收复南坎,重新划分争议国境,英国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明知道缅甸境内英军已经毫无战斗力,英国人还是一直拖到仰光失陷后,才被迫邀请国军入境作战。

  只是,战机已经失去了,缅甸局势已经无法收拾,必败无疑了。

  日军已经在缅甸站住了脚,并且切断了仰光到中国云南的运输线,还陆续增兵包括18师团在内的两个师团,总兵力锐增到10万。就缅甸实力对比来说,日军的兵力和战斗力相对中国远征军有很大优势,已经胜了八成。

  更可怕的是,日军和伪军缅甸独立军开入仰光时,受到缅甸人的热烈欢迎。相反,英国殖民地军队此刻在缅甸如过街老鼠。英国白人士兵和官员一旦在缅甸落单,往往就被愤怒的缅甸人群殴杀死。单单就缅甸的民意来说,英国已经必败无疑。

  面对目前不利的形式,蒋介石认为缅甸南部实际已经失陷,计划中中国需要保护的外援运输线也断了,中国出兵也就没有目标。

  日军在缅甸可以使用的部队至少有10万人,装备大量重武器,以中国远征军区区10万破烂装备的部队,肯定是对付不了的。

  蒋介石希望国军不要深入缅甸腹地,而是固守曼德勒为核心的缅甸北部为好,同时开辟从印度经过缅北然后到中国的空中和陆地线路,获取急需的物资。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来操作,国军在第一次缅甸会战就不会失败。

  遗憾的是,对于蒋介石的主张,英美列强都不同意。

  美国在缅甸最高军官史迪威(中国战区总参谋长,总司令为蒋介石)其实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和教官,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遗憾的是,他根本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在到缅甸之前,史迪威从没有指挥过部队参加过一场稍大规模的实战。

  正是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史迪威对于缅甸的形式过于乐观。他认为依靠10万国军和5万英国殖民地军队,是完全可以对付几万人的日军(当时日军在缅甸只有2个师团),顺利反攻仰光,一举收复整个缅甸。

  英国在缅甸最高将领亚历山大将军,则是另外一种想法。这个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佬见识过濒于溃散的英军是什么样!他很清晰,此时缅甸的英国殖民地军队和敦刻尔克撤退之前的英军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更差。缅甸的英军已经无战斗力,以较小伤亡逃到印度尚且不可能,更绝对不可能反攻收复整个缅甸。狡猾的历山大试图利用国军殿后,以保证自己的部队顺利撤退入印度,所以也表示支持这个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国军就要以薄弱兵力,深入面积广大的缅甸中部南部腹地作战。约是,国军后方,也就是缅北地区,不可避免的出现极大的兵力空虚,这在军事作战中是极为危险的。无论一线作战的国军实力有多强,一旦空虚的后方被日军包抄,整个中国远征军就有可能全军崩盘。

  蒋介石明知道这种打法风险极大,却因急需美国人的支持,只能硬着头皮被迫同意。

  于是,国军接连打了同古战役,斯瓦河战役,仁安羌战役等等,全部都重创了日军。

  只是,国军一连串的胜利,丝毫不能动摇缅甸危险的局势。侧翼的英军根本无心恋战,他们的目的仅仅是顺利撤到印度。英国人卑鄙的用种种手段和瞎话欺骗美国将领史迪威,让史迪威强迫国军出兵为英国人殿后,英军自己则借机跑的无影无踪。

  国军在缅甸只有10万兵力,而缅甸面积很大,仅仅从东到西就有1000公里。史迪威为了替西线英国人殿后,不顾中国一线指挥官,第5军军长杜聿明等人强烈反对,将空虚的东路国军主力抽调出来,弥补西路英国逃跑留下的缺口。

  这边日本人已经在全歼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英军!此时英军早已一塌糊涂,仅仅新加坡被俘英军就有8万多人,马来西亚被俘英军又有5万人,东南亚的英军几乎全军覆没。

  占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以后,日军立即将2个主力师团和数百架飞机全部调到缅甸,兵力锐增到10万人。

  日本人在缅甸有很多间谍,他们很快发现了国军东路的兵力空虚以及西路英军已经溃退,自然,这是一个极好的战机。于是,日本人击中重兵,从缅甸东路西路突进,长距离包抄国军后路,试图将国军缅甸境内全部歼灭。

  一时间,国军东路重要据点连接失陷,情况危急万分。在这种生死关头,史迪威仍然没有清醒了解局势,甚至命令已经增援东路的国军200师立即西返,继续帮助英国人殿后。

  这种莫名其妙的指挥,最终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日军很快从东路西路高速突破,在东面攻陷重镇腊戌,然后向西激进占领密支那,切断了国军向北撤退回国的路线。

  而此时的英国人,早已放弃缅甸,全军向西逃往印度。国军在无可奈何之下,分散撤退,约二分之一部队辗转撤退回国,还有二分之一部队走投无路,被迫向西撤退到印度。

  撤退期间经过都是缅甸印度的无人区,无粮食无饮水无向导无药物,国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伤亡。

  撤退回国的部队伤亡很大,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殉国。撤退到印度第5军军部、新22师和新38师,比撤退回国的部队还要惨十倍。

  孙立人的新38师走了经过卡萨到印度捷径,没有经过野人山,伤亡较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有3000多人活着出来。

  而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廖耀湘的新22师则走过了可怕的野人山,在雨季穿越死亡之地胡康河谷,全军伤亡接近一半,仅有5000人活着出来,连杜聿明自己也险些死在野人山(胡康河谷)的大洛盆地!

  国军2个师、第5军军部、远征军指挥部,一共只有9000多人到达了印度。

  英国佬利用中国人,成功的将他剩余的3万多人撤退到印度,仅仅付出了数千人于撤退途中死亡的代价。

  中国远征军有10万人进入缅甸,战后仅剩4万多人,伤亡高达5万多人。更惨的是,中国远征军的战斗伤亡只有近2万人,有3万多人均是死于撤退的路上,根本不是死于战斗中。

  由于英国人的出卖和美国人的荒唐,中国官兵付出了血的代价,数万英灵永远流在了缅甸。

  在第一次缅甸会战失败以后,盟国很快开始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各人一把号,各吹个的调

  各国都从自己的利益考虑,立场自然不同!

  中国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说,是迫切希望收复缅北的。

  原因不复杂,我们需要从印度经过缅北到云南的物资运输线路。

  加入同盟国以后,美国表示中国可以分享租界法案的物资。蒋介石要求美军提供100个师的武器装备和补给,以及一支强大的空军,然后由中国人自己负责发动对日本的反攻。

  罗斯福开始表示可以提供30个轻装步兵师的装备,后来陆续讨价还价到90个师。

  对此,蒋介石表示可以接受。美军师显然强于日军,在同等数量下,美军师的火力比日军部队是要强一大截的。

  美军一个师约为1万5000人,90个师也就是170多万人,而侵华日军总数不过120多万人。看起来,光是靠这些美式国军部队,就可以对付侵华日军了。

  更厉害的是,目前国军总兵力为400万,其中一半为美式部队,另外一半200万人则可以将得到淘汰下来的200万武器装备,战斗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以这样一支400万的国军,战斗力就远远超过120万侵华日军了。

  简单来说,如果真的得到90师的美式装备加上又有制空权,国军还是完全可以独立对付侵华日军,也完全可以发动大规模反攻,收复我们的试图,前景非常辉煌。

  遗憾的是,这90个师的装备暂时运不进中国。

  中国所有陆地对外运输线路,全部被日军堵死,只剩下一条驼峰航线了。驼峰航线是全世界最可怕的空运路线!飞机必须飞跃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很多地方甚至超过6000米,危险异常,前后损失了600架飞机和1700人。

  在1942年全年,驼峰航线运输量还不到5000吨物资,相当于美军一个师一天战斗的消耗,根本不值得一提。

  从中国角度出发,我们是很希望反攻缅北,顺利打通对国内援助通道,得到90个师的武器装备和补给的。

  自然,蒋介石对反攻缅北有一定顾虑。

  从军事上来说,缅北山地森林密布,是最易守难攻的地形,对于进攻一方特别不利。日军在缅甸拥有10万兵力,仅仅缅北就有3个师团超过5万人,其中还有18师团这样的甲种一流师团。

  根据情报,日军利用1年多时间已经修筑了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囤积大量军用物资,加上地形的优势,即便美军自己来进攻,也是很难成功的。

  国军孤军在缅北作战,即便对手只有这5万日军,也肯定是旷日持久,非常艰难。

  更重要的是,仅有国军一方参战,反攻缅甸在军事上来说有很大危险。

  日军在缅甸南部以及附近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都驻扎数十万部队,必要时候可以立即增援缅甸。

  国军以数万兵力擅自反攻进入缅甸腹地,容易被增援的日军主力包围,非常可能重蹈第一次缅甸会战的覆辙,大败而归。

  所以,蒋介石认为国军反攻缅甸北部的前提是:英军和美军务必同时反攻缅甸的中部和南部,互相支援接应。

  况且,缅甸本来是英国殖民地,中国人没有帮助英国人收复失土的义务。

  美国

  对于这一点,美国方面是认可的。

  史迪威和他的好友美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都认为:反攻缅甸是必须的。就史迪威来说,第一次缅甸会战被日军打的一败涂地,自己丢下部队狼狈逃到印度,是一生最大的耻辱,怎么也要报仇雪恨。

  对于马歇尔来说,反攻缅甸则完全从军事目的考虑。虽美国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上将认为反攻缅甸意义不大,马歇尔却不这么想。

  诚然,尼米兹认为,海军只要通过跃岛作战逼近日本本土,尤其是占领东南亚的菲律宾以后,就基本切断了东南亚资源地和日本本土的联系。日本在缺乏石油、橡胶等基本战争资源的情况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根本无需陆军反攻缅甸和中南半岛。

  尼米兹认为,缅甸地形复杂,面积辽阔,易守难攻,恐怕会花费很长时间。况且,即便占领缅甸,还有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在1到2年内根本不可能全部吃掉。

  马歇尔则不这么想。

  马歇尔认为,目前日军在缅甸有不少兵力(约为6个师团又1个旅团),对英国人控制的印度是一个很大威胁。如果日军强行进攻印度,英军不见得能对付。

  一旦印度被日军占领,印度以西的英国殖民地也根本守不住。英军在伊朗和伊拉克都没有什么兵力,况且两伊都是反英的,试图利用德国日本的力量独立。

  1941年4月1日,伊拉克军队中的4位上校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成立了以拉希德·阿里·盖拉尼为首相的新政府,随后发动对境内英国人的攻击,宣布伊拉克独立。

  英军主力都在北非,伊拉克境内只有几千英军,而伊拉克军队有4万多人,由4个师组成,还有一个机械化旅。英军只能紧急从前线抽调重兵,返回伊拉克镇压。

  经过长达2个月的激战,才于5月底占领了巴格达,赶走了盖拉尼政府。

  同时伊朗国王礼萨汗,也以试图利用德国打破英国对该国的控制,收留了盖拉尼流亡政府。

  英军以此为借口,于8月联合苏军进攻伊朗。伊朗军队进行了1个多月顽强抵抗,德黑兰才被英军和苏军攻陷。

  通过武力镇压了伊朗伊拉克的反英军事行动,但两国民间仍然具有强大的反英力量。恐怕只要日军一来,这两国人民立即会揭竿而起,夹道欢迎日军。

  换句话说,英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守住中东。

  日军一旦占领伊拉克和伊朗,就同土耳其接壤了。

  众所周知,土耳其是亲德的(土耳其曾经提出如果德国解放苏联境内2000多万说突厥语的穆斯林,允许他们独立,土耳其就加入轴心国),那么等于日德就接壤了。

  盟军认为,日军的短板在于科技和生产力,并不缺乏人力。日本有8000万人口,至少可以动员兵力1000万,对手主要为落后的中国和美国在太平洋的部队,约占美军总实力的百分之三十,不需要日军使用太多兵力。日本在1941年海陆军总兵力才300万,还有700万预备兵力可以使用。

  而德国的优势则在于科技和生产力,人力却不足。德国有7000多万人口,却要对付敌人几乎所有的兵力,其中苏联有1.7亿,美国1.6亿,英国5000万。德军所有适龄男性总数约为1700万,在二战中几乎全部加入部队,仅仅苏德战争就损失了1200万人次,其中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被俘160万人,这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的120多万德军。

  人力不足,就军火制造上德国却很强。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超级天才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二战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

  “如果用数字来说,德国的军工生产是很可观的。就拿1944年来说,我可以装备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200万人得到新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飞机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30%。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生产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飞机产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生产是在1944年12月。1944年7月德国武器生产量比1939年扩大5.3倍,飞机厂从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飞机产量39870架,其中战斗机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增加50.3%,达到8.7万门。在1944年冬季之前,就军工生产上来说,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

  遗憾的是,德国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来使用这些武器。

  日军却有提供700万兵力的能力,加上德国生产的大量军火,德日嫁接的一支规模达数百万的军队又会诞生。

  简单的逻辑是,日德进行战略互补,就会倍增实力,更难对付了。

  另外,德日共同缺乏的是资源,尤其是石油。

  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说:“虽然军工生产能力日益 增强,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 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自从1944年5月以后,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是真正的大灾难。”

  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

  如果日本能够占领中东的油田,这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轴心国的战斗力会有极大的提升。

  即便日军目前不会进攻印度,毕竟在东南亚大陆仍然保留很大兵力,随时可能增援到太平洋同美军拼命去,这是美国人极其不愿意看到的。

  马歇尔认为,即便反攻缅甸旷日持久,也可以拖住日军大量主力部队,缓解在太平洋上的压力。

  况且,在马歇尔的计划中,反攻缅甸是中英出人,美国不过出钱而已,又不用出动部队,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总统罗斯福从美国亚洲战略考虑,也同意马歇尔的主张。

  总之,美国人是支持反攻缅甸的。

  英国

  那么英国人又是怎么想的呢?英国人此时已经是有心无力。

  从英国的全球战略来说,欧洲是第一位。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英国不能保持在欧洲的霸权,那么也绝不可能保持在全世界的霸权,更不可能保住殖民地。显然,丘吉尔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现在不但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在德国控制下,就连北非也被德意军队控制,英国军几乎被赶出欧洲和地中海了。

  丘吉尔认为,既然英美苏中已经结盟,力量远超过德意日几倍,胜利是肯定的。

  对于英国人来说,应该是尽量保证战后的殖民地位。

  英国人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主动在欧洲出击,击溃北非桥头堡的德意军队,然后在欧洲大陆的意大利和法国登陆,抢在苏联占领之前,保持英国在欧洲大陆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地位。

  如果这一点办不到,那么英国丢失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只是时间问题。

  衰弱的英国根本不可能保住,反英情绪高涨的各大殖民地!

  从1942年底开始,英国集中重兵,由蒙哥马利元帅率领在北非开始反击。不过,彻底击溃德国北非军团,怕是还是要1943年的事情了。

  鉴于这种情况,英国实际没有什么能力发动对缅甸的反攻,能够守住印度已经不错了。英军在殖民地伊拉克兵力虚弱,竟然以空军基地2000多兵力对付伊拉克军队2万人。

  况且,目前印度也是大闹特闹。

  文的方面:1939年9月2日,英国对德国宣战,英国的印度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参加英联邦作战。此举激怒了印度人,印度国大党于1942年8月8日最终做出“英国撤出印度”的一个决议,以此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拒绝了这个决议,马上导致了印度各处普遍的公开骚乱。国大党的很多高级成员被英军逮捕,国大党组织也被宣布为非法。

  还有武的:印度暴力革命领袖钱德拉.鲍斯,试图借助日本人实现印度独立!1943年,钱德拉·鲍斯在新加坡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随后利用德国和日本俘虏的印度士兵,组成了伪军“印度国民军”,一度增加到4万多人规模。

  更可怕的是,印度目前还有近700个土邦,控制人口近1亿,仅仅一个海得拉巴土邦就比英格兰加苏格兰面积还要大。

  这些土邦很多都是独立的,只是形式上接受英国统治和指导。英国人明白,日本人杀到印度,只要保证土邦的权力,这些土邦瞬间就会全部倒戈。

  连印度都不稳,何谈反攻视英国人为死敌的缅甸?

  从各种角度出发,英国人不愿意全力反攻缅甸。

  不过,此时英国也需要美国的大量援助,所谓吃人的嘴短,不敢公然拒绝美国的要求。

  况且,缅甸毕竟是英国一个重要殖民地,英国也不愿意就此放弃。

  国军反攻赶走日本人,也算是帮助英国人收复缅甸,对英国人有好处,应该支持。

  所以,英国人做出了只能使用较小部队反攻缅甸,且协同中国人作战的计划。

  对于中国军队的反攻,英国人深感惊恐。他们希望中国人的反攻仅仅控制在缅北的曼德勒以北山区(这里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众多少数民族不服从英国人管辖),不允许渗透进入富饶的缅甸南部,深恐中国人赖在缅甸不走。

  由于种种矛盾的心理,出现了“英国人在缅甸反攻中非常不积极,甚至百般阻挠,但多少还是给予国军帮助”的特殊现象。

  美国只愿意出钱不愿意出人,英国人和钱都不愿意出,中国一家独角戏

  对于反攻缅甸最积极的可谓美国将军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会战刚刚失败的1942年5月初,史迪威就赶赴重庆面见蒋介石,说明了他试图反攻缅甸,打通和中国交通线的计划。

  老萨对史迪威没有什么好感,必须承认史迪威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斗士,拥有旺盛的热情和好斗的天性,而且做事非常积极,从不像英国人那样死气沉沉,墨守成规。

  史迪威认为单方面从云南或者印度反攻缅甸,因地形原因都很难成功,希望国军分别在印度和云南集结远征军,然后从两线发动反攻,预计使用总兵力至少20万到30万。

  蒋介石对于这个计划没有反对,表示给予支持,但强调缅甸日军兵力雄厚,单靠中国薄弱的力量肯定不行,必须英国人一同反攻,同时希望美军至少出动2到3个师一同作战。

  对于蒋介石的主张,史迪威也表示完全同意,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

  5月25日,史迪威时向陆军部提交反攻计划,要求给予物资援助和至少3个美军师的部队协同参战。

  对于史迪威的主张,参谋长马歇尔和总统罗斯福都表示:同意提供大量军事物资,但拒绝提供美国正规军参战,美军目前所有力量,都要用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6月4日,史迪威又去面见蒋介石,传达了美国军方的意见以及自己关于反攻缅甸的详细计划。

  蒋介石再三表示中国原意反攻缅甸,仍然希望盟国给予支持。

  蒋介石提出了维持中国战区的三项最低要求:

  (1)三个美国师应于八九月间到达印度,与中国军队合作,恢复通过缅甸的交通线。

  (2)从八月开始,中国战区的空军应有500架飞机连续在前线作战,并应有必要的补充来维持其实力,不得中断。

  (3)从八月开始,空中运输每月应为5千吨。

  史迪威立刻将此要求转告华盛顿。

  在蒋介石和史迪威看来,其实这三个要求都不算什么,也是最低程度的要求。

  中国战区的日本空军力量有超过500架,中国战区如果没有500架飞机,如何能够保证制空权?

  至于物资援助上,每月5000吨在欧洲和太平洋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根据统计,美军在太平洋群岛进攻激战中,一个步兵师单日最高物资消耗就高达5200吨。现在每个月提供给400万国军区区5000吨,实在是最基本的基本,少到不能再少了。

  史迪威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还要看陆军部的意见。

  在等待美国政府批准的时候,7月19日,史迪威已经制定了反攻缅甸的总体方案, 即南北夹击,两栖作战收复缅甸,代号“安纳吉姆”的作战计划:

  第一, 中国提供15至20个师,从云南和印度向缅甸北部发动进攻。

  第二, 由美英出动5至10个师和空降部队从印度发动缅甸中部的进攻

  第三, 盟国提供3至4艘战列舰和6至8艘航空母舰,控制制空权和中国海及爪哇海的制海权,并进攻缅甸南部附近的安达曼群岛以掩护部队登陆仰光。

  在史迪威看来,如此兵力击溃缅甸日军自然是非常有把握的。况且盟军从三个方向进攻,日军也难以招架,很快就可以占领缅甸全境。

  对于这个计划,蒋介石表示同意。

  史迪威喜出望外,狂喜之下竟然制定了后续的反攻方案。

  史迪威认为顺利占领缅甸以后,立即攻击轴心国小兄弟泰国,然后继续攻击日寇盘踞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彻底收复东南亚大陆。

  需要中国继续出动大军,从云南发动对越南的反攻。

  对于这个计划,蒋介石也表示认可了。

  蒋介石一再强调英美军队必须参与反攻,不然光靠中国的力量是绝对不能实现这种计划,更别说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还受到百万日军的强大压力,自顾不暇。

  蒋介石对英国人是否能够出动主力反攻,提出特别的疑问。

  史迪威却很有信心,他认为如果中国和美国出动部队反攻,英国人是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殖民地被别国军队占领,只能无可奈何的参战。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顾虑果然是现实。

  7月27日,信心爆满的史迪威将计划交给美国总统特使劳克林·柯里,请他转交美国总统和联合参谋委员会。

  8月,美国方面将商讨的结论回复给史迪威。史迪威忙不迭的拆开电报,却一下子落入冰谷。

  美国军方认为,目前美国必须优先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不可能调动主力到缅甸参战,哪怕1到2个师也不可能,顶多提供少量特种部队。

  就物资援助上,美国到同意提供给中国大量飞机和物资援助,但目前依靠驼峰航线的微薄运输量,难以让中国方面满意。

  美国军方认为把真实情况告诉蒋介石,蒋可能愤怒之下转为和日本何谈,达成和平协定,让日军把在华主力调去和美国作战,这对美国极为不利。

  综上所述,美国军方命令史迪威一面要忽悠中国方面独立反攻缅甸,一面却不能提供中国所需要的物资和军队。

  史迪威看到这些信息以后,自己极为不满,颇为恼怒。美国方面不给物资不给军队,如何能够要求蒋介石独自作战,谁又不是傻瓜!

  况且,美军不参战,即便中国自己参战,也无法拖英国人参战,这样一来反攻缅甸全境的计划肯定就无法实现了。

  果然,10月英国驻印度总司令阿奇博尔德·P·韦唯尔陆军元帅表示了他对于反攻缅甸的立场:任何缅甸的军事行动只应是最小规模的。

  在10月17日的日记里,史迪威写道:“他们(英国人)不想要中国人参与收复缅甸。”次日,史迪威又记下:“韦唯尔说得很明白,不欢迎中国人。"

  期间史迪威,蒋介石,罗斯福,韦唯尔经过多次协商,争吵,最终达成一个结论。将以往所谓分三路反攻缅甸计划废除,改为中国军队单独反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英美则在缅甸中部发动小规模进攻,给予协同。

  具体为: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度的部队,沿胡康河谷地进入缅甸北部,攻克密支那,夺取密支那机场,与云南反攻缅甸北部的部队汇合,打通中印公路。

  美国方面提供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英国方面则提供给在印度的中国军队的基本补给和运输。由英美负责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并且出动特种部队支持中国人作战。

  英国人对付反攻缅甸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却意外的同意了这个计划。之所以韦唯尔陆军元帅同意,是他认为中国军队压根就不可能穿越,号称魔鬼居住之地的胡康河谷。根据一般军事常识,没有任何军队可以有效通过胡康河谷。

  英国人认为,中国军队不能穿越胡康河谷,反击缅北无从谈起。那么英军只要在印缅边境集中几个师的兵力虚张声势,随后借口中国人作战不利,自己根本无法协同,将反攻缅甸的计划巧妙的推掉。

  有意思的是,日军却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设想来做。

  1944年3月,由于中国驻印军在缅北连续获胜,杀的18师团无力招架。日军为了挽回缅甸的局势,决定出动部队主动反击。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经过评估,认为缅北驻印军战斗力很强,而英国印缅军队则没什么战斗力。柿子捡软的捏,随后日军发动3个师团攻击了驻扎在印度英帕尔的英军第14集团军,将英军被动的拖入了缅甸会战。

  这就是英国人始料未及的了!

  三国达成攻势以后,中国方面立即开始军事部署。

  12月28日,国民政府军令部颁布了“部署联合英美反攻缅甸作战计划”训令,主要内容如下:

  1.在我滇西及缅泰越方面,约有日军9个师团,有待机攻滇犯印的可能。英美联军及我驻印军正在加紧准备,适时与国军协力收复缅甸。

  2.国军以联合英美反攻缅甸,恢复中印交通之目的,应于英美由印发动攻势时,先行攻取腾冲、龙陵,整备态势,尔后向密支那、八莫、腊戍、景东之线进击,保持主力于滇缅公路方面,与印度盟军协力歼灭缅北之敌,会师曼德勒。

  对于这个计划,随后又进行多次更改。

  根本原因在于英国不原意反攻,美国则不愿意出动部队,中国则认为自己不能独立承担如此重任。

  三方前后旷日持久的协商,包括:加尔各答中英美三国军事会议,三叉戟会议,魁北克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等等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仍然由中国独立承担了反攻任务,英美只给予极少的协同。

  美国人做出的让步是:允许提供空中支援和物资保证,同时允许大大提供驼峰航线运输量,以武装在云南准备反攻的10多个中国师。同时,美国人需要提供一支约3000人的丛林特种部队协同中国人作战。

  英国人的让步则极少,他们仅仅许诺提供3个师的特种部队,深入缅甸腹地,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另外,英国提供驻扎在缅甸的中国军队的一切补给,仅此而已了。

  从当时的局势来考虑,中国人压根就不应该反攻缅甸,这个反攻是非常艰难且凶险的。

  原因也不复杂。就像之前说到的那样,缅甸日军目前有6个师团,随时可能增兵到9个师团以上。尤其英国如果不能控制印度洋和马六甲的海上运输,日本可以从容将所有物资运输到仰光,保证缅甸日军的战斗力。

  中国在印度和云南滇西总兵力大概20万人,就兵力来说,比目前的缅甸日军多不少,一旦日军增兵,国军就不是对手了。其中滇西远征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空运,能够获得多少也很难说,战斗力根本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和日军对抗。

  况且日军是防御一方,由依靠复杂地形,实力倍增。中国即便掌握制空权下,在缅甸的作战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除了总战力的差距以外,中国迫切希望打通中印公路,得到大量物资援助,但终究有个主次之分。就像英国人美国人全力关注欧洲,不把亚洲当回事一样。中国目前主要实现应该放在大陆,缅甸则是其次的!

  时间到了1943年,中国已经同强大的日寇苦苦支持了6年之久,国力几乎耗尽,经济濒于崩溃,军队伤亡近300万,几乎无力继续支持下去。

  以1943年的常德会战为例,虽然74军57师以8500人面对2万日军死守了整整18天,最终全军覆没。57师毙伤日军8000人,而且外围的十多万国军也包围了日军,根本无法吃掉。

  这说明国军战斗力相比1937年已经有明显下降!

  至于经济上已经接近崩溃,1937年可以买2头牛的法币,在1943年仅能买1只母鸡了。

  原则上说,中国即便获得美国的物资援助,应该优先用于大陆作战。打通中印公路固然重要,但不因使用太大兵力,现阶段应该努力提高驼峰航线运输量,这才是比较实际了。

  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反攻缅甸我们被迫使用了30万大军,基本都是比较精锐的部队,前后作战长达1年多。尤其可怕的是,美国对于中国援助的几乎所有陆军物资,基本全部用于对缅甸的反攻。这属于标准的本末倒置。

  为什么如此?并不是中国军方傻,完全是被美国人逼着不得不这样!

  以上的就说这么多,下面说说驻印军和兰姆伽吧。

  兰姆伽大练兵

  偏僻小镇兰姆伽

  从缅甸退到印度的第5军军部,新22师,新38师的官兵共有9000多人,这些人都是走过野人山或者原始森林,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就是达尔文主义最好的体现。就像红军长征一样,出发时候有10万大军,到了陕北仅仅剩下1万多人,有9成的战士不是死亡就是逃亡,被自然淘汰掉了。剩下的这1万多人基本都是最精锐最强壮的士兵,弱的早就死在雪上和草地上了。

  这9000多中国远征军也是这样,他们从3万人中生还下来,堪称最优秀的战士。

  史迪威认为这1万人还不够,他计划一共在印度集中10万国军,编组为2个军,6个师,全部装备美式武器,经受严格训练。

  史迪威预计训练需要4到6个月,随后就展开军事行动,发动对缅北的反击。

  6月24日的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在印度训练中国部队,双方同意由史迪威担任这支训练部队的司令,罗卓英担任主管行政和军纪的副司令,史迪威负责指挥和训练。

  蒋介石对史迪威的计划表示支持,决定陆续空运5万人到印度,扩充驻印军的兵力。

  史迪威得到蒋介石的允许以后,立即开始和英国方面的沟通。

  英国人果然推三阻四,不断找借口。只是此时英国人迫切需要美国援助,真的不敢拒绝美国人,最终委委屈屈的同意了。

  史迪威经过再三选择,决定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的一座偏僻小镇兰姆伽(Ramgarh)建立训练营地。

  兰姆伽是一个小镇,小到在地图都找不到,是印度比哈尔邦最西端的铁路终点,在兰契市(Ranchi)东北约40公里处。

  兰姆伽周边数百平方公里都是荒凉的沙地和干枯河谷,英国人将其中30平方公里划为训练营地,这已经足够大了。

  英国人将兰姆伽定为驻印军训练营地,有三个目的。

  第一,兰姆伽远离印度腹地,避免中国力量渗透进入印度。

  第二,兰姆伽地处印度缅甸边境,距离野人山不远。就像刘表让刘备守新野,为他阻挡曹操大军一样。日军越过野人山进攻印度,驻印军就在第一线挡住日军。

  第三,兰姆伽地处荒凉的半无人区,驻印军即使有一定野心,也无法在这里养成羽翼,形不成地方割据力量,对英国人不会有威胁。

  兰姆伽本来是一战时期,英国人建立的战俘营。二战初期又再次采用,在1941年关押了2万多北非战役俘虏的意大利人。

  史迪威认为兰姆伽很不错,它有现场的营地和床位,可以容纳2万多人。周边都是不适合耕种的沙土地,几乎没有印度住民,可以随意设置训练场和靶场,日本间谍也无法渗透过来。

  更重要的是,兰姆伽处于印度的霪雨区外,不受雨季旱季影响,可以常年训练。兰姆伽有铁路直通加尔各答港(这个港口堆积无数美援物资),火车一天时间就可以往返两地,很利于物资和人员的运输。

  兰姆伽被定为训练营地以后,美国人在原有200多建筑物的基础上,又扩建了训练场和靶场,设置了帐篷营房区。

  1942年8月26日,兰姆伽训练中心举行正式开训典礼。9千余名步行到印度的缅甸战役的幸存者成为第一批受训的部队。由英印当局负责向中国军队提供印度卢比,在当地购买部分日用品、医药用品粮食等,重型装备和军械则由美国提供。

  兰姆伽偏避荒凉,营地外面就是大片的干枯沙土地,较远的地方就是原始森林和高山。

  在从没有见过这种地形地貌的中国人眼中,兰姆伽的景色相当壮丽。

  孙立人将军回忆:这一带的土地并不富庶,但风景却很秀美,有青碧的远山和曲折的小河,窗前大榕树把热带的阳光染得绿茵茵的,减少了瞳孔所感受的刺激。

  这里几乎没有人居住,野生动物也不多,只有鸟类和少数野狼。不过,这些鸟和野狼很快被营地整天不停的枪炮声所惊吓,逃到更深的林中去了。

  在美国大兵和英国大兵看来,兰姆伽毫无疑问是类似于俄国西伯利亚、美国内华达沙漠的不毛之地,这里毫无生活乐趣可言,仅仅是做军事训练,让士兵吃亏受罪的地方!

  可怜的是,在中国士兵的眼中,兰姆伽就是一个天堂。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稍后再说。

<

  在美国人看来,军人也是人,有正常生理需要,嫖妓只要不违背所在国法律,不影响训练即可。

  但中国人不能接受,孙立人一来就将军妓取缔了。美国教官就去兰姆伽镇嫖妓,这里一到休假日,满街都是喝的醉醺醺的美国人搂着当地妓女的影子。由于这里生意好做,周边的印度妓女都赶到兰姆伽,甚至搞了三个大妓院。

  驻印军是不允许嫖妓的,自然官兵偷偷跑去不被发现,也没什么关系。当地印度人生活困难,妓女价格低廉,一次仅仅两个印度卢比,也就是1美元。相比驻印军普通士兵月薪20卢比,这算不了什么。

  这里的还发生过几件事。

  一次是,在兰姆伽镇的一个英军电影院,站岗的4个驻印军士兵发现一个美国少尉搂着一个中国女人当街热吻。4个士兵以为洋鬼子公开欺辱中国女性,上去就是一枪托。美国少尉以为是歹徒,转身一拳将一个兵打到,余下三个兵二话不上,抬手就打,打的美军少尉躺倒在地上。周边看电影的人吓得到处乱跑,中国女人也吓跑了,高跟鞋都丢了一只。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两人是男女朋友,已经交往很久。美军很多军官对少尉无辜被殴打不满,史迪威倒是聪明的跳出来做和事佬,说中国人的习俗没有当街亲热的,被误认为非礼耍流氓也是自找的,最终把为首的一个士兵关了几天禁闭了事!

  如果说这件事还算不错,另外就悲惨了。

  驻印军野战医院中,有一个年轻力壮的中国伤员可能是离开家久了,性欲旺盛。医院里面有些缅甸女护士,长的很漂亮,还有缅甸女性特有的性感。他也是一时冲动,将一个女护士压倒在床上试图强奸。但刚刚掀开裙子,这小子就被几个冲进来的其他伤员抓住。

  对于这件事,史迪威他们美国人倒是不以为然,因为美国士兵强奸案数量并不少。虽这个中国伤员试图强奸,却并没有得逞,按照美国人的惯例,建议军事法庭判个几个月徒刑即可。

  不过孙立人廖耀湘他们认为,下面部队深入缅北,肯定要和当地老百姓接触,出现这种性犯罪会严重损害中国军人形象,还是杀一儆百比较好。

  最终在,这个倒霉的伤员就被枪毙了。当事人回忆廖耀湘公开枪毙了这个人,并且发表演讲,告知战士们在下面的作战中,一律要尊重当地的妇女和儿童。如果存在奸淫妇女,杀害平民的行为,一律就地枪决。

  对于这个结果,美国军官都摇头觉得过分,但事实证明,驻印军在第二次滇缅会战中,没有出现一起性犯罪。

  权力的冲突

  如果以上只是中美观念不同,下面就单纯是为了夺权了。

  史迪威本来试图将所有中国军官解职,由美国军官接替,为此他带来了300多美国军官。

  蒋介石认为这样一来,这支军队岂不是成为殖民地军队,坚决反对。中国军官和士兵也认为中国是主权国家,不接受这种要求。甚至同史迪威关系最好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也多次用英语同史迪威吵得一塌糊涂。

  史迪威无奈,将这些军官改为联络官,负责部队训练和补给。

  军队没有补给就不能运作,现在补给由美国人负责,自然就是太上皇了。这些联络官比较傲慢,不太把中国军官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不通知中国军官,美国联络官就擅自把部队拉到训练场了。

  更有甚者,美军联络官如果和中国军官发生冲突,经常不通过新1军军部就直接将中国军官赶上飞机,送到国内。

  如果说仅仅是美国基层联络官如此,尚且还容易理解,实际上史迪威本人也是这样!

  新1军军部副参谋长温鸣剑将军为了一些事情,向中国国内军政部通电请示,被史迪威认为是向蒋介石报信,大发雷霆。史迪威没有和郑洞国商量,也没有告知蒋介石,直接命令温鸣剑将军回国,解除他副参谋长职务。

  更换驻印军的副参谋长可不是小事(参谋长是美国人柏特诺),现在史迪威随便做主,并且命令美国军官接替,摆明了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

  新1军军长郑洞国忍无可忍,去找史迪威和他的参谋长柏特诺交涉,认为温鸣剑向军政部汇报合情合理,也不存在报信之说。

  史迪威拒绝更改命令,他的参谋长柏特诺还口出狂言:驻印军是由美国装备训练的,因此军中事务包括人事必须听命于总指挥部(也就是史迪威),即使中国政府也不得干预过问。

  郑洞国的脾气本来是很好的,此时也勃然大怒,当面质问:参谋长阁下的这番话,可以代表美国政府和总指挥的态度吗?我提醒阁下,中国是主权国家,不可能接受殖民地式待遇。

  柏特诺顿时语塞,史迪威见状赶忙出来打圆场。

  这件事捅到蒋介石这里,蒋从大局考虑,一面发电报怒斥史迪威:怎么能够不经过中国批准就擅自撤换高级军官!

  一面,蒋介石命令温鸣剑将军回国,去滇西负责中国远征军的训练工作,并且告诉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三人在大问题上不能屈服于洋人,必须据理力争,但也不能把关系彻底搞僵。

  为此,中美军官争吵过很多次,极端的时候,两国军官甚至拔枪相对。

  还有很多事情。

  诸如新1军的购买了很多印度的骡马。这些骡马野性很足,一旦有人靠近就又踢又咬。美国人驯兽军士按照他们的方法,强行让中国士兵进行乘骑驯服。这种牛仔式的方法非常危险,前后有两个中国士兵被骂甩下和踢中,重伤不治。中国辎重部队的军官从北伐开始就和牲口打交道,也有丰富驯兽经验。他们眼见这样还要死人,就采用了国内的方法也就是:先牵着骡马长时间奔跑,等骡马累的筋疲力尽的时候,人再去乘骑。这样一来,骡马无力抵抗,就容易训练多了。

  不过,美国驯兽军士对此不满,认为这种是印第安人的土办法,根本不科学,而且虐待动物,可能造成骡马死伤,坚决不允许使用。中国驯兽军官只能放弃,但又一个士兵被骡马踢成重伤以后,中国官兵自发采用了国内的土办法,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受伤。

  为此美国军士认为中国士兵不服从命令,大闹了几次,要求全部更换。中国士兵也是气不打一出来,虐待动物也是理由吗?动物不能虐待,那踢死人就可以?

  后来史迪威害怕闹出大事,才像美国联络官告知,必须尊重中国人,尤其拉部队去训练时,必须由中国军官批准。

  作为中国最高指挥官的罗卓英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事事服从史迪威,以获取政治资本,最终鸡飞蛋打,搞的远征军差点全军覆没。蒋介石对曾经的爱将罗卓英非常不满,认为他没有维护中国的利益。

  罗卓英深感恐惧,此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直站在中国的立场,不执行史迪威很多试图夺权的命令。

  史迪威大怒之下,在兰姆伽成立后刚刚2个月,就以10大罪的名义将罗卓英赶回中国。罗卓英最后醒悟,维护中国利益,但也没有改变他的下场。后来罗卓英再也没有被蒋介石重用,担任闲职直到在台湾因病去世。

  那么罗卓英的位置由谁来接任?这个职务既要擅长打仗,击溃日军在缅北的3个主力师团,还要懂一些外交,对美国英国外交上不卑不亢,要维持中国利益,却不能和英美翻脸。

  蒋介石先想到的是邱清泉。邱清泉非常擅长打仗,在多次会战都有出色表现,尤其昆仑关战役表现更是出色,是著名的中国庄家指挥官。而且他还留学过德国陆军大学,会德语和英语,不是土包子。此时的邱清泉担任中国为一个机械化军第5军副军长职务,也是相当高的了。

  本来蒋介石都已经决定邱清泉去驻印军担任新一军军长,不过和邱有过接触的幕僚们都持反对态度。邱清泉这个人的能力是没话说,性格却比较刚硬。他打仗凶狠异常,不怕死。在南京保卫战中,邱清泉负责殿后,在南京城已经被攻破,日军逼近指挥部不到3里的时候,他仍然在从容坐着抽烟。邱清泉对于部下是很好的,这人却持才傲物,对于没有能力的上级台独粗鲁。大家都看过的淮海大战里面,邱清泉把上司总指挥刘峙称作:蠢猪。

  幕僚们认为新一军军长肯定要受英美的气,邱清泉这种性格怕是很快会同洋人闹翻,应该选一个性格相对温和的。

  蒋介石只得换人,选择了郑洞国,邱清泉则被提升为第5军军长。

  蒋介石派大将郑洞国继任,郑也是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

  郑洞国这个岗位可难得很,也许没有后来困兽长春不死不活那么惨,但也绝对是如坐针毡。

  史迪威为了掌握新1军指挥权,对郑洞国大肆压制。两人私交还算不错,但史迪威仅仅让新1军军部保持40人规模,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连军部是否配一辆小车,都要美国人批准才行。

  郑洞国愤愤的回忆:军部只有三四十人的编制,没有任何直属部队。至于部队的指挥、训练、人事、经历、卫生等权力,也都集中到总指挥部那里(史迪威手中),军部的权限仅仅限于管理部队的军风纪等事务。缅甸反攻战役开始后,有一个时期,史迪威和他的美国同事们,不让我过问军事,也不许中国师长直接指挥他们的师作战。孙立人、廖耀湘他们几乎成为空架子,事事都要美国人来决策,美国人直接指挥师下属的团。经过我们的抵制和斗争,以及中国将领们在战争中显露出高出美国军官的优秀指挥才能,才迫使史迪威逐步取消了许多无礼限制,双方关系才比较融洽起来。但这已经是战役中后期的事情了,开始中美高级军官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训练大体完毕以后,将训练部队编组成为一个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军。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2-14 16:15: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被牺牲的军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续)

下一篇: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 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